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投资的感觉:立体感觉比纸上文字更让人踏实

发布于: 雪球转发:132回复:76喜欢:451

这世间万事做起来,都离不开感觉,投资也是一样,投资中的感觉则更为重要,这也是很多人所忽略的一个点,本篇咱们就来聊一聊这投资中的感觉。

投资中的感觉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交易感觉、商业感觉,前者主要是针对一些盘面交易者而言的所谓盘感,这不是我们价投者所感兴趣的,本篇所谈的是投资中的商业感觉。

不知我们是否记得第一次购买股票时的心境和感觉,我记得很清楚,对我而言,买入的就是账户里的一个代码,我的恐惧来自于账户数字的波动,应该说那个时候,我在股票投资上是没有任何商业感觉的,或者说没有将自身的商业阅历融合进对股票的投资之中,在这个阶段下,我的感觉更多倾向于对盘面图形的波动,而不是商业感觉。

由此,大盘涨跌对账户数字的影响,让我变得越发恐惧,心里很不踏实,用老话说叫“不托底”,中间哪怕一度翻了一两倍,但内心深处依然是没有感觉的,依然不踏实,这种感觉就是,你很难找到让你账户翻倍的在内心深处所依赖信服的东西,总之,跌了恐惧,涨了没感觉,不来电,我相信很多人依然停留在这个层面。

后来在接受价投理念之后,开始逐渐进入“商业感觉”这个维度,如果说上个层面是不托底,那么进入这个维度就是在找底,中间也经历了几个阶段。

其一就是将投资感觉跟商业感觉相融合绑定,这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我知道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在商业世界呼风唤雨,商业感觉极其灵敏,但一来到股市却如同走进坟墓,这种反差极大,为何会这样呢?因为他们认为投资股票有另外一套商业之外的所谓逻辑,比如什么各种理论等,或者说反而去学习培养所谓的交易盘感,这类人有商业感觉的基础,但是他没有去利用。

总之,他没有将商业感觉融合进股票投资,他们不信这个,所以,虽然他们拥有很强的商业嗅觉但依然无法在投资市场获利,从个人经验去看,这是一个尤为重要的衔接螺丝帽,也就是说,我们在内心深处一定要认同这一点,对我而言,将商业感觉融入投资是让我托底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就是有意的去训练商业感觉,沉淀商业智慧,这期间做了大量的调研和静思,并辅助于已有的实业经验去激发出更地道的商业感觉,主要方法论就是自下而上通过梳理底层商业到资本市场之间的脉络,让自己找到商业与投资之间的融合感。

什么意思呢,我举个例子,比如你是卖鸭脖的,从一开始的单年营收5万做到了如今的5个亿,因为你是一路做过来的,所以你很能够理解这些营收数字背后的感觉,你会非常清楚它需要多少零售店,多少店员房租,甚至卖多少鸭货等,也就是说你很清楚的知道这个数字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但是如果你只是一个外人,那么这个数字对你来说,可能就只是一个没有感觉的数字,如果你的所谓感觉仅仅是停留在数字上,那么对商业增长的感觉,也就更无从谈起,很多时候预估起来就是拍脑袋,这是很危险的。

咱们拿伊利牛奶来说,我们都知道它营收900多亿,但试问你知道900亿是个什么概念,背后意味着什么,需要多少经销商零售商,又需要多少促销员,每个月到底有多少人在买,有多少稳定的重销用户,会不会突然喝奶的人变少等等,对此,很多人是没感觉的。

但是那个真正卖奶的却是有感觉的,我之前跟一个零售商交流,他告诉我一款奶当年会不会大卖,从一开始半个月就已经有感觉了

,为何,因为他们会感受到复购率、用户评价反馈、喜爱程度、需求点等很多维度的变化。

同理,一款酒能不能成为爆款,一线人员一样有这个感觉,这就是资本增长预估背后真正靠谱的商业感觉预判,而不是简单的看着前三季度数字去拍脑袋去线性预判,那是打着价值投资的幌子去赌博。

所以,你如果不去线下调研、观察和体验,那么你看到的财报只是一个个无感的数字,如果你调研了,拥有这种底层商业感觉了,那么数字在你眼里就是一个个在你脑海呈现出的实体店、交易场景、用户画像、用户心理画像……用脚趾头想想,哪个更让咱们踏实呢?

