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醒篇:我们是否在假装把股票当生意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240回复:288喜欢:490

相信咱们都听过这样一句鸡汤: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陪你到最后的不多。它之所以被很多人称之为鸡汤,是因为人们没有这种在后半程孤独求索的经历,而有类似经历的人看到这句话,则会产生共鸣,对他们而言,它就不是鸡汤而是真理,一个东西是不是鸡汤取决于我们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和共鸣。(公号 伯庸智库)

而在投资领域,我觉得它还真不是鸡汤,因为事实上大部分人投资者都是懒惰的,真正去深入研究问题和求证疑点的终归是极少数的人,这也是我的一个经验感受,所以,对于真正的投资而言,站在市场平均认知这样一条标准线上,可能跟我们同路的竞争对手并不多,而股价通常就是最好的证明。

之所以说大部分投资者是懒惰的,是相对于我们应该做出的劳动对比得出,缺乏最基本的对生意的责任心,为何这样说呢?

过去跟很多人关于一些公司也沟通过,一些问题反应出我们在投资工作上的不及格,不信咱们自己可以去试试。

比如问舍得的持有者,舍得有多少固定资产,你能回答出吗?舍得有多少销售人员,毛利率净利率有多少,税前利润是多少,舍不得是高端还是低端,什么时候推出的,高端是什么香型的,老酒战略背后操盘手是谁,舍得一共多少系列,一共多少口窖池,最早的一口是哪一年的……别慌着打开软件,也别看财报,就是让咱们直接说,其实很多人都说不出来,更别说其他更深入的问题了。

想想咱们是不是这样呢?如果这样的问题你都得需要借助软件看着来回答,那你在这上面亏钱一点都不无辜,我曾拿这些问题问过很多人,结果……,其实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试金石。

这就是我说的,大部分投资者事实上是很懒惰业余的,看似在股价下跌之下表现出无比的关心关注,但依然掩盖不了骨子里的懒惰,这也就是我之前所说的“假装在做投资”,这种投资方式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

何为假,假就是欺骗自己,真就是对自己诚实,但在投资中能做的对得起这“真”字的,着实不多,这世间最难的怕是一个“真”字,这个真为:当真、认真、求真。

价投鼻祖格雷厄姆和老巴早就告诉过我们,股票就是一门生意,几乎所有价投者都有这样的理念认知,这看似是真,但大部分人压根就没有奋力去了解关于这门生意的所有一切,由此,这却是假。

对此,我特别认同芒格和李录所谈到的一点,那就是用无限的好奇心去了解探索关于公司的一切,我觉得这就是真,真就是真正的把公司当做自己的生意,你只有真正这样做了,进入角色了,你就会真正关心这个生意相关的所有来龙去脉,你会把这个生意的成本、模式、甚至产品制作过程等都好奇的想弄清楚,你还会很上心的了解你的竞争对手等。

总之,真正的热爱是掩盖不住的,这个答案只有你自己知道,因为没有人去二十四小时去跟踪你的行为。你只有真正把他当做你的生意了,那么以上我所抛出的这些问题,你自然会刻在你的心里,因为你已经买入了,已经是股东了,你怎么连这门生意的利润都不知道

,怎么连公司推出了超高端新品都不知道,这说不过去啊,违背常识啊。

但试问如果真正是你自己的生意呢?你自己开了一个饭店,试问别人问你一年赚多少钱,你能不知道吗?你不仅知道,而且还知道你饭店的各个成本,各道菜的价格等,瞧见没,这就是不同,一个是假,一个是真,我们不是没有“真”的能力,只是没有去“当真”。

真正的热爱一定是“当真”的,“当真”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好奇关于这门生意的一切,他会真正的为了解决内心的疑点问题,去付出精力去解决它的,而这恰恰是大部分人所不会去做的,很多人只会疑,但不会去求证,不愿意去求证。

在这里,芒格的弟子李录就是一个很好的表率,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他关注到一家账面估值很低的公司添柏岚,这家公司1亿现金,1亿固定资产,其他的还不算,2亿的投入资本,1亿利润,资本回报率很高,是门好生意,最重要的是,这家公司市值只有3亿,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好的生意,怎么卖这么贱,是不是有什么隐藏的陷阱?这个时候如果是普通股民,可能只是去疑,发个质疑的帖子,想动心却不敢去买,但如果你就是对这门生意感兴趣呢?你又会怎样。

