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中的禀赋效应和日久生情

发布于: 雪球转发:115回复:81喜欢:396

本篇算是忏悔反思篇,反思我过去在投资中被某些心魔所主导的错误历程。(语音版在gzh)

第一个心魔就是投资中的日久生情,为何称之为心魔,是因为你很难摆脱它,且受其深深控制而不自知。

初期投资几年之后,我发现自己有个“毛病”,那就是关注久了就忍不住买入,或者更确切的说,关注久了最终都逃脱不了买入,最严重的时候,发现自己把几乎所有关注的公司都买了一遍,后来朋友还因此嘲笑我:没想到像你这般正经的人,居然骨子里那么闷骚,在股市中居然成了花心大萝卜”,这使我想到了一高中同学曾经把班里的姑娘都喜欢了一遍这事,当时我还经常拿这事调侃他,没想到自己却也是这般德行。

发现了这个毛病后,我既然觉得这是个“病”,肯定是要治的,我仔细剖析了自己的这一行为路径的始末心路历程之后,我发现最关键的那个错误点,是自己容易被突发性事件洗脑导致冲动性买入。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平时我在关注研究某公司时,并不会有太大的冲动性买入心理,只是趋于乐趣去深研,但当某个突发事件发生时,冲动病就犯了,比如某公司研究之下觉得还不错,但是突然之间它发生利空,股价暴跌,我就忍不住去捡便宜货,你拦都拦不住,或者在其发布财报,发现业绩大涨时也会忍不住买入,我心想“果然跟我想的一样,我又岂能踏空”。

我认真剖析了这两种心理,我所买入的行为实则更多是“心理”所驱动,而不是理性,这种心理跟我们在生活中的心理是相通的,一种是不想错失便宜货的心理,一种是不想对自己苦苦研究的公司踏空的心理,这种心魔在几次亏损之后,开始得到有效治疗,再加上后期个人的“思考治疗”,也逐渐让我这个股市中的花心大萝卜朝专一靠拢。

在这里分享一下个人自我质问的几个问题清单:

1.既然看好,为何平时节点不买,请真实回答;

2.为何平时时点不买,反而在其财报公布业绩增长后买,承认吧,是眼红冲动了吧;

3.你肯定不知道今年它的业绩增长这么多吧,既然你连公司最近的经营情况都不知道,那你所谓的理解公司又在哪呢?傻眼了吧;

4.如果看好后买入暴跌,你还会这么激动的去抢暴跌后的便宜货吗?亦或是怀疑之前自己的认知?

5.市场靠少数人拥有的认知赚钱,又没人跟你抢,试问你为何行为那么激动呢?

几个问题问完,自己直接缴枪投降,后来我总结出一点,真正的买入永远是有准备有计划的,它是一个极其轻松放松的行为,而不是吵吵把火着急忙慌的激动行为。

真正的准备是我会对自己说,这个公司各方面的认知点都已研究透彻,只是股价太高,如果跌到哪个位置我会买入,如果在此期间股价上涨,请不要眼红,你的认知只到这里,如果想上车,请解锁更深度的认知。

所以,我会很诚实的告诉自己,机会就是atm里的钞票,正确的认知才可以取出,如果没那认知就别丢人现眼,回去研究透了再来,把这点跟自己说透,自己的冲动就会成为被自己所鄙视的、不要脸的银行抢钱行为。

后来才得知,这种投资中的日久生情和冲动性洗脑居然人人都有,看来它也是跟痔疮一样的进化病,很多朋友冲动起爆点可能还会更低。

比如很多人会把自己关注的股票加自选,每天扫一遍,但只要发现某只股票起爆涨幅较大,那么他很有可能就会忍不住冲动买入,事实上这也是被一种潜藏的自我洗脑心理所欺骗,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关注某只股票就是对它付出了精力的,这种付出背后事实上是有求所得的,而股价上涨在潜意识里是打破这种心理的,这就是“付出了却没有得到”,这种悖逆心理会使得我们性情大变,难以接受这种现实,于是冲动性便形成了。

这就好比一哥们关注一姑娘很久,但始终没有“表白买入”,但有一天这姑娘被别人表白,于是你终于发现自己受不了这一现实,进而也跟随表白一样,我们要清楚一点,冲动性它有一个孕育期,它会在我们出现“难以接受”的心理时产生,而这个起爆点就是股价上涨或暴跌,它激发打破了我们内心的平静。

