《货币价值》——财富并非界定价值的必要条件

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1

节选自《货币价值——国民财富的保有形式与经济危机》 作者范勃先生@有智思有财

~~~储蓄本身并不造成经济危机,没有恰当的财富保有的形式,或争相改变财富的保有方式,才是造成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根源所在~~~

□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各生产要素中的个体依其产出率(价值)参与分工和生产,整体却依其稀缺性(价格)对产出品进行分配。正是这个物以稀为贵和价高者得的市场法则下的价值悖论,打造出效率与公平的双刃剑。□

财富并非界定价值的必要条件

古典经济学包含了太多反复混淆有用性和稀缺性的理论。经济学之所以变得如此复杂和自相矛盾,原因便在于从一开始便混淆了价值与价格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而由此导出的诸多概念荒谬且深入人心,结果,一切便全部颠倒了。当我们把有用性(价值)和稀缺性(价格)区分开来之后,古典经济学的许多理论便完全丧失了理论基础。所谓“边际效用价值论”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它同样是一个将价格与价值完全混淆的概念。所谓“边际递减”,是经济领域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产生的原因必然是其他要素处产生了瓶颈,即,所观察的要素的稀缺性随其数量增加相对于其他要素有所下降。所以它是一个纯粹用来衡量稀缺性的指标。边际效用价值论者认为,物品价值由该物品的边际效用决定。边际效用则指每增加一单位的某种物品给使用者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量。他们虽然认同效用是价值,但是非要给它加入“稀缺性”的因素,认为稀缺性与效用相结合才是价值形式的充分必要条件。物品只有在对满足人的欲望的同时是稀少的时候,才可能成为人们福利所不可缺少的条件,才存在价值,衡量价值量的尺度就是“边际效用”。如此一来,人类须臾不可或缺的空气、水、阳光便全都正式被定义为,“没有价值”(因为它们不稀缺所以无法货币化)。显然用这样的方式解决亚当·斯密的价值悖论,是无法令人满意的。一个可以把空气、水、阳光一概定义为没有价值的概念,本身便是没有价值的。事实上,只有虚荣相关的效用是与稀缺性关联的(之后我们会详细论述),但人类生存所需,绝非仅仅虚荣。
效用基于人类对外部事物的感知,所以它必然带有主观性。人类对价值的理解永远不可能是脱离人类存在而孤立的外部环境。故而所谓的“边际效用”的瓶颈在于人类的欲望。当人类欲望趋近于零时,整个世界看似都失去了价值。因此,价值只能基于人类既定的欲望。但是,在人类欲望不变时,随着供给数量增加而递减的,并不是效用(价值范畴),而是稀缺性(价格范畴)。正因为所增加的每一个单位的物品的效用没有变化,总效用随物品数量同步上升,所以在人类欲望同样没有变化的情况下,总效用相对人类欲望呈现过剩。该物品及其效用的稀缺度下降。
然而价值(效用)这种主观中,也包含着一种客观。人类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是不可能真正为零的。空气、阳光、水,有些人感知不到它们的效用,是由于自身的无知。事实上无论人们能否感知到这种效用,它们的效用都是客观存在的。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一位93岁的意大利老人在医院病情转好之后,被告知要支付一天的呼吸机费用,老人哭了。医生看见,就安慰他不要因高额的账单而伤心。老人接下来说的话却让所有人泪目。他说:“我不是因为要付的钱哭,我哭是因为我已经呼吸上帝的空气93年了,却从不付钱,按在医院使用一天呼吸机要支付的费用,你知道我欠了上帝多少钱吗?我以前却并没有为此而感恩。”
是的,我们几乎无法感知到空气的效用,甚至无法感知到它的存在(除非失去它)。由于不存在稀缺,我们从来没有为这个效用支付过一分钱,所以从来不把它当作财富但是离开它,人类无法生存,却是不争的客观事实。这个效用是用多少货币都无法衡量的。如果人类以不存在稀缺,没有支付过费用为由,评判并否认空气的效用和价值,就显得过于无知了。所谓的“边际效用价值论”明显是把客观存在的对整个人类的效用与个别个体感知到的效用相混淆了,这一理论把个体因稀缺度下降对效用感知的下降,当作了效用本身出现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