说白了,你不是做这个行业的,或者说你只是处于这个行业的某一环,那么你就很难清楚的体会到这营收数字背后的感觉,那怎么办呢?我的方法就是打疫苗。

我们虽然不可能真正的去体验一遍这营收背后的商业脉络,但却可以从几个重要的环节去观察或体验,这就是以最小的精力和代价去筑建这种感觉,比如片仔癀在开设体验馆之后,我起初对此也只是停留在名字和数字的层面,看着介绍体验馆的文章,读着体验馆增加多少家的公告。

但说心里话,你真的对体验馆对产品的推力有感觉吗?完全没有!你只是用行尸走肉般看起来很对的逻辑去安慰着你预期的增长,譬如体验馆增长会推动销量增长等,但试问这是你体验之后非常确定的感觉呢,还是只是拍脑袋出来的冰冷的行尸走肉般的“逻辑”呢?由此,很多问题都需要去诚实面对自己:

1.体验馆为什么会推动销量

2.体验馆的用户是哪些群体

3.用户对体验馆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和评价

4.体验馆的复购率多少,用户丢失的原因有哪些

……

这些问题只能通过去体验馆观察和体验才能真正去解决,于是我开始去实地去跟踪观察,目的和标准是把体验馆的销售和基本情况在内心呈建出一种感觉,当你走的体验馆数量越多,那么你的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和清晰,你对体验馆的意义也就拿捏的更到位,你不会过于夸大,更不会人云亦云的去贬低,也不会受影响,因为这种感觉是刻在骨子里的,就像热恋时的情侣是很难受家人耳语所影响,有感觉驻身,我们就很难被影响。

之前之所以对鸭脖行业感兴趣,也是来自于底层商业好感,我一朋友是做鸭脖的,代理的绝味,有一次去朋友那呆了一段时间,也在店里“客串”了一天店员,感受很不错,店内的鸭货每天都会卖空,虽然价格也不算便宜,但朋友的店也做了很多年,收入一直也很稳定,我能感受到用户对鸭脖的一种口味习惯,甚至对上游绝味有一丝小小的“嫉妒”。

为何呢?因为它比朋友的店更安全更吃香,加盟费收着,材料费赚着,你赔钱也不会影响人家,每年一百多万根鸭脖卖着,把招牌一亮,各种银子进腰包,可以脑补下画面,每年有上千家加盟店把银子打到绝味账户,只为挂它一个招牌,如果咱们这么去想,我们的投资会不会更托底呢?而有些区域招牌代理,你即便是找区委书记也未必能拿下,像茅台代理,我对这种底层的感触简直太深刻了,商业感觉越深刻,投资感觉也就越托底。

以上说到,方法论就是自下而上通过梳理底层商业到资本市场之间的脉络,让自己找到商业与投资之间的融合感。关于这点,我经常使用的另一个方法就是在几个重要环节找到商业感觉之后,用商业“冥想”的方式,通过在脑海中构筑一幅幅的画面,去贯通并发现问题,通透整个思维脉络。

拿海天来说,我会由下而上将它的整个商业运营的立体图景在脑海中不定期过一遍,我的经验是在贯通融合之后对公司的理解会更有感觉:

*200亿营收是怎么来的,酱油卖了多少亿,耗油卖了多少亿,调味酱卖了多少亿,其他卖了多少,对这些数字有没有感觉。

*116亿酱油的背后是每天多少饭店在用,多少终端零售店在卖,多少联盟商在运作。

*为何耗油35亿而酱油116亿,具体的原因又是什么,你能找到这种差异的商业感觉吗?

