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方法论:在投资中如何做到不被他人影响

发布于: 雪球转发:68回复:0喜欢:192

我们只有拥有足够的认知,才能真正做到不被别人影响。

                                                            ——题记

不知道我们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在你想买入某只股票前,听信了某人的利空观点,然后就放弃了自己的买入,亦或是在自己想要卖出某只股票时,恰巧看到你很关注的一个人正在加仓,而你瞬即放弃了卖出的决定,转而加仓该股,乍听起来,这一切是多么的荒唐,更可笑的是,我了解过的很多人都曾这样做过,包括曾经的自己在内。
其实这只是投资市场一个很小的缩影而已,如若凝练为一句话,就是我们太容易受别人影响,尤其是在一定阶段下,股价的上涨证明了某人是对的之后,我们更会狂热的迷恋他的一切操作和理念,我们不自觉就陷入了迷信之中。
说实话,起初在持有股票过程中,可以说受这种外界的影响颇深,譬如很多时候,我持有的公司发生了利空事件,如果这个时候,走进相关论坛,或听朋友及专家媒体的渲染,我大概率会忍不住卖掉,因为我觉得他们说的太有道理了,头头是道,数据详实,逻辑分明,总之,不卖都觉得自己是在违背逻辑和大势,最终不用说,也是在股价的助推下卖掉,而后来也自然不用说,卖掉的股票在经历利空劫难后一飞冲天。
像类似的事,在我身上发生过很多次,不仅如此,在每一个阶段下所看的不同的书,也在影响着我的认知和理念,起初看格老的证券分析和聪明的投资者,觉得终于找到了归宿,终于可以和老巴站在同一起跑线了。

在那个阶段下,对所有的高市盈、高市净都嗤之以鼻,甚至对高科技都不屑一顾,也不必出去调研,应该好好待在家里分析财报,足不出户就可成就巨富,我相信很多人也是跟我一样,也曾受到这些深深的影响。

老巴说过,他骨子里流淌着85%的格雷厄姆和15%的费雪,我读完85%的格雷厄姆,再读15%的费雪,我的理念再次被深深影响,在那个阶段下,我对市场中的成长股可谓是两眼放光,我到处搜寻成长股的选股原则条件,我站在推测的角度去预估那些成长股,但中途也曾因成长股的幻灭而陷入迷茫。

之后读英国股神所写的peg选股法,一度也曾迷恋此法,并利用此法也选出了不少大牛,就此一度沉溺与此,但之后随着该法的失效,才开始逐渐放弃这个曾经的光环。

后读老巴传记及股东信,一度被经济护城河所影响,在那段时间里,我所看到的每一只股票,都会特意去分析其背后有无护城河,无疑,我再次受其影响。

后来通读各种企业传记及诺贝尔经济著作:《可口可乐传》《通用电器》《宝洁帝国》《雅诗兰黛》《香奈儿》《替代性估计和样本设计》等几百本书。

直到遇到对我产生化学反应的一本书就是《穷查理宝典》,这本书对我的开悟达到了极致,它撇开了一切条条框框、条件原则,只针对本质和常识展开延伸,在读这本书期间,我能明显感觉到我的悟性在提高,我过去拥有的那些零散的认知理念,在这里都被得到统一梳理。

在芒格顶级的反向思维的加持下,我将“人如何才可以不受影响”这样一个问题,转化为“人为什么会受影响”。

关于这点,我得出的结论是:每一个别人对你的影响,都是对你认知空白的占位和霸占。

还是利用芒格的底层本质思维,可以想象一张白纸,你在上面写什么它就是什么,因为它是空白的,哪怕你只是点一个点,它就会认为自己就是一个点,但如果这是一幅画,你即便在上面胡乱画去,那么远远望去,它还是那副画,人们不会因为你胡乱画了一下就认不出这幅画。
这个道理无比简单,而我们的认知也是此理,为什么我们在某些问题上,会受别人影响呢?很简单,因为我们觉得他说的对,注意,只是我们觉得他说的对,至于他是不是真的对,那谁也不知道,很多时候,我们也总是对别人的观点有这样的心态:虽然听不明白,但就是觉得好厉害的样子,不明觉厉。
那问题来了,你为何会觉得别人说的对呢?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你不懂啊,说白了,这是你的认知空白啊,就像那张白纸一样,正因这是你的认知空白,所以人家才会在你的这张认知空白纸上说一是一,你也自然听一是一,因为你没有其他认知点去反驳去怀疑啊,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的。
这就好比你买了一家30倍市盈的公司,这时别人评价你:你要30年才能回本啊,还不如去存定期呢傻缺,你一听,是这个道理啊,转而存了定期,试问你为什么会受到影响,因为你没有其他的认知点去反驳和怀疑他啊,他在你的认知空白上面进行占位,由此他的观点就只能成为你的观点,你的认知空白就像三岁的孩子一样,别人怎么灌输怎么是。
亦或是当你买中药股时,别人告诉你:这玩意是智商税啊,你去看看有没有双盲验证,妥妥的收割智障,民众迟早有一天会觉悟的,这是历史大势。你一听说的好有道理啊,你竟无法反驳,最后放弃了买入,试问你为什么会受影响呢?因为这是你的认知空白啊,他画一,在你那就成了一,你没有更多的认知去反驳批判它之前,你就会认为他说的是对的。
而这个时候如果你懂消费行为学、人性心智等更高级的认知,那么你就有很足的底气和理由去反驳它,进而不受影响,这个时候受影响的不是你,而就是他了。
由此,我们就可以顺势推出更重要的一点:认知的高与低,决定谁影响谁,认知高的影响认知低的,做到不被影响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你的认知要高于对方。

