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资产杜可君:科学思维与价值投资 ——读《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有感

发布于: 雪球转发:87回复:37喜欢:137

证券市场红周刊 特约 杜可君

@杜可君-格雷资产

给个人投资者的建议:首先,忘记投机,相信理性、科学的方法,走正确的价值投资之路。其次,选择少量自己熟悉并可以看懂的企业,持续研究学习,洞悉它们的商业壁垒,学会计算他们3-5年甚至更长时间利润的方法,让自己的知识和财富,双双实现复利增长,成为人生赢家。

如果说查理·芒格认为世界上很难再找到一个李录,作家六六认为他是令人仰望的老师,那么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李录先生那种基于理性思维的世界观和科学分析问题的方法,则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宝贵财富。李录先生学贯中西,对东西方文明和现代化有着深刻的洞见,但受限于篇幅和主题,本文仅从股票投资的角度谈一谈笔者的感悟。集中谈谈三个话题,如何理性正确的看待并建立自己的能力圈,避免投资中犯重大的错误;为什么科学方法可以有效解释价值投资,如何区分投资和投机;作为职业投资经理,给个人投资者的一些建议。

认识企业竞争壁垒、看懂企业未来利润

才能算具备投资该企业能力圈

笔者想要探讨的第一个话题是“如何理性正确的看待并建立自己的能力圈,避免投资中犯重大的错误?”李录先生在书中花了很长的篇幅谈及能力圈,并明确指出能力圈最重要的概念是边界,没有边界的能力不是真的能力。这一点,笔者是通过血淋淋的教训才幡然醒悟。

把能力圈这个问题再具体化一下:第一,对一家企业的竞争壁垒有准确的认识;第二,对一家企业未来3-5年的利润能有大致的判断,对更长期业绩增长的逻辑能想明白。在笔者看来,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投资者才真正具备了投资该企业的能力圈。

很多价值投资者都爱谈商业壁垒,或者叫护城河,但真正理解商业壁垒精髓的人并不多。以to C端的消费品为例,差异化的客户体验,是最重要的护城河,这种差异化,可以最终体现为消费者心智,是可以保持竞争力和定价权的核心因素。

很多投资者问及矿泉水、牛奶和白酒商业模式的区别,其实很简单,喝不同品牌的矿泉水、牛奶和白酒,大家觉得差异化程度如何?这样想问题,立刻发现这三种商品的差异化体验是从低到高排列,矿泉水最低,白酒最高。但很多投资者完全想错了问题的角度,他们认为从生活必需程度看,水是最刚需的,其次是牛奶,最差是白酒,可他们忘记了商业竞争的本质,是稀缺,是壁垒。稀缺,高壁垒的东西,才是更有价值的。例如,中国西北部有大量的无人区,土地并不缺,缺的是位置和资源。因此一线城市核心地段的土地价值,明显高过无人区土地的价值,没有人会认为无人区土地的价格“便宜”,就跑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去盖房子和买房子。可是很多人在买股票的时候,就是图便宜,看见PE或者PB低了,而没有真正想清楚“这家企业的竞争壁垒到底在哪里?能不能维持住?”这样核心的问题,却在怎么计算估值的财务问题上细抠,这是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行为。

我们再谈利润的判断,这是个非常综合的能力,需要投资者对这家企业的主营、产业链和未来趋势都要有深入理解,而且即便如此,绝大部分的企业依旧没有办法预测出未来5年的利润,更别说10年、20年。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喜欢“主营清晰、商业壁垒高、关键成本因素可控”的公司。以当年的乐视网为例,业务非常分散,且在网络视频、手机、电动汽车等领域都毫无壁垒可言,与行业龙头的差距很明显,这样的企业无论资本市场怎么热炒它,我们都是一票否决。再比如航空股,差异化服务不大,客户黏性不强,关键成本控制因素“油价”不在自己的掌控中,还容易发生黑天鹅事件,就凭这几点笔者基本就不考虑这个行业,不是说它不好,而是因为笔者没办法计算未来几年的利润情况,这就是典型的突破了能力圈边界。

