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庆后先生的资本往事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2

上下同欲者胜,奋楫笃行者赢

2月25日,中国知名企业家,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病逝,享年79岁。

社会对宗庆后的广泛评价为实业家,然而,在深入了解他数十年的创业历程后,不难发现,他实则亦是一位“资本运作高手”。

只因宗庆后一贯只以实业家形象示人,且坚持娃哈哈“不上市”的立场给媒体圈留下了深刻印记,故在许多人眼里,资本运作这一标签与他似乎不太相符。

本文旨在剖析宗庆后在过去数十年的创业历程中,资本运作的三个关键片段,从而展现一个更加多面立体的民族企业家。

同时,期望这些资本运作的经验亦或教训,能对新时代创业者有所启示。

01

资本运作开端:整合国营厂

1990年,娃哈哈凭借146名员工就实现了年产值突破1亿元,利润更是达到2224万元,在全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中排名第85位。

然而,公司负责人宗庆后却面临着一种“幸福的烦恼”:儿童营养液成为紧俏商品,每日请求供货的电话、电报和信函络绎不绝,但由于企业规模有限,生产能力始终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图源:网络

市场很饥渴,如果不能予以快速满足,那么以前打下的江山将得而复失,而临时自建厂房非可行之策,因为光是审批项目就会旷日持久。

或许是命运的青睐,次年,娃哈哈在杭州市政府的“穿针引线”下,意外获得了一次并购国营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的机遇。该厂拥有厂房面积6万平方米,员工超过2000人。

根据宗庆后回忆,当时不仅有带着国营工厂“优越感”的罐头食品厂员工的强烈反对,在娃哈哈内部,职工们也在担心,兼并罐头厂会让自己的福利减少,更可能会拖垮娃哈哈。

更重要的是,“集体弄堂小厂兼并国营大厂是瓦解国有经济,相当于搞资本主义复辟”等思想争论,正在当时的社会上蔓延。

但最终,宗庆后还是顶着重重压力,全力推进了收购事宜。

1991年8月31日,宗庆后在罐头厂全厂班组长会议上与他们展开了直接对话,三句不同寻常的开场白便获得了罐头食品厂员工的认同,在描绘了兼并后的美好蓝图后,更是获得了全厂员工的热烈反响。

最终,凭借巨大的魄力,集体弄堂小厂娃哈哈创造了“小鱼吃大鱼”的奇迹。

1991年底,宗庆后便提前实现了让罐头厂扭亏为盈的承诺,娃哈哈全年创产值2.5亿元,实现利润4000万元,并开始提前向银行偿还原罐头厂的债款。

在此后多次企业家论坛上,宗庆后都谈到过这场“小鱼吃大鱼”的并购。在他看来,这是娃哈哈走向规模经营的关键一步。

更为深远的影响是,尝过甜头的宗庆后自1993年起,便围绕“娃哈哈系”第二阵营多元化发展,持续打造了多个资本运作平台,不仅有国内平台,还有离岸平台。

例如,2007年,娃哈哈宏振投资成立。2010年底,娃哈哈宏振投资成为浙江红土创投首批股东,宗庆后出任浙江红土创投的董事。2021年7月,宗庆后更是以76岁高龄考取了基金从业资格证书,成立了娃哈哈创投。

“娃哈哈系”不完全资本运作结构

图源:凤凰网美食据爱企查资料制图

02

股权启蒙课:达娃之争

时间转眼到了1996年,经过多轮投资和并购,娃哈哈的产值节节攀升,企业规模初现,但同时资金短缺和技术落后的短板也日益显现。

为了实现“市场换技术”的宏伟蓝图,宗庆后决定战略性地引入世界饮料巨头达能,期望借助这个国际巨头的力量将娃哈哈推向新的高度。

1996年2月,娃哈哈与法国达能、香港百富勤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其中,娃哈哈持股49%,达能持股35.7%,其余股份归属香港投行百富勤,娃哈哈算是相对大股东。

起初,这起合资案普遍被看成一桩美好的“跨国婚姻”。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因为达能不仅投资了娃哈哈,还相继收购了乐百氏92%的股权、梅林正广和50%的股权、光明20.1%的股权,以及汇源22.18%的股权。

由此可见,达能集团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意在不断并购同类企业,通过控制饮用水、乳业、果汁饮料等板块的头部企业,夺取本土企业的既有资源与渠道,进而谋求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

更要命的是,1998年1月,受亚洲金融风暴冲击,达能趁机收购百富勤持有的合资公司股份,持股比例攀升至51%,转而实现了对娃哈哈的控股。而且在合作期间,达能曾尝试派驻研发经理和市场总监,希望加强对于合资公司的控制。

