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4回复:25喜欢:25

将近十年前看过这个BBC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当时大家是抱着一种批判中国应试教育的心情来看中国老师的笑话,里面的女老师有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英国学生这个样子,以后怎么跟中国学生竞争?

看到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5G、光伏风电、跨境电商等高附加值产业的全面崛起,回头再看这个纪录片,心情似乎有点不一样了,对中国应试教育,难道也需要重新思考?

//《我们的孩子够厉害吗?中式学校》(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是由英国广播公司出品的纪录片,由Harjeet Chhokar、Natasha Zinni执导,全片共三集,于2015年8月4日在BBC Two频道首播。

该片讲述了讲述五名中国教师用中国式教学法在英执教,引发老师和学生之间互不适应的故事。

2014年12月24日,《英国侨报》在其新浪官方微博上发出“招聘”启示,寻找在中国有初中或高中学校教学经验的中国教师,来到英国优秀的公立学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教学工作。英国广播公司表示在制作这部纪录片之前,他们之所以选中博航特,是因为这所学校此前就开展了长达20年的良好的中文教育。而制作这部纪录片的目的是,在许多考试项目上,英国学生长期落后于中国学生,他们想知道为什么。

通过三集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厉害吗?中式学校》将中式教育和西方教育的差异与碰撞,直观的表现在观众面前,而最终的结局,以及中国老师自己的思考,更是启发了观众对于中国教育的思考。

网页链接

全部讨论

05-10 10:41

从个人的角度是失败的,从集体的角度是成功的,因为基数大,残次品废人是成本的一部分。

05-10 10:39

应试教育有它的强项,就是一些需要标准化答案的地方,适合理工科,或者是一部分岗位标准化答案的工作。缺点也很明显,压制创造性思维,当然90%的工作确实用不上什么反思和创造,把手上的活弄好就行了。

甘蔗没有两头甜。高考制度筛选出大批理工人力,对创新力确实有压制,但并不是高考制度下出来的就一定不行,不然怎么解释海外顶尖人才中大量在中国的教学模式下出来的。我认为国内主要靠基数大,慢慢就能追上去了。

05-10 11:04

这两者其实没啥关联,高附加值值产业崛起仅仅是产业政策、市场竞争演变(比如电动车技术的兴起)、企业家对机会把握的影响。。。。而中式教育导致的最大问题,是众多读了985之后依然持续失业和不能有效跟产业对接的毕业生,这些并不是某个产业兴起所能掩饰的。

05-10 11:24

印象里有个小学生去英国还是美国学习 写作文 如何做人上人 把外国老师吓坏了 告诉他应该是人人平等

05-10 11:16

尤其是教育,如果西方底层孩子也像中国这样教学,那不是跟他们上层人士抢最好的教育资源吗,那他们高高在上的那帮人就没优势了。

05-10 10:31

广积粮,缓称王

05-10 11:14

很多人都被西方媒体洗脑了而已,把中国好的一律抹黑,说成垃圾,让你自己也产生动摇;把你不好的,哐哐一顿夸。

05-10 11:22

这些老师为什么满脑子就是竞争?让英国学生长大了送外卖抽大麻搞保洁不好吗?这点工作岗位总要给人家留的

05-10 10:56

我们的教育体制,人的发展理念都决定难以发生从0到1的创新,但一旦有了答案后,我们的吃苦,卷,追求财富的品性,决定我们会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