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价值》——被误读为“通货+膨胀”的几种情况

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1回复:1喜欢:6

节选自《货币价值——国民财富的保有形式与经济危机》 作者范勃先生@有智思有财

~~~储蓄本身并不造成经济危机,没有恰当的财富保有的形式,或争相改变财富的保有方式,才是造成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根源所在~~~

□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各生产要素中的个体依其产出率(价值)参与分工和生产,整体却依其稀缺性(价格)对产出品进行分配。正是这个物以稀为贵和价高者得的市场法则下的价值悖论,打造出效率与公平的双刃剑。□

正文:

被误读为“通货+膨胀”的几种情况:

无论教科书中是如何定义的,大家口中的“通货膨胀”想表达的就是货币太多了,而指认的标的,则是任何情况下的价格上涨。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现实生活中许多价格上涨本身是合理的,并且大多数价格上涨,并不是货币太多造成的。以下是几种生活中常见的被指认作货币太多的情况:
劳动者工资上涨
通货膨胀,就像是一个垃圾箱,人们只管打着“抑制通货膨胀”的旗号,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扔进去,从来没有人关心过,扔进去的究竟是什么。于是最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痛恨的劳动者工资的上涨,便成为了这只垃圾箱的常客。名曰,“收入性通货膨胀”。他们利用部分劳动者只希望自己工资上涨,却不希望他人工资同样上涨的狭隘心理,使这种论调得以甚嚣尘上。
正如保罗•戴维森所说的那样: “中央银行公布的通货膨胀目标是用来激发工商企业员工的恐惧感的工具,如果他们要求工资上涨,将让他们面临失去谋生的工作机会的危险。这一限制货币收入需求增加的政策,可以称之为‘恐惧性收入政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广大劳动者相信,中央银行会不惜一切代价阻止高额工资或其他收入要求在市场上合法化。一项紧缩性货币政策,能够充分减少市场需求。而对利润亏损的恐惧能够让经理人员的腰杆儿更硬,他们可以拒绝工人提出的增加工资的要求。另外,员工们对于失业的恐惧也能够扼杀他们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的要求。紧缩的货币政策就是古典理论中应对收入性通货膨胀的政策。”当社会产出水平上升时,劳动力要素以工资形式参与分配,其分配数量理应有所增加,这时所增加的不仅仅是货币数量,更重要的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数量和质量。而当这种分配增加时,即使是增加速度低于产出增长速度,分配比例仍在下降(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必然也会有其他要素持有者及其代言人下意识地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因而有意无意地将这种现象解读为“通货膨胀”。
价值回归造成的物价上涨
我们知道,市场无效性最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价格经常是与价值背离的,以至于,当市场价格偶尔追随一下价值,人们却是那样的不适应。当某项资源由于缺乏稀缺性,造成相对于货币过剩时,它将长期表现为被低估的状态。即使所有人都可以清醒地认识到它的价值,也无济于事。抛开空气、阳光等完全没有可能价值回归的资源不谈,即使是石油、土地、劳动力价格又哪里是其价值的真实反映呢?石油价格的上涨,很大程度是一种价值回归的过程,是由于石油重要的性能及作用所带来的需求,在它那源源不断的供给能力稍有停歇之时,终于暂时改善了稀缺性的不足所引起的。而在古典经济学中被当作通货膨胀同义语的劳动力价格上涨则不仅是价值回归,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体现。
社会资源产出提升
当某项资源产出水平提升时,它的价值是提升的,但如果货币数量不能满足其产出品货币化的要求,则会由于该资源相对货币稀缺度下降而出现价格下跌。如果社会主要资源产出水平普遍提升时,却仍旧保持货币数量没有改变,则会出现货币相对于社会主要资源的普遍性稀缺,及大量社会资源的闲置。特别是劳动力资源出现严重闲置时,那将是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与货币供应瓶颈的尖锐矛盾必然造成经济危机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而如果满足这些产出品货币化的要求,资源价格必然上涨。
生产力提升在不同部门的不均衡性所造成的所谓“结构型通货膨胀”
即使按照“货币价格总水平”的定义标准去衡量,它也不能达到通货膨胀的标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它是最常被称为“通货膨胀”的一种现象。
当一个国家处在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之中时,社会资源在参与工业生产时的产出率会出现显著上升,然而如果仍旧将它们应用于农业,产出水平则没有明显提高。也就是说,相同资源占用下工业品产出量与农产品产出量的差距在不断加大。这样一来,资源被农业占用的机会成本将显著上升,农业品价格即使出现明显上升仍旧难以阻止资源向城市及工业流动。农业产品与工业品价差拉大成为必然。这种商品相对稀缺性的改变,无论货币数量多少,甚至是否存在货币,都是无法阻止的:如果满足工业品货币化需求,则会出现工业品价格相对稳定的同时,农业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如果为了稳定农业品价格以紧缩货币,则无法保证工业品的货币化,导致工业品价格暴跌。
