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价值》——亚当·斯密的价值悖论

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节选自《货币价值——国民财富的保有形式与经济危机》 作者范勃先生@有智思有财

~~~储蓄本身并不造成经济危机,没有恰当的财富保有的形式,或争相改变财富的保有方式,才是造成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根源所在~~~

□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各生产要素中的个体依其产出率(价值)参与分工和生产,整体却依其稀缺性(价格)对产出品进行分配。正是这个物以稀为贵和价高者得的市场法则下的价值悖论,打造出效率与公平的双刃剑。□

亚当·斯密的价值悖论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经典理论,同时却也留下了一个不解:“水的用途最大,但我们不能用水购买任何物品,也不会拿任何物品与水交换。反之,钻石虽几乎无使用价值可言,但需有大量其他物品才能与之交换。”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却困惑了经济学界200多年,竟还被称之为了“价值悖论”。
亚当·斯密所说的“用途最大”,就是指效用,就是价值;而他所说的是否可以交换到东西,是稀缺度,是价格范畴的财富。如果将其混为一谈,自然只能得到错误的结论。亚当·斯密分别称它们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目的也在于使它们看似更一致,然而,那显然也是徒劳的。
哲学中对价值就是效用的定义是准确无误的,它本应牢固地建立在欲望满足的基础上。但是,经济学本身就是研究稀缺性而不是研究价值的学科,却又需要一个“价值”的概念装点门面,故而在研究经济学的时候,亚当·斯密及其前辈们无法摆脱“价格”的诱惑而将稀缺性要素加入价值的经济学概念,因此产生了所谓“水和钻石的价值悖论”。自亚当·斯密之后,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受到的货币及稀缺性的困扰越发显著,经济学家们距离真正的价值规律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了。西斯蒙第困惑地说道:“什么叫价值呢?财富有没有独立于市场变动的价值?生活中最必需的财产,如空气、水、火等,这些东西是否没有价值?这个问题在经济学家的头脑中是笔糊涂账,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无法说清楚的混乱概念。没有一个经济学家曾给价值这个词以新的定义,也没有一个经济学家不是致力于避免其前后不一致,不知道区别对人们有用的和没有用的东西;也没有一个经济学家将生产价格和规定价格,垄断价格和票面价格,以及其他一些只能将概念搞得更混乱的修正意见分析得一清二楚。我们在意大利的一份报纸上看到过二十几个关于价格和价值的定义,它们都是从不同的科学巨匠那里借用来的和加以比较的。没有一个定义是相同的,也没有一个定义能把同一种思想解释清楚。我们并不认为能将过去的定义解释得更清楚,也并不想比大师们更为幸运。我们是按照习惯用法解释价值这个词的,也还有一些模棱两可的意义。我们只指出其中一个意义,即词源学的意义,对这个意义是没有疑义的,即交换价值,即用一种东西换另一种东西的平等交换,在这个平等的基础上,商业从事物的交换。”制度经济学派康芒斯以“名义价值”和“真实价值”予以区分,并对前人理论进行了总结:“当我们碰到这些不同的真实价值的意义总是和制度学派或者货币的名义价值的意义形成对比,并且发现各派商品经济学家在名义价值的意义上意见一致而在真实价值的意义上意见分歧的时候,我们就认为必须进一步探讨名义价值和真实价值的这些意义。经过仔细分析,我们发现他们所谓名义价值实际上是指稀少性价值,这种价值依赖财产的制度,它的计量标准是另一种代表稀少性价值的制度的单位——货币;所谓真实价值是指人们认为重要的无论什么东西,包括货币本身在内。”如果我们把康芒斯这段话中的“名义价值”用“价格”替换下来,我们将发现,逻辑将更为通顺。
价值反映的是效用,这一点在经济学中也同样适用。效用是抽象的使人类欲望得到满足的能力,单位物品的效用不因供给数量而改变,它所针对的只是需求。微观地看,个人的需求具有主观性,但价值不应该因人而异地逐个去定义。所以价值应该是从价值物品角度出发,对人类总体需求的满足。它应该是一个宏观的概念,不以个体的差异而改变。也就是说,一件物品,即使在某些个人看来,毫无效用和价值,但它只要是对另一些人存在效用,它就是有价值的。
价格反映的是稀缺性,也就是说它由供给与需求的比对决定。之所以与价值不同,它的一个变量,“供给”是难以随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尽管人类也具有一定改变它的能力,然而无论人类是否存在,它都是存在的。通常所说的价格是指货币价格,是物品相对于货币的稀缺度,反映的是价值货币化的能力。由于决定价格的两个因素中,确实有一个会受到价值的影响,所以价格不会完全与价值无关。但也正是由于影响价格的另一个因素,供给的作用,使得价格与价值通常并不具备必然的因果关系,甚至经常反向而行。
这就是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只要沿着效用与稀缺度两个具有差异的维度考虑价值与价格问题,就会发现,其实它们本身就有着各自不同的轨迹,原本便不存在必然的一致性。并且在许多场景下,效用与稀缺性,本身就是冲突的,又如何谈得到悖论呢?沿着这个思路,尽管我们无法定量计量和比较水与钻石中所含的价值量,但我们可以通过价格与价值的相对运动找出它们间的规则。
举个简单的例子。汽油是燃料,它的效用是提供动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汽油的效用提高了一千倍,想象一下,那时候汽车加一升油可以跑一万公里。显然,随着汽油效用出现的巨幅提升,相应它的价值也是巨幅提升而不是下降。它满足人类欲望的能力提升了,但在人类欲望及其他条件暂时不变的情况下,它的需求量反而变小了。因此,在原有的供给之下 ,必然是由于其需求量的下降改变了供需关系,使汽油的稀缺性和货币化能力下降(相对货币的稀缺度下降),从而价格出现大幅下降。也就是说,在货币量和人类欲望没有提升,或提升不够快的前提下,要素或资源效用提升得越快,单位要素或资源满足人类欲望的能力越强,要素的稀缺性反而就会变得越差!我们称之为“升级版的价值悖论”。其价值上升与价格下跌相伴而生,不过是效用和稀缺性各自表现,并不矛盾。这才是价值与价格的真实反映,资本主义所推崇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这一规则,极为突出。同样,效用所决定的水的高价值、钻石的低价值与由稀缺性所决定的水的低价格、钻石的高价格同时存在,这并不是什么“悖论”,这正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从公平与效率的角度评价,价值代表公平,而稀缺,代表效率。
价格与价值也存在一个共同的因素,那就是需求。人们总会听到所谓价值回归的理论,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在于当价值非常高的要素因其稀缺性差而不能充分货币化时,它的高效用往往会招致大量的使用者,甚至会大材小用地成为其他低价值要素的替代品。这些行为都会提高这些高价值要素的稀缺性,从而使其稀缺度向价值靠拢。石油及许多自然资源从随意滥用到逐渐稀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如果某种资源的大自然供给能力极为丰富,人类需求无论怎样波动都与之相去甚远,那么它的价格将,永远与其价值背离。水、空气、阳光是最典型的例子。过去这样的资源很多,但随着人类永无止境疯狂增长的欲望,使许多曾经认为永远不会稀缺的资源,逐渐开始变得稀缺了。此外,虚荣也是人类的一种欲望,稀缺所满足的虚荣,可以构成一种另类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