我看到更多的是“自我欺骗”,就是一直在关注,但由于外界的添油加醋或其他影响,让自己“恍然大悟”。

比如我一朋友关注青岛啤酒很久了,但一直没有下手,原因很简单,看到股价就明白了,几年没怎么涨,但后来好几年之前,有一天跟其谈起过青啤,当时我们也正喝着青啤,我说像啤酒这样的基础消费在未来都会升级,白酒会升级,啤酒也会,而青啤的历史和品质在国内是数得着的,总之一番闲聊之后,朋友表示豁然开朗,但始终没有买入,前段时间他告诉我买入了,他说他在股价大涨中明白了它的价值。

我知道,大部分人还是走不出“关注久了迟早会买入”的魔咒,虽然这个买入的起爆点,仅仅是因为股价上涨,但还是会被他们所轻易的用“自我欺骗”来化解。

当然,大师也是凡人,也逃脱不了,06年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涨,让巴菲特买入他关注很久的康菲石油,最后石油价格下跌,老巴巨亏卖出,最后他说道:我太冲动了,对于投资者而言,兴奋是我们的敌人。

再说投资中的第二大魔咒,就是禀赋效应,不客气的说,这个魔咒就像我们骨子里的思想一样,捆住了我们几乎所有人。

禀赋效应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因为拥有而高估,或者说你会高估你所拥有的,哪怕是一个苹果

投资中这种对我的禀赋,我也是后来才觉察到的,相信我们都见过很多人吹票,就是说某某股票多好能到多少等,要清楚一点,这些吹票的基本上都是这些股票的持有者,算卦的和分析师除外,有道是要饭的没有要早饭的,吹票的也很少有只吹别人票的,其实这一行为就是禀赋效应的症状之一,那就是过度自信。

对于这一行为我也细细观察过,还蛮有意思的,很多人在买入一家公司之前,可能是犹豫纠结、顾虑重重,但是很奇怪,只要他们下定决心买入,虽然只是经历了心里打气,但他们一旦买入却会性情态度大变,转而突然极度乐观起来、坚定看多,也少了之前的犹豫和纠结,似乎持股本身给了他们巨大的底气和魔力。

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但它却真真实实的上演着,只是我们大多数人并未发觉,这正是它的可怕之处,而这就是禀赋效应在“发作”,这个病在股价上涨之时,会发作的更厉害,让投资者产生幻觉,过度自信,以为市场验证了自己的判断。

而我曾经就是一个“禀赋患者”,一开始在投资白药的过程中,就表现的很明显,最后被家人指出后,我开始正儿八经的进行反思,有一次我跟几个医生朋友聊天吃饭回到家后,对着老婆是一对吹捧白药,说它在医生心目中的地位等等,这时老婆觉得很诧异,她说“前一阵子你不是还说它不好吗,怎么这么快就夸上天了,不会是买入了吧”,我说你怎么知道,老婆说你一向如此啊。
那一刻我似乎看到了一面镜子,把我的真实行为照射的裸露无遗,我必须要承认,我被禀赋病毒感染了,我开始正式反思自己的这一乐观行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毅然决然的卖出白药,让自己先恢复常态,进而从未持有的角度再次审视白药,差不多半年后,我才再次买入。
以后买入股票,我总是谨慎审视自己由心的乐观,虽然很多时候,这种心情在买入后总是不自觉的就蹦出来,但好在我觉察到了禀赋效应这个乐观病,由此,时间久了也并不会过度乐观。
然而很多人却没有觉察到禀赋效应,他们不由自主的就进入了禀赋的魔圈,由此就导致买入前后的情绪大变、盲目乐观,更有甚者成为死多头,我在雪球就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人,有些人在平日里简单的表达着对某一只股票的看法,但突然有一天他们摆出极为吸眼球的文章标题,诸如“某某为十倍大牛”,他们的表现是如此的突然,画风变化如此之大、如此之快,一窥原因原来是--他们买入了,原来如此。


那么为什么我们都会被禀赋所缠身呢,这主要是基于我们人性的自我适衡或自我平衡心理,就像我以上所谈的冲动效应,心理内部一旦失衡,冲动就会发生,冲动本身也是一种对失衡的一种缓冲,人性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心理内部的对立,这也是心理崩溃的根源。

买入代表在行为上认可了这家企业,而这时平衡的心理所对应的就是这家企业发展是向好的,我们的本能心理是以平衡为主线、为机制,它有着其内部独有的平衡机制,它无关乎真相和理性,这时越夸越认可越吹票,我们的内心就会越平衡,越得劲,由此,我们本能上为了维持这种平衡,就会不自觉的去自我认可和自我激励,久而久之,就会不自觉进入这种连自个都觉察不到的怪圈。