然而,全球一体化之下,工业品价格暴跌的压力往往会在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以增加出口的方式予以化解。故而抑制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努力,这种紧缩的货币政策,必然导致外向型的工业品货币化方式的出现。这必然地进一步引发农业资源向工业流动。农业资源匮乏,农产品进一步稀缺,价格上涨自然也是情理之中。
从货币需求的角度解释,工业的高速发展,会使投资性货币需求优先选择工业,而消费性货币需求则仍旧会优先选择农产品(民以食为天)。这样一来,一旦工业品的高产出被货币化,势必推高农产品的价格。而这些所谓“多出来”的货币,并非像传说中的那样,来自于“货币超发”,相反,它是工业品真实产出的结果。因而,在推高农产品价格的同时,我们看到的是工业品价格的下降。当我们回顾一下近二十年来,手机、电脑、家用电器和汽车这些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业品的价格走势时,任何“通货膨胀”的理论,都是苍白的。
我们必须认清,工业品货币化与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同一个货币运转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必要组成部分,如果割裂地看待它们,就会使自己陷入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自相矛盾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以抑制通货膨胀为借口,减少货币供应,我们实际上是以阻止工业品货币化为代价,抑制农产品的价格上涨,这无异于因噎废食。也就是说,如果20年来,农产品价格不涨,那么工业产出品的货币化就会出现问题,工业生产将无法继续,工业人口将无法就业。
从价值的角度解释,价值取决于效用,效用是对人类欲望的满足。故而人类失去欲望时,价值便失去了其价值;人类的欲望增加时,不仅增加了创造价值的动力,也提供了创造价值的条件。社会总产出的提升和货币量增加,推升了人类的欲望(金钱的邪恶之处),尽管会使那些产出增加不明显的商品相对于其他商品、人类欲望及货币的稀缺性上升,从而给了一些人宣扬通货膨胀的口实,但社会的产出和财富都是增加的。然而当社会总产出提升,货币量却没有足够的增量时,商品相对于人类欲望和货币则会变得过剩。财富是货币化的价值,当货币化不足时,财富将消失,随之而来的是生产的动力将消失,价值因此也将无法实现。
货币供给能力不足造成的物价上涨
货币首先是一般等价物,是从社会产品中分离出来,既不能用于消费,也无法用于投资,而只能专职用于交换媒介的那部分产品,所以货币并不是任何人、任何时候都有能力提供的,它必须在社会总产出水平用于消费和投资之外尚有剩余的情况下,才可以实现。也就是说,当一个社会经济体的产出扣除消费和投资所需之外,没有足够的闲置,或闲置很少,不足以分离出足够的一般等价物时,就会出现由于货币有效供应不足所造成的物价上涨(信用货币没有足够的储蓄作为填充)。它的起因是经济体过于虚弱,分离不出足够的一般等价物作为货币。强行分离的结果必然形成所谓的“强迫储蓄”。这就是短缺型经济下的表现,也是最接近被描述为“货币超发”的一种情况。一旦这种货币的信用丧失,一方面是流通领域有效货币紧缺,另一方面是原本被称作货币的政府或中央银行的债务,丧失货币属性,暴露其债务属性。在商品货币条件下,失去货币属性的商品仍旧是商品,它的固有的商品属性的展现,可以有效的阻止这种货币价格的下跌。而信用货币下,一旦公众不再相信货币发行者偿债能力,这种债务的贬值,这种被误称为“恶性通货膨胀”的东西,将使货币发行者难以应对。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谁都无法否认,那些所谓的“恶性通货膨胀”,如果向经济体内注入足够多的有效货币,比如说外汇或黄金,所谓的“通货膨胀”会立即消失。靠注入通货可以消化的“膨胀”,显然不是“通货膨胀”。用“货币有效供给不足”描述更为准确。
所谓“输入性通货膨胀”
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它的经济水平与物价都远低于国际市场。当这样的经济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时,这种与国际市场物价的差异在全球化的作用下,要么会推高国内物价,要么会推高汇率,否则国内的商品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向国际市场。如果此时错误地把国内物价上涨理解为所谓的“通货膨胀”,而采取抑制价格,压缩货币的手段,这种对“物价稳定”的反市场的要求,不仅会导致国内货币供应不足,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还会把全部压力转移为出口需求。
一般等价物锁定过多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商品货币时期是,信用货币时期仍旧是。世界上除了美国是依托美国政府的信用发行货币外,大多数国家是以外汇储备作为本币发行的依据。而一个国家所谓的外汇储备其实质是它把自己的产品送到国外(作为一般等价物),换回他国政府信用,并依此发行本国货币。
因此,外汇储备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中央银行终究不是万能的,尤其是一个尚不够强大的经济体,其中央银行尚需外国政府信用,为自己背书。特别是经济波动之中所造成的外汇储备的流失,会导致自身信用在危机中受损。当其安全债务人地位受到质疑时,其投放货币的相应货币属性将迅速转为债务属性,这些本不必偿还的债务,一旦进入偿还流程,随之而来的必将是货币的大幅贬值。并且由于这种货币贬值的原因包括了本国国民改变自身储蓄方式的因素,故而不以本国储蓄不足为必要条件。有人将这种货币贬值称之为通货膨胀,这是一种容易造成误导的命名方式,会令人误认为,货币过剩了。而此时的货币仍旧是不足的,转变为债权性的货币,已经退出了其货币属性,就像是腐烂的食物。可能将食物大量腐烂的情况,称之为食物过剩或食物膨胀吗?货币的货币属性被大量转为债务属性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货币的不足,大量债务无法清偿,这二者同时出现,怎么可以简单地用“通货膨胀”四个字来形容?
