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价值》——股票是贮藏性货币的最佳替代品

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0回复:1喜欢:2

节选自《货币价值——国民财富的保有形式与经济危机》 作者范勃先生@有智思有财

~~~储蓄本身并不造成经济危机,没有恰当的财富保有的形式,或争相改变财富的保有方式,才是造成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根源所在~~~

□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各生产要素中的个体依其产出率(价值)参与分工和生产,整体却依其稀缺性(价格)对产出品进行分配。正是这个物以稀为贵和价高者得的市场法则下的价值悖论,打造出效率与公平的双刃剑。□

股票是贮藏性货币的最佳替代品

商业银行体系是储蓄和投资之间的桥梁。当储蓄者和借贷者两方面都有着充裕资源的时候,金融业就获得了一个发展的空间。储蓄被误认为是造成经济危机的根源,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大发展时期,储蓄资源极为充裕,安全债务人资源却已经匮乏。当经济体安全债务人数量完全无法满足货币的贮藏性需求时,大量货币被收藏的结果,使货币的交易性需求被挤压。此时,商业银行体系如果在巨大的商品堆积所发出的货币化需求的倒逼下,不得不反复创造出越来越多的货币,这种强劲的债权性货币需求与不足的债务性货币需求相匹配的结果,必然导致货币投放逐渐向非安全债务人倾斜。危机就此潜伏。
通常,一个不够发达的商业银行体系表现为缺乏对信用的辨别能力。它会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减少对外放贷的数量,以提高利率的形式弥补储蓄闲置所带来的损失,其结果必然使大量潜在储蓄无法形成真实的投资或消费,从而引发经济危机;另一个就是在信用识别力不足的情况下坚持向不良信用者,或土地等抵押物持有者发放贷款,结果就是造成土地泡沫和金融危机。
所幸的是,商业银行信贷并非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唯一金融通道,土地也并不是唯一的可供投资的生产要素。
一个国家财富积累的过程中,货币是必不可少的,土地可以作为补充。但是同时作为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和生活中必需的消费品的土地终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这就决定了,以其作为最重要抵押物,银行系统信贷能力始终具有局限性。故而当财富积累,达到一个土地价格威胁到经济发展的水平时,有价证券的作用就极为明显了。货币可以满足债权性需求,但无法满足全部储蓄需求,大量的债权债务关系可以通过货币为媒介转移出商业银行体系,通过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形式形成索取权,从而对货币构成必要的补充。债券的形式与间接融资有类似之处,与之相比较,股票则更为独特,它的出现,使人类财富的保有,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一个庞大的经济体中,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财富喜好,对风险和收益之间的辩证关系有着完全不同的认知。但人类本性中有从众的天生缺陷,如果让不同偏好的人群,拥挤在同一个市场中,以相同的形式保有其财富,当一部分人因个人偏好而频繁改变其财富保有形式时,这种滥用索取权的行为,就会带动整个市场大幅波动。到目前为止,人类尚没有找到足以对抗这种冲击的容器,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不同的人群,隔离开来。故而一个储蓄大国需要多层次的、丰富的财富保有形式。
假设一个国家储蓄需求是1,所对应的低风险、中等风险和高风险的投资机会各占1/3。如果只允许选择低风险的投资机会,那么这样一个毫无赌性的市场中,一方面2/3的投资拿不到资金,另一方面,2/3的储蓄将无法实现。这无疑增加了储蓄者与投资者双方的饥渴,从而将大量利润,留给了银行中介。但在价高者得这一市场经济的铁律之下,出于对高利润的追求,低成本的资金最终并不会配置给收益平庸的低风险投资机会。当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银行系统赚去了全社会中的绝大部分利润时,这本身就是不健康的,但更为不健康的是,银行不仅赚了这部分它不应该赚的钱,同时也承担下了这部分它完全无力承担的风险。比较而言由股票市场分担这部分风险的同时,获取这部分高风险带来的利益,更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然而,当股票和土地一样,成为银行系统抵押物的时候,事情就变得越发复杂了。历史上,土地和股票都多次成为这样的抵押物泡沫的受害者。
股票。如果没有欺诈,它们就是对一个股份公司拥有的实际资本的所有权证书和索取每年由此生出的剩余价值的凭证。
也就是说,股票代表着一种剩余价值索取权。同时,股票是在资本市场中自由交易的,故而它是剩余价值和货币的双重索取权。显然,这两种索取权下,对货币的需求(数量)是完全不同的。从这个角度讲,巴菲特式的价值投资可以表述为:购买股票,就是购买剩余价值索取权。那么在这种投资方式之下(严格意义上讲,只有这种方式才能称之为投资),股票不仅是贮藏性货币和债券的最好的补充,它甚至可以是国民财富最理想的保有方式。它不再需要银行作为中介,因此缩短了由储蓄到投资的路径。它的交易,同样需要货币为媒介,但是这种交易性货币需求是一个投资性货币需求,有着极低的交易频率,因此可以把货币存量的占用,降到一个很低的水平。美国资本市场的实践,证明了股市是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股票所代表的剩余价值索取权,可以得到的是比债权更高的企业利润,但同时必须承担的风险,是对企业可能出现的亏损甚至倒闭承担更大的责任。这无疑大大缓解了被索取一方的利润压力和兑付压力。故而一个成熟的股票市场,不仅可以分担储蓄需求,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原本由商业银行体系独立承担的安全债务人不足的风险。但是,一个不成熟的股票市场中,那些在股票市场上甚至在各市场之间频繁转换财富保有方式的交易性货币需求所形成的,无非是在各种闲置形式之间不停跳来跳去的购买者闲置而已。我们不能把它们也称之为投资。这种货币需求,按照我们的归类方式,为交易性货币需求中的闲置性货币需求。它对经济的危害也是极大的。