伟大投资者总是对自己诚实又勇敢,对这家公司而言,肯定有股东不满的地方,才会让如此漂亮优秀指标的公司大幅折价,李录对此很好奇,于是他翻阅了那些股东诉讼案件,然后逐字去研究其中的细节,最后有了眉目,原因是过去这家公司一直给出盈利的指引,但后来不给了,这把股东惹毛了,所以来一诉讼,公司脾气也不小,直接远离华尔街,为了了解管理层的品性,他还特意调查了他的邻居,了解到他在当地的一些品性作为,还加入了管理层所在的公益组织,这样通过层层努力,终于可以跟他们相处,了解他们真实的品性,结果已经猜到了,果断买入然后两年后涨了7倍。

我觉得这就是真正的价投表率,真正的把生意当生意,愿意去探究公司的疑点,并且愿意去付出行动去解决这些疑点,这是价投者应有的本源面目,有认知疑点、有劳动付出、有满满收获,因果和谐,踏实有报,而相对比,我们大部分人别说去为了疑点去做一些事情,就连最基本的认知都不愿意去好奇探究,所以说,大部分人亏钱就不足为奇了,那是有道理的。

由此从以上案例中,咱们也可以悟出,并不是所有的低估值都是陷阱,也不是看到低估值就大呼陷阱,去质疑是任何人都会的,但问题是有多少会去为了疑去求证,去付出解决的努力,这是考验伟大和平庸的分水岭,伟大投资者会为了疑去求证,他会把低估值背后的所谓人云亦云的“陷阱”都调查清楚。

这样以来,他们用别人都不会付出的劳动,弥补了别人都信以为真的陷阱,也利用了人们这种信以为真导致的低价,真正的以低估值买安全的公司,说到底,之所以能得到这样的机会,还是拜质疑的大多数所赐,因为如果人人都去调研求证,股价就不会下来那么便宜,由此,我才要说,低迷的股价本身也是一种大部分人懒惰的证明。

而这种那股票真正当生意所体现出来的,并非单纯的求证调研,而是为了一个小问题,愿意“走一千里路”,如果前者靠任务来支撑,那么这一条则是靠强大的兴趣、好奇心。

我举个例子,芒格之前曾就可口可乐的消费黏性问题,还特意翻阅了跟情感消费心理学相关的大量书籍,也参与了商学院的相关心理学实验,我想我们常人是很难做到这个地步的,而老巴也是一样,为了研究一个公司的固定资产价值,还特意去读了大量跟地产相关的书籍,这种广泛的涉猎使他对标的投资更具信心,让他在下跌之际更加坚定,我想这就是真正的拿股票当生意,但普通投资者这么去做的很少,其实这关乎态度和热爱,即便这是你自己所经营的生意,可能你也同样未必这么上心,你就是卖个包子而已,也不会去研究什么消费心理学。

所以,那些真正热爱商业的人,他们一定都是对真正的生意感兴趣的,老巴之后也走了控股经营之路,我之所以这么说,是想说明一点,那就是我们投资者背后的品性差异化,有些人注定是要被收割,不是被市场收割,是被自己积郁已久的劣根性,在本质上无非是做了自己不热爱的事,市场先生不仅是狂躁抑郁症患者,还是个敏感大师,它会用自己的方法将那些“劣根性假洋鬼子”消灭于市场。

由此,把股票当生意,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而是真正愿意去了解关于它的一切,这种好奇心和热爱是由心而发,并非简单将其当任务去执行,否则这种捱着自己性子来的辛苦,也断然不会长久。

我之前一私募朋友,在做私募之前悠哉悠哉,到处调研如游玩般快乐,后来做了私募之后,这种游玩般的调研及学习,反倒成了任务般的痛苦,每遇大幅回撤都要被用户追着骂,后来也受不了压力退出,其实我能看出来,这种任务般的劳动已经大幅消耗掉之前的热爱,所以我知道,这种纯粹的热爱在股市中本身就很稀缺,要保留住它则更难,谁都不会喜欢让别人催着去做事,这是人性,所以我佩服那些在这躁乱的世界里纯粹的热爱者。