笔者曾经在2017年“投机”过一点铝业的龙头企业,原因是供给侧改革导致电解铝价格的上涨。可是笔者忘记了最重要的两个问题:第一,商业壁垒不可持续,政策一旦放松,竞争优势立刻就减弱,笔者无法预测政策什么时候会放松,什么时候会抓紧;第二,市场的需求无法判断,不知道市场究竟需要多少电解铝,价格会不会一直涨,涨到什么程度,都无法做准确的判断,所以根本计算不出未来3-5年的利润。

结果市场给了笔者一记响亮的耳光,在笔者持有期间突然停牌了,而且一停就是很久。等停牌结束后,由于期间整体市场大跌导致直接4个一字跌停,这是血淋淋的教训!还好长期的职业训练仅仅用了1%的仓位进行投机,如果重仓这一次可能就此一蹶不振。李录先生书中提到“市场本身就是发现你身上弱点的一个机质。你身上但凡有一点点不明白的地方,一定会在某一个状态下被无限放大以至于把你彻底毁了。”这一点笔者是有深刻的教训和体会,越出自己的能力圈边界,总有一次会让你付出惨重的代价。

科学的投资方法是把股票当成企业股权

而不是博弈的筹码

笔者想要探讨的第二个话题是“科学方法为什么可以有效解释价值投资?如何用科学方法鉴别投资与投机?”李录先生在书中指出投资的康庄大道冷冷清清,而旁门左道车水马龙。笔者认为这一方面是人性中希望快速致富的投机心理所致,另一方面也跟市场中充斥着各种鱼龙混杂的声音,而普通投资者并不知道怎么鉴别有关系。笔者早期从事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博士毕业后从业于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参与火箭总体设计6年,因此在科学方法上和李录先生有很深刻的共鸣。

那什么是科学方法呢?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找到投资的正道吗?笔者认为是可以的。科学研究里有两个很硬核的范式:1.通过实验。相同的条件下,可以不断重复的现象和结论。2.通过严格的理论推导。基于公理或定理出发,推导出逻辑正确的结论。

从这两个范式的角度,我们重新看看价值投资可以怎么理解?根据股价公式:股价=每股收益(EPS)*市盈率(PE)。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第一,股价是可以用数学公式描述的,股价上涨的原因,要么来自于企业利润的增长,要么来自于市场估值的提升。只要企业是盈利的,无论什么行业,周期或非周期,重资产还是轻资产,该公式都是成立的。

第二,价值投资之所以经常和“长期投资”绑定,是因为从长期的角度看,企业估值PE的波动是有限的,而优质企业盈利增长的空间要大得多。因此,找到商业壁垒很深,且增长空间很大的企业,长期持有而忽略PE的波动,是大概率可以有不错收益的。例如一家复合增长20%的公司,10年利润的增长为6.2倍,此时PE的波动影响就非常小了,而且时间越久,PE波动的影响就越小。我们看到A股和港股很多优质的龙头企业,从上市开始到现在增长几百倍,原因就在于此。这也是为什么真正的价值投资者经常鼓励大家要长期持股的原因。

第三,当投资者买入一家企业的股票,本质上是持有了该公司的股权。在这家企业甚至这个行业长期的研究、跟踪和积累,会让你逐渐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这个积累本身也具备复利效应,而投资者积累的知识终将会变现为自己的财富。

所以,当我们从价值投资的角度看待资本市场,把股票当成企业的股权而不是博弈的筹码,去认真分析企业的商业模式、行业壁垒、未来可产生的利润或自由现金流,既有理论依据,方法也可以不断复用。

具备了科学思维,我们也很容易识别那些“伪科学”的投机方法。根据第一范式,相同条件可重复,基本上大部分的“炒股方法”都可以快速见光死。例如基于K线和指标的技术分析方法,不可复现的情况就太多了。同一阶段的不同股票,以及同一股票在不同的阶段,表现的结果都非常可能不一样:比如有时下跌是3浪结构,可有时又会跌个5浪甚至7浪,一次底背离之后还有二次三次底背离,MACD或者KDJ等指标刚金叉转眼就又死叉,箱体突破了回头又踩漏了,一波上涨周期可以是14天、21天、34天等等,投资者永远无法知道眼前的这一次会发生什么。更可怕的是市场上有非常多的人,把这些理论包装得无比高大上,让人听着云里雾里,觉得高深莫测。

