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我们都严重低估了价值投资难度

发布于: iPhone转发:1回复:0喜欢:0

图片来源于网络

巴菲特的成功让全世界投资者有了学习榜样,然而他谆谆教诲市场50多年以后,成功的价值投资者依然很少。一种成功的策略就应该被迅速的效仿,为什么我们没有看到价值投资的流行?如果价值投资可以形成教科书的方案,再找一批聪明的头脑学习,不就可以复制了吗?为什么到了今天价值投资领域能成功的人依然是凤毛麟角?对于成功的主动投资只有一项指标:在长期限内打败低成本的指数。

从概率来说,虽然全世界都有不少价值投资爱好者圈子,但是只有其中只有极少数人能打败市场。巴菲特的成功,和他解释价值投资的高超的技巧让我们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我们都严重低估价值投资的难度。概率告诉我们,多数投资者不可能打败市场。可悲的是也并不存在一种教科书式学习能把每个人都培育成为出色的价值投资者。

巴菲特造成了价值投资容易学的错觉,但是多数人都不能成为出色的投资者

巴菲特是一个投资的天才,他每年给股东的信能以粗浅的语言解释精深的价值投资原理。然而,这却给人一种错觉:只要好好学习,我也能打败市场!如果价值投资可以通过言传身教造就,为什么伯克希尔到现在依然只有两个投资经理跟巴菲特工作?从80年代开始就不断有股东问:如果巴菲特出门被车撞了,公司怎么办?之所以迟迟没找到可以一起投资的人,恐怕是因为这类人太稀有了。这也就说明能成为出色投资者的人,也就是能长期打败市场的是少数人。通过后天有系统的学习,并不能让每个人都成为出色的价值投资者。那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

你不是天才,商业洞察力就是少数人的天赋

芒格在伯克希尔50年的信里谈到巴菲特的投资特质之一:生意头脑(Money Mind)。出色投资人,也就是能打败市场的投资人,同时他们也具备出色的生意头脑。据我观察,出色的生意人都不是后天学习的。没有人靠看书学习成为成功的生意人。环看一圈国内最成功的生意人:马云、马化腾、丁磊、刘强东等等,没有一个是金学历的读书人。具备出色敏锐商业洞察力的投资人也会是少数,这种特质让他们能分清出色与平庸商业之间的区别。这个指标就刷掉大部分候选人。

多数的投资者处于一个根本不可能打败市场的位置

大多数的投资者处于一个几乎不可能打败市场的位置。不管多聪明的人,只要改变物质奖励的方式,也很容易扭曲自己的行为。当一个机构投资者收取固定管理费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它们需要追求规模效应,也就是产品越多越好、规模越大越好。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屁股指挥脑袋,奖励的机制会扭曲行为。如果机构再开放灵活的的赎回机制,提供每周或者每月估值,基本上就可以确定你已经跟价值投资Say Good Bye了。国内有很多喜欢挂价值投资标签的私募大佬,只要你看到他们发了很多不同产品,又收了固定的管理费,就基本可以确定他们只是嘴上挂价值。因为他们搭建基金结构绝对不允许他们从事价值投资这个“伟大事业”。据统计,能长期打败市场的主动投资有相当一段时间会表现业绩糟糕。就算你多么想要实现价值投资的理念,但是你的投资人并不允许你回撤。就好像是一个赛车手被副驾驶上的人控制着刹车,当然不可能取得好成绩。

出色的价值投资者很少表现出对别人的策略的兴趣

通过两轮海选,我们现在到了第三关:独立思考的能力。巴菲特的原话是:将自己隔绝于他人,不受影响的思考能力。出色的价值投资者都独立在自己的领域寻找价值,绝少去关注其他人在做什么。投资圈有个现象就是:喜欢去关注别人的策略。好学生并不是一个好现象,今天某个著名投资人讲课,大家都去学习,明天某个投资人出了Memo,大家都去拜读。如果你总是在研究别人是怎么赚钱,从一个侧面就说明你不知道自己能怎么赚钱。别忘记了,要打败市场,你跟绝大多数人采取的策略是不同的。

在有鱼的地方钓鱼

芒格反复强调要在有鱼的地方钓鱼。而我们都是拿着书本在学钓鱼的书呆子,坚信只要按照钓鱼指南就能钓到大鱼。成功价值投资在天时地利结合下成功的,格林厄姆在大萧条时代,当时捡烟屁股的策略很好用,当时很多小公司的股票是无人问津的。橡树资本的马克投资垃圾债的时代,“漂亮50”的大盘股有50倍的PE,而那些小公司有足额抵押的债券乏人问津。巴菲特和芒格80年代投资报业的时候,市场都坚信市场有效理论,华盛顿邮报这么优秀的企业以低于净资产的价格销售。他们都在不同时期找到不同的鱼。如果我们还在根据钓鱼指南去复制他们的策略,无疑就是最大的傻瓜。

投资跟商业一样是竞争的格局。价值投资之间也存在激烈的竞争,无疑要胜出的话也需要努力和恰好在有鱼的地方钓鱼。这对中国的价值投资爱好者无疑是福音,中国依然有很好的公司和非常投机的股市氛围,这里可以钓到大鱼。

最后,价值投资更像是一种宗教信仰

价值投资某种程度像是一种信仰。坚定的价值投资者像是哲学里的不可知论,他们拒绝去预测明天的股价。没有三心二意成功的价值投资者,历史上出色的价值投资者都像是修道院的僧侣,一辈子拒绝投机。很遗憾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是全心全意的信徒,而是觉得价值投资只是一个学习的流派,最好能做到左手巴菲特,右手索罗斯。因此,他们创造了很多奇怪的理论来解释自己的投机行为。比如说,在分析价值很注意股价催化剂,最好有一个因素能让股价急剧上升。问题是,就算是这个投机因素发生了,对你长期判断的公司价值有影响吗?如果这样一个投机的因素考虑在内,是不是会影响你对真正价值的判断?

最后,如果明知成功几率如此之低,而我们仍愿意终生从事理性的价值投资,并以履行价值投资理念为人生乐事,那么就象儒家倡导的殉道勇气:“虽千万人,吾往矣!”。

祝愿我们都能在价值投资的道路上找到人生的意义!

作者介绍

西门书虫

从小喜欢打游戏的二流学生,中等智商,现在作为业余投资者和餐饮店老板,混迹投行圈7年之后从良,受芒格智慧语录启发走上价值投资之路,投资风格喜欢凯利公式下的集中化,认为资产配置理论是坨屎。现在专注游戏业和新能源汽车的研究,能力圈拓展得很慢。重度阅读爱好者,喜好人物传记、历史、硬科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