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手都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发布于: 雪球转发:5回复:125喜欢:30

杀人诛心,各位水手体验到了吗?这就是真实的海狗。

要说和当年的七龙珠比,这点跌幅还真不算什么。但即便是经历过七龙珠的老水手,时至今日也不会觉得太舒服。

本周ccfi继续奏乐,scfi开始出现拐点,那么这一波行情是否就到头了呢?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一大波鬼故事已经在路上了。

评论区里那些分析我一般看看也就过了,很简单的一点就是,红海危机没发生,谁也没预测到。所以今后真的能发生啥,现在的那些预测,也未必就对。但我认为这个乱糟糟的世界已经回不去往日的宁静了。那些一帆风顺的常态时光就此一去不复返了。

再跌个几块钱,那些口口声声说只在乎分红的人估计也要消失大半。这其实不能怪水手,只因为持有海狗太苦了。

余华在《活着》中写道:“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炒股亦是如此,能活着就好,苦难最好别经历。

如果炒股真的很痛苦了,那不如彼此放过,清仓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让我想起了一本书,一本小说。号称“灶台作家”创作的小说——《我本芬芳》。

她的写作是从灶台开始的,这也就是“灶台作家”这个称号的由来。60多岁时母亲的离世成为她写作的契机,从未受过任何写作训练的她,以一种无矫饰、无保留、粗砺、直情的方式写出了催人泪下的作品。

2020年,杨本芬80岁,处女作《秋园》出版。随后至今的时光里,她又先后出版了《浮木》、《我本芬芳》。独一无二的人生轨迹,让她颇受关注。

花甲之年,很多人不再抵御生活的设置,她却提笔写作;耄耋之年,很多人止于含饴弄孙,她却开始出书;从未受过任何专业写作训练,却写出了豆瓣目前评分8.9的作品。

在《我本芬芳》中,杨本芬用第三人称的视角记录了自己的爱情生活以及她那60年的钻石婚。在小说中她叫陈惠才,她的丈夫姓吕。

小说的最后写道:

还有三个来月,吕就要满八十八岁了。最近,他常常坐在自己的专属躺椅上,孜孜不倦地读着《增广贤文》,时不时还会念出声来:“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看到他那认真的样子,惠才真心觉得可爱。她的宝气上来了,走过去环住他的脖子,看着他的脸,笑嘻嘻地问:“再过几个月,你八十八了,我八十一了,总有一天我们会分道扬镳,再不相聚。假如真的有下辈子,我是说假如,你还愿意和我在一起吗?”

吕摇了摇头。

“不愿意?你再想想,我一辈子对你那么好,怎么会不愿意呢?”惠才颇不甘心地说,“我等会儿再问,让你想想清楚。”

过了一阵儿,她又去问:“下辈子你还愿意和我在一起吗?”

吕依旧摇头。

“摇头不算,你亲口告诉我。”

“不愿意。”三个字说得极其清楚。

惠才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了,内心五味杂陈。她回到自己的房间,拿起平板电脑,飞快地写起来……

她终于知道,这六十年的婚姻——大家眼中的钻石婚——的确也是固若金汤的婚姻,只是她和他都没能获得幸福。

她有她的伤痛,他有他的伤痛。

悲惨孤独的人更宜相爱,他们本该相爱的。

但现在,一切都来不及了。

原来这段在别人眼中的钻石婚,可以炫耀的仅仅是它的时长;这段在别人眼中孤苦相依的幸福生活,其中冷暖也只有自己能知。

不幸的婚姻往往都有个仓促的开始,惠才的婚姻也正是如此。

那一年她独自一人从湖南奔赴江西求学,因为自己的老实,在调查表上如实写了自己的出身(父亲是旧官吏),于是品学兼优的她居然成了第一个下放的对象。

好在有好友文枝的安慰,使她多了一丝活下去的勇气。而就在此时,只见过几面的吕医生仗义执言要帮她,但前提是要先结婚。

吕医生对她讲过自己的身世,他们的出身都不好,这让惠才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有过共同经历的人似乎更应该在一起。她知道吕医生的人缘好,工作中同事对他都十分敬爱;她知道吕医生不抽烟、不喝酒,唯一的嗜好就是爱吃零食;她还知道自己喜欢吕的长相······