其实从科学思维出发,是很容易识别其中的破绽,短期看似有效,可长期看其实本质还是博弈,根本就是零和游戏,且运气成分相当大,并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以不断重复的依据。李录先生评价这种方法是在收无知税,而且一针见血的指出,投机的所有策略到最后都做不大,也没有长期业绩。凡是能做大、有长期业绩的,基本上都是价值投资者。

给投资者的建议:

忘记投机买入优质资产等待变富

想探讨的第三个话题是,“作为职业投资人,给个人投资者的建议。笔者今年正式步入不惑之年,作为一个在资本市场混迹15年的老兵,想给年轻朋友们一些建议。如果投资者希望15年后能够投资有成,不留遗憾,那么今天该做些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看看过去15年发生的事情。笔者简单用人生AB剧,看看不同选择的结果。

房产方面,投资者A过去15年,一直持有一线城市核心地段的房子,有钱够了就继续买这些区域的房子。投资者B过去15年,不停对房地产高抛低吸,来回做差价。

股票方面,投资者A过去15年一直持有行业第一或者唯一的企业股票(直到两个一不存在后才卖出,不变一直不卖),遇到危机就加大买入,从不卖出。投资者B过去15年信奉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傅,永远寻找机会在高点卖出股票,低点再买回来,做高抛低吸。

实业投资方面,投资者A永远寻找并买入能产生自由现金流的企业资产,直到不能产生现金流为止再卖出。投资者B永远寻找变卖手里资产的机会,靠变卖手里的资产,让傻瓜接盘发财。

人生没有几个15年,笔者认识的人中,选择A的朋友,除了少数运气不好或者能力太差的,基本都有不同程度的成功;选择B的朋友,到目前为止基本上都还在为生活奔波。如果笔者的阅历太浅实在不够,那么看看年近百岁的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怎么说,他认识的富人(事实上他认识很多富人),几乎没有是靠预测资产板块的轮动发财的,他们绝大部分只用一种方法,就是在自己熟知的领域,在错杀时,买入便宜的优质资产,然后等待变富。

可惜时光不能倒流,人不可能回到过去重新活一次。我们回首过去15年,是为了想清楚一些逻辑,然后为了让15年以后的你不后悔,今天的投资者该怎么选择投资的道路?我们需要问自己:第一,投资的基本逻辑变了吗?是不是本质依然是让自己投出去的钱可以产生更多现金流的回报?第二,企业竞争的本质变了吗?经济学上讲的稀缺,或者有强商业壁垒的企业,是不是更容易带来丰厚的回报?

笔者的建议很简单:首先,忘记投机,忘记那些“伪科学”的形形色色的理论,相信理性、科学的方法,走正确的价值投资之路。其次,选择少量自己熟悉并可以看懂的企业,持续研究学习,洞悉它们的商业壁垒,学会计算他们3-5年甚至更长时间利润的方法,让自己的知识和财富,双双实现复利增长,成为人生赢家。

