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个体户角度选股

发布于: 雪球转发:101回复:54喜欢:235

@简单就好

这次由@易~新生活 给大家带来“以个体户角度选股”的分享,希望大家积极参与!

分享者: 易~新生活

实业兼投资人,双轮驱动。

90年代加工纺织品向汉正街供货;

2000年开摩托车专卖店;

03年投资公交运营线路牌照和出租车牌照及城际大客车运营,同时经营农资;

08年退出实体经营,跟朋友投资工程;

99年入市,1000点附近亏损一半割肉离场;

3200点重新入场至2000点亏25%;

12年买入民生银行翻倍退出;

13年小有盈利;

14年杠杆兴业招行,浦发收益翻倍,

15年股灾换股银行和格力,收益无;

16年持股收益翻倍;

17年换入新城A,持有格力,收益二倍;

18年格力茅台平安,亏损28%;

19年继续持仓新城A茅台平安,目前收益抵扣18年亏损所余不多。

自14年至今满仓有融资。

投资领悟,做有壁垒,不赊账,存货基本不贬值,变化慢的生意,此基础上选低估值,有成长,高股息的个股。

第一部分:个体户生涯分享

仔细回忆起来,我股市上赚钱主要还是运气,买入的个股涨了,港股中许多个股低估N多年不涨,A股低估标的容易上涨。大家都知道股票背后的实质是生意,那么我就从这个最小最小的生意也就是个体户说起吧。

纺织品生意

我出身于个体户,90年代的时候,当时汉正街的生意比较好,我主要是开了一个小加工厂,向汉正街供应纺织品一类的生意,我只作为一种供货方,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生产厂家,汉正街作为一种批发商。

做了几年后,亚洲金融经济危机来了,我就发现一个问题。由于我们向汉正街供货的产品具有反季节特征,一般是冬天做夏天的、夏天做冬天的;这样,我上游的那个原材料的价格变化就比较大。金融危机是在97年发生,但反映在我们头上就是98年,98年上半年我们用的原材料即布料从8万多降到了2万多,这样就引起整个市场崩溃式的恐慌。

大家都是生产厂家,同时都有对应的批发商。因为上游产品在疯狂地降价,我们作为生产厂家如果能早些卖出去就能够减少亏损。为此,大家就争先恐后地抛售,不计一切、不计成本地抛售,甚至以成本30%的价格市场抛售,可想而知市场是多么的惨烈。因为最开始我出了一部分,所以我就没有参与最惨烈的杀跌阶段。

接下来,大家实在是都受不了了,基本上都是跳楼大甩卖,一点都不稀奇,许多老板就都破产了。有的老板做的比较大,一般是自有资金几百万,然后再从银行贷款几百万,都做成了成品,到第二年的时候再以成本的30%抛售,就很快破产了。我当时就没有参与最后这段疯狂的阶段,因为实在受不了。第一年大家都清仓不干了,因为毕竟东西还在,第二年价格杀跌回升之后,亏损就比较少了。那时候我就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利润特别薄,毛利太低了,以量取胜,净利率就更低。我就觉得这个生意不好,就想办法从汉正街这种生意行当退出来。

摩托车行业

当时90年代,中国刚刚富裕,汽车就很少很少,正在大面积普及摩托车。经过一系列的前期调研核算,我们一个区只有十来家卖摩托车的,因为刚开始普及,它的销量还是相当可以的。按照当时市场的售价和出厂价以及每年的销量(预期销量会迅速地翻番),经过仔细的核算,我们认为开一个摩托车专卖店大概每年纯利润可以有60万左右。于是,我们就从汉正街退出,处理大量的存货大概花了1-2年的时间,然后开始就进入摩托车行业了。

然后就进入了摩托车这个行业。摩托车行业有个特征,就是按厂家制定的零售价销售,我们就拿厂家的各种销售政策,包括厂家的返利和奖励。当时,就认为它的毛利率比较高接近30%,对于一个商铺来说想到高了,周转率也高。进入这个行业之后,和厂家签完合同,就开专卖店。一般讲,做生意第一年赚钱很少,不亏本,第二年下半年就能赚到钱。当时预期是很好的,认为有一年的时间来熟悉市场、客户和销售也就差不多啦。

我们进入市场后的第一年,虽然销量不怎么样,但因为毕竟有那么高的利润率支撑,生意还马马虎虎。然而,正在生意正在走好的时候,紧接着第二个毛病就来了,半年的时间从事这个行业的个体户数量增加了10倍。摩托车农村人买的多,结果发现农村所有的村镇都有人做摩托车销售、零售。因为我们销售基本上都是平价销售,主要是拿这个厂家的销售政策与返利,如果你完不成合同,你就有可能亏钱。为了完成合同,各个商家之间竞争就相当惨烈,利润就杀得很薄。这就是双杀,销量下降,利润下降。

