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36喜欢:0
同意你对氢能行业还有绿氢的看法。但关于回款的问题我不认同,我觉得你本末倒置了,市场太差所以回款才差,而不是回款差所以宁可市场差一点。现在燃料电池汽车一年就几千辆,几个主机厂都不放在眼里,当技术储备,那当然回款就差,因为不重要啊。如果市场一年能有2万辆,甚至5万辆的需求,在主机厂的份额里重要性越来越大,这时候看的就是技术水平,供应链控制,和售后服务了,这时候电池厂商的话语权也更大。虽然市面上号称都是几万辆的产能,现在有实力能批量供货的电池厂也就那么几家,更别能搭建起售后服务网络的厂家了。去年天然气重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天然气重卡的技术门槛低多了,但是市场好起来照样供不应求。目前亿华通要做的就是要当老大,提高市场占有率,树立起行业标杆的形象,等到真正起量的时候才能拔得头筹。资金问题解决方法太多了,而且一年十来个亿根本不算多,目前亿华通在资本市场相对于其他几家优势大很多,A/H融资渠道都是通的,银行对公司的支持力度也不错,没必在市场份额上斤斤计较。
引用:
2024-04-19 09:29
本文作为自己投资的鸡汤文,不喜欢这个口味的请绕行。
我自己先回顾一篇我2023年5月份写的文章,《氢能源的投资观点和持仓思路(绝对私密)》,这里面我是继续明确了氢能源未来的发展前景。
很多人没有弄明白,氢能源不等于氢燃料电池汽车,氢能源是一个更大范围的产业,而氢燃料电池汽车...

全部讨论

可是我讨论的是2024-2025年的市场,而不是28-30年的市场,所以几万辆的情况不用想了。就眼前两年的市场,对应现有那么多的玩家,能供货的真的太多太多了。亿华通、重塑、国鸿、国氢、捷氢、潍柴、博世、未势、东方、爱德曼、华丰、丰田、现代等,都有资格成为一线的厂商吧,我说这些每家有5000套的实际供货能力,不算吹牛吧?你算算这就多少产能了?还不算那些二三线的诸多玩家。所谓的有实力供货,其实就是资金实力,而不是技术实力。从技术产品来看,能供货起码20-30家呢。
真的不缺产能,到2030年都不缺。

其实是市场差 所以回款才差 回款差就要保命 所以要减少出血点 比如不要急着出货。但是唐总有一点想简单了 就是现在损失的市场份额 会让人觉得你不行了 以后就不会想到你了。真正难就难在这。又要市场 又缺钱 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