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读古书的正确姿势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李录先生在新书提供的读书清单中有很多古书,像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黄宗羲的书和曾国藩全集等等。在把国学神化的今天,有种很不好的读书风气,书还没开始读就已经开始拜了,加上一些不懂装懂的各路大师的带动,似乎随便一本古书都能读出大道理。我说句粗俗的话:读古书跟出恭一样,姿势不对读来都是废的。古人出生的时代感,跟现代完全不同,用今天的逻辑去理解古人的意思,说懂了也是自欺欺人。

举个例子,孔子说:“君子不器”,根据现代度娘的解读:君子不应拘泥于手段而不思考其背后的目的。而朱熹在《四书章句的解读》解释为: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这些道理怎么都对,但是这是孔老夫子的原意吗?

首先,君子的定义在孔子的时代是封君之子,那是有爵位的贵族,跟后来宋代以后形成的平民社会不同;

其次,器这个字的含义直观来说就是器皿。君子不器又出自《论语》的为政篇,很直接解释就是有封地的贵族是不做专门技术类的工作。

你也可以说朱熹圣人讲得更有文化,但是根据奥休姆剃刀原则,加上目前考古证据发现《论语》在古代是给小孩子读,我觉得孔子的意思可能就是这么简单。



读古书正确姿势第一条就是先要明白这本古书是哪个时代,写给谁看的。明白这条就不会陷入还没读就开始磕头的毛病。古人的世界观跟我们现代是天翻地覆。孔子出生在春秋时代,他所处的是周朝建立宗族封建制土崩瓦解的时候,即将进入血腥残酷的战国时代。孔子一生的原因是复制周礼,拯救这个乱世。

因此,他说的很多话仅针对当时封建制下有领土的贵族们,而不是平民,也就是小人们听的,但是后来封建制瓦解,进入郡县制后平民社会,儒学定义中的君子的范围也发生变化。因此,读古书一定要代入作者那个时代,才会明白他的原意。

再举个例子,读史书免不了要提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你一定在书店看过出版商在封面标榜的资治通鉴是蒋介石和毛爷爷最喜欢的书。大仲马也说过,历史是任人装扮的小姑娘。如果连作者的立场都没搞清楚就急匆匆去读古代史书,得到“真知灼见”也不过拍脑袋悟道。光是从书名你都可看出来基本的立场区别,太史公说的史记,着眼于历史,而司马光写的是四个大字:资.治.通.鉴!直白来说就是通过历史帮助统治者明辨是非的书!它的受众是皇帝一流的统治者,司马光是儒生,他讲历史的角度就是儒家,免不了要删删改改。相比之下,司马迁的主观偏见会淡化很多。所以,《资治通鉴》动不动就是长篇大论的“臣光曰”,对符合儒家观点的历史会大书特书,对不符合儒家观点就是咔嚓一刀。


读古书正确姿势第二条就是芒格说的学习首先要建立知识体系,把大的框架树立起来,再去分门别类的读。李先生推荐黄宗羲、朱熹、曾国藩这些儒生的大作以后,很多人直接上去硬啃,恐怕是没效率的,因为你连儒学的传承体系和思想演变过程都不清楚,肯定是读不懂的。就像是读西方哲学,最好先理解大体的脉络,然后把各个不同思想家钉在不同的位置,明白他的思想传承和想要解决的问题再去读就事倍功半了。

有了知识体系,读书的时候就会带着怀疑精神,很容易代入作者的那个时代去理解他,还可以发现伪作。清代的读书人就可以根据儒学经典当中相冲突的地方断定《尚书》当中有几篇是假的,系后人的伪作。尚书当中这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相当漂亮,还是很多儒生的座右铭,但是可惜是假的!清代人就靠读书到字缝里推断出来。


最后,读古书也得明白:古人读书肯定没有现代人多,古人看到的世界很局限的,他们著书立说的观点都是站在自己学派的立场。另外,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带来一种风气:喜欢因为论证自己的观点而瞎编事实。我们可以拎出庄子批判一下,他在著作写了很多著名人物的相遇,比如孔子遇到老子,孔子遇到楚狂人,这些看起来更像是故事多过史实。读资治通鉴的时候,也会莫名其妙有一些历史人物,明明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说话却像是个儒生,发表一些很能代表儒家学术观点的看法。这有可能是后代儒生夹带私货改写的东西,反正古人不讲究原著精神的。

读古书如果硬啃,那是最笨的办法,犹如前人所做过的学问已经形成一条小径,你偏偏要独辟蹊径,走一条自创的荆棘路。虽然在下我是个笨人,但是我在得到上有一位好老师:熊逸,推荐大家去听他说的资治通鉴和中国思想史系列,高手帮你捋一下思想脉络,再根据你喜好去读古人的文章就通畅了。

 希望大家读古书收获的乐趣跟我一样多!



作者介绍

西门书虫

从小喜欢打游戏的二流学生,中等智商,现在作为业余投资者和餐饮店老板,混迹投行圈7年之后从良,受芒格智慧语录启发走上价值投资之路,投资风格喜欢凯利公式下的集中化,认为资产配置理论是坨屎。现在专注游戏业和新能源汽车的研究,能力圈拓展得很慢。重度阅读爱好者,喜好人物传记、历史、硬科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