一开始大家都是做经销,现款现货。因为这个竞争惨烈,钱不好赚了嘛,你如果卖不出去,你任务就完不成。任务完不成,你就会亏损。结果为了完成任务,大量的人就开始做分期,做赊销。到最后就发现,本来是周转快资金需求量也不大、很赚钱的行业,由于竞争者的变多,利润变薄了,资金是无底洞。我们当时就发现这个情况不行,就谋求退出摩托车行业。因为涉及有一年的售后和一部分的赊销,这样我从进入摩托车行业到彻底退出,就整整花了三年时间,这三年时间基本上也没赚到多少钱。

这就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些东西如果当前利润率很高,却没有门槛,那么它的利润率就很容易下降。这和股票里面一样的道理,有些东西一旦利润率过高,就会迎来无穷无尽的参与者进来,然后就是这种行业就会演变成大面积地不赚钱。生产厂家由于有固定的设备和不变成本存在,它就会亏损。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就去寻找竞争不激烈甚至于垄断的行业。作为一个个体户,你想进入垄断行业的话是比较困难的。

出租车牌照生意

随后,一个机会就出现了,当时全国都在拍卖出租车牌照,我就参与了,想着这个出租车行业很好的,它没有赊账也就是财务上面的应收账款。我把车把牌照买下来,然后就放租出去。因为出租车总量在当时拍卖的时候都已经固定了的,10年之内不可能增加牌照。因为当时出租车确实不怎么赚钱,牌照也便宜的很,一个出租车牌照也才六七万块钱,很便宜的。

出租车牌照拍下后,就自己去买车,买车以后就一直出租出去,直到前几年滴滴出来了。因为我不是开出租车的从业人员,我就退出了出租车这个行业。出租车牌照前前后后带给我的利润还是很可观的,基本上到了后面几年,每年的回报就有原始投入的50%左右。

城市公交行业

进入出租车行业的同时,我也进入了城市公交行业。和出租车一样,城市公交线路牌也是通过拍卖获得的,当时城市公交的特许经营的线路牌基本上是没花什么钱。因为当时国家不允许那个私人跑客运、不承认个体运输户,每个人拿到线路牌后,就去换成统一的车辆,然后走进了公司,进行公司化运营。

走进公司之后,虽然线路是垄断的,即现在有多少台车未来基本上也不可能增加,但由于大家都是股东(每个人都有车,一台、两台的都有),人与人之间都不够信任,其实管理上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每个人都不放心。最后就出现了如下的管理情况——公司董事长是固定的,其余队长、调度、票款的清算以及司机,每天都是换人,表格上能看得到。每天的票款日清,每台车平摊的费用当天统一上交。这样我们就基本回避了穷庙富方丈的情况。做过实业的都知道,许许多多的行业本身并不是不赚钱,而是你投资者赚不到钱

这个城市公交大概也运营了接近20年吧,到了前几年,政府把我们都收购过去了。这次带来的回报比出租车更高,到了最后10年之后,基本上每年都能够回你当年的本。

城际大公交车运营

还一个事情就是城际公交大客车运营,当时我参加了麻城到武汉的线路。当时,一块线路牌20万,一台金龙的车大概40万。前期运营的时候,效果是比较好的,基本上就是躺着赚钱。它的运营成本是大概是1500块钱一台车,每天的营收大概是2000块钱;线路牌不贬值的情况下,去掉折旧,基本上两年多点时间就能回本。做个体户,对未来一般都不做长期的打算,因为你又不是什么核心科技,就是要看多少年回本。当时认为是两年能回本,第一年我们做的比较好,第二年也不错,赚了些钱但还没回本。

结果表面上我们是垄断经营,车子是固定的,不会增加,线路牌都是固定的,线路也是固定的,票价都是国家审核的,应该是躺着收钱很舒服的感觉。我们武汉到麻城火车一直都有,火车和我们汽车的路线并不平行,火车的停靠站就比较少,我们的汽车就是顺着国道沿线乡镇村镇一直走,不停的有人上下车,一张票30块钱。结果到了第二年下半年,不知道什么原因,铁道部一天就发了两趟车作扶贫专列,两个来回,武汉到麻城。它的发车时间也不算好,但是它作为扶贫专列,票价只有就7块钱。这就要命了,我们的票价是30块钱,它的票价是7块钱。虽然沿途所经靠的站点都不同,但是起点和终点的距离并不远。这样肯定有一部分去坐火车,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的营收就会下降。当时养路费一个月7000多,保险费一年好几万,还有国税、地税、工商费、武汉这边的管理费,麻城那边的管理费,乱七八糟的。每天的费用那是少不了的,还有司机的费用、桥路费等。