*海天的用户粘度到底有多稳,餐饮端有多少用了五年以上的老主顾,他们使用海天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

以上一幅幅画面在我脑海中呈现并放大,有了数据和商业感觉的融入和加持,我会想象:

*我会想象每天有4亿多家庭炒菜时会放酱油(四亿家庭炒菜放酱油的数量场景在脑海中展示),他们会到超市去买酱油,海天在超市货架上也会被部分人所选择,我会想象他们站在酱油货架前做选择的场景,以及试着猜测他们会因为什么而选择。

*每天会有近1000万家饭店在炒菜时会用到酱油,它们有一部分用到的是海天的酱油,而且它们一旦绑定海天,便很难去更换酱油品牌,我会想象这部分商家每天大量消化着海天产能的场景,光酱油这一项就日入大洋3000多万,这个产能消化速度,每天消化多少升酱油等,咱们可以去脑补下这个场景。

*我会想象每天有越来越多的人养成用蚝油做菜做饭的习惯,以及在习惯养成之后对蚝油口味的不自觉依赖,这就是我们对蚝油渗透率提升做出预判的底层商业感觉,这就是投资自信的底气所在。

*我会想象海天每天在成本端所耗费银子的场景。

可以脑补这样一个场景,3000多亩的高明酱油城,每年几百万吨产能,无数的大豆小麦被制曲之后,在60万平方米最稳定的玻璃晒池下,在北回归线最稳定适度的日晒强度被晒成酱油,再以每小时五六万瓶的速度生产出来,人均年产300吨酱油(可以感受人力成本端),然后批发商提前把银子打到公司的账户上,等待收货,然后有五六百万的终端在不断的将酱油换成现钱,这个场景是如此的稳定,让人心里踏实。

*看到财报数字,我会想象海天的货车每天不断从公司繁忙运输的场景,这是调研观察带给我的直接带入感。

*我会想象海天五六百万终端在全国所构建起来的一张牢固的销售大网,这种场景图像对于我们理解它的渠道价值更有感觉。

*当海天在推出新产品之后,我会想象几百万终端的货架上在短短半个月之内就出现了新产品:料酒,调味酱,醋……,等待着用户去尝试体验,公司也等待着市场回馈去做出调整。

*在海天提价之后,我会想象餐饮端是否会因为提价而做出更换品牌的选择,这种场景想象也是基于调研之后。

……

以上都是在调研、观察、体验的基础之上所构筑起来的冥想图像,而不是看着文字在小屋里放飞想象。

总之,我会想象很多,这是一级级一重重的维度,有了如此之多的企业画像,那么对企业的动态立体“视频”也就此形成,如同一张张的照片所连接成视频一样。

对我而言,这是对商业感觉最好的训练和强化,它比文字图片更直入感觉,有了这样一套训练方法论,我们对企业的商业理解也会得到一个矫正,或者从对整个脉络的梳理中,寻根究底,拾起一些遗漏的问题。

比如我一朋友在研究一家公司几天后,就决定买入,原因是觉得这家公司也没啥利空消息,各种增长研报都在看多,他也是找不出啥问题,注意,其实这里没有问题才是最危险的,可想而知,才研究三天怎么可能没有问题呢?

我当然知道他的认知状态,于是我把这套方法论跟他说了一遍,我让他去冥想从公司生产到卖给用户之间所有环节的场景,以及公司营收背后的商业感觉,这一梳理不要紧,问题全来了,为何,因为他都没见过公司产品,都没调研过用户,又能冥思出什么东西呢?我想用幻想却更为合适,话说回来,如果这么巨大的欺骗都能被自己安慰住,那无疑是纯正韭菜最好的画像。

当然,以上只是商业感觉训练和强化的其中一环方法论,对于强化商业感觉的方法,我凝练了几点:

1.以产业链上下游为框架,提前试着构设出企业生产到销售再到资本增长的场景图像,如此,很多问题便会浮出。

2.在底层扎实的蹲点调研,时间最好在一周以上,可以去公司出货工厂去数货车,跟保安物业等交流。

3.针对将数字直接还原为商业场景图像这一目的,据此去做一些针对性的事,比如我们要知道格力一年卖1000多亿的空调,就需要清楚它意味着多少人在底层去安装,有多少人是新房置办,又有多少是工厂、公司、地产商绑定去安置,存量替换有多少,占比多大,未来的增量需要多少用户等。

4.跟踪并在脑海中刻画用户画像,想象用户使用场景。

何意呢,比如石头科技的扫地机器人,它的用户画像到底是哪些,这个千万不要想当然的去猜测,而是真正去跟用户群调查,女性群体占多少,高中低等收入群体各占多少,对产品的满意程度又有多少等,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说,分析这么具体有用吗?当然有用!

单拿高中低等收入群体这一项来说,每个层级比例不同,对未来的预期和商业感觉预判就不同,如果底层收入占据绝大部分比例,那就有点意思了,这个商业预判就高多了,而高等占据最多,那么说明它还是一个靠试验性消费去探路的阶段,如若中等居多,那么它成为主流消费的必需度概率就会增加很多,当把用户画像这一重重的维度都捋清楚之后,我们打心眼里就真的有数了,你会非常清楚的知道下一步用户渗透的趋势,甚至是力度,这种由内而外透射出来的自信就是商业感觉所带来的。

这也是有的人为何不读书,但就是炒股很厉害,因为他把公司的运营、生产、销售、用户等早就看的清清楚楚,人家可能直接越过文字,在脑海中构筑立体场景,岂不更抵达本质。

想象用户的使用场景对我们去理解产品更有帮助,比如榨菜,你能想象人们会在什么场景下吃榨菜呢,如果不经过大量的调研观察,我们的场景想象就是错误的,而且这种对于使用场景的想象和把握,对咱们对公司的增长预估也是很有帮助的,比如假设烧烤跟啤酒是绑定消费场景的情况下,那么我们看到烧烤的猛烈增长,就自然会想象到啤酒也会增长,这难道不是一种智慧吗?

之前很多人认为榨菜是农民工的专属,由于他们想象的场景是错误的,由此在发生场景变化后,他们会认为榨菜销量暴跌,但事实并没有这样,这就是对用户使用场景的判断错误,说白了,你没去调查过,你的想象当然是错误的。

5.构建公司的成本结构画像及感觉。

还是那句话,同样一个数字,在实业家眼里和投资人眼里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数字直接唤起实业感觉,你跟一卖鸭脖的说营收5万,他立马就能知道你的生意到底属于什么水平,人气流量以及每天出货量等,而对大部分投资者只是数字而已。

同理,你跟一个种了三十年地的农场主谈起你的收入,他立马就会知道你大概的土地面积、成本结构,比如每年的肥料成本、人工成本等,这是一种立马唤起的印在经历里的感觉,而不是单纯的对成本数字的分析,这完全是两码事,这也是为何,同样的数字,不同的人看到会有不同的触动和评判,背后都是商业感觉在支撑,由此,成本结构展现出来是一种画像,但在投资大师那里,则是一种商业感觉。

6.构建公司增长画像及感觉。

何意,拿空调来说,在初期空调渗透率较低的阶段,我们可以去还原这样一个场景,那就是有多少人在空调下享受着舒适的温度和环境,如果你认为未来的空调渗透率会提升,那么我们就可以继续去设想一个新的场景,比如中等阶层户均在2台以上,这种场景的背后,事实上就是我们试着去感觉这样一种场景是否可行、可成立,这种通过右脑冥想的方式来判断对未来增长的对错,也是很有效的,我之前曾试着去感觉过很多设定的对未来的场景:

人均会有一台汽车、手机、电脑,老年人人均会有一个血压仪,糖尿病人人均都有一个血糖测量仪,每一桌高端商务宴请中都有一瓶茅台,每一个家庭都有一个摄像头,每一个儿童都会打一针肺炎疫苗,每一个婴儿都会有奶粉……如果我的感觉告诉我这是可行的,那么对未来的增长预判,也就有了底层商业感觉的支撑,事实上,事实也证明了我的很多预判。