李录先生也早已指出,这条大道一点也不拥堵,因为大部分人根本承受不了这个过程的艰辛和寂寞,也抵御不了来自各种短期投机的诱惑,而这恰恰留给了我们很好的机会。■

全部讨论

2020-05-17 20:19

感谢分享,以下文字深有感触:
1)笔者想要探讨的第一个话题是“如何理性正确的看待并建立自己的能力圈,避免投资中犯重大的错误?”李录先生在书中花了很长的篇幅谈及能力圈,并明确指出能力圈最重要的概念是边界,没有边界的能力不是真的能力。这一点,笔者是通过血淋淋的教训才幡然醒悟
把能力圈这个问题再具体化一下:第一,对一家企业的竞争壁垒有准确的认识;第二,对一家企业未来3-5年的利润能有大致的判断,对更长期业绩增长的逻辑能想明白。在笔者看来,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投资者才真正具备了投资该企业的能力圈。
很多价值投资者都爱谈商业壁垒,或者叫护城河,但真正理解商业壁垒精髓的人并不多。以to C端的消费品为例,差异化的客户体验,是最重要的护城河,这种差异化,可以最终体现为消费者心智,是可以保持竞争力和定价权的核心因素。
【点评:我之前总结,能够预测1-3年的业绩,算是很厉害,算是在能力圈里。看来还不够。能力圈,注定是要有边界的,同时还能真的做到懂。】
2)很多投资者问及矿泉水、牛奶和白酒商业模式的区别,其实很简单,喝不同品牌的矿泉水、牛奶和白酒,大家觉得差异化程度如何?这样想问题,立刻发现这三种商品的差异化体验是从低到高排列,矿泉水最低,白酒最高。但很多投资者完全想错了问题的角度,他们认为从生活必需程度看,水是最刚需的,其次是牛奶,最差是白酒,可他们忘记了商业竞争的本质,是稀缺,是壁垒。稀缺,高壁垒的东西,才是更有价值的。例如,中国西北部有大量的无人区,土地并不缺,缺的是位置和资源。因此一线城市核心地段的土地价值,明显高过无人区土地的价值,没有人会认为无人区土地的价格“便宜”,就跑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去盖房子和买房子。可是很多人在买股票的时候,就是图便宜,看见PE或者PB低了,而没有真正想清楚“这家企业的竞争壁垒到底在哪里?能不能维持住?”这样核心的问题,却在怎么计算估值的财务问题上细抠,这是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行为 
【点评:我是看了《卧底经济学家》才了解,生意只有至少占有一种稀缺性,才能立得住。】
3)李录先生书中提到“市场本身就是发现你身上弱点的一个机质。你身上但凡有一点点不明白的地方,一定会在某一个状态下被无限放大以至于把你彻底毁了。”这一点笔者是有深刻的教训和体会,越出自己的能力圈边界,总有一次会让你付出惨重的代价。
【点评:必须能确定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符合事实的,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有实事求是的能力,还有实事求是的结果。】
4)笔者想要探讨的第二个话题是“科学方法为什么可以有效解释价值投资?如何用科学方法鉴别投资与投机?”李录先生在书中指出投资的康庄大道冷冷清清,而旁门左道车水马龙。笔者认为这一方面是人性中希望快速致富的投机心理所致,另一方面也跟市场中充斥着各种鱼龙混杂的声音,而普通投资者并不知道怎么鉴别有关系。笔者早期从事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博士毕业后从业于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参与火箭总体设计6年,因此在科学方法上和李录先生有很深刻的共鸣。
那什么是科学方法呢?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找到投资的正道吗?笔者认为是可以的。科学研究里有两个很硬核的范式:1.通过实验。相同的条件下,可以不断重复的现象和结论。2.通过严格的理论推导。基于公理或定理出发,推导出逻辑正确的结论。
从这两个范式的角度,我们重新看看价值投资可以怎么理解?根据股价公式:股价=每股收益(EPS)*市盈率(PE)。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第一,股价是可以用数学公式描述的,股价上涨的原因,要么来自于企业利润的增长,要么来自于市场估值的提升。只要企业是盈利的,无论什么行业,周期或非周期,重资产还是轻资产,该公式都是成立的。
【点评:这个公式,应该的投资的“第一性原理”。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买公司未来自由现金流折现,这句话本质就是说的是成长。选股的唯一条件就是成长,而商业模式、企业文化等等,并非成长的唯一要素,比如强需求下的冲浪型公司就不能算在内。】
5)人生没有几个15年,笔者认识的人中,选择A的朋友,除了少数运气不好或者能力太差的,基本都有不同程度的成功;选择B的朋友,到目前为止基本上都还在为生活奔波。如果笔者的阅历太浅实在不够,那么看看年近百岁的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怎么说,他认识的富人(事实上他认识很多富人),几乎没有是靠预测资产板块的轮动发财的,他们绝大部分只用一种方法,就是在自己熟知的领域,在错杀时,买入便宜的优质资产,然后等待变富。
可惜时光不能倒流,人不可能回到过去重新活一次。我们回首过去15年,是为了想清楚一些逻辑,然后为了让15年以后的你不后悔,今天的投资者该怎么选择投资的道路?我们需要问自己:第一,投资的基本逻辑变了吗?是不是本质依然是让自己投出去的钱可以产生更多现金流的回报?第二,企业竞争的本质变了吗?经济学上讲的稀缺,或者有强商业壁垒的企业,是不是更容易带来丰厚的回报?
【点评:我从2012年投资的开始,选择的就是A,几乎没有搞过来回瞎折腾。总体来看,这8年我的资产也是上了一个台阶,虽然离我的目标差距尚远,可能是能力不够吧。】