这样,营收一旦下降之后,利润和营收并不是同比例下降的。因为你有盈亏平衡点,一旦营收降到盈亏平衡点以下,你就无利可图了。一旦无利可图,车辆和线路牌就不值钱了,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

我们的固定开销里面就涉及到人员的费用,没办法最后车辆处理给了职业人员——司机和售票员,改变工作岗位问题。司机和收费员是以他们的工资再加上他们作为普通的劳动参与者所认为的无风险利率进行估值。因为当时社会上的民间利率基本上在12%-18%,而我们作为投资者又普遍借钱比较多,那我们所得到的净利润就远远不能够覆盖我们的一切开销,这样就产生亏损。这就是两种估值方式,他们就以他们的那种估值方式,我们就作为投资者就以我们的方式进行估值。

一台车子当时是60万,1年多以后我们基本上就以20万处理掉了,这当中就亏损比较多啦。这又给了我投资方面的教训,就是——任何你认为很深的、垄断性的护城河,但是真正打破这个护城河的,有些是你意想不到的事情,特别是国家行政批文的护城河。投资上还是要追求一点安全边际,如果没有安全边际的话,你的护城河一旦遇到行政力量,就会被行政力量给终结。

农药化肥行业

从这个摩托行业退出后,投资上就只投资于不赊账有垄断的生意;实业方面,就从摩托车行业进入了农业生产资料——农药、化肥,我们作为销售商。

因为农业的特性,冬天就没人用这个化肥和农药,农资化肥每年的淡旺季区别就非常大。厂家冬天要销售出去农药和化肥,怎么办呢?它就只有向商家压库存。厂家和经销商签署的合同里,有的厂家直接给淡季价格,强势厂家并不调整淡季价格,它还是和旺季价格是一样的,但它淡季的返利和资金补贴就比较多。农业化肥,由于是化工行业,它本身有淡旺季,秋天和冬天生产,春天和夏天使用。化工行业的波动也是比较大的,到了夏天或者春天的时候,尿素和三元复合肥料的涨跌幅度有时候就相当大。这样,冬天淡季进的货,到了春天卖的时候,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有时就会产生大幅的亏损。

商家是作为厂家仓储的延伸,厂家为了让其淡季的时候大量进货,就必须给商家保证。好比说我冬天都提了100吨的复合肥或尿素,到了春天开始销售的时候,如果市场价格全面下降了,由于我进货的成本比较高,那我作为这个终端商家销售,要么亏库,要么亏损,要么就是不卖。你不卖是压自己的钱,亏损的话更不行,你以后就不会做这个品牌啦。厂家为了保证它继续压货,一般会和销售商签署合同文件,合同里就有数库条款。这样,如果厂家要调整所有的终端销售价格,厂家就会派业务员去每个商家数库存。会对剩下的库存执行新的销售价格;对于其中的差价,厂家就会以货币形式或是以下次去提货的实物形式进行返还(大多数是以实物形式,货币形式比较少)。这样,商家的风险就小一些。大家如果明白了我刚才说的所谓的农资销售模式,就理解了格力的销售模式,它们是一样的。做了几年农资以后还还算平稳。

个体户生涯总结

到了08年,由于身体的原因,就基本上退出农资行业了,从事城市公交;还有就是跟朋友在外投了一些纯财务投资的项目。基本上08、09年就退出了个体户行业。

总体讲,个体户做了十几年不到二十年的个体户,总体上做的也不算成功,经验基本上没有,教训还是蛮多的。做个体户的任何一个行业,首先要考虑的是——我的回报来自于哪里和多长时间能够回本,这和股市很像。回报来自于哪里就像是交易对手、公司;多长时间能够回本就是公司的市盈率与股息率的意思,基本上差不多。这些就是做十几年的小生意、个体户的一点感悟,但是这些感悟运用到股市上面,我是又花了许多年才明白。总体来说,做个体户和做股票都不算有成就,主要是教训太多,所取得的收益还是太少。

第二部分:股票投资经验分享

1999-2011年

下面我就说说我进入股市。我是1999年519行情进入股市的,但我又不是519那个时候买进去的。我记得很清楚,1999年5月8号,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美国轰炸的时候,当时我在107国道上面从外面拉布料,因为那是我们的旺季。过了几天,我就去开了个户,因为当时是生产和销售的旺季,开户后我也就一直没去管它。到了下半年空闲下来了。当时开户的时候是中登公司开的户,券商那里是不能开户的,必须先要中登公司去开股东代码卡,然后把股东代码卡给到券商,券商再开资金户,是这种流程的。

