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暴雷反思录:远离本金毁灭型企业

发布于: 雪球转发:230回复:181喜欢:598

本篇来反思一下让咱们本金毁灭的企业类型,之所以写这样一篇文章,主要是最近一网友在投资上本金毁灭的经历,我知道在这个市场中,依然有很多人是这样的,所以很有必要谈一下这个话题:咱们应如何最大可能的躲开本金毁灭式企业。

情况是这样的,最近这个网友跟我哭诉,今年买入恒大及恒大汽车后,本金遭遇了清仓式毁灭,四月份60多买入恒大汽车,如今半年眨眼闪过,只剩3块,巨亏95%,妥妥的崭新奥迪进去,十八手奥拓出来。

翻开跟这位朋友的聊天记录,还存有半年以来跟他的一些对话,这位朋友这两年捕捉了两只大牛股,资产翻了2倍多,对投资充满了自信。

这次买恒大汽车之时,也参加了许老板的动员大会,还给我发来现场的视频,当许老板在大会上喊出“买买买”的嘹亮口号和争做全球第一的宏伟目标时,朋友热血澎湃、欢欣鼓舞,文字间充满着对老板的赞不绝口,之后朋友把关于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以及恒大市占率、利润预估也都请专家做了一个预期账,还对各个维度做出了基本评价:

1.管理层进击力:许老板没得说,进击力执行力都很强。

2.调研方面:已做调研,恒大的确在造车,为四大产业之一。

3.公司文化方面:训练有素的员工,有书籍为证。

      4.生意模式:地产转型为正确战略。

5.融资:许老板有强大朋友圈和社会公信力,不愁融资,现金流有保障。

6.存货>市值,有安全边际。

7.好友刘銮雄也看好,大刘可是金融枭雄,眼光毒辣。

……

我把以上几点的个人参考点评也发给了他,但无疑,这位朋友被禀赋住了,也加入了各种跟恒大的多头圈子,尤其是他尊重的某些意见领袖也很是推荐,于是就重仓买入,直到现在,他都不肯相信事情会恶化到这般地步,尤其是也只用了半年时间,这是他之前从未遇到过的,别墅梦也化为泡影。

而我之所以谈这件事,是因为我看到这样的人在股市中有太多,我想就此事做一个剖析和“第三方反省”。

或许有朋友会说,那他买入之后,你就没有提醒人家这股有暴雷风险,阻止他不要买等之类的话,应该说,这事我过去办过,但现在我不会这样去做,不会去阻止一个独立成年人的所作所为,除非他是犯法,如何想及如何去做,那是他的权利,我无权干涉,也干涉不了,只能发表个人观点。

况且我过去也曾火热心肠的规劝过一朋友不要参与某股票,因为那股真的有腰斩风险,朋友听了我的话,迎来的却是股价大涨一倍,之后能发觉朋友对此事很介意,也凉了关系,很简单,没我他能多赚很多钱,虽然该股之后又颤颤悠悠回落了下来,但也是于事无补。

所以我要说,在股市中,每个人的买入理念和理由可能都是不一样的,人家就是想用技术派打个短线,赚个一倍就走人,你非得用价投理念去告诉他不能买,这是驴唇对马嘴,况且,况且你说的还不一定对,所以我的方法是,我会表达我的看法观点,但最终做何决策,我不会越权干涉别人决策的事。

这位朋友也是一直给我发各种调研资料,似乎也是试图得到我的认同和加持,但我的观点在之前智库中已经非常明确了,我告诉这位朋友:

1.地产企业需要一定对宏观经济的研判力,尤其在国内,更需要提防政策面袭击,我在这方面似乎能力不足。

2.我对多元化扩张的公司兴趣不大,尤其是高杠杆高负债下的多元化扩张,会一票否决

3.我对借债利息10几%,包括永续债表示恐惧,因为这个利率需要更高的利润率来维持,尤其在这种扩张情形下,高负债还要进行特别分红,再高利率回贷给公司……有些不忍直视

