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2喜欢:6

看到有两位水泥产业大佬对话内容,提到两种“去产能”模式,虽然指的是水泥行业,但我想大部分传统制造业应该能够相通。

一种是“竞争去产能”。通过至少3-5年激烈的市场竞争,使高成本产能彻底退出市场,退出的企业会面临债务、股东权益和员工利益受损。

这个阶段水泥价格势必低迷,行业效益也会打折扣,低成本企业也不一定是赢家,其利益也会受损。

第二种是“理性去产能”。需要行业90%以上企业达成这样的共识:需求决定30%-40%产能必须退出,过剩产能主动退出有利于行业及大部分企业,留下来的企业共同购买高成本产能、分担购买成本。

这些产能不用于改造提升或置换重建,而是用于核销,使高成本产能有回报的退出,这样水泥价格可以维持较高水平,实现行业和大部分企业共赢。

通过激烈市场竞争,多数企业将认识到,“理性去产能”可能是需求下行阶段实现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策略。

#周期# #水泥# #去产能# $海螺水泥(SH600585)$ $三一重工(SH600031)$ $隆基绿能(SH601012)$

全部讨论

03-12 21:09

所以证监会换人第一件事就是推并购重组,有利于良性去产能。

03-12 21:13

90%企业达成共识。。这90%企业就2家我觉得可行,三家及以上就完犊子,两家还需要一个量级,一个能力水平。。条件太苛刻,基本理想化。。大部分出清都是激烈的。

理性去产能不可能,被淘汰的漫天要价,留下的也没那么多钱

上面也不会同意吧,买来关停

03-13 14:28

理性去产能,是不太现实的,除非政府采用强制的手段。对人性还是要有清醒的认识。

03-12 22:15

不可能存在理性去产能:前几年,海螺在成本有优势的情况下,傻傻的跟别人一起限产保价,结果中国建材等赚了拼命的拆小建大。如果早打价格战,海螺都在都可以躺平了。

2怎么可能。。。又不是垄断或者寡头行业

03-12 21:31

换个角度,投资驱动的,过剩是常态,就是卷。

03-12 21:11

全按照第二种不可能,谁愿意呢买一堆垃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