开了户之后就到了下半年,519行情就涨的比较疯了,都是科技股。当时懂得比较少,通讯网络基本上也没有,需要到证券公司去刷卡交易。我进来后也主要做的科技股。当时科技股的比较疯狂,我印象当中亿阳科技从4块钱涨到了126块。我是做科技股中晚期行情进去的,结果到了你01年、02年的时候,科技股泡沫破灭,我很快就亏了50%。后面,我就逐步地进入了比较稳定些的行业

当时市场也相当低迷。在我的印象当中,市场最低迷的时候,上海每天成交30亿,深圳每天成交20亿不到。许多个股都是零成交,甚至于连着两三天都是零成交。这轮熊市对我的印象是太深太深了,基本上从01年到05年,大盘从2245点跌到998点。从2000年的1000点跌了50%,现在许多人可能觉得那跌的不算多啊,实际上不是的。当时的指数设置是以指标股的发行价计入指数。假设某个大盘股以3块钱发行,开盘当天如果它涨到5块、6块,那么这一支股就能够把整个大盘带红,其余所有的股票都是绿的,但是指数会是红的。很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中国石化那一年上市。因为中国石化是以发行价计入指数,中国石化上市的当天,整个大盘是红的,但是除了中国石化之外,其它所有的股都是绿的,而且那天跌的相当相当惨。

估值在05年已经跌的特别特别低,现在很多人可能会说05年股票跌的那么低为什么不买股票呢?!好像现在是很简单的道理,但真正经历从01年到05年的人当时是相当相当恐惧的。当时的氛围非常令人恐惧,记着当时许多经济学家都说中国的股市是怪胎要推倒重来。所谓的推倒重来就是所有的股票都退市,然后再按照美国那种标准重新筛选上市。大家知道,许多股票只有交易价值,一旦退市后如果不能上市,那基本上就归零了。这是一种经济学家的论调。还有一种所谓的政界人士的论调是把邓小平得话拿出来——股市好我们就接着办,股市不好我们就关掉算了。当时这个话是相当地流行,你说有多少人敢买股票?现在回头来看,05年那一轮冲进来敢买股票的实际上都是勇士,并不是大家所说的幸运儿。很简单嘛,如果股市真地关掉的话,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后来的超级大牛市的行情。

那时候,我实业方面也有投资需要资金,并且最后我确实也怕了。当时我只有一只股票,全仓张裕A,大概在1000点左右卖掉的,我记得很清楚,基本上卖到最低价了。当时我是怎么卖掉的呢?卖一10.30元是我挂的,卖二10.50元,买一10元,买二9.90,一整个上午我都没卖掉。因为卖一和买一之间基本上隔着3%-5%,我就卖不掉了,所以,下午的时候没办法,我就直接就照着买单往下打,把张裕A在9块多全部卖掉了,因为当时的资金也不是特别多,底下还是到跌停之间,还是稀稀疏疏有些单子。卖出去的钱就继续拿去投资客运行业。

由于我在1000点卖掉的张裕A,这也使我完全错失了07年08年的超级牛市以及后面的股权分置改革包括股权分置对价。从我的卖价到08点的最高点,如果再把把股权分置改革的送股算进去的话,张裕A实际上是涨了20倍的。就这样,我就全部错过了这一轮超级牛市。

后面股市就一直在上涨。因为我知道股票的风险是涨出来的,股价远远跑赢公司业绩与分红,泡沫越来越大,所以我就一直旁观,钱也投资到别处了。等股市到了6000点的时候就开始下跌,6000点跌到3000点,跌了50%,我就感觉这就与前期的2000点跌到1000点差不多,就这样我就又进来了。

不管怎么说,3000点时的股价也远远高于我当时1000点卖出时的股价。这样持股信心就肯定有问题啦。从3000点到后面的1800点、1600点,大概有两三年时间,我就基本上以短线为主,这段时间大概亏了20%、30%左右。

2012年

从12年开始,我就记忆比较深一些。到了12年之后,当时手上总是有一些亏损,但总没被套住。后面由于钱荒的到来,我记得民生银行在5.39元跌停了,我就全仓买入民生银行。买入民生银行时间并不长,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就提出:银行股具有罕见的价值。民生银行很快就从我买入的5.39元起翻了1倍多。我刚刚赚了1倍就出来了,然后,就一直就慢慢地做点别的股票。

我为什么在5.39元的跌停价买民生银行呢?当时,民生银行的股息率接近7%,4倍的估值;我总觉得它不会倒闭,2012年的业绩还在高速成长中。总觉得这样是比较好的,当时是以这种标准买入的。