但那时的她并不知道,这些简单的信息并不能帮助她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托付终身,而这个失误竟让她度过了60年的荒唐婚姻。

爸爸在湖南老家饿死了,哥哥被打成了黑帮,母亲带着弟弟在外逃难,现在自己又背负了被下放的命运,这个婚姻就这样仓促的结合了。

结婚以后,惠才发现,吕完全是一块冰冷的、不可理喻的石头,从来不会说一句关心、温存的话,也从来不会做一丁点的家务。婚后为惠才做的第一件事,是在惠才怀孕的时候为她买了四块豆腐,而这件如今看来稀松平常的事情,却让惠才心里“有种发自内心的感激”,因为这是“结婚以来吕特意为她做的第一件事”。

惠才生第一胎的时候筋疲力尽地折腾了几天,晚上求吕睡在自己的脚头照顾一下自己,吕说:“我怕血腥味,再说也不能搞得你娇生惯养。”他还没有为惠才接生的医生在乎她的死活。

后来惠才正怀着二胎,养的兔子被人偷了,她隔着门听到有贼,但是不敢开门。知道这事的吕没有安慰惠才,而是反应激烈地质问她:“你是好人还是坏人?好人怎么会怕贼?”问了一次还不够,到了半夜,又坐起来追问:“好人怎么会怕贼,你怎么就不敢开门?”

吕身上还有很多惠才难以理解的地方,他不抽烟,不喝酒,从不打骂惠才和孩子,也不和其他的女人搞暧昧,这样的人怎么看也是符合好男人标准的。

然而他对家人就是完全没有体贴和爱护。两个人的每次争吵都毫无结果,当惠才哭着说“想不到你会对我不好”的时候,吕二话不说,拔腿就走。就算是惠才哭死了,他也不会多说一句话。

但是,对于外人,吕都会尽量去帮助和庇护。他在家招待下乡时结识的农民朋友,用全家几个月的肉票买了肉,和过年的时候留下来的墨鱼炖了一大锅,说:“乡下人平时没东西吃,这次就让他们吃个足。”可惠才一打听,他们自己的女儿什么都没吃,哪怕是口汤都没喝到。埋怨说:“怪不得人人都喜欢你,你也喜欢别人。”

惠才恨透了婚姻,也对婚姻迷茫,因为这些都是她想不通的。这样过了二十多年后,三个孩子陆续开始上大学,在为孩子筹措学费时,吕也变得顾家了。再后来,一场病痛让吕的性格变得更加温顺,原以为今后的生活会更如人意。

但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不愿意,三个字打碎了所有幻想。惠才终于明白了,这六十年的婚姻,他们两个人都没能获得幸福,都是各有各的伤痛,她原本以为:悲惨孤独的人是更容易相爱的。

生活本应该讲究的,因为任谁都只有一次机会,但谁曾想将就了一下,一辈子就过去了。

在整部小说中,吕都只出现了一个姓,没有全名。这个称呼的残缺在我看来,一则表现出了惠才对于吕的陌生与疏远;二则暗指吕在家庭与婚姻中的缺失。同时,用一个姓氏代指,也说明吕并非一个人,而是一类人。

看完小说,可能所有的人都会对吕有一种气愤,但又会发现这个人的特点似乎又在自己的父亲、爷爷、姥爷身上若隐若现。他们对外人很好,对孙子们很疼爱,唯独是对自己的妻子近乎残忍。

