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10
回复@hhhhhqqq: 鞭打快牛,快牛更快,我先抛出我的观点。
结合原文提到的此轮数据中心规模化边界是机柜(还有各种叫法:机架/Rack/Pod),边界以内的规模化是纵向扩展(scale up),边界以外是横向扩展(scale out),而这次UALink联盟瞄准的是scale up,对标英伟达的NVlink;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超以太联盟则负责解决scale out,针对英伟达的IB/SpectrumX。
UALink联盟C位显然是AMD,祭出IF作为协议基础,料网络公司(博通思科)将基于这个开放协议开发交换设备,甚至连x86死对头英特尔都要了一把椅子,因为大敌当前,务必一致对外。至此,AI浪潮下数据中心的竞争格局也更清晰化,英伟达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以及AMD这边的开放产业联盟。恐怕大家最关心竞争结果,AMD能拿到多少份额呢?
鉴往知来,我反复提到的上世纪90年代以降的x86产业规模化可资借镜,正是有AMD这道鞭子,才让最后的赢家只剩两家。除了这条主线外,x86架构上的“附属设备”GPU,即便只作为3d图形这个功能,也逃过了成为英特尔“指令集”的宿命,皆因那些时日英伟达规模化总快过英特尔一步,功耗和重要性大到只能独立出一个生态位,拉崩集显,终而未被替代,而据老黄说“上世纪90年代竞争者最多时达到了200家”,如果没有杀出重围,就没有今天反向驱逐x86的野望。那么,这些最终的赢家有没有共同点,成功的秘辛是什么?是快,天下scale,唯快不破。
因此,在scaling law仍会持续有效的gen-AI路径里,比的也是谁的规模化更快。跟随者是一个产业联盟,粗看高手云集,其实这里面最大公约数到底有多大,好几对儿竞争者的联盟能否发挥足够合力?为什么还有一些利益攸关者(Amzn呢?Arista呢?Dell呢?)没进来?领导者能否抚平各方的利益关系?我想,AMD肯定会赚钱,但最终蛋糕能有多大是存在挑战的,祝苏妈好运。
利益相关,我仍持有部分AMD仓位,我也在期待进一步的结果。但是,我仍相信英伟达的胜率更大,亦即会持续拿到价值链中最大那一块,并在rack尺度上加速规模化,最终目标就是解决如何让搬运数据的成本最小化,如何在存算不断缩微之下更高效排出热量,同时如何最优化TCO。这里面工程化的空间很大,先进封装的巨大机会,新型材料的机会(这么大规模的产业需求甚至让金刚石基板都箭在弦上),液冷的机会,硅光的机会,从而让摩尔定律在这个尺度上继续得以延申和突破。说点题外话,这些技术有朝一日也会扩散到边缘,想没想过很可能不远的未来一个PC机箱能装下过往超算的算力,VR也会因新材料和散热技术扩散而小型化到一个眼镜大小。而这,和当下的弱鸡边缘AI完全不是一个东西。我相信相当时间里的主线仍不会离开数据中心,这是此轮规模化的第一战场,也是价值最集中的产业区段。 //@hhhhhqqq:回复@翻番:翻番大佬我又来了,30日Meta ( $META )、 #Microsoft ( $MSFT )、 #AMD ( $AMD ) 和#Broadcom ( $AVGO ) 等科技公司推出“Ultra Accelerator Link” ”,数据中心网络的新标准#IA 。这项努力旨在打破#Nvidia ( $NVDA ) 的主导地位。随着客户购买AMD服务器,还有博通定制化的tpu,并且以后还要不断更新服务器,那服务器之间的串联显得越来越重要。老黄在这次财报也提到他们的infinity的巨大优势,可是财报显示这块份额并没有他说的那么乐观,请问大佬这个联盟您是怎么看的呢?
我这里先抛砖引玉了,
引用:
2024-04-13 21:27
注:作为近期小节,本文主旨大抵来源于雪球网友们讨论,并启发收束于一篇雄文(评论附链接)。
现实背景:chatgpt引爆gen-AI,LLM成为通向AGI的可能。越早摘得AGI果实的玩家获得越大奖励,军备竞赛开始。根据scaling law,玩家们无止境渴求加速计算算力。易得:
1、更大的角度上,持续而规...

全部讨论

05-31 13:03

@翻番 谢谢番好友

05-31 14:07

dell 选择了抱黄仁勋大腿,应该不会轻易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