而我看到的很多人的投资,在本质上就是纸上用兵,公司在这些投资者眼里,只是是一个具象的名字,利润是无感觉的数字,也无任何对公司业务的好奇心可言,更不会激发出不同的疑点问题,没见过公司的产品,甚至连产品评价都要靠想象,至于求证,那就更别提了。

想到这点,我想那些有心致力于伟大投资者的人,内心无疑是欢喜的,因为他们喜欢这种韭菜的这种状态,否则他们的努力就不会有回报,必须要说,没有这95%的平庸投资者,就不会有5%的优秀投资者。

再回归到“踏实”这个词,有人说股价一跌他就慌,为何会慌,在本质上还是你没有真拿他当一门生意,可以非常确定,以上关于舍得的问题,没有回答上来的,他一定也是在下跌中恐慌的那部分人,因为很明显,这类投资者压根没有把生意当生意,他是在假装投资,缺乏真正的底气,由此他必然恐慌。

而那些真正拿投资当生意的人,他感觉到的却不是恐慌,而是一种“贪婪”,他们会想着怎么想办法多拿点货,他们内心想的是怎么进,而不是出,他们非常清楚的知道,这是大众的愚蠢懒惰所导致,他们也相信,总有一天大众会反省过来,这就是两类投资者最大的区别,当然有的人可能没有体会过这种感觉,这事也不难办,到生活中去换位思考,就可以体会到这种感觉。

比如你有一个经营20年鸭脖的朋友,这个店一年可以净赚20万,由于某种原因,这个朋友想把店以100万整体价格出售部分股份,你当然知道,前几年你出价200万都没拿下他,于是你就调查为何他卖那么便宜呢?会不会有什么陷阱。

通过调查才知道,这个朋友陷入了“欠债不还”的丑闻,谁又愿意跟不诚信的人打交道呢?你经过深入调查,发现他只是被诬赖抹黑,而恰巧赶上他家里有急事,急需用钱,所以才以这么低的价格去出售,而鉴于人们对他信任的质疑,所以不愿意去买,由此让他一再落价。

可想而知,当我们知道这个真相后会是怎样的心理,当然会是狂喜或窃喜,你恨不得买的更多一些,同时可以试想,如果过了一段时间,它的100万报价如果跌到60万呢?你会恐慌吗?我想不会,反而是更加贪婪,我们会想着怎么买的更多一些呢?想当好这个“最佳捡漏王”。

要知道,它的逻辑本质跟股市是相通的,不同的是一个在线下报价,一个在线上软件上报价,由此,当我们真正进入“生意”这道门时,我们面对股价下跌看到的是不同的世界,感受到的是不同的心理,是真正如老巴所说的“别人恐惧我贪婪”,我想当我们真正的进入这种心理时,离真正的价投也不远矣,我们对“生意”诚实,健康的心理自然也对我们诚实,由此良性循环,福寿双至。

所以,不管从理论层面,还是现实层面,都无一不说明了这一点,那些优秀的投资,是的确需要我们去做很多很多的额外劳动和工作的,因为你能看到的搜到的,大众也能看到,你动动手指刷刷帖子,大家也都刷刷帖子,信息差和认知差优势就不会落在你这边,你又凭什么跟他们有所差别呢?凭什么你就不会恐慌呢?难道仅凭价投信念来打强心剂吗?

而只有我们真正去针对疑点去做了大量的调研求证的工作,我们的心才会真正心安,才会真正拿的住,相反,即便你把你所调研的东西告诉别人,那在暴跌期间,他还是会恐慌出逃,因为终究不是刻在你自己骨子里的东西,别人的终究不是你的,一下跌你依然会恐慌,由此,纸上得来终觉浅,恐慌还需行动治。

曾经,我突然悟到这个真相之时,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绝望,看到了真正投资的不易,那是一条未知的痛苦或快乐的求索之路,认清绝望即是希望,人最怕永远活在错误的希望中。

本篇算是惊醒篇,用以反省我们是否真正拿股票当一门生意,还是假装当生意,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相信得出这个答案并不难,不妨参考衡量几点:

1.是否对生意的未知领域有强烈的好奇心

2.是否愿意为这些问题付出精力和时间

3.是否真正捋清了一些基本的问题和基本认知

所以,把股票当成真正的生意吧,想象那就是你的生意,你就是老板,我相信只要真正进入角色,你会好奇一切,学习一切,捋清一切,你会感受到你被一堆问题推着走,每一个问题都是对你认知的巨大推动,这就是投资的最佳状态。

事实上,不管怎么去普及这样的常识,总有大部分人是不愿意去改变的,就像鲁迅笔下所谈的根深蒂固的劣根性,真正的热爱只是一方面因子,还有现实条件的限制,就像之前有人所振振有词说的那样:我工作那么忙怎么有时间去学习和调研!

不难看出,我们很多人或许已经为自己找到了满分的理由,但不管你的理由多么漂亮,投资的现实不会变,你要达到那座彼岸,就必须做到这些事,我只是针对如今亏损者的现况,去指出这样一个被证明的客观真相,它只用来惊醒少数人,也只能惊醒少数人。 @今日话题    $ST舍得(SH600702)$   $牧原股份(SZ002714)$   $片仔癀(SH600436)$  

打通底层投资逻辑,打牢系统认知,尽在个人长期精心打造的伯庸智库精品。(该语句已经雪球客服审核后发表)

精彩讨论

烈日逐风2021-03-29 16:18

赚钱了,还想赚大钱,抄作业是自负盈亏,只会要代码,不会看逻辑,赚30+万你可以买老师课程学习了,零头的零头。人莫名其妙原来的钱依然会莫名其妙亏出去。

摁不住的韭菜2021-03-26 15:07

雪球玛德瞎几把弄!

吴伯庸2021-03-26 15:54

你说得对,投资一家公司跟自己家公司的了解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才要走出去去尽可能的去从多个维度去感受和了解公司,我也不可能真正做到了解到透彻,但会朝这个方向去做

27岁已退休2021-03-29 16:17

这位同学用错误方法赚了钱 让我们祝他好运吧!

天朝三好股民2021-03-26 14:49

吴老师发文好小心,哈哈

全部讨论

2021-03-26 15:07

雪球玛德瞎几把弄!

2021-03-26 14:49

吴老师发文好小心,哈哈

2021-03-26 17:31

伯庸兄,您好,感谢您的醒世恒言,不过对大部分小散来说,我觉得还不能归根于懒字,真正的情况我觉得是有心无力。第一、身边的真正有用的资料不足,只能看看雪球,道听途说的了解一些资料; 第二、即使有了资料,也不知道如何下手,不知道哪里是重点。

2021-03-26 15:48

散户根据公开渠道就算专研到死,能像自己开饭店样了解啥是真么,吴老师你买的公司能了解真正的真么,还是你认为真正的真,请吴老师不欺骗自己回答这个问题。

2021-03-26 14:44

职业不职业不重要,专业很重要。

2021-03-26 20:46

我刚打赏了这篇帖子 ¥6.00,也推荐给你。我觉得T大跟踪信立泰达到文中李录的标准。
我们投资做的久的,曾经的成功案例会在你头脑里创建一个模式,就像脚手架一样,大脑中的某种化学反应蚀剜出思维的模式,当我们陷入这种模式,就像老的唱片上的针槽,很难跳出来。
企业也是一样,一家创新型公司不仅仅要做到推陈出新,还要在落后时知道如何迎头追上----长盛不衰的公司都知道如何重塑自我。
自从2020年7月投资信立泰,我觉得自己从针槽里跳出来了,因为自己能力的短板借助T大的研究补上了,而怎么样面对二级市场,恰是我的强项。

2021-03-26 16:01

试图从一家公司的现在与过去去探究未来,本质上是徒劳无功的,充其量只是一个概率,因此,谨慎,极端谨慎,守住能力圈这个哲学思维,才是真理。

最近每篇必读

2021-03-26 17:11

基金公司有整个投研团队,按道理应该是市场生态里信息优势最强的那批人,为什么长期跑赢指数的基金那么少?

2021-03-26 15:09

不让提及公众号雪球难道就不怕反垄断调查?雪球就不怕微信屏蔽雪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