当然,我的观点并未影响这位朋友的决策,我觉得他在这点上做的很对,投资就应该不受别人影响,但这不能代表思考的独立,有时只是偏见太深,难以撼动,在我说完观点后,这位网友之后也交流少了很多,我也能理解,对于一个狂热的多头来说,谁又愿意去听那些让他泄气的声音呢?最近又找到我,事已至此,我想我能做的就是把这件事好好捋一捋,深刻反思一下当时到底错在哪里,对咱们大家伙也是一个很好的警示。

事实上,如果我们深入去剖析反思,你会发现,很多人的买入理由,只是一个模糊的错误定性,它是经不起推敲的,咱们拿这位朋友的几个买入理由一一来说。
先说进击力,朋友说许老板进击力和执行力很强,这点我是只认可一半,执行力很强,但进击力有待商榷。

之前在智库中也谈过这样一个认知,那就是不要陷入进击力陷阱,进击力它是有个边界的,当你对老婆很好时,我们可以夸你是个好男人,但你对很多女生都很热情时,你就出界了,这种热情就大打折扣,甚至一文不值。

而公司也是同理,有些公司在主业上披荆斩棘,可以认为进击力强,但跑到主业外依然干劲十足,这就不是进击力了,而是花心力,由此,在边界之内,干劲越大,你进击力越强,而在边界之外,干劲越强实则越弱,对于这个边界的拿捏,是一种商业智慧,当然,有些朋友或许会说商界无边,这只是意象词,而商业有其运转的内部规律,谁违背了就要吃亏,它就是存在商业底层的通用逻辑,这个理不难理解。

由此,当我认为一家公司一旦多元化扩张就是出界时,那在界外,就无所谓进击力了,当然,这种多元化力度也要合理去拿捏,不可因道德洁癖而全盘否定,我看过很多因多元化扩张失败的案例书籍,所以对此尤为谨慎。

而对恒大这盘棋来说,其多元化扩张力度是相当之大,耗资也是巨多:地产、物业、汽车、网络、汽车、科技、健康、矿泉水、粮油、保险、文旅、足球……
单从定性的角度,这种多产业、跨领域、高负债的多元化扩张是非常可怕的,属于大开大合,大赚大亏的类型,但从概率上来说,在这种高负债下创出一片天,可谓是九死一生。

还是那句话,商业有其内部的规律,不是说你有钱买买买就可以搞定的,如果你是真的像腾讯这般,直接拥有可以买下整个龙头的实力,利用弱者法则买下整个鱼池,有充足的现金流,可能结果会完全不一样,但偏偏你这些都是高负债高杠杆运营,且利息高的惊人,单拿造车一项来说,融资上就是个无底洞,你面对的是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汽车豪强,粮油矿泉水等你面临的也是金龙鱼农夫山泉这样的巨头,它不是你有钱就可以搞定的。

总之,这个难度系数很大,前期一定是个烧钱的过程,后期是否赚钱谁也不好说,投资我一向主张“不陪皇上去创业”,投资者是来赚钱的,不是陪你在初期创业冒险的,除非你很确定。

由此,这种举债烧钱之后,一旦没有利润回补,那剩下的就是一道极其棘手的难题:天山般的债务压力。所以,我对高杠杆高负债的多元化扩张企业,会采取一票否决权,做出这个判断,对于小白来说,并不难,也就是说,我们只需要拥有基本的常识认知,就可以过滤掉这类企业。

有人说,那也没有妨碍恒大之前成为牛股啊,是的没错,看到上涨并不难,难的是看到背后的逻辑,在顺周期下,这种高杠杆企业会如鱼得水,资产收益会增长很快,赚到了巨额利润,资本市场是看你哪都好,欢喜劲一上来,股价就会被催化,就像顺周期下的牧原一样,赚大钱了,资本是哪哪看着都顺眼,连猪肉吃起来都那么香,但如今猪价回落,看哪哪都刺眼,这猪肉吃起来跟假猪肉似的,欢喜劲退去一大半,这种历史规律从来都是往复循环。

