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善固执》——M2与GDP的真实关系

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1

摘自《择善固执——一个长期投资者的逆向思考录》作者范勃先生@有智思有财

□投资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择善固执——选择最优秀的企业,长期持有。其中择善和固执同样重要,如果只做到其中之一,并不是完成了一半,而极可能是一无所获□

M2与GDP的真实关系 (2012-10-13 16:01:33)

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极简单的问题,然而时至今日,仍旧有不少所谓的“经济学家”在纠缠于这个问题,什么“M2与GDP比值过高,是货币超发,并引发了‘通货膨胀’。”其实这是小学生都不应该犯的错误,小学的奥数题已经比这个难了许多!
GDP是什么?是国民积累的产出,你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是国民资本的利息,M2是什么?是准货币化的本利和。那么显然,M2与GDP比值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本利和的M2化的问题;另一个便是“本利和”自身占当期利息的比值的问题,显然,社会积累越高,这个比值便会越高。
我记得有央行高官在做学者的时候便分析过中国的计划经济时期资本的货币化不足,是改革开放后M2“增长过快”的根源。在计划经济时代,积累是由国家完成了,民间没有积累的能力,甚至没有积累的权力,所以积累便不存在货币化的问题。那么现在市场经济了,随着民间积累的飞速增长,所谓的M2的超高速增长,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超过积累的真实增长也就不奇怪了。
而M2与GDP的高比值所反映的另一个侧面,则是中国的高积累问题。在原始资本积累的过程中,扩大再生产的比例远高于原始资本积累已经完成的国家,而扩大再生产(相当于是复利)对GDP推动力也必然强于简单再生产(相当于是单利,或存本取息),所以我们的GDP才会增长比别人快。相对于M2而言,简单再生产,几乎是不增加本利和的(存本取息吗),显然,相同的GDP,如果完全是由简单再生产构成,它的M2与GDP比值,是与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的比值无法同日而语的。由此可知,在扩大再生产的前提下,与远高于别人的GDP增速(不能只看GDP绝对数)相对应的,必然是远高于别人的M2增速,这不是泡沫,是真实的货币需求。而通过信贷去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即使是用马克思的观点去分析,也已经要算作是最文明的了。当然,从那种对中国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恐惧出发,得出相反的结论,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些所谓“知名经济学家”,会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吗?显然不会。
前两天我在与岁寒知松柏 兄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两人把这个过程比作了鸡生蛋,蛋生鸡的游戏:
我说:
去年我买了一只母鸡,今年下了一堆蛋,我要把母鸡和蛋全卖掉,专家说,“央行只能为这堆蛋提供货币,鸡不是今年的GDP,央行要是也为它提供货币,就“通货膨胀”了。谁让你去年不把鸡吃了呢?”我就奇了怪了,我去年把鸡吃了,哪来的这些蛋?没了鸡,也没了蛋,通货,反而不膨胀了?因为我舍不得消费(吃鸡),而去投资(养鸡下蛋),才造成了货币需求增长,但社会供给,也因此多了一只鸡和一堆蛋,物价怎么会比我去年把鸡吃了高呢?而我如果把卖鸡和蛋的钱,存入银行,甭管是哪年的GDP,今后几年,全不在当年的GDP内,却一定在当年的M2以内。所以,越是多养鸡,少吃鸡和蛋,M2与GDP的差距就越大。那堆砖家,哪只眼看到,这叫“货币超发”呢?而投资越高,货币需求也就越大,相应铸币税也就越高。这个没办法解决,唯一的差别就是,可以不让中国政府拿这个税,那怎么办,老美反复QE呗,反正不拿白不拿! 中国的鸡和蛋,中国的政府如果拿去吃了,就是“通货膨胀”?老美拿去了,就不膨胀了?事实证明,确实如此,老美拿去了,老美就不膨胀了!