随后,这个标准就一直伴随我这么多年——股息率6%、7%,每年的业绩还有一定的成长,市盈率还足够低。我就一直思考我的投资回报来自于哪里。我们湖北的张化桥曾经说过,大股东和庄家有100种办法把你散户的钱变成他的钱。如果我不想让我的钱变成“他”的钱,那我的回报就最起码来自于股息率,股息率会提供一个起码的保障。

2013年

到了2013年,13年的时候大盘又跌。我当时主要的持仓就是在10元买的中信证券,十送十之前38块买的平安保险也就是中国平安A股,还有6块多买的雅戈尔。当时,雅戈尔是六块多的股价,连续三年都是五毛的分红。这三支股票在2013年多少赚了一点点。

2014年

到了2014年之后,由于银行股又跌下来了,跌了好多。兴业,浦发,招商银行,它们当时的股价都在8至10元,股息都在七毛左右,市盈率都在4倍,和我当年买民生银行的估值是一样的。我就把前期持仓股票陆陆续续地换成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

为什么要换股呢?因为我觉得兴业、浦发和招商的未来股息率的可预测性好于雅戈尔。雅戈尔的股息率当时比银行要高不少,但是我总觉得雅戈尔未来股息率的可预测性也差一些,无法保障。

2015年

实际上,我这一次换股,如果单纯从收益的角度看,到了2015年是严重跑输的。2014年,兴业、浦发、招商都很轻松翻倍了,大盘涨到了3000点。但同期,中信证券、平安保险和雅戈尔,从14年到15年,它们都涨了三四倍,兴业,浦发招商都是翻倍;到了15年之后,中信证券,平安保险和雅戈尔继续上涨,15年最疯狂嘛。

但从2015年元旦时大盘3100点一直到大盘涨到5000点,银行股不光没涨,而且还下跌了一块钱。当时李总理就说银行就是吸血虫,不支持实体。这样银行股的上涨就受到压制,银行股就从翻一倍(兴业银行涨的多点,涨了1.5倍)的情况下,就逐步下跌了一块钱。当营业部的人,在只2015年半年时间,普遍都是7倍10倍的收益。这涨得让我比较害怕,而我在2015年上半年因为持有的银行股在3100点以后根本没涨,所以也就没有收益。

我是经历过07年的“530”的,就知道那种创业板、小市值类股票最后会跌90%。经历过01年到05年的所谓的科技股的熊市和那一轮科技股泡沫破裂,预计这一轮的创业板股票泡沫肯定也是要破裂的,最后跌90%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当时判断也有个错误,就是认为它会复制07年530的行情,就是说这种长高的科技股、小市值股会下跌,而银行股这种大盘股是股市最后一波,而最后一波又往往是特别疯狂的,所以银行股就一直拿着。

当时,虽然对这种小市值公司和科技股的估值感到害怕,但想着银行股估值合理并没有高估,根本没泡沫,就希望它能复制“530”的行情。后来情况大家都知道了,银行股并没有迎来“530”,而是迎来了小盘股、成长股的股灾。由于各种各样的股票跌停的时候根本无法卖出,导致银行股每天下午两点四十左右跌停。

我当时满仓的银行股,杠杆是在9到10块上的杠杆,在这种翻一倍的情况下,我的杠杆既没有增也没有减,我还是那么多的杠杆,融资金额并没变。银行股出现大跌后,国家就救市,15年最先起来的是银行股,国有银行、大银行最先起来。当时国家救市资金没有买宁波银行,宁波银行就跌的特别特别惨。我手头的兴业、浦发和招商都回到了高位。15年我就进行了一次换仓,就是把兴业、浦发,招商都换成了宁波银行和格力

当时在17、18块左右买的格力。前面讲过,格力的销售模式和我们做的农资化肥的销售模式是一样的,15年的时候,它的业绩是特别不好。格力大跌是两个原因造成的——第一,大盘的整体疯狂下跌,第二,格力当时清库存。清库存就涉及到数库的问题,数库的差价一般由格力作为厂家补充给商家,商家然后就降价卖产品,这样才达到清库的目的。因为我做过个体户,对这种模式我是清楚的。根据我的推算,17、18元买的格力,格力的分红会达到一块五至一块八。

2016-2017年

2016年,全年基本上就是持股待涨,宁波银行格力在16年都涨了不少。

2017年,新城就进入了我的视野。当时,新城在12到13块左右,当年的分红是4毛。地产股的业绩也好预期,当时预期它2018年的分红是8毛,2019年1.2元(实际上今年的分红是1.5元)。如果以投资两年来看,十二三块的新城,拿两年以后,从17年到19年,分红会达到1.2元,这就符合我的那种选股标准,7%的股息率,市盈率只有几倍。我就把宁波银行在17年一季度换成了十二三块的新城,同时继续持有格力