恒大在遭遇政策面挤压之后,融资这个短板直接雪上加霜,地产逆周期下,缺点立马暴露出来,资金链很快就撑不住,面对万亿级别的债务,市场扭头一冷到底。

这也是我所谈的一个关于多元化扩张的一个拿捏点,在你开始干这件事的时候,我们首先不是假设你成功了能赚多少,而是如果失败会不会死掉,还是仅仅只是皮肉伤,如果你仅仅因为一个人拿着火把穿过火药库而毫发未伤,就大力夸赞他,那你其实也是一个傻蛋,而必须要说,资本市场的傻蛋其实并不少,因为当你拿着火把穿越火药库而毫发未伤时,资本市场会认为你很厉害,股价就是最好的证明,重要的是,我不知道逆周期何时到来。

对于恒大,这种财务杠杆叠加多元化扩张,一旦主业歇劲,别说未来能一天赚多少亿,就是利息就够喝一壶的,作为投资者看到这点并不难。

再说朋友买入的第二个理由:调研过企业,的确在造车。

这一点不管何时看,都太过牵强,这就如同一个酱油企业要生产白酒,你去调研之后,发现公司的确在造白酒,于是买入,这是很荒诞的。

有在做,跟能做成是两码事,即便是不具备专业的汽车领域的洞见,也应该知道,一个从来都没有造过车的企业,画了一张图,然后告诉你我们未来要做成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企业,这话……自己慢慢品,是不是换个人说你就信了呢?只能说,或许应该信或应该不信,但绝对不该信那么早,更不该去用溢价下这种赌注,由此,仅凭一张图就开始按照全球第一的市占率来规划市场,那就偏的更加离谱了。

再说这位朋友买入的第三个理由:企业文化。

我之前在智库内也谈过一点,一个企业的文化,是最难去判断定论的,因为我们没有亲身在企业感受过,我们所看到的一些书籍上的企业文化评述,都有很大的官方性和主观性,基本上客套好话居多,因为他们出版关于企业类书籍,基本上都得需要企业相关负责人去过一遍内容,有问题的点他们是不会让说的,所以,这就很容易去误导读者,单纯根据书籍上的企业文化评价来替代自己的看法,是错误的。

我的方法是根据客观发生的历史事件去做出评价,至少应该去听一听现实中员工和分公司所反应的一些事,总之,对企业文化的评估,也需要跑腿调研,同时,战略也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对恒大来说,多元化战略一定是个扣分项。

管理层品性,也不应仅仅从书籍资料上去查找,那些都是官方的溢美之词,而是应该从他对企业的行为动作上去细品,比如在何时干什么事,这件事对上市公司是否有利,这才是最重要的主线,对恒大来说,高借债又特别分红,就很让人往好的方面去想。

再说第四点,战略转型,很多人听到战略转型就会非常期待和兴奋,觉得这是公司的一个发展拐点,但是经营过企业的人都知道,一个企业的转型是最难的,也是风险最大的,它意味着企业要离开自己的优势区域去非优势领域拓展,它相当于企业的二次创业,很多情况下,企业领导人都不知道未来几何,更何况咱们普通投资者呢?

但我们很多投资者对待企业转型的态度似乎要更乐观,这种乐观可能更多来自于纸上鼓励或管理层的口号,这是我们脑海中的错误镜像,但我们是意识不到自己是错误的,看多了企业的口号前景和纸上文字,总觉得岁月静好,岂不知,实际的转型是残酷的、风险巨大的攻坚战。