要知道,有些乐观来自于认知,而有些来自于本能,由此,我们要清楚,这种乐观情绪来自于我们平衡机制下的本能心理,而非对公司理解认知的进步,所以,它更可怕。

而相反,我们在没有持有某只股票时,就失去了这种自我平衡机制的条件基础,这种心理自然也就大大弱化。

这种自我适衡的心理机制,也是让我们深度长期被套的根源,比如有的人被套后,为了达到内心的平衡和安慰,他们会以“价值投资”为安慰剂来长期持有,只为平衡这种被套的痛苦心理,这就是为了平衡而平衡所走入歪曲邪道,在自我洗脑下走入一个人的意淫,由此要认识到,过度的禀赋会使我们扭曲真相。

譬如儿不嫌母丑、情人眼里出西施、渣男在某些人眼里成了宝等,都有禀赋效应的成分,我们可能主观上认为凤姐是西施,冰冰是八怪,这里当然没啥对错,但是投资不同,不能因为你买入酒鬼酒,喝着好喝,就把它成为高端第一酒,过于主观就要挨市场巴掌。

这种禀赋效应在生活中对我们的影响更为广泛,记得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人为了免债,便把自己的姑娘嫁给了债主,孝顺的姑娘也欣然答应,结婚当晚,债主对姑娘说:“既然是一家人了,那就把债给咱爸免了吧”,没想到姑娘却说:“不行,明天我还得帮着咱们把账要回来”。

生活中的禀赋效应比比皆是,比如朋友在买了奔驰车以后,就再也抑制不住对奔驰的夸赞吹捧,包括奔驰文化等,在他眼里,奔驰就是比宾利劳斯莱斯好,有意思的是,在买车之前,他可不是这么说的。

投资中的禀赋效应也体现在对买入企业的管理层身上,之前有一朋友对股权独大的家族企业很是排斥,后来买入牧原后态度却完全变了,有次跟他谈论起牧原,他说道:“还是家族企业好,真正的大决策握在自己手里,想扩张就扩张,执行力真是强”。要知道,在买入之前他可还是很担心管理层的一股独大呢?

投资中的禀赋效应说白了就一句话,就是因持有而更乐观,别说常人了,就是老巴也不例外,老巴也总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海口对自己买入的公司夸赞有加,记得当时夸赞ibm、航空公司等,但亏损卖出后,却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说辞。

芒格对其所投资的比亚迪老总王传福更是夸上天,说他是亨利福特、比尔盖茨、爱迪生的合体,从来不投高科技的老巴从来都没听芒格这么夸过一个人,三个字买买买,还说啥呢,对于马斯克,芒格则呵呵了,当然,虽然特斯拉在技术和股票市场上更风光。

而真正的价投者,是不愿意去卖出股票的,这里面当然也有禀赋效应的成分,因为持有的时间越长,那么人们对其赋予的“价值”也就越高,越觉得它就是好,反而忽略了“因为买入才觉得好”这个禀赋心理,由此就越不舍得卖出。

像老巴持有可口可乐一辈子,即便在可乐增长停滞时也舍不得卖出,或许也有禀赋的成分,至少我个人在持有久了以后是不愿意去卖的,有了这种心理,为了平衡这种持有风险,人们会用一定的估值溢价来换取自己的卖出,说白了,就是情感上不愿意卖,让我卖也可以,就是给个高价,就如同某些小姑娘在情感上不愿意嫁给某男生,但是要嫁也可以,就是高彩礼。

关于这种心理,行为学家也做过调查,他们调查过一群捕猎野鸭者,他们愿意平均每人支付247美元的费用以维持适合野鸭生存的湿地环境,但若要他们放弃在这块湿地捕猎野鸭,他们要求的赔偿却高达平均每人1044美元。由此,禀赋效应的存在会导致买卖双方的心理价格出现偏差,这在股市上也是同一个道理。

我也能很深刻的感受这种心理,比如我本来就看好某公司的发展,结果来了个小高估,这时你如果让我卖出,我会很不情愿会拒绝的,因为我如果继续持有几年,哪怕不高估,我赚的都要比现在多,我又岂能甘愿卖出,所以,通常情况下只有来个大泡沫,我才有可能考虑卖出,至少在心理情感上不会觉得那么吃亏。

这种心理表现出来,就是失去的痛苦要大于得到的喜悦,因为禀赋之后,我们会高估自己所拥有的,由此,它体现在股市中,就是我们割肉时的痛苦要远大于赚钱时的快乐,虽然数额是一样的,比如10万本金,你亏5万的痛苦绝对比赚5万的快乐绝对值要更大。

投资中的禀赋更体现在对竞争对手的细微看法的变动上,比如我持有的是海天,那么可能在看待厨邦时,内心会以竞争对手的脸色去看待,这种心理也会影响到生活中,去超市在买酱油时,买海天的感觉就跟买自家产品一样,这时我在潜意识里,已经将海天以外的酱油以竞争对手的脸色去相看了包括持有的公司久了,都会有这种无形的主人翁或者先入为主的感觉。