回头再看看吕的身世,似乎这一切也不是没有道理。

吕在两岁多的时候被送给了有一些田产的养父母,解放以后养父母被划为地主,受不了批斗,就跳进村里的池塘自杀了,而同村的亲生父母怕受连累,拒绝收留他,只给了他一缸米。抗美援朝时期,村干部帮他把年龄改大两岁,替他报了名,他也巴不得去,反正整个村子都和他无关。

幸运的是,战争在他们这批新兵即将开拔的时候结束了,他因为之前读过一年高中,被部队送去北京学医,退伍后成了县医院的大夫。但他在部队里时染上了肺结核,那一度是绝症,所以他总是念叨“活命最重要”。

吕从来没有回去看过自己的亲生父母。和惠才结婚后,惠才建议回去看看,但吕立场坚定的说,要去你自己去,我可以给你地址。就这样,惠才独自一人去看了吕的亲生父母。

曾经有人跟我说过一句话:一个恶婆婆的媳妇很大概率自己也会成为恶婆婆。这话不无道理,苦难往往给人带来的是创伤,而非励志。只有极少数人从苦难中学会了宽容、善待一切,大多数人则是被苦难折磨的反复念叨“活命最重要”。

吕的原生家庭残破不堪,他从这个家庭中所获得的只有冷漠和伤害,而他也最有可能将这种冷漠和伤害带到自己的家庭中。他没有被爱过,也不会爱别人。他不是不想,而是失去了爱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丧失在吕和惠才的婚姻生活中表现最明显的就是他们婚后的沟通,面对惠才的种种诉求或是抱怨,吕的解决方式只有逃避,逃的越远越好,但其实很多问题如果他能和惠才静下心来沟通一下想法,这些抱怨早就不是问题了。

惠才去做结扎,征求吕的意见,吕明明心里不愿意,但就是不直说,直到惠才做完了他才从侧面表达出自己不愿意的初心。

很多时候吕也自知理亏,但他从来没有正面与惠才沟通。惠才结扎后母亲过来照顾她,就因为吃鸡的时候没有叫吕,吕则对着惠才的母亲发脾气。这一来惠才的母亲一气之下回去了。

惠才委屈到不行,想想这么多年受的苦,决定回娘家去。女儿们把妈妈要回外婆家的事告诉了吕,他这才慌了神。可就算这样,他也没有亲自过来跟惠才沟通,而是请了隔壁的刘婆婆过来说情。

在婚姻与家庭中,吕就像个哑巴,他失去了沟通能力。而这一点放在今天也不少见,很多人跟同事、跟朋友、跟邻居都能很好地沟通,可一到家就不会正常沟通了。

从更多的细节我们还可以发现,吕更适合在集体中找到安全感,惠才觉得吕一直没有改变当单身汉的花钱方式,他追求体面,爱吃零食,爱为同事花钱。但其实,他对自己的设定是一个梁山好汉似的社会人,他只有在军队、医院的集体生活里才能获得安顿感。

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吕在家没亲人,出门全靠朋友,他所追求的是外界对自己的承认和尊敬。

吕爱种菜,他打理的菜土像书本一样,有棱有角,还会花很长的时间自我欣赏;吕也爱砍柴,他砍的柴火堆起来整齐划一,邻居都说这柴火烧了可惜。但归根结底,这些都是在获得集体及他人的认可。

转念一想,吕也许才是那个最可怜的人,苦难剥夺了他的原生家庭,也剥夺了他组建和感受家庭亲情的能力。失去了爱与被爱的能力后,他的一生都不如意。当他说完了那句“不愿意”,惠才伤心欲绝,但他自己的来生又如何才能过好呢?

杨本芬笔下的自己,写的是如此真实,可能正是因为她没有受过任何写作训练,所以才能将一种不一样的真实带给读者。

从惠才的身上我总能看见自己母亲的影子:她们总是替家人考虑最多;她们总能扛起全家的重担;她们总会省下自己的那份给孩子;她们总在绕着灶台忙来忙去。而更为巧合的是,我的外婆也是在母亲60多时去世的。

所以,母亲的伟大究竟是因为什么呢?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新的答案:因为她们做了一辈子的女儿、一辈子的妻子、一辈子的母亲,可到头来却发现没有时间做自己了。是啊,她们本该芬芳的。

也正因如此,余华对于困难的解读我非常认同。

不过国人有句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吃苦耐劳也一直是传统美德,那么,吃苦有意义吗?