从历史的视角去看,那么多地产上市公司,又有哪一个往圈外转型成功了呢?除了地产绑定的物业可以拿下,其他又有几个地产企业可以拿下的产业呢?历史老爷子不会说谎,拿恒大来说,不可否认,进入任何一个领域都雄心勃勃,但商业毕竟不是喊口号,像恒大冰泉,第一年就制定了100亿的目标,要知道农夫山泉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才把瓶装水做到百亿营收,恒大汽车,准备用三五年就做到世界第一,作为一个突然入局的圈外人,凭什么做的比人家又快又好呢?我们只需要从常识去思考这个问题就足以。房子可以借钱加杠杆去盖,但车子、矿泉水、粮油等可不是房子那样说盖就能住的,它需要技术内核,品牌心智等一些无形的需要时间去积累的东西。

在商业投资这条路上,我个人更喜欢循序渐进的摸着石头过河的那种谨慎小心的企业家风格,拿造车来说,这里面折戟了很多企业,原因就是激进的战略战术风格,恒大作为一个新秀开局就建了几十万量的产能,先烧上几百亿再说,这种风格让我有条件反射式的抵触,但是很多投资者却喜欢这种风格,认为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干就干大的,这样股价的弹性和想象空间就出来了吗?很多人就是这么思考问题的。

但如果足够理性,会意识到这是企业价值终极走向的概率问题,何意呢?还是我之前所谈过的企业再投资逻辑,那就是企业将不断赚到的积累到的钱都投进一个产业,转化为一堆堆的工厂技术等,如果你在这个产业万一赚不到钱,那你所有的再投资就会变成一堆折价的无用资产。

若进入你的优势产业,我们或许有理由相信,你的再投资不会打水漂,但若进入陌生产业呢?这个商业成功的概率又有多大呢?历史成功先例又有几个,从生意模式上说,它是先给到你的是图纸对应的估值,先透支发展预期,先往里大笔烧钱,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才能换来透支的估值,这个赔率对投资者又有多大优势呢?

由此,从投资者角度去说,我更倾向咱们不要轻易陪企业去转型,不要轻易陪企业去风险性创业,尤其是那些商业模式并不成熟的产业,而理性的做法应该是,陪企业在优势主业上面去延伸,也即,你什么干的好,我就给你投钱让你扩大规模多干,放大优势杠杆,而不是支持你去圈外创业。

牧原养猪,只要你聚焦优势主业,你能卖200万头猪,我就给你投钱让你多养,使劲养,如今马上要几千万头出栏,这就是主业优势延伸,还比如你茅台酒卖的好,我就给你钱让你扩产能,铆足劲生产,这种再投资废掉的可能性时很低的。

我个人总觉得,如果你踩雷过乐视,那万不该再踩雷恒大,如果真是这样,那纯属活该,乐视是多元化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的典型案例,像恒大这种高杠杆高负债并高举高打、多元化野性扩张的风格,在国内地产企业中也是很少见的,我知道一朋友之前踩雷过乐视,后来跟他谈到这种多元化类型企业时,眼神中充满了批判。

再来说朋友买入的第四个理由:融资优势。

这也是朋友买入的重要的一个理由,要知道造车就是要烧钱的,充足的输血是关键,但把融资优势基于自己的朋友圈却跟真实的现实相背,要知道,造车烧的不是小钱,你如果穷了,朋友就借你两个,它是几十亿几百亿,如果朋友要投你,也是基于利益和承诺,这几乎是一个定论,而不是什么所谓朋友圈,关系多好,当你出现问题时,你看看你哪个朋友敢因为关系给你投上几十亿几百亿救你,这是一道人性题,而不是商业题,由此,关于企业家的朋友圈带来的融资优势,听听就好。