此后双方从关系微妙,逐步演变到矛盾不断加剧。当时娃哈哈想进军乳业市场,但达能有更大棋盘的并购布局,不允许其研发生产包括酸奶在内的乳制品,娃哈哈的大量研发生产计划都被达能一票否决。

到了2005年,达能要求娃哈哈将商标彻底转让给合资公司,并清理非合资的代加工企业。双方彻底撕破脸皮,娃哈哈与达能开启了持续两年半的国际诉讼。

最终还是在中法两国政府的介入下,2009年9月,两家企业宣布达成和解,达能将其在合资公司中的51%股权作价30亿元,出售给了中方合资伙伴。

这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影响最大的国际商战”,最终的胜利也令宗庆后颇感自豪,被写进他的回忆录。

图源:娃哈哈

据说在这场战役中,宗庆后个人持续进修法律知识,对于股权法律等认知有了质的飞跃。

我们所看到的事实是,在2007年“达娃之争”后,娃哈哈在国内资本运作平台上出现了明显变化。此前,多由宗庆后与“职工持股会”共同持有,此后则基本为宗庆后个人所控, 这或许就是资本认知提升后的“收获”之一。

最近有不少评论文章分析,娃哈哈集团(杭州娃哈哈)最大的股东是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上城文商旅”,由当地国资委全资控股),持有娃哈哈46%的股份;宗庆后作为第二大股东持股29.4%;剩下24.6%的股份由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基层工会联合委员会(下称“娃哈哈工会”)持有。以上股权结构中,宗庆后持股不足30%,貌似连一票否决权都没有,这会影响继承人宗馥莉对于娃哈哈公司的掌控权。

在菁财资本看来,显然是杞人忧天了。宗庆后当然知道女儿在公司的影响力和自己不能相提并论,也不可能像自己一样事必躬亲,连公司采购一条拖把,都要签字。因此,必然对于未来所有可能影响女儿掌舵娃哈哈集团的因素有过通盘考虑。

一方面,宗庆后对于所谓的大股东“上城文商旅”有着非常清楚的认知,早在2006年5月,宗庆后自爆已与国资方洽谈国资全退问题,只是因为2007年爆发的“达娃之争”,才使国资完全退出一事被搁置了。

事实上,在2023年,再次出现了杭州国资有意退出的信号。根据招投标信息查询平台寻标宝信息,2023年7月,杭州上城区国有投资控股集团就曾因拟转让持有的杭州娃哈哈集团46%股权的权益价值评估和法律服务进行招标。

而关于员工持股这块,2018年开始也陆续传出娃哈哈在调整员工持股部分,内部员工也并未掀起多大波澜,相信这一块也不会对宗氏家族的控制产生大影响。

当然,更大的自信来自“达娃之争”后,宗庆后家族加快布局和掌握的大量“体外资产”。

比如,宗庆后全资持有的宏振投资,对外投资企业达到27家,而且绝大多数是51%以上比例持有,包括娃哈哈商业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保健食品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宏振包装有限公司、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宏振酒业销售有限公司等,而这些在娃哈哈资产版图中占有核心位置。

早在2004年回国后,宗馥莉就以“恒枫贸易”和“宏胜饮料”这两个资本运作平台为起点,逐渐架构起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宏胜饮料对外投资了37家公司,涉及印刷包装、电子商务、乳业、食品、饮料等业务,这些业务大多涉及饮料上游产业链配料生产、高端装备制造、印刷包装等。换句话说,任职娃哈哈多年的宗馥莉,早已将这家企业的核心供应链握在了手里。

笔者注:当初的达娃之争,宗庆后拿出了逼迫达能集团撤退的最后一个“杀手锏”——如果达能集团不妥协,就解散39家“达娃”合资公司。

03

上市往事:遗憾,迟疑和等待

彼时江湖盛传,永不上市四大家,顺丰华为老干妈,再加一个娃哈哈。

其实鲜有人知的是,早在1992年6月,娃哈哈集团与杭州工商信托投资公司、浙江金义集团合作组建杭州娃哈哈美食城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美食城),而当时的美食城有着非常明确的上市计划。

1995年下半年,美食城还从国家教委获得一个上市额度,但省市体改办认为个人持股超比例,迟迟未给予审核转报。几经腾挪,美食城的上市进程最终在1997年以失败告终。

2001年8月8日,美食城召开临时股东大会,该公司变更为浙江娃哈哈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之后长一段时间内,娃哈哈以及宗庆后对外的口径都是“娃哈哈不上市”。