还有的朋友买入牧原之后,禀赋效应开始发作,提到牧原,就会不自觉的潜意识将其会为自家的,就是认为我家的牧原好,你家的正邦天邦都不行,起初,我也有这种细微心理的变化,但很快就意识到,它会影响我们看待问题的客观,这就如同把自家孩子放在同学堆里,即便犯同样的错误,你还是觉得你家孩子更优秀,所以我们要清楚,一旦我们被禀赋,事实上我们心中客观的天平早已倾斜。

如何摆脱禀赋呢?我也凝练了三点。

1.首先要意识到禀赋,才有可能摆脱禀赋,意识到禀赋是摆脱禀赋的前提,意识到才能监控到;

2.强化对公司的三方认识角度,这也是我经常用的方法,强化自己的“第三方看待角度”,告诉自己每一个公司都有可能是你要投资的公司,所以,不要把你买入的公司当做你的公司,而是依然以第三者的角度去冷眼相看,越是重仓,越要冷眼相看;

3.尽量在空头窝里呆一呆,不要老是在多头被窝里拉手唱赞歌,空头会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所投资的公司也一样存在细分维度上的风险,当担忧之心启动,乐观就随之下滑;

禀赋就像是水,它会渗透进我们看待问题的各个维度,包括买入卖出心理、损失厌恶心理、买入前后对管理层的看法变化等,我将禀赋效应和投资中的日久生情称为投资中的两大魔咒,破解它们都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我们首先要意识到它们,本篇的目的就在于此。

课程方面,市场情绪不错,前期分析的七八只股票,讲完后都出现一个翻倍多的涨幅,部分企业已提前达到五年的估值。糖尿病系列陆续上传中…… @今日话题    $甘李药业(SH603087)$   $安琪酵母(SH600298)$    $通化东宝(SH600867)$  

精彩讨论

大琪宸2020-07-25 09:00

雪球的一股清流,比大部分人靠谱。

ME三刀2020-07-25 08:26

一般着急忙慌的买入大概率都是失败的买入

青丘老狐2020-07-25 09:30

甘李药业太恶心,上市才一个月,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总监集体辞职——为啥辞职?方便减持呗!

老律师价投2020-07-26 00:42

文中总结出一点,真正的买入永远是有准备有计划的,它是一个极其轻松放松的行为,而不是吵吵把火着急忙慌的激动行为。
真正的准备是我会对自己说,这个公司各方面的认知点都已研究透彻,只是股价太高,如果跌到哪个位置我会买入,如果在此期间股价上涨,请不要眼红,你的认知只到这里,如果想上车,请解锁更深度的认知。

坡道地一2020-07-25 10:17

吓得我赶紧把中国石油删自选

全部讨论

2020-07-25 09:00

雪球的一股清流,比大部分人靠谱。

2020-07-25 08:26

一般着急忙慌的买入大概率都是失败的买入

2020-07-25 09:30

甘李药业太恶心,上市才一个月,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总监集体辞职——为啥辞职?方便减持呗!

2020-07-26 00:42

文中总结出一点,真正的买入永远是有准备有计划的,它是一个极其轻松放松的行为,而不是吵吵把火着急忙慌的激动行为。
真正的准备是我会对自己说,这个公司各方面的认知点都已研究透彻,只是股价太高,如果跌到哪个位置我会买入,如果在此期间股价上涨,请不要眼红,你的认知只到这里,如果想上车,请解锁更深度的认知。

2020-07-25 10:17

吓得我赶紧把中国石油删自选

2020-07-25 19:35

入代表在行为上认可了这家企业,而这时平衡的心理所对应的就是这家企业发展是向好的,我们的本能心理是以平衡为主线、为机制,它有着其内部独有的平衡机制,它无关乎真相和理性,这时越夸越认可越吹票,我们的内心就会越平衡,越得劲,由此,我们本能上为了维持这种平衡,就会不自觉的去自我认可和自我激励,久而久之,就会不自觉进入这种连自个都觉察不到的怪圈

2020-07-25 08:44

300亿市值的通化东宝是否被低估了,老师?

2020-07-26 22:14

能跳出来看自己的人,很不简单。
交易也是,既要自信,也要自省。平衡通透的,就是站在山顶上的人。

2020-07-25 11:25

值得深思

2020-07-25 10:31

禀赋效应,是人心理上对自己的认可要比客观上高。我想这也许是人进化过程中,从心理上对自己的一个保护吧。自己不认可自己,那是从根本上崩溃。在股票投资上,就是一旦买入,心理上本能就有对自己行为的一种认可。尤其是赚钱的时候。其实那个公司和你得得瑟瑟的买入时,是一样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