而朋友所说的社会信誉,的确可以带来良好的融资优势,但信誉这个东西,也靠品牌和厚实的箱子底支撑起来的,你箱子底不厚实,负债率高,银行不会给你贷款,不管你品牌多么响亮,政策随便一划线,任凭你是谁,也不能逾越,你之前信誉度再好,箱子底不厚实导致产品逾期一次,你的信誉立马一落千丈,说到底,它们在最终公司出现问题时,都是靠不住的,反而极高的知名度还会加速恶化发酵。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才是融资最好的保障呢?这也是一道人性题,人性都喜欢锦上添花,鲜少有雪中送炭,在个人长期的对企业的分析思考中,越来越明确一点,那就是企业最好的持续融资的依靠,就是项目本身的持续向好,你得让投资者看到它是变得越来好的趋势,人们才愿意锦上添花,但有些产业绝非是用钱就可以烧出来的,所以这就要求你对项目本身优势概率要很大才可以保证,这是持续融资渠道最好的护城河,在这方面,京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再说朋友买入的第六点理由:存货大于市值下的安全边际。

它有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存货可以变现,这一点的判断难度因行业而异,但像地产行业,其存货的变现难度很难去预判,其存货需要根据不同城市地段、不同项目类型去分别调研,即便得到了这些信息,其判断难度依然很大,由此,这一点在没有搞清楚之前,把存货大于市值作为安全边际是鲁莽错误的。

再说朋友看好的第七个理由:某銮雄看好。

这也是很多人所犯的常识性错误,有个大人物作伴壮胆,不自觉似乎带上了护身符,买入的勇气就足了几分,譬如很多人因冯柳而买入世纪华通,因高领而买入格力,因某某买入某股票,这种芳心暗许的主观单方面的信任,让他们拍脑袋抄作业买入,但经验告诉咱们,如果一个企业违背了商业规律,或在本质上偏离了概率优势,它不会因为你是老巴、芒格,还是哪个大神介入,就会改变亏损的结局,无疑,跟随某人抄作业在大方向上就是偏离投资本质的。

也有朋友会列举出一些企业的很多知名的战投合伙伙伴,并以此告诉自己:“这么多大资本和名企看好,那应该没问题了吧”,当然有问题,之前有一朋友就看着企业的股东册去买股票,的确是抓到了一两只牛股,但最终却也业绩平平,为何呢,因为很多大资金投资者或机构战投,他们在投资时跟公司会签有特定的回报协议,而且它们投资的公司很多,人家雨露均沾,而你却重仓,人家是拿别人的钱投资,亏了也少不了管理费,照样会所嫩模,而你亏的却是拿老婆本,它能一样吗?由此,这种芳心暗许实则是一厢情愿的畸形思维。

或许有朋友会说,多元化扩张就一定失败吗?没错,并不一定,但咱们这里谈论的是一个概率优势,这也是投资的本质,如果我们从历史经验去认为,企业的某种商业行为缺乏概率优势,那对我们而言放弃是最明智的选择。

之所以谈这些,是想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排除一个企业,可能不需要太多的系统及专业认知,有时只需保持理性和独立思考,从常识的角度就可排除一家大概率的风险性企业。

那既然拥有基本的底层逻辑和常识就可排除,那为何还是有人会步入常识性误区呢,很简单,人性在作祟,有些人看似为买入找了很多理由,但实则他已经先入为主,感性层面已经被洗脑,随之就是理性“装模作样”的找出理由配合感性演戏,这是人们容易失去常识的人性根源,只要善于观察自己,就会发现这个自欺欺人的bug。

人性的确会这样,我之前一朋友也曾深深认可多元化扩张的战略弊端,也出过相关书籍,但有一次却买入了一家这种类型公司,字里行间都是对企业的夸赞,在其分析报告中,连公司多业务的扩张都被赋予了溢美之词,前后态度大相径庭,事后也后悔不已。

从对投资者的负面影响层面,我将企业分为几个层级:崩了,垮了、滑了、慢了。

崩了:前脚好好的,突然遭遇毁灭式利空而毙命。

垮了:慢慢死掉,比如营收从n到0。

滑了:营收利润不断下滑。

慢了:增幅越来越小。

以上前两者会本金清仓式毁灭,后两者会导致慢性价值减少,留给我们撤出思考的时间更为充裕。

我个人特别喜好研究商业和企业,尤其喜欢总结和探寻规律逻辑,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这上面,所涉猎的企业,包括深研的、浅尝的,数量也不算少,从个人经验去看,本金毁灭式原因有以下几种类型:

1.企业再投资遭到毁灭

比如企业所有再投资因市场行情等原因,都变成了废铜烂铁,主要就是项目的完败,前期所有投资都打水漂,典型的是暴风

这一点需要我们对企业再投资的项目有一个清晰的方向判断。

2.资金链断裂,原因很多,如债务高、激进扩张、战略失策、模式弊端等
资金链犹如人的呼吸,一旦断裂,企业就无法运转,未来现金流产出也化为泡影,通常情况下,一旦到这一步,不是极高负债,就是资不抵债,典型如雷曼兄弟

3.核心主业遭遇毁灭式打击,持续亏损至退市

4.核心护城河被摧毁或竞争优势被行业持续赶超并碾压,如春兰股份,空调技术被行业逐渐碾压,由最初的龙头跌落至差生

5.多元化烧钱式扩张,尤其是高负债下的多元化扩张更为致命,譬如乐视等,上市公司中由于多元化导致持续走下坡路的公司太多了。

还比如电广传媒,当年说是要下一盘大棋,在2015年各种并购,什么网游、影视剧、在线阅读、移动音频、创投……这盘棋听起来是很好,但模式上风险却极大,也是多元化,主要靠并购来搭梦,当时忽悠了不少人啊,什么样的企业能同时能搞起这些,如果不是万亿级别的企业跟我谈,我扭头就走,这就好比是一村里开工厂的小伙跟你谈要做地产、互联网、影视、投资、粮油的巨头一样,结果你还真听了半天,而且还信了,是一个道理,只可惜这种常识性的东西,我们一到关键时候就忘。

6.企业造假或大股东输送利益 。

典型如保千里,庄老板掏空上市公司,康美财务造假致信誉度坍塌。

7.超高溢价收购其他公司,掏空上市公司。

比如当年的巴士在线,10几个亿收购只有几千万账面资产的公司,将公司掏空

8.产品造假及财务等其他造假。

如长生假疫苗,在极度愤怒情绪下,市场直接一刀将股价砍碎,聚美优品的失利跟假货的失控也有很大关系。我深信,产品就是人品,产品造假的公司,同时也是一个由不良管理层运营的公司。

财务造假的公司比我们想象中的更要羸弱,因为企业造假是一连串的假因子,而非独立某个环节,实际真相比我们纸上看到的要更不忍直视,很多情况下,都是负资产,像康美,还有我之前曾说的豫金刚石,我在前几年就点出过这家公司的问题,

9.股价在炒作下过度高估,导致泡沫破裂。

如当年的全通教育,当时教育板块在A股的独苗,看股价那架势都快被炒成神舟五号了,当时我也有意去体验和调研过该公司,结果看完总部,直接说拜拜了,还有环保热时期的三聚环保,很多人也是跟着前公募冠军去买入,估值是关键,重点是不要买贵。

10.创新型、风险型、不成熟生意模式导致企业摸石头过河被淹死。

比如前期的共享经济,共享单车、汽车、充电宝等,这种创新型模式,即便你有强大的商业智慧,也很难预判的准它们未来的走向,这是一道高难度题。

相对来说,我更倾向那些声音模式得到历史验证过的盈利模式。

11.企业转型失败,频繁换主业,或企业不断转型将资金消耗尽

主业遭遇摧毁,转型又失败,相当于两头堵死,只能被市场束手就擒,典型如商赢环球,平均两年换一个行业,最后一步步把自己玩死,当一个企业在不断转型时,说明它已经没咒念了,在本质上,它已经不具备作为一个上市公司的资格存在了。