2018-至今

2018年,我就继续拿着新城。18年是我从2012年至2019年唯一亏损的年份。当时新城一直下跌,我就一直拿着,18年春天的时候,新城到过40多块,我没卖,一直拿着,最后跌到了19块钱;格力到过50多,我也没卖。到了2018年的下半年,茅台出现跌停了,跌到500多一点的行了,平安当时也只有五六十块钱。

茅台跌停,平安五六十块钱,格力也跌到30多块啦。这时,我就发现格力未来营收增长和利润增长的确定性没有茅台和平安好,格力的多元化影响它的分红。我是500块钱买的茅台,预期它每股分红15块钱,股息率3%。茅台的业绩好预期,如果透支两三年看,茅台业绩增长1倍,分红就会有6%。平安也差不多,如果透支两三年看分红也有6%。因此,我就在去年下半年把格力换成了确定性特别好的茅台和平安。

目前持股就是新城、茅台、平安,新城踩雷了;另外,打新股需要,小仓位深市还配了点万科,沪市去年还买了一点点海尔和恒瑞,都是去年的最低点的时候买的;港股里面就持有融创和金茂

我的个体户生涯和股市这么多年的教训,就先给大家汇报到这里。大家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互相交流一下。谢谢主持人,谢谢大湾区。

(补充)关于杠杆使用的建议

第一,股息率要达到7%,而且公司的业绩成长和股息率可以延续。这种公司发现了,可以使用部分杠杆,这样基本上借用杠杆的这部分股息就能够覆盖融资的利息

第二,杠杆也不要上太大,太大的话容易爆仓。

第三,上涨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滚动上杠杆。我见过许许多多的人都是死于滚动上杠杆。比如说新城在12块13块时1:1的杠杆,涨到了46、47元时还继续保持1:1的杠杆或者把新城卖掉去买别的公司继续保持1:1的杠杆,这样一旦遇到问题就麻烦了,就容易被打爆。

第四,上杠杆不能够单仓,最少也要有三只以上的股票

15年遇到一个单仓上杠杆的大户,在4000点上的单仓青岛海尔的杠杆,大家当时都觉得上的相当好。结果到了5000点,青岛海尔停牌,停牌以后股灾就来了,海尔继续停牌,业务部天天打电话给他,要他交钱,因为它的折算率都归零了,必须要还账上的钱。他为这在营业部里面大吵大闹,闹得相当不愉快。我记得最后这个大户是在2000点左右从青岛海尔里面出来的,直接爆仓了。后面青岛海尔涨了好几倍,也是没办法。单仓上杠杆遇到市场风险和个股的黑天鹅,就很容易爆仓。谢谢大家。

第三部分:讨论交流环节

Q:第二个问题,股息率5%-7%,业绩有一定增长,估值比较低,这个选股标准在大A里面符合条件其实不多,为什么不更多配置港股呢?

A:港股里面股息率高的股是比较多,但是港股里面是一个机构市场,散户比较少,它更理性,更不容易上涨,它流动性没有A股好。许多的公司从港股回来A股,估值上升很多倍,还能卖出去。港股里面财报都是繁体字,披露格式也与A股不同。由于个人能力有限,绝大部分港股里的个股肯定是看不懂的,能看得懂的个股,你看得懂的时间也比较短。

A:港股的老千股比较多,对管理层比较不放心。刚才我讲的做城市公交时的管理模式就是基于人性,每个人互相间都不放心,所以我们当时每天的营业票款都是日清不过夜的,队长、调度、会计和司机都是轮流做的。经历过这些事情,对港股的公司就更不放心了,主要还是对港股不太熟悉。

A:港股不太熟,最怕的是港股里面的价值陷阱。表面上看到的股息高,但实际上对港股和对公司的理解不够透彻,报表看得也蛮吃力。经常是分个两三年红,最后就不能分红了。港股一旦遇到问题,它就很快地大幅下跌,你就很难跑出来。而A股遇到问题一般有3个跌停板差不多就能出来了。像我踩雷的小仓位观察的东方园林,是三个跌停板后就轻松出来了。

Q:感觉您的能力圈挺广的,您对自己的能力圈是怎么确定的呢?

A:做了股市这么多年,基本上没什么能力圈。今年受大湾群的影响,我才逐步对保险理解深了一些。我总记得我们湖北的张华侨说过的一句话,大股东庄家有100种方法把你的钱变成他的钱。再加上做过实业,我就简单的几条——公司股息率、成长性和市盈率。但是现在有个问题就是,好比说4倍的市盈率,7%股息率又有成长性的公司,现在A股好少好少。这就是也是让我头疼的问题,今后会不会是常态呢?

