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信贷的四方面特征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几个月以来我一直在写信贷的文章,也是下一本书的内容。信贷是银行第一专业,过去少有完整的论述,我写作目的想补缺。望各位读者积极参与留言区评判,以完善我对信贷的认识。

作者|张衢

文章|货币商人【No.345】

1.信贷资产比重:绝多数银行低于 50%,欧洲5行最低,美国其次,中国最高

据对 2017~2018年度欧美12家大银行信贷资产比重分析,美国的4大银行平均为40.41%(加2家投行业务为主的银行为30.64%);欧洲的5大银行平均为37.59%。逐年微弱增长。相比中国的6大银行平均为 53.68%,分别高于美国、欧洲银行 13.27、16.09个百分点。

资产负债结构是社会金融国情的缩影,西方银行存款不多,促使经营向投资交易市场扩展,其他投资、交易类及衍生品资产就大了,形成银行间的个性,也是中外银行业务的差异。银行间变得难以作业务比较,只能侧重于绩效评价。

2. 贷存比:欧洲银行较高,我国银行其次,美国的银行最低

存贷款是核心的基础业务,贷款风险高但收益高,体现银行对资金的利用率、经营风险观,银行都极为重视。从中西方对比中可见,欧洲的银行经营方式与我们更相近。美国的银行贷存比低,是因为经营模式不同,缺乏可比性。

贷存比表明了大银行对流动性管理的谨慎性。在美欧危机爆发前夕,全球银行业贷存比高企得令人咋舌,流动性敞口大。据英国《银行家》杂志披露,2008年全球平均贷存比为 103.74%,其中,西欧为 121.02%,北美为 100.29%,东欧为 111.71%,亚洲为 85.04%等,表现出银行强烈的贷款欲。危机爆发后,2009年全球贷存比平均为87.35%,直降 16.39个百分点,其中,西欧降 22.64个百分点,北美降 20.84个百分点,拉美降 27.5个百分点,中东降 22.09个百分点等,表明银行为应对流动性风险而收缩贷款,但我国一直在提升。

3.借款人:美国以消费信贷为主,中国以公司信贷为主

(1)西方信贷逐步从对公司转向了对个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资本市场兴起,美国金融市场由银行主导向市场主导演变,股票、债券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发挥重要作用,居民和企业也越来越选择直接融资市场。因而促使信贷模式从公司向消费者转变,表外业务、资管与理财业务快速发展。到九十年代,个人服务收益逐步超过了公司贷款收益,非利息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例如在70年代,花旗银行创新推出的消费金融产品,成为银行业消费金融的起点。该行对家庭单元的高品质服务已形成优势,市场需求强烈,业务遍及100多个国家,占据了制高点,比重连年提升,成为主要获利来源。

(2)贷款对市场的切入点不同。消费是西方经济的基本动力,而在我国投资驱动力更强。动力源与接入点不同,使得贷款品种、期限、数额及贷款人都不同。

大多数美国人使用信用卡支付、按揭或消费贷款,形成向银行借贷或透支。信贷从消费端切入,推动消费者购买商品 → 商店回笼资金 → 向工厂订货 → 企业按订单再生产,形成良性的循环。在消费决定生产的市场模式下,政府通过推动社会消费来促进经济发展,银行注重用消费信贷与透支来推动国民消费,从中收获利差与佣金。

在中国国情及储蓄文化下,国民不愿借贷消费,信贷从生产端切入 → 工厂扩大生产向商店推销产品 → 商店向消费者出售,完成市场循环。在这种再生产模式下,政府通过推动投资来推进经济发展,不断增加信贷支持企业,工厂也盲目扩大产能,形成积压,信贷效率与风险必受影响。截至2018年末,我国银行对个人贷款余额大约为35.13%,逐年强劲提升。

4. 两种贷款模式:“发起-持有”做存量、“发起-分销”做流量

信贷是银行核心功能,哪家银行都不会冷落这道主菜。尽管西方缺少存款,贷款业务一样风生水起,比重不低,将功能发挥到极致。西方不监管信贷规模,没有贷存比硬约束,贷款能够通过市场交易,具有有效的信贷转换环境。不同模式造就了个性化的银行经营,各国银行经营文化不同,美国大银行多有后者的特征,欧洲银行倾向前者,而我国银行则不能是后者。当然,模式各有利弊,

(1)西方银行有旺盛的贷款欲。驱动信贷的机制是什么?一是拥有强大的经济需求和开放的全球市场;二是国民购买力、金融消费能力强大;三是金融化社会的金融需求旺盛,依赖银行输送各种投资品、金融衍生品;四是良好的社会信用法制环境和风险管理机制。

如何评价一家银行信贷的强弱及对贷款的偏好?用三种因素评价:贷款余额、比重及累计发放额,包括信贷渠道的资产证券化转换、转让出售贷款数额等。银行的贷款功能要看存量,也要看流量,余额只是时点数,流量是工作量,比重是信贷政策的份额,三者才代表贷款总量和能力。西方银行消减余额的渠道畅通,而我国的银行不能。我国信贷余额超越西方才几年,流量是否超越?从未比较过,缺乏统计数据。谁的信贷更强大?无法简单做出结论。

(2)做流量是西方银行创造的经营模式。20世纪70年代美国首创了资产证券化,成为推动金融市场化最重要的源泉和力量之一,成为在全球广泛使用的金融技术。它有效贯通了银行与金融市场,使银行不再单调地放贷款。信贷转换是资本及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成为西方银行灵活便利的经营技法。这个管控余额的泄水管也打开了放贷阀门,一旦贷款余额超过资本充足率、流动比率等风险监管的要求,可将过量贷款从多渠道排出。当然,一切都遵循规则。

◆   分享到朋友圈   ◆

◆   就是对货币商人最大的赞赏  ◆

往期文章

银行的本源是什么?

你忙你重要,不忙麻烦了

压力从哪里来?

你一季度去汇报几次?

信贷员价值等身于飞行员

信贷规律之一:上行期与下行期

银行管人要把握哪些要领?

行长有三大法器:决策、用人、问责

大银行是国家名片

微店购书

长按或扫描

左方二维码

进微店!

↓↓↓ 点击"阅读原文" 浏览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