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公牛集团插线板市场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2回复:6喜欢:2

这块是非常名牌的逻辑。从行业来说,其实从规模和格局来说都相当稳定。每年大概100-150亿规模(因为缺少标准数据,只能用调研和研报中的毛估数据),7亿个插线板的销量。

背后的行业驱动因素有二,一方面是新房入住和工作需要(包括住宅、办公、工业和商业等),其中住宅也就是房地产是最主要的来源,同时受到家电渗透率影响。新房入住所需的插线板需要和墙壁插头均匀搭配,在目前大家电,包括白电和黑电渗透率较高,同时小家电渗透率提升的背景下,插线板的需求将维持较景气状态。但是未来房地产红利一旦吃完,这部分需求有萎缩的风险

另一方面是每年的更新需求。更新需求是核心需求,大概5-8年换一只,这部分需求占到60%-70%。

公牛集团一家独大,渠道、产能和品牌的优势足以支撑在这一行业长久发展渠道、产能和品牌形成有机的整体,互相作为支撑。而插线板类消费品的属性,决定了线下渠道难以被完全取代。而公牛集团超过75万个五金网点的布局,可以非常深入地触达消费者。此外,渠道的护城河在于稳定的经销商。公牛集团对经销商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策略,经销商能吃到30%的毛利和20%的净利,并且通过每年的更换将表现不好的经销商换掉,而表现好的经销商可以予以返点10%。而公司庞大的产能,保证了插线板可以通过大规模生产来发挥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这点通过和小米的PK来得出。公牛可以一个插线板9块出货,但是小米只能30块一个出货。而公司之前通过挂大面积挂店招的方式,并且在长期耕耘的情况下,让公牛集团高质量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50岁以下的消费者会直接选公牛。这一点通过目前产品的价格定位就能看出,虽然整体不如飞利浦等外资品牌,但是高过国内品牌是非常确定的,而且敢于提价,这点就能看出品牌优势。

在对门店和经销商的日常管理上,极早提出了学习快消品“配送访销”的模式。通过勤跑门店,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在日常经营上,对门店进行指导,并且免费挂店招。店招的方式一方面是宣传,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公司销售费用,不用花大钱在广告商。对经销商的管理上,采取扁平化渠道,一个城市或一片区域内里就一个独家代理,严厉打击串货,保证经销商利益,也严防价格竞争伤害品牌形象。

品牌保证认可度和溢价、产能保证相对低的成本,两者保证渠道商的利润和销量。在强大的品牌和利润的保证下,门店和经销商不会轻易主动换。不换品牌有钱赚,换了品牌不一定好卖,而且得罪原来的大品牌商,是完全没必要的事。这个连环招从而保证了渠道商的稳定;而下沉市场极深并且都挂了店招的网点保证了品牌能够一直立下去,而且可以非常快地触达消费者,而门店和经销商的稳定让渠道真正发挥出了大的作用。而插线板的类快消品属性又决定了渠道的意义所在,所以插线板业务形成了很深的护城河。除非大的渠道从行业的背景下有大的变革,比如网购成为第一选择,但是公牛集团的品牌在这里,并且通过在线上渠道倾斜资源得到了比线下只高不低的市场份额。所以永续发展的逻辑很顺

 $公牛集团(SH603195)$  

全部讨论

感觉还是无法支撑现有估值,所有的逻辑都能套用在空调、小家电上。
此外更新期5-8年肯定不能算类快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