A:中国股市如果以后走美国那种长牛,那么对股市收益率还是有很大影响的。因为中国股市波动比较大,虽然我一直满仓有杠杆,但是前几年赚钱还是主要来自于运气。简单讲,就是我买的股票涨了,但如果我买的股票不涨呢,那我也没办法,那就只能熬,熬一年、两年、三年的。

Q:恭喜业绩还是很好的,骑着大白马躺着就把钱赚了,茅台现价估值怎么看?

A:茅台很简单,所有的A股3600只股票里面只有茅台最简单,因为茅台现在供不应求,它能够生产多少你就看它的基酒。它能生产出来多少就能够卖多少。中国出厂价大概在960至1200元之间,五粮液和泸州老窖的出厂价也像它们;作为一种消费者来说,肯定是优选茅台的。有一天白酒不行的时候,茅台一定是那个护城河最宽的,它出厂价和零售价当中有巨大的护城河。

A:你去看它的基酒产量,再根据它的提价力进行推算,很简单的。但茅台目前囤货的比较多,产量又一年比一年大,最后茅台会不会哪一天崩盘,重演12年、13年那个情况,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等茅台下一轮所有的东西崩出来以后再看吧,现在还没有。但如果茅台流通环节里面崩盘的话,其它酒就更不消说的了,肯定就跌成渣渣了。所以,我的观点:茅台是抗摔打能力最强的,同时它只有预收没有应收,财报再简单不过了。

A:我是去年在茅台500元跌停的时候买的,半年时间不到翻了一倍多,但是茅台现在这个价格从历史估值看已经不便宜啦。不过,如果以长远的眼光看,现在拿着茅台还是比拿A股99%的公司要好,我是这么理解的,但是收益肯定是没500元时拿着的好了。

A:我去年把格力换成茅台和平安,从目前来看好像是格力不换效果好一点,但是从长期来看,我认为茅台和平安会超过格力的。这就是当时换股的逻辑。

A:我做个体户这么多年,个体户涉及很多行业,同时与其他个体户还有客户打交道比较多,所以其它行业也接触了蛮多,整体感觉行业的变迁的太快了。像摩托车行业,进入前核算的是专卖店一年能赚几十万块钱,但实际上进去后就不行了,竞争者太多了。现在A股许多的行业里面,即使短期赚很多钱的,我现在也不敢买。敢买的就是未来三五年大致能看得到的,最起码要看3年吧。

A:有朋友问我1000块钱的茅台,我说你100块钱的中国软件敢买那才是英雄。因为我是在2000年过后的科技股上吃过大亏的,所以从那时候起,我从不买科技股,不管涨多少,不管底部的形态多美、价量关系多好,我从不买。

A:许多消费行业其实基本上也没有什么护城河,港股里面许多消费股死的很惨的。还是要买那种变化慢、可预期的。再就是遇到大跌的时候,像去年的茅台、平安都是几乎以跌停板往下砸的时候,你就好买一点。

A:关于能力上的问题,你主要是搞清楚自己不懂什么,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如果你研究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还是不懂,未来3年的业绩无法推算,就放弃;如果未来3年的业绩可以推算,你就可以干,当然也要结合PE和股息率。结果,这些年搞来搞去,发现自己懂得东西特别特别少。这么多年,我的自选股里也就是20多只。在这20多只股票里面,也就只买了这么几支股票,有的人一天买的股票有这么多了。

Q:经历非常丰富,从个体户的角度看这个视角挺新颖的,目前哪些行业是你会比较关注的?

A:现在。真的不好说。因为我一向买股票都比较胆小的。如果要叫我买股票,在A股里面我大概就会买万科、平安,茅台也可以买一些。我胆子小,银行我现在都不敢买了。

A:由于那一年政策的变动,麻城到武汉的开行扶贫专列,导致我错过了中国国旅。中国国旅在许多年前就在我的自选股里面,这几年涨了这么多,这也是自己理解不足的原因;同时因为自己作为一个散户坐在家中,上面有些政策变动,反应就迟钝,一直不敢买。

A:恒瑞、爱尔,去年我买了一点点。这两支股票也可以关注一下,我也一直在关注。毕竟是龙头,但是它们的估值太高太高了。

A:我对爱尔是相当相当熟的,爱尔没上市之前,我就相当熟悉。但是爱尔从上市到现在,我去年买了一些,15年有一点点,但是股灾的时候把它抛了,都买的不多。什么原因呢?这应该是与我的选股标准有关。上市后一直贵,不光是市盈率贵,股息率看起来也贵。有些发展空间比较好的股票,一直都贵。慢慢等,慢慢看吧,看有机会没有。

Q:请问对以后的消费市场和发展趋势怎么看呢?比如说消费升级?