12.政策性毁灭,一纸文件直接毁灭一个行业,典型如双减政策对培育教育的毁灭。

13.内部管理混乱或被收购失败所影响。

典型如汇源,被可口可乐收购中因商务b导致终止,让企业元气大伤,我一向认为,商业并购和重组是一个判断难度很大的高分题,事实上,在前两年,很多钢铁厂的朋友就告诉过我他们公司要跟某某钢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但是我知道,这其中的风险不是我能预判的,所以我并没有动心。

包括对于煤炭,电力的一个政策,很多时候,市场起涨后,看似这已然成为一个确定性的机会,但如果细想你会发现,其中的很多逻辑你很难捋透,难以形成一个逻辑闭环去将这个套利机会去一网打尽。

14.经常喜欢并购的企业

你会发现,很多企业主业做的也不错,但就是喜欢并购企业,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隐患,为何呢,因为并购意味着你的再投资进入的是主业以外的产业,而且很容易付出溢价买来一些垃圾资产,这几乎是一种常态,更重要的是,其中也暗含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利益输送,关于并购的套路,咱们在智库内也谈过,所以对那些经常喜欢并购的半吊子企业,要尤为警惕,像当年的电广传媒就以并购开启多元化,当然除以并购为主业且有良好记录的企业除外,像老巴的伯克希尔和腾讯

以上是个人所总结的毁灭式投资的常见类型,可以看到,企业的衰灭从来都不是一概而论的,每个企业的弊端都不尽相同,以上是历史视角下致企业毁灭的大概率因子,借用芒格所说,若企业很可能死在上面,那我们为什么要往那走呢?

从本质上来说,企业都是立体的,这立体下任何一个点与面,都会导致企业经营受到影响,只不过它们在现实经验层面,所导致的严重程度不同,我们必须避开那些看起来可能会得重病的企业,这需要我们对企业进行一个立体的研究跟踪。

同时也要求咱们,要避免此类企业,需要我们具备系统立体的认知,从生意模式、战略决策、估值、财务分析、管理层、产品调研等都必须都要具备,企业会优先死于自己的短板,而我们投资者也是死于自己的短板(意识不到企业的短板),二者虽有互通,但却有独立之处。

以上算是对毁灭式投资的思路梳理,对经验的一个凝练,对咱们而言,可参考吸收,也可拿来进行排除企业,在可理解的常识范畴内,去排除那些毁灭型企业。

中炬跟踪方面:前几日股东大会网络投票已结束,结果也出来了,议案获得通过,其实这点在智库内也谈过,问题不大,也在预期之内,为何呢,这也是昨天跟朋友所沟通的关于卖地是否同意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这样的:

后期不管增发是否成功,两个股东之间矛盾如何,当前把地卖掉,对上市公司总是好的。

首先,卖地可以换来几十亿的现金流,这对主业的运营资金加持是巨大的,如果不卖掉,这些地也在账上如同废铁般摆着,存在感和对公司的利用价值都很低,与其如此,把它换成现金流无疑是更好的,况且这笔钱也不菲。

其次,从战略层面去讲,中炬当前里子里其实就是厨邦,调味品为主营,公司把地产业务彻底剥离解决掉,也可专心把资源聚焦于主业,而后期不必因此而耗费太多精力。

从股东及内部管理上说,这个土地问题陈留已久,也是两个股东矛盾所围绕的主标的,也是内部管理上的一个隐患,所以它迟早都是必须要解决的,只不过公司当前发展到当下,需要立马解决掉,如今形势升级,两大股东互相出招,交战正酣,大股东强行推进卖地,二股东拿诉讼拖延阻拦,这事不管成败,都需要有个了断,如果卖地成功,二股东也念不出其他咒来,公司账上多出几十亿现金,如果失败,那增发也八成泡汤,这一战也就此罢手,矛盾也阶段性消融降温,告一段落,两大股东老老实实的经营公司。