股市和赌博,从来都有着极其相似之处。尽管股市并不是一个零和市场,但是当这个市场中的交易标的所能带来的产出,与参与者所希望得到的获利水平相比,微不足道时,交易对手的亏损,便成为了赢家最主要的利润来源。这一现象,在股票市场发展初期是难以避免的。但无论股票市场参与者初始的动机如何,他们把手中的闲置的货币购买成股票这种剩余价值索取权的行为,都是可以起到把社会闲散的贮藏货币集中起来,重新投入扩大再生产的作用。它与银行信贷一样,可以把原本的贮藏货币送回交易体系,促成更多的社会剩余产品货币化,但也有可能形成滞留于资本市场的交易性货币(闲置性货币需求)。即便如此,它也同样能起到一个资金重新配置的作用:输家退出游戏,赢者通吃,进而改变消费及储蓄习惯。
储蓄者可以持有银行存款货币,也可以持有股票等金融资产。这两者间自由的选择权,即股票等金融资产货币化的能力,我们称之为货币索取权。这是它们可以被作为财富保有形式的原因,也是资本市场繁荣和发展的基础。这虽然降低了贮藏性货币需求,但也增大了潜在的交易性货币需求,并且增强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当这些资产的货币化需求,与普通商品的交易需求夹杂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使得整个货币的交易需求变得飘忽不定。并且,社会财富中以货币形式保有的索取权比例越低,未来受到货币索取权的冲击就会越大。
古典经济学总是认为,价格是由货币数量决定的,然而,市场的真正可怕之处在于,仅仅参与交易的商品及货币数量就可以决定整个市场的价格。这一点在股票市场里,显得更具杀伤力。理论上,仅购买一股股票就可以决定整个股市的市值。当人们预期股市会上涨时,每个人都不肯抛出手中的股票,于是仅以很少的资金就可以推动整个股市不断上涨。一个被极少量货币整体推高后的股票市场,必然会在某个时点,集中放弃剩余价值索取权,转而按照其被推高后的价格,集中行使其货币索取权。
股票市场本身就是众多财富保有形式中的一朵奇葩。它可以将全国甚至全球资本集中在一个市场进行交易。最大的市场形成最好的价格,它使得资本拥有了远比其产出品——商品,更高效、更便捷的交易体系,由此获得了更强有力地行使其货币索取权的能力。因此,除非这个市场参与者足够稳定和理性,他们把股票作为自身财富的长期保有形式,否则它不仅不能分担货币的贮藏性需求,它所形成的货币索取权,这种强大的债权性货币需求,随时可以将一个国家脆弱的货币供给体系摧毁。金融市场的波动所引发的交易性货币需求,比贮藏性货币需求和商品的交易性需求更难于把握,一个小小的缺口往往就会迅速地将市场的流动性锁死,从而爆发金融危机,并且市场的效率越高,这种风险便越大。即使在没有摧毁货币供应体系的情况下,股票的交易性货币需求对商品的交易性货币需求的挤占,也会严重干扰经济的运行。当大量货币被应用于资本流动(财富保有方式的改变)时,无论是对交易性货币流量还是交易性货币沉淀的占用都是巨大的。这是以存款货币为主要支撑的,以商业银行贷款为主导的货币投放体系永远无法解决的一个货币结构的痼疾:与商品引发的交易性货币需求相比,频繁变换财富贮藏方式所导致的闲置性货币需求乐于承受更高的利息,而银行系统永远对所有客户一视同仁的使用着价高者得的市场原则,于是,出于商业银行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为炒作者提供资金,就成为了他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并且打着“抑制通货膨胀”旗号进一步制造货币稀缺、提高货币利息的行为是对炒作者最大的鼓舞。
对于金融体系这样的倾斜,这种市场自发的行为,不宜以简单计划和围堵为手段,必须与疏导相结合。当投资缺乏利润引导,股权无法获取剩余价值时,要求金融体系拒绝炒作者的诱惑,而将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是一种不现实的要求。洪水面前单一围堵是最危险的政策。在这样的政策下,可以说股票市场的危害几乎同它的伟大功能一样震撼,它像一批烈马,一旦脱缰,不疲不休。即使最好的骑手也难以驾驭。
在一定程度上,金融市场的效率越高,危机来临时,所需求的流动性就越大。相反,封闭的、低效率的金融市场;不发达的股票市场;储蓄者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改变自身财富保有形式,这些无疑会降低储蓄者对流动性的冲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金融危机的风险。但是,人类社会需要的是一个可以随着人类财富的增长不断膨胀的财富保有方式,无论是以黄金或债权债务作为单一财富保有形式,还是把土地作为标的,反复膨胀,都不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这确实是一个需要反复权衡的过程。但也是市场经济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是人类改变储蓄习惯和储蓄方式必经的洗礼。金融和股票市场的发展,需要的是全体社会成员认知水平的整体提高。这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不可揠苗助长,又不可因噎废食。经历过1929年大崩盘及之后多次股市危机的美国,却从来没有止步不前,并因此缔造了长期的繁荣。他们所积累的经验教训中,有大量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之处。

全部讨论

经济危机的根源不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