A:消费股肯定是比较好的。像这两天上市的育成股份,也是做那种杂酱料和酱油的,大约40块钱开的板,上市以后我读过它的招股说明书,现在也进入我的自选股了。但这种股票都不便宜。我的观点:任何一只消费股都应该和茅台进行对比,你就明白了,如果它比茅台便宜、发展比茅台好,你就可以拿着;如果它比茅台贵,那你何必要去买呢,就拿一支茅台就可以了。

A:两年前,钢铁大面积亏损,汽车产能扩张特别厉害。当时,我就讲钢铁的下一个就是汽车。汽车现在已经实现了。有些东西,大的感觉还是有的,一个行业的变化太快了。消费股是稳定,但目前都不便宜,便宜的又没有成长性,伊利和双汇都没成长性。

A:我记得几年前他们炒过一波消费升级,当时就是户外品牌探路者和太阳鸟的游艇。说这是消费升级、富人的玩意儿。结果现在你再看,这么多年了,死的好惨好惨。

A:从长期看,任何一只消费股都应该和茅台进行对标比较。比茅台更好预测、成长性和确定性更好的股票,我在A股里还没有发现。

A:如果要进行DCF估值,目前所有的消费股比都比茅台贵。那还谈什么升级呢。

A:自2000年科网股泡沫破裂亏一半后,以后从不买科技股。见过武钢从20万职工裁减到2万职工后,从不买强周期股

A:谢谢大湾区平台和群主!谈不上经验,教训太多,一次大坑需几年填满

实业+投资+人性+管理,很丰富真切!

A:股市投资完全错过06至08年几十倍牛市,持有银行股满仓踏空15年神创行情,今年又遇新城老王事件。只能赚到自己真正理解的那部分钱,只敢买自己能理解并且合理甚至低估的公司,希望公司给自己带来利润,而不是指望交易对手给自己送钱

A:股票得背后是公司,在上市公司不还本甚至割散户的市场中,散户回报来自何处?所以,整体散户最终回报为不还本浮息的浮息债券;长期生意模式远比年报重要得多。由于愚钝,花了十几年才总结出这一句话。

A:股票这个浮息债券是永不还本的,所以绝大多数个股投资价值近乎零。

谢谢大群主的平台,让我结识这么多真正的投资者。生意谈不上,只是一纳米级的不成功的个体户。做过多个行业个体户对上市公司的财报理解大概多一些。

大道至简,@易~新生活 的生意经历再传达到投资,宝贵经验,很有价值。

整理人:添兜爸 大湾区俱乐部

校对人:jeff 大湾区俱乐部

$贵州茅台(SH600519)$ $张裕A(SZ000869)$ $民生银行(SH600016)$

@今日话题

精彩讨论

大树军座2019-09-23 19:26

从文章看是老手,
怎么会选新城控股呢?

尤发金2019-09-24 07:57

经历过实业的人对股票的理解有了现实的基础,其深刻性真的远胜过大部分看股评看研报的股民。这篇文章除了黑体的部分值得揣摩,有些段落的方字也讲得很深刻。我发现他的一些观点和段大佬的很相似,比如重生意模式胜过一切,重确定性的回报,我想这是有实业从事经历的人共有的感悟吧。

全部讨论

从文章看是老手,
怎么会选新城控股呢?

2019-09-24 07:57

经历过实业的人对股票的理解有了现实的基础,其深刻性真的远胜过大部分看股评看研报的股民。这篇文章除了黑体的部分值得揣摩,有些段落的方字也讲得很深刻。我发现他的一些观点和段大佬的很相似,比如重生意模式胜过一切,重确定性的回报,我想这是有实业从事经历的人共有的感悟吧。

2019-09-23 23:39

个体户角度选股?第一反应是税务所上不上市

2019-09-23 13:58

实体经营那块写得很好,很有借鉴意义,很好

2020-03-31 15:22

任何一只消费股都应该和茅台进行对比,你就明白了,如果它比茅台便宜、发展比茅台好,你就可以拿着;如果它比茅台贵,那你何必要去买呢,就拿一支茅台就可以了

2019-09-23 23:47

做过生意的人更能理解股票。

2019-09-23 21:57

对于投资而言,实业经验确实很重要。

2019-09-23 15:00

有血有肉,好文章

2019-09-23 14:52

码字不容易,给个五星赞

2019-09-23 14:46

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