直到2017年,宗庆后在娃哈哈成立三十周年的庆典上,对于上市一事转了口风。他表示:“上市以后能加快企业发展,在适当的时候也会考虑。”

当时的背景是,娃哈哈集团的营收从2013年巅峰时期的782.8亿元一路下跌到了2017年的456亿元,也就是说5年时间里,娃哈哈的营收缩水就超过了300亿。

其实就在同年,宗馥莉实际控制的宏胜饮料母公司Ever Maple(恒枫资本)宣布将以30%的溢价,预计花费5.73亿港元买下中国糖果。中国糖果是港股上市公司,这一举动也被业内解读为娃哈哈希望借壳上市的一次尝试。

很长一段时间里,外界关于娃哈哈不上市的主要猜测都是所谓的“不差钱”,但事实上,宗庆后的解释是:“上市就要给股东负责任,如果最后股票跌了,让老百姓损失大笔钱,我觉得也不合适”。

作为80后的宗馥莉相比其父亲,因为时代原因和海外留学经历,对于资本一直都是开放态度。

2019年,在参加人民网《问道》节目时,宗馥莉再次回应对上市一事的看法,“如果你不是上市公司,大家对于你的投资会有怀疑。虽然我们也是一个大品牌企业,但别人会觉得上市公司是一个有明确规范流程的公司,会比较放心跟你谈判。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碰到过一个资本融合的过程,在现在的行情和行业环境下,任何一个企业大的发展都是通过资本手段操作的。”

显然,宗馥莉认为,未来只有跟资本市场相结合才会走得更远,这是每一家公司都要做的。

当然,上市并不是想上就上的。事实上娃哈哈集团历史沿革错综复杂,业务非常多元化,还有大量的体外资产和关联交易存在,如果真的要IPO,可能需要投入大量的规范成本。

然而,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已经活跃着诸多饮品行业的上市公司,包括农夫山泉、康师傅、东鹏饮料养元饮品等巨头。众多新品牌和创新品类也在积极拥抱资本市场,新茶饮品牌奈雪的茶于2021年登陆港交所,蜜雪冰城、茶百道、沪上阿姨等一众企业也在排队申请上市中。

留给娃哈哈的时间不多了。

在菁财资本看来,对于娃哈哈这样一家充满了浓厚人治色彩的家族公司,挂牌上市成为公众公司,何尝不是倒逼企业梳理和搭建更规范的股权结构和治理体系,实现企业迈向高水平治理的关键一跃。

据《浙商》了解,在最后的日子,宗庆后躺在病床上一边吸氧,还一边和同事商量公司的事情。探望的人问他,为什么不安排其他人代劳,宗庆后说,公司如同自己的小孩一样,放心不下。宗庆后的病房里,还有打印机及许多文件,其住院期间仍然在办公。

娃哈哈帝国的兴与衰,似乎始终都系于掌门人宗庆后一人之身。

2018年在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时,宗庆后也坦言,“过去我管得的确太细,造成员工对我的依赖,现在我也在逐步改变自己的管理方式”。去年,在央视财经《对话》节目中,宗庆后更是透露,自己已经在逐步做交班的准备。

“为什么我要搞流程改造,岗位责任制,修改完善规章制度”他说,“就是让每个员工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要干到什么程度,什么东西不能干,他要负什么责任,他能得到什么报酬。”

而在新浪的一档访谈节目中,女儿宗馥莉曾谈及自己的管理方式:以职业经理人管理公司,让团队自己想办法发现和解决问题,而非等待老板给出方案。她承认,这与父亲的管理风格完全不一样,也会让别人非常不适应,但这是一家公司“正常的运作方式”。

图源:网络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宗庆后的传奇商业人生谢幕。

而宗庆后之女、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宗馥莉今年刚好42岁,和承包校办厂时的宗庆后同岁。新掌门宗馥莉那句“我们这一代永远不可能像我老爸那一代一样”,开始响彻娃哈哈商业帝国。

主要参考文献:

1、《一步一脚印,长存赤子心——记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

2、《娃哈哈父女各为高瓴、高榕、深创投等LP,貌合神离与殊途同归 | IIR 》

3、《告别宗庆后时代,“不差钱”的娃哈哈会上市吗?》

4、《娃哈哈帝国的陨落与上市救赎》

5、《宗庆后不太可能在股权方面为女儿埋雷》

6、《揭秘娃哈哈“宗公主”背后投资版图》

7、《屡败屡战,资本为界,宗庆后的两个娃哈哈》

8、《纪念宗庆后:搞定娃哈哈生死攸关的并购与反并购》

校对、图文 ︱ 晓琴

copyright ⓒ 菁财资本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