这要先定义一下什么是“苦”。

当你身处一段不愉快的经历,或者做一件本身没有愉悦感的事儿的时候,体会到的压迫感,那种心理压力就可以称作苦。

所以,苦是某些事物的副产物,苦本身没有任何价值。

就像前面提到的余华的那句话: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但在我看来这句话恰好证明了吃苦是有意义的,因为没有人的一生会一帆风顺,人总会与苦难相遇。

就像茨威格在《断头王后》中所写的:“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14岁的奥地利公主玛丽·安托瓦内特嫁给了16岁的法国王子路易·奥古斯特,从小任性懒惰的她成为法国王后依然终日迷恋夜夜笙歌的生活,最终在路易十六被处斩后被送上断头台。

不要觉得自己可以轻易取得什么,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需要你付出努力。

用数学逻辑来阐述,会更容易理解:吃苦是变成更好的自己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正是因为吃苦是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才会让很多人觉得吃苦没有意义。因为吃苦并不意味能成功,能获得成长,吃苦只是众多必要条件中的一个,而非全部。比如我们常在武侠电影或小说中看到武林高手在成名前苦练武功,这其中真正让人提高武艺的是练习,而不是伴随着练习的那个苦感。如果现在有个方法能在不降低练习效果的情况下让练习充满趣味性,我们当然应该使用那个方法。

但是,并没有这样的快乐的方法。

这就好比一个胖子想要减肥,但需要一种不用节食、不用运动,还不会反弹的方法,你觉得会有吗?

换个方式,如果问一个人学习有意义吗?正常人都会说有,但为什么这件事有意义呢?从原始人开始,人类就有学习的行为,不光是人,很多动物也有。学习的本质是将那些有利于生存但无法用基因遗传的技能传递下去,所以古往今来人们学习的内容大不一样,但是学习的作用其实都是为了增加生存技能。在古代是捕猎技能,在今天是科学知识。

那么如果有一种类似武侠小说中武林高手传递内力的方法来传递这些技能,学习还有意义吗?当然没有。如果可以这样快速高效的传递,那学习必然没意义,但现实是这种方式只存在于幻想之中。

学习这件事有意义不是学习本身有意义,而是除此之外人类没有进化出更好的方式。

吃苦同样如此,苦难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不可避免的东西,于是吃苦这种解决方案也就成了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没有苦难,吃苦的确也是没有意义的。

为什么你会觉得上一辈人吃的苦无意义,因为时代变化了,所需要吃的苦不一样了。60后、70后以及部分80后都是在物资匮乏的环境中成长起来,所以他们的吃苦就是如何克服物资匮乏,以及在物资匮乏下所显露出来的人性的恶。

但如今,时代不同了,虽然有贫穷,但和以前那种大多数人都吃不饱肚子的时代还是有天壤之别的。

继续拿学习的例子来说,在捕猎的时候,如果一个人特别容易发现身边的风吹草动,那这个人肯定是优秀的,因为打猎就需要这样的人。但到了现代社会,这样的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一个人如果特别容易被身边的事物所干扰,那他就是个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人,这样的人往往是不容易成功的。

所以,物资丰富的时候,吃苦更多的是看一个人如何克制欲望,或者说是逃离娱乐至死的能力。你想有所改变,想要进步,必然要花时间。枯燥的练习显然没有看娱乐节目或者打游戏来得爽,而这就是你需要吃的苦。

说个游戏电竞的例子,著名游戏战队RNG办过三次“电子竞技体验营”的活动。这些活动一是为了宣传自己,二也是希望能从中筛选出一些好苗子,进入青年队培养。海选之后能够进入体验营的都是平日里游戏水平百里挑一、玩儿得最厉害的那些人。