7,商业感觉对于投资机会的发现所带来的效果更为深刻。

比如过去十年以来,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身边的亲朋好友总是动不动就住院了,得了什么病了,某某好友亲戚突然就栓住了、支架了、心脏有问题了等,亦或是很多年轻小伙子得了高血压等,这都是身边最直接的感觉。

而一些重点医院也总是人满为患,再辅助数据跟踪,你会发现大病类患者是增长迅猛,这种最直接的感觉还需要去论证吗?我会试着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在全中国每天有无数的人因为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都需要不间断的吃药,每天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确诊患者,在辅以数据的支撑,如此,我们对于针对性垄断药的预判可能就是稳稳增长。

年前我也走访了大部分城市,拿舍得来说,我发现很多二三线城市的烟酒店也都挂上了舍得的口号:每一瓶都是老酒,也跟部分零售商聊了不少,关于老酒的心智渗透,也是能够感觉到的。

在过去的投资生涯里,曾经有一段时期我的商业感觉不断喷涌而出,随之而来的是挖掘出很多的大牛,但也曾一度没有感觉,随之伴随的是对公司的无感和不坚定,我已经非常清楚的知道,我的商业感觉跟投资感觉已经融为一体,这也是对我而言很安全的一套“联合体”,在缺乏商业感觉的日子里,我会淡出市场,在底层调研和观察中去铸建这种让我托底靠谱的商业感觉。

感觉是人类独有的神器,就像热恋时期的恋人,彼此都能感受到对方的狂热,在感情渐渐退去之后,彼此也都能感知这种变化,商业感觉亦是如此。如果说之前的文章是用数字去分析公司,那么本篇则是让咱们用立体的商业感觉去升级这种“纸上分析”,我觉得这是作为一个优秀的投资者应该要具备的能力。

总之,我们需要构建的商业感觉有很多,本篇的主要意义有两个,一是提供一种对我而言很重要的理念:

商业的感觉决定着投资的感觉。在未来,资本市场对于底层市场的提前反应会更加敏感,很多情况下,底层略有异动,资本市场早已经是涨的风生水起,谈这点是想说明,只要我们在底层的商业感觉是正确的,那么资本市场也同样会回馈我们。

二是分享一种对投资有帮助的方法论,那就是以底层调研、观察、体验为基础,自下而上去构建出所有维度的商业场景,并去感受这样一种立体化的场景,一种更深刻的商业感觉就此形成,然后我们后续通过不断的认知迭代及调研观察,去不断的更新这种商业场景及感觉,久而久之,一种从商业感觉里迸发出的自信不自觉就形成。 @今日话题    $牧原股份(SZ002714)$    $ST舍得(SH600702)$   $沃森生物(SZ300142)$  

打通底层投资逻辑,构筑认知护城河,尽在个人长期精心打造的智库精品

沃森系列上传中,沃森13价疫苗和23价疫苗市场预估已上传,峰值利润已给出个人参考。

全部讨论

DAMING3002-29 19:51

受益匪浅!

持股收息自由人2022-01-06 08:51

路途遥远6662021-05-29 20:31

在思考怎样获得这种立体投资感觉

深圳冯彦2021-05-06 16:29

商业感觉,商业立体感

股票专业分析2021-05-05 10:29

学习了

一辈子的修行人2021-04-09 11:15

很好的文章

用户51839911052021-04-07 14:29

备注

风箱2021-04-02 22:24

【底层逻辑】:商业好感的建立很难,有时是一种假象。通过调研能够打通商业逻辑的人其实很少,因为大部分基金经理都不是商人。只能去坚守自己熟悉的特定行业,特定公司,并且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段做出正确的动作。

旧欢如梦2a22021-03-19 22:02

底层调研,这种还是适合职业投资人吧,上班族真的没时间去做这些

厚朴_Hope2021-03-09 08:12

再读一遍,也只能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