且不管道义和真相上的对错,站在投资者角度,我们应该支持行对上市公司有利的行为,甭管后期其他成败,当前先把地卖了,把眼巴前几十亿银子装进腰包总是没错的。

我相信关于这点,投资市场并不难去看透这个理,所以大部分支持也自然在预期之中,下一步就是申请财产保全置换是否通过,以及卖地是否成交或流拍的问题。

牧原方面:猪价也即渐进上个周期低点,不要忘记,在此期间,饲料成本是上涨的,由此,这个位置也几乎很接近理论上的周期低点,但由于前期急速补栏下的高存栏,当下还未完全消化,由此,依然有可能受存栏的脉冲下探一波,但不改大周期下的低点区间,这是我对当前猪价的一个基本定性看法,我之前也表达过这个观点,这一天来得越早越好,当下正是很多猪企亏损的日子,不少散户也开始逐渐退出,但鉴于生猪的一个养殖模式,它不会立马退出,而是一个渐退期,成本端,玉米降价,豆粕持续涨价。(只是就此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不代表其他)

 @今日话题   $牧原股份(SZ002714)$   $中炬高新(SH600872)$   $恒大汽车(00708)$  

注:个人观点充满了主观性,仅供参考,切莫据此影响自己独立思考和决策。

全部讨论

2021-09-27 19:39

谢谢老师,心血之作

2021-09-27 21:13

此文值千金,喜马拉雅听了一遍,现在又重看一遍,此文对价值投资帮助太大了,感谢吴伯墉老师的无私分享,有良心的人心里都知道感谢吴老师的分享,只有心里恶毒之人才会讽刺和挖苦,忽视恶毒之人吧,因为林子大了什么鸟都会有的

2021-09-27 19:50

吴老师,你那朋友跟P2P,电商传销平台被诈骗的投资者一样的,跑到总部一看,还真的是有实体,也在认真投资,还要政府领导参观企业,但他就不想想最核心的问题,什么投资水平可以付十个点利息。

2021-09-27 20:37

感谢吴老师👨‍🏫!

2021-10-13 18:27

这个哥们是我见过最厉害的 没有之一。 比雪球其他什么大v强太多

2021-09-27 22:46

彼得林奇提醒的“小心多元化的企业,因为往往会多元恶化”。不论投资还是个人学习和工作,专注力才是更珍贵的

2021-10-16 16:50

本金毁灭式原因有以下几种类型:
1.企业再投资遭到毁灭
2.资金链断裂
3.核心主业遭遇毁灭式打击,持续亏损至退市
4.核心护城河被摧毁或竞争优势被行业持续赶超并碾压
5.多元化烧钱式扩张,尤其是高负债下的多元化扩张更为致命
6.企业造假或大股东输送利益 。
7.超高溢价收购其他公司,掏空上市公司。
8.产品造假及财务等其他造假。
9.股价在炒作下过度高估,导致泡沫破裂。
如当年的全通教育,当时教育板块在A股的独苗
10.创新型、风险型、不成熟生意模式导致企业摸石头过河被淹死。
11.企业转型失败,频繁换主业,或企业不断转型将资金消耗尽
12.政策性毁灭。
13.内部管理混乱或被收购失败所影响。
14.经常喜欢并购的企业

资产到处都是,但是有投资价值的资产寥寥无几。拥抱最优秀的伟大公司,你睡觉的时候都在为你不断的疯狂的创造价值,远离有毒资产,淘汰最大多数的平庸资产,长期处于高报酬率的优质资产必定有宽阔的护城河的保护,抵御住资本的长期的不断的疯狂的入侵才能保护住高高在上的经济堡垒,只有这样的经济堡垒才是最有资本价值的,最值得长期拥有的优秀资产。
         此外还有一类资产处于社会或行业大变革的时期,行业需求爆发在即处于最佳行业C位,具有非常优秀的管理层的最优秀公司,这样的公司也是值得较长时间投资的好资产。
         不在平庸的公司里找失吃,就是远离有毒资产的最好方法,不懂不投资就会最大概率的避免采坑。

2021-09-28 08:47

彩,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