体验时间是7天,免费。7天的日程安排是:从上午9点到夜里11点半,每天打6场正式对抗赛,3个小时训练赛,1个小时教练复盘总结,还有一天是运动训练。最后会让他们和RNG的青训队来一次正式比赛,但比赛结果往往都是以0:3或者0:5这样悬殊的比分落败。

仅仅7天时间的统计,30%的人当众大哭过,80%的人因为比赛的配合发生过争吵。当他们知道职业队员每天的训练量是体验营的两倍之后,95%以上的人都会被打回现实,承认自己不适合走电竞选手这条路。当然,还有不到5%的人会在体验营后被留下,继续培养,不过他们大都也不会成为签约的正式队员。

时代变迁很快,但人的思想不一定能很快。很多人想培养孩子、学生或是下属吃苦耐劳的品质,这没错,也不是没意义。但问题在于落实到行动上上一辈人往往喜欢沿用物资匮乏的那一套,制造一些“皮肉”之苦。这显然不符合当今的时代。

就好比很多公司搞开源节流,结果就是99%的力气都用在节流上了。因为节流容易,一个公司随便哪里抠一点都可以省下来不少钱,但开源就难了。可最终真正有用的当然是开源,只有开源才能解决最根本的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开源节流这个词要把开源放前面。

那么,怎么样才算是有意义的吃苦呢?或者说这个时代正确的吃苦姿势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就是逃离舒适区。

这里说的舒适区并不是说你所在的区间是不是你舒服的,它其实指你习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跟这个方法舒适不舒适没关系。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呢?就是那些让你很焦虑的问题,比如怕被人看不起,怕没有成就,怕失去感情等等。如果你习惯用抱怨他人、可怜自己来解决这些问题,即使你非常不喜欢这些手法,这也是你的舒适区。

换个说法就是铁锤人综合症,手里有把锤子,看所有问题都是钉子。

电影《肖申克救赎》中有一个老犯人在监狱里被关押了50年,当他知道自己要被刑满释放的时候,他没有欢呼雀跃,而是精神崩溃。在出狱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始终不能适应外界,最后他选择了自杀。你看,谁都知道监狱里不舒服,他在监狱里也肯定向往过外面的世界,但是这里有他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法,他受不了改变。

所以,其实很多人吃了很多苦,但最终这些苦难都成了不值得的磨难,因为虽然身处苦难之中,但那苦难也是你的舒适区,是你习惯了的解决方式。就像一些人说的,明明上了五天的班很累,周六日在家追剧放松又有什么问题呢?这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舒适区,是那种习惯了的解决方式。

喝酒、抽烟、打游戏、拖延症、订计划完不成、想学习又犯懒也都是一样的。所有这些我们看不上自己的那些毛病,本质都是我们习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们都是我们的舒适区。虽然它们给我们带来的心理感受一点也不舒服。

舒适区的力量非常强大,有一项医学调查显示,假如心脏科医生告诉严重的心脏病患者,如果他们不改变个人生活习惯,比如不健康的饮食、不运动、抽烟等,他们将必死无疑。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有七分之一的人会真正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可以肯定,其余七分之六的人,也想活下来,他们也知道该怎么做,但就是没法改变,没办法走出舒适区。

想要改变就不得不逃离舒适区,而逃离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吃苦的过程。

回到海狗,当年的七龙珠确实给了我很大启发,而这个改变就是思想上逃离自己的舒适区。股市太动荡了,就像天气,东边太阳西边雨。回看历史并不能预测未来,我们可以以史为鉴,但这只能让我们更好得活在当下。

炒股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有认知,这比你对股票有认知要重要的多,但很多人都会忽略。

以为自己能承受巨大波动,但结果是刚来个跌停就怀疑人生了。对自己的清晰认知胜过对股票的研究复盘。券商每年都要大家进行的风险测试其实是最有价值的东西,但我们往往将其视为多余的流程。

我不止一次的说过,以前每次发文说看好海狗以及自己会长期持有海狗的时候,我都会说,我这么做的原因是:成本低!