由此,我们打通了这个底层逻辑,我们自然知道应该怎么做,才不受别人影响:那就是不断迭代认知,让自己的认知高于别人,届时,受影响的不是你,而是别人,如果你足够坏,还可以利用抛出一些假认知,让韭菜接盘,韭菜何以为韭菜,在本质上说就是一批认知空白的人,当你是一张白纸时,是最为可怕的,洗脑为何会成功,都源于此。

由此,影响与不受影响之间的博弈,在本质上是认知高低之间的博弈,说个最简单的例子:

比如你要去美国,结果你做的飞机向东飞了,这时别人笑话你:方向都飞反了,一辈子也到不了啊。这时拥有更高认知的一方,会一笑而过,回应对方:地球是圆的傻缺,那么这个时候受影响的就是对方,而如果你没有拥有更高的认知,你会说:哦对啊,我他么的上当了,我得赶紧要求降落。

像这种接近底层的简单例子,我们当然理解,但一旦到了股市,很多人可能就要迷糊,事实上,这是一样的道理,我们会受到各种各样问题的影响和骚扰,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拥有更高的认知,一旦我们拥有,那么我们就不会受到影响,一旦对方击中的是我们的认知空白,那么只能由对方尽情洗脑自己,不断影响自己:

观点:都这么高了还买,那是主力让你接盘,别上当

认知反驳:那又怎样,相对内在价值还是低估的 

结果:不受影响

观点:它的流动资产大于市值了,绝对低估,可以买进

认知反驳:这是一个瘾君子,经营恶化,你又不能清盘,账面低估有屁用

结果:不受影响

观点:猪周期到拐点了,猪价要跌了,猪企利润要下滑,赶紧卖吧

认知反驳:企业成长,以量补价,跨越周期均值

结果:不受影响

观点:疫情影响,上海机场都没人了,收入大滑,股价也大跌,赶紧跑吧

认知反驳:几年没人,那又怎样,影响多少内在价值呢?

结果:不受影响

观点:国家放开免税店拍照了,中免的垄断被打破了,未来的市场会遭到侵蚀,赶紧撤吧

认知空白:啊,是吗,那还了得,撤!

结果:受影响

由此,为何说长期来看,我们都是赚的认知分内的钱,因为这个世界在默默遵循着它的运转规律,有些钱你注定能赚到,就像以上你不受影响的那些认知,而有些钱你注定赚不到,就像以上你被影响的那个点,我们的大脑总在选择性的接受影响,这取决于我们在此细分领域,是否拥有更高的认知,去对抗外界的观点和影响。

再回归到开头说的那个行为:想买入之时,因受到影响而放弃买入。这时我们听到最多的评语是:独立思考,在每一次受影响之时,我不止一次听到别人这样说,说你要独立思考才能够不受影响,这话听起来也没什么瑕疵,但更多却像道德说教的说辞,它没有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法论。

话又说回来,什么叫独立思考,说白了,就是不再受别人影响。

那么问题来了,不听不信别人的观点就是独立思考吗?那是掩耳盗铃,独立思考这个词给我们太多的误导,我们很多人听到独立思考,想到的就是,静下心来自己看书思考,不听那些嘈杂的声音,试问这样对吗?这恰恰是错误的。

为何呢?试问你读书就不受别人影响了吗?就不受教材的思想理念影响了吗?肯定是要受的,这跟你听到别人的论点受影响有什么区别呢?反正都是受影响,只不过影响的介质不同,一个是话语,一个是书本,我也见过不少学富五车的韭菜,他们只不过是所谓“独立思考”的受害者,只不过从另一种介质上去接受影响,所以,独立思考跟你是否独立没有关系,它只跟你的认知方法论有关系。

由此,独立思考绝对不是我们不去听那些嘈杂的声音,因为听不听,这个问题它都存在,而正是这些嘈杂的声音才是解决我们独立思考的源头。

何意呢?这就涉及到独立思考的认知方法论了,那就是针对问题,展开问题本身的认知吸收,这才是正确的方法论,而不是去读一些不着边际看似有用的假大空的书。

举个例子,之前我说过关于三公事件对茅台的影响,这个时候,市场上面会出现各种嘈杂的声音,比如三公一来谁谁利润靠山就倒了等,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不受影响呢?

