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3
回复@亿万风: 要让医生绝对参照疗效来推荐用药可能不太现实,医疗体系有个双重代理人的问题,不可能完全照着疗效来。但让医生在边际上,越来越重视疗效是可行的,而且就我们过去10多年的跟踪来说,国内医疗体系的规范性进步还是非常大的。当医生越来越看重循证医学和临床指南的时候,临床数据得到充分证明的“临床价值”(主要是疗效和安全性)还是会越来越受重视。
当然除了考虑临床价值,不管是监管层还是医生群体还要考虑“卫生经济学”和“医疗获得感”等等问题,还不能只盯着疗效来推荐。
比如,有些领域明明已经有更好新药出来,但考虑到整个社会的巨大潜在经济负担,指南里仍然可能会优先推荐疗效更差但价格便宜得多的老药。
比如,非常多的历史临床数据都证明了“安慰剂效应”的广泛存在:对于不少疾病,只要患者相信药有用,它还真就有用(即使给患者吃的只是安慰剂)。
再比如,有些目前为止还没有特效药物的疾病领域,告诉患者自己回家躺着任命是非常残酷的,一些疗效证据即使没那么突出的药物,如果能给患者和家属带去多一丝丝的希望,可能也不适合简单一棍子打死。毕竟,对于“偶尔能治愈、常常在帮助、总是在安慰”的医疗来说,还有太多的疾病恶化领域里缺乏真正的有效治疗选项。//@亿万风:回复@青侨阳光:请教,如果门诊拿药可以不算DRG,那有可能这部分会是中药也说不定,医生会真的只根据疗效去推荐用药么?
引用:
2024-05-11 09:11
本文为$青侨阳光(P000385)$ 4月报“投资思考”部分节选,探讨DRG对医药行业的长远影响。
—————————
一、DRG是什么?
8年以前,在后来被很多医药投资人亲切称作“毕姥爷”的药监局局长带领药监系统轰轰烈烈推进药监药审改革的时候,一家上市药企的高管却告诉我们:药监药审改...

全部讨论

“偶尔能治愈、常常在帮助、总是在安慰”,医药医疗不仅仅是治疗问题,更是社会治理问题。

05-12 08:50

不太认同,安慰剂效应的存在只是一种现象,不等于可以用没有疗效的东西治疗任何疾病。疗效证据不明确的就好好做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