我耗在这里就是因为海狗分红不错,每年靠分红也比工资多。至少近几年海狗的分红有保障。今年分红大概率能超1块,乐观的话,三年内主力仓位成本就是0了。如果成本是零,那就真的没什么看股价的必要了。留着养老就是一种可选策略,而不是一句嗨话了。

硬扛过过七龙珠,我确实有风险承受能力,但我并不喜欢总是承受风险。就像余华说苦难,能避免就避免,这种苦难是没有意义的吃苦。

最后祝每位水手周末愉快!

$中远海控(SH601919)$ $中远海控(01919)$ $东方海外国际(00316)$

精彩讨论

陈chensir07-12 22:42

前两年在雪球第一次听到“持股体验”这个词,当时就觉得这词哪里有点怪。
直到最近回想,才发现这词真有问题。所谓苦难,其实是假苦难。
在长期投资看来,一路上涨不回头,真不是什么好体验。
一直定期发钱又不定期报低价给你,才是好体验。
什么是苦难,什么是幸福,往往在于看的角度。而很多人往往一生找不到这个角度。

陈chensir07-13 15:15

拿成本说持有是一种误区。
在持有过程中,成本不重要,同样100股,股价十块跌到九块,成本无论1块还是15块的人,损失是一样的。
所谓认为成本低的能拿住,高的拿不住,纯是心理问题,应该去反思自己心理为啥浮亏就慌。
拿不拿得住,终究取决于股票基本面,而不是浮亏浮赢,不要被股价和成本指引了自己。

LCRS07-13 06:14

好文采!文章很长,但细读有味道! 不是老水手,但从去年四季度开始、与海控相识、牵手、真有相见恨晚的感觉!非常认可海控的一切, 长线重仓拿着安心、吃席放心!以前的七龙珠?听说过、但不太清楚!而这次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和谈;现货运价见顶回落;运价期货暴涨后暴跌等等,都是预料中的,而且是大涨后的海控股价、必须经历的压力测试!无所谓苦难、而是企业成长、股价上涨的历练!成本低!更认同!!喜欢低估价值股、敢于低位上重仓/高位决不加仓!操作纪律的和谐统一,确实能保证投资之路、不仅过的好,而且活的长!

T658407-12 22:58

你说的不无道理,但是呢,21年是高位,我是到了22年才知道。23年是低位,我也是24年才知道。没办法啊,每次都是后知后觉。如果第一次买海狗就满仓满融,我也早就财务自由了。如果不是后面每一次加仓都加在阶段性高点,现在成本也早就被分红除权变成零了。就像,我这几天一直感觉狗子要跌,但是,怎个跌法,跌多少?我也是等它跌了才知道。所以我只能拿着,靠分红回本,靠零成本屏蔽恐惧。我挣不到我认知以外的钱。所以,我还在继续打工啊,今天半年度汇报,上半年任务没完成,好在部门整体完成,老板是线上参会,所以没挨骂。结果狗子大跌了,就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T658407-12 22:10

那很抱歉啊,要是您介意的话,就不妨拉黑我,这样就不会熏到您了。要是您不愿意拉黑的话,您这种喜欢闻臭味的怪趣味我也能理解

全部讨论

07-13 10:13

好文章!

07-13 10:03

大哥真牛!

07-13 09:57

股市大跌是行情结束的信号吗?

07-13 09:29

写的真好,文字优美,T总改行写书吧

07-13 09:16

写的太好了,文采飞扬!

07-13 07:49

这么长,我居然认真看完了

07-13 07:18

写得好,苦难论

07-13 06:47

没有什么是一帆风顺的

07-13 01:56

七龙珠每次暴跌后都会暴涨,这次不比七龙珠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