根据以上提及的底层逻辑及方法论,首先要认识到一点,我们只有处于认知空白时,才会被别人影响,所以我们要主动去补充认知,而不是再继续一天天的听着各种嘈杂的声音、看着一遍遍的媒体播报,其次就是如何解决认知的问题,那就是去针对这一问题,去搜寻或调研相关的认知现实:

1.三公到底占到茅台多大比例

2.茅台的政商渠道到底有多大

3.大众市场需求的趋势如何,能否回补三公的缺口

……

这才是正解:烙定针对性认知,但是我发现很多人一旦遇到问题,就开始翻各种帖子,看各种读物新闻,有什么用呢?无非是一遍遍重复着肤浅杜撰出来的观点,仅此而已,像这些假大空的东西,你看个一万遍又能怎样,看一年又能怎样,只会让你一遍遍的把自己彻底的洗脑,然后卖出而已,只不过是从新韭菜变成老韭菜而已

而事实上,如果你掌握了正确的认知方法论,那么可能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将这些认知点搞定,从而才能做到笑看风云,因为你的认知已经超越了市场,那么这个时候你是不会被他们影响的,相反,当你抛出自己的认知观点时,被影响的则是他们,因为这也是他们的认知空白,他们会说:哇,原来三公才占这么点比例啊,真是大惊小怪

当我们用正确的认知方法论去有效补充了我们的认知,那么我们也就做到了不受影响,也就是做到了别人口中的“独立思考”

同时,我们再利用芒格的“反向思维”,就会知道一点,当自己受到影响时,就是别人霸占自己的空白认知之时,也正是我们要补充认知之时,一言概之,一旦觉察到自己受影响,什么都别想,先去利用以上方法论,去针对性补充相关认知,如此,你就获得了“抗体”,这是我们在受到影响时,可以做的最有效的快速补救方法,以免我们遭受“影响之害”。

从这个逻辑出发,我们可以顺势推演出投资中真正的“利好”是什么:通常来说,投资中让我们可以受益的大部分利好,都是穿破利空而来,而非单纯的利好。

什么意思呢?换句话说,就是在利空之下看到利好,比如三公事件、塑化剂、瘦肉精、猪价拐点等,这些都是利空,我们的利好在于穿破利空,就是要看透它的真正杀伤力有多大,如果有三分,而市场跌了七分,那就是我们的利好,它是从利空窝里孕育出来的。

而我个人认为,以后的可以让我们有所作为的利好机会几乎都藏在利空中,因为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下,都会有很多利空因素,比如原材料又涨价了,市场竞争又加剧了、又要集采了等等,这都是利空,但我们要买入,必须要穿破利空,把它真正的影响度拿捏到位,一旦市场跌过了这个拿捏的位置,那么就是我们的利好,你们可以趁势寻低而入。

由此,我们要知道,问题的重点不在于是不是利空,而在于对利空影响的拿捏力度,这才是我们要补充认知的目的所在,这也恰恰是很多人不愿意去付出精力的地方,现实是,所有人都知道是利空,但只有极少数人能拿捏这个利空的力度有多大。

如何更深刻的理解这点呢?这就涉及到芒格的多元化思维模型:法律领域,我们可以看法律,它对人的每一种行为都赋以了不同程度的性质和量刑,它不像道德那样笼统无明确的标准。

比如,当我们看待未成年人强奸案时,我们道德的情绪评判会发酵到“死刑”,但不管道德如何叫嚣,在法律那里,它总有它的尺度量刑,而利空也是同理,不管市场情绪如何发酵,但我们需要拿出针对性认知去鉴定出它的力度,如果市场反应过度,那就是我们的利好,由此我才说,投资中大部分让我们受益的利好,通常都穿破利空而来。

继续反过来想,大部分对我们有害的利空也同样从穿破利好中来,利好涨过头,我们买入,就成为了我们的利空,关键还在于这个度的拿捏,这里我们可以参考芒格多元化思维模型之:法律和道德领域的对比。

而单纯的利好,市场也都看得到,都能看得到的东西就要小心,通常会演化发酵,涨的太猛而让我们摔的够惨。

现阶段下,线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论坛帖子,各色人发出各自的观点,他们其中有些可能是我们重点参考的人。

我相信,我们很多人依然在这纷杂的言论环境下,每天都在受到影响,如果我们确实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就该停止对这种重复的利空阅读,转而去补充针对性认知,在迭代认知中对抗影响,这是做到独立思考最有效的方法。

由此,现实中有那么多形形色色各色观点的言论,我们识别他们的对错,前提是我们自己要有超高的认知,否则我们来到市场只有受影响的份,只有被别人的影响收割的份,所以,即便阅览信息,也需要我们拥有一定的认知才可以做到跟别人有效的沟通。

至今还记得我很多年之前写在笔记本上的一路话:当你很淡定的否定掉你很尊重的人的观点时,就是你独立思考形成之时。

应朋友要求,下个系列谈保健品龙头汤臣倍健,用音视频方式将系统认知掰碎,用认知消化疑点,打好分析公司的底层地基。

打通底层投资逻辑,构筑认知护城河,尽在伯庸传世智库精品。 @今日话题   $牧原股份(SZ002714)$   $长春高新(SZ000661)$   $XDST舍得(SH6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