岁寒知松柏 回复 @有智思有财
这个问题,又回到改革开放的初衷了,当时中国是劳动效率低,管理水平差,技术落后,人员富余就业压力大,所以才引进种鸡,再把生产出的鸡和蛋卖给美国。实际上,那个时候是我们自己创造不出基础货币,所以需要引入美金反过来创造货币。
现在问题已经反过来了,我们省吃俭用攒下来鸡和蛋,因为已经被迫创造了很多货币,所以实际上可以自己吃了,不用送给美国人吃。
但是呢,在养鸡的过程中,财富的分配极不平衡,造成了自己消化能力结构性的不足。同时,养的鸡和下的蛋,品种不合理,产能供给也相对过剩了。
所以,现在中国是自己有钱却不能吃自己的鸡和蛋,非赖给美国,于是美国人吃了还骂你贱,不但收你铸币税,还要收反倾销税。
我回复 岁寒知松柏:
就是这么点儿事儿。“养的鸡和下的蛋,品种不合理” 你前面也讲了,咱们当初就是借鸡下的蛋,借的就是“外国鸡”,扯点儿外国蛋,那也是没法子的事儿。可现在不用借鸡了,自己养,养的还是外国鸡,扯的还是外国蛋,不仅搞的中国蛋价飞涨,还扯得老美蛋疼。老美也纳闷,不吃外国蛋,你们养那么多外国鸡干嘛?中国人更郁闷,不是我们想养外国鸡,是中国的种鸡都被专家们阉了,说是要抑制“通鸡腹胀”和“投鸡过热”,说是你们老美讲的,“尽管短期看,鸡似乎是会下蛋的,但长期来讲,鸡是不下蛋的”(货币中性理论),TMD,阉了的鸡当然不下蛋了,这跟长期短期,有什么蛋关系?
中国央行在专家们的建议下,拒绝对中国的高积累货币化。其结果,必然是中国的高积累的美元化,而美元化的结果,通过央行购汇,仍旧会推高M2。这就是专家们所不断提出的,所谓的“M2超常增长”的另一重要原因,正是他们所开出的,“抑制通货膨胀”的毒药方儿。正因为他们坚持“货币是中性”的,是没有产出的,所以货币增加了,不会增加产出,于是才得出了只能增加物价的结论。也正是以此为借口,他们要求阉割了大量的货币。由于错误的紧缩性货币政策,造成资本产出的不断下降,以货币的大量闲置所引起的货币低效率进而造成资本的低效率,结果必然是,为了达到实现足够就业所必须的GDP增长水平,就必需靠更多的积累,才能得以完成。当大量的种鸡进口后,直接被专家阉割掉时,继续进口种鸡,就是中国经济的“不二儿”选择,可悲的是,这个“不二儿”选择的结果,却显然很“二儿”。当中国的养鸡专业户儿,不得不源源不断地用自己产的鸡蛋去换回美国人的种鸡时,中国国内的蛋价上涨和美国人的蛋价下跌就是必然的;而当中国的养鸡专业户儿们换回的种鸡被大量阉割后,国内鸡价的暴跌,也是必然的。然而,随着M2中阉鸡比例的不断提高所带来的M2暴涨和对国内鸡蛋贬值的同时,侥幸未被阉割的种鸡,却要承受相对于外国鸡的所谓“升值压力”,进而吸引更多的外国鸡不断涌入,涌入后,再次大量被阉……
显然,M2中阉鸡比例过高所造成的高积累下的低产出反过来,又继续推高了M2! 而,M2中阉鸡比例之高和中国外储之高的根源,正是在于专家们不断叫嚣M2过高所造成的货币供应不足的结果。(见前文《“货币无用论”才是中国超配外储的最根本原因》)
中国的企业家们,看到银行家们宁可将越来越多的货币闲置,也不肯用于国内积累与投资的融通,反而联手不断推高货币的价格与租金;货币的瓶颈,造成民间积累无法通过货币化的途径被用于国内的投资,于是,企业家们只好将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用于出口。然而引来的却是更加猛烈的紧缩政策从而将货币的投入产出循环,被阻断于M2的一侧,民间积累仍旧无法融通,投资与就业难以顺畅。可怜的中国老百姓,就只能靠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继续推高M2。中国政府试图把这些高积累借来用于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专家们表现得却很愤慨:“借给你们?谁放心呀?只有借给美国政府,才是最安全的。”美国政府却很坦率:“只要是不需要还,我们一定,肯借,就算是帮你们吧!”
很悲壮,但,却,就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