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价值》——生产力提升在不同部门的不均衡性所造成的所谓“结构型通货膨胀”

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0回复:1喜欢:0

节选自《货币价值——国民财富的保有形式与经济危机》 作者范勃先生@有智思有财

~~~储蓄本身并不造成经济危机,没有恰当的财富保有的形式,或争相改变财富的保有方式,才是造成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根源所在~~~

□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各生产要素中的个体依其产出率(价值)参与分工和生产,整体却依其稀缺性(价格)对产出品进行分配。正是这个物以稀为贵和价高者得的市场法则下的价值悖论,打造出效率与公平的双刃剑。□

生产力提升在不同部门的不均衡性所造成的所谓“结构型通货膨胀”

即使按照“货币价格总水平”的定义标准去衡量,它也不能达到通货膨胀的标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它是最常被称为“通货膨胀”的一种现象。
当一个国家处在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之中时,社会资源在参与工业生产时的产出率会出现显著上升,然而如果仍旧将它们应用于农业,产出水平则没有明显提高。也就是说,相同资源占用下工业品产出量与农产品产出量的差距在不断加大。这样一来,资源被农业占用的机会成本将显著上升,农业品价格即使出现明显上升仍旧难以阻止资源向城市及工业流动。农业产品与工业品价差拉大成为必然。这种商品相对稀缺性的改变,无论货币数量多少,甚至是否存在货币,都是无法阻止的:如果满足工业品货币化需求,则会出现工业品价格相对稳定的同时,农业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如果为了稳定农业品价格以紧缩货币,则无法保证工业品的货币化,导致工业品价格暴跌。
然而,全球一体化之下,工业品价格暴跌的压力往往会在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以增加出口的方式予以化解。故而抑制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努力,这种紧缩的货币政策,必然导致外向型的工业品货币化方式的出现。这必然地进一步引发农业资源向工业流动。农业资源匮乏,农产品进一步稀缺,价格上涨自然也是情理之中。
从货币需求的角度解释,工业的高速发展,会使投资性货币需求优先选择工业,而消费性货币需求则仍旧会优先选择农产品(民以食为天)。这样一来,一旦工业品的高产出被货币化,势必推高农产品的价格。而这些所谓“多出来”的货币,并非像传说中的那样,来自于“货币超发”,相反,它是工业品真实产出的结果。因而,在推高农产品价格的同时,我们看到的是工业品价格的下降。当我们回顾一下近二十年来,手机、电脑、家用电器和汽车这些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业品的价格走势时,任何“通货膨胀”的理论,都是苍白的。
我们必须认清,工业品货币化与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同一个货币运转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必要组成部分,如果割裂地看待它们,就会使自己陷入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自相矛盾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以抑制通货膨胀为借口,减少货币供应,我们实际上是以阻止工业品货币化为代价,抑制农产品的价格上涨,这无异于因噎废食。也就是说,如果20年来,农产品价格不涨,那么工业产出品的货币化就会出现问题,工业生产将无法继续,工业人口将无法就业。
从价值的角度解释,价值取决于效用,效用是对人类欲望的满足。故而人类失去欲望时,价值便失去了其价值;人类的欲望增加时,不仅增加了创造价值的动力,也提供了创造价值的条件。社会总产出的提升和货币量增加,推升了人类的欲望(金钱的邪恶之处),尽管会使那些产出增加不明显的商品相对于其他商品、人类欲望及货币的稀缺性上升,从而给了一些人宣扬通货膨胀的口实,但社会的产出和财富都是增加的。然而当社会总产出提升,货币量却没有足够的增量时,商品相对于人类欲望和货币则会变得过剩。财富是货币化的价值,当货币化不足时,财富将消失,随之而来的是生产的动力将消失,价值因此也将无法实现。

全部讨论

转发,值得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