谈谈三个话题,如何理性正确的看待并建立自己的能力圈,避免投资中犯重大的错误;为什么科学方法可以有效解释价值投资,如何区分投资和投机;作为职业投资经理,给个人投资者的一些建议。

2020-06-18 22:08

投资自己能力圈内有价值的企业,用认知,识破情绪波动,拿牢股票。

2020-06-09 23:57

说实话,杜总的文章还是值得反复看的。
认清了本质,人就轻松了。曾经我也天天复盘,天天数浪,天天比对。现在每天都很乐观放松,可能因为知道自己未来的答案了吧。其实以前我不怎么懂林园总天天笑哈哈的,现在有点明白了。

技术派就是个陷阱,就是个伪科学,就是一个蛊惑人心的骗术。有可能会有那么一两次碰对的那是幸存者偏差,不要把它当成公式,条件,真理。

转自杜可君原文:
“我们具备了科学思维,我们也很容易识别那些伪科学的投机方法。根据第一范式,相同条件可重复,基本上大部分的“炒股方法”都可以快速见光死。例如基于K线和指标的技术分析方法,不可复现的情况就太多了。同一阶段的不同股票,以及同一股票在不同的阶段,表现的结果都非常可能不一样:比如有时下跌是3浪结构,可有时又会跌个5浪甚至7浪,一次底背离之后还有二次三次底背离,MACD或者KDJ等指标刚金叉转眼就又死叉,箱体突破了回头又踩漏了,一波上涨周期可以是14天、21天、34天等等,投资者永远无法知道眼前的这一次会发生什么。更可怕的是市场上有非常多的人,把这些理论包装得无比高大上,让人听着云里雾里,觉得高深莫测。

其实从科学思维出发,是很容易识别其中的破绽,短期看似有效,可长期看其实本质还是博弈,根本就是零和游戏,且运气成分相当大,并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以不断重复的依据。李录先生评价这种方法是在收无知税,而且一针见血的指出,投机的所有策略到最后都做不大,也没有长期业绩。”

2020-06-02 16:10

能力圈的重要性:不懂不做,才能少犯错。这是保住自己资本的唯一方法。
怎么判断这家企业在你的能力圈范围内?1.能够看到这家公司的竞争壁垒(或护城河)2.能看懂这家企业未来3~5年的利润。
护城河怎么看?看产品能否提供差异化服务,能否占领用户心智,最简单的判断方法是他敢不敢提价,提价后消费者是否买单;是否有网络效应护城河;是否有专利或特许经营权;是否有规模效应形成的成本优势;
企业未来3~5年的利润怎么看?需要对企业的主营业务,竞争对手、产业链以及未来的趋势有深入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做利润的判断。
企业文化是制度之外的保护措施:比如是否以用户为导向、是否专注、诚信正直等等,这些能避免企业犯大错而一蹶不振。
相比于投机,投资更科学可靠,投机研究K线,研究市场心态,这些都是存在巨大不确定性和变数的,所有试图量化并对确定性做预测的行为都是徒劳,短期价格变化的概率无法预测,就像随机漫步,长期的价格一定是会回顾公司的价值,去关注影响公司价值的因素,理解公司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状况才能对公司的价值预估有更高的把握。

2020-05-30 13:59

非常不错。

2020-05-21 09:32

投资也是一种修行!得耐的住寂寞!

2020-05-20 23:59

学习

2020-05-20 23:22

谢谢分享

2020-05-18 16:37

读李录的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