但同时需要考虑的是,无论哪种形式,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被锁定的一般等价物越多,外汇占款过多,剩余的可供消费与投资的产品就越少。特别是当国内货币供应者以抑制通胀为借口不断降低一般等价物(外汇储备)的效率时,国内就会由于货币供应不足而不得不加大出口以换取更多的外汇,结果是更大力度的外汇被锁在一个叫“池子”的东西里而无法起到货币的作用。于是,原本可以用于国内消费或投资的大量社会产出品便被这样过度地锁定为一般等价物,严重扭曲了社会产出品中的一般等价物比例和结构。然而,这种由于货币供应不足所造成的过度的外汇占款,也被冠以了通胀之名。
一个国家如果物价过低,代表这个国家,货币不足,货币价格过高。这绝非什么好事。我们一向是把货币看作是一种商品,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这个国家货币这种商品不足,就无法阻止货币这种商品(比如说美元)的进口贸易。在这种价格落差之下,无论如何操作,本国价格与国际价格接轨都是无法避免的,这不仅不是所谓的“通货膨胀”和“货币超发”,相反它完全是货币不足造成的。如果进口的货币商品被当作通货膨胀予以打击,进行封存,货币进口商(普通商品的出口商)将被迫进口更多的货币。而这种货币封存的行为,不仅会造成国内商品的不断流失,还会干扰产出,从而造成物价的上涨。这种物价上涨与货币正常供应下的效果所不同的是,产出低于后者,供国内消费和投资的商品低于后者。
通缩(货币供应不足)引发的物价上涨
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当货币供应不足时,不仅会降低需求,同时也会降低供给,并且由于生产者往往会比消费者敏感,首先降低的会是产出,而不是需求。因此就会由于供需失衡而出现物价上涨。此时经济学家们的对策,却是进一步减少货币供应,从而使这一问题恶化,直到经济危机发生。紧缩货币的作用只是降低市场的效率,减少产出,增加交易成本。当增加的交易成本体现于商品价格时,也必然导致物价上涨。
货币错配
当一个发展中国家拥有大量外汇储备时,央行为了抑制外汇占款所造成的物价上涨,继续积极地提高货币租金(利率),导致大量国际热钱涌入。而热钱进入后是不会带来产出的,它只会追求国内稀缺资源或资本物品的闲置性占有,从而使社会可利用资源减少、需求增加、产出降低。之后,货币当局以抑制通胀或资产泡沫为借口在国内回收流动性,所收回的却实实在在的是可用于生产领域的货币,因此严重干扰了国内的正常生产活动,降低了产出。简言之是用热钱置换出了生产性货币,使货币结构恶化,从而造成经济供需失衡,物价或资产价格上涨。我们在之后的章节会论述,不仅发展中国家会犯这样的错误,大萧条前的美联储,也同样是采取过这样的策略,被伯南克称之为“积极地破坏稳定”。
货币的时间价值
如果别人家的母鸡全都会下蛋,只有自家的鸡不下蛋,那么自家的鸡的贬值,就是必然的(详见本章第六节)。与其坐在那里抱怨别人家的鸡超发或者超生,不如好好想一想,如何让自家的鸡学会下蛋。
银行系统收取的中介费和财产保管费(详见本章第六节)

全部讨论

05-08 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