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亿!比亚迪赚了4个长城,6个吉利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近期,比亚迪、吉利和长城三家民营车企交出了2023年的成绩单。

比亚迪净赚了300亿,相当于4个长城的净利润,6个吉利的净利润。

40年来首次有中国车企在销量上打败大众,王传福说要把合资品牌的份额拿来进行重新分配,痛打合资车企。

吉利汽车依旧市值萎靡,只有长城汽车的一半,比亚迪的六分之一,但足够自信:“我们有信心回到中国汽车民族品牌第一,但还需要时间。”

长城汽车铁血手腕,鲜少参与价格战,单车收入提升,还出海另辟蹊径。但巨大的人员动荡令其风雨飘摇。

文|李馥琼

编辑 | 郝秋慧

2008年,桌游三国杀横空出世,凭借着精妙的规则设置,在纵横捭阖间让玩家体验了一把三国时期刀光剑影的厮杀。而现实的竞争远远比游戏更加残酷,也更加波诡云谲。

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突破300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1459.6万辆,同比增长24.1%,市场份额为56%,相比上一年提升6.1个百分点。

自主品牌借助智能电动化的东风,在汽车市场中横扫四方,然而每家的境遇则各有不同。有的自主品牌,凭借着早期在新能源赛道的布局,一举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有的自主品牌,败于残酷的市场竞争,停工停产命悬一线。

作为自主品牌代表性企业——比亚迪、吉利、长城不可避免地卷入格斗场。近日,三家公布了2023年财报,向市场汇报去年战绩。

比亚迪:净赚300亿,痛打合资车企

2024年3月27日,在投资人沟通会上,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说道:“未来三年,汽车领域将进入大决赛。届时行业必定竞争惨烈,供大于求。而竞争的关键点就是规模、成本和技术。”

在规模方面,王传福表示“信心十足”。2023年比亚迪全年销量达302.4万辆,同比增长62.3%,成为中外市场的“双料冠军”。这是自1984年德国大众进入中国汽车市场以来,首次由自主品牌夺得中国汽车市场销冠。这也是比亚迪首超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车市场年度销冠。

作为中国自主汽车品牌中当之无愧的年度“销冠”,比亚迪在2024年开春率先打出“电比油低”口号,秦PLUS和驱逐舰05荣耀版价格纷纷下探至7.98万元起。此举效果立竿见影,王传福透露,目前这两款车型的订单远远超出已有产能,比亚迪正在加大产能的供给。

“我相信,比亚迪2024年整体销量能做到同比增长20%。”王传福自信宣布。

然而,同为中国自主汽车品牌标杆企业,吉利汽车长城汽车的销量在2022年时被比亚迪反超。到了2024年,两者年销已落后比亚迪一大截,2023年年度销量之和仍不及比亚迪年销。数据显示,2023年,吉利汽车全年销量达168.7万辆,同比增长17.7%。长城汽车全年销量达123万辆,同比增长15.9%。

在王传福看来,比亚迪高度垂直整合战略以及目前的规模优势是两大杀器,助力比亚迪进一步摊薄成本,保持盈利水平。

2023年全年,比亚迪汽车及相关产品成本为3721.6亿元,通过成本除以销量的粗略计算,得出比亚迪单车成本约为12.3万元,同比降低11.0%。

成本摊薄的同时,比亚迪营收和净利润也在同步增长。

数据显示,2023年,比亚迪营业收入达6023.1亿元,同比增长42.0%,其中汽车、汽车相关产品及其他产品业务的收入约人民币4834.5亿元,同比增长48.9%,占比亚迪集团总收入比例的80.27%。

比亚迪的营业收入远超另两位民营车企。2023年,吉利营业收入达1792亿元,同比增长21.1%;长城汽车营业收入达1732.1亿元,同比上涨26.1%。虽与去年相比,皆有喜闻乐见的增长,但与比亚迪数据相比,后面两家仍有努力的空间。

除此之外,比亚迪的归母净利润更是将吉利和长城甩至身后。2023年,比亚迪归母净利润达300.4亿元,同比上涨80.7%。吉利和长城则分别为53.1亿元和70.2亿元,其中长城汽车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5.1%。

在规模和成本相辅相成、形成优势的情况下,比亚迪在技术研发领域投入加大。2023年,比亚迪研发投入399.2亿元,同比上涨97%。与之相比,吉利研发投入78.1亿元,同比上涨15.5%。长城则在研发费用上投了80.5亿元,同比上升25.0%。

“在2023年中国合资汽车品牌市占率约40%。未来,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品牌会把合资品牌的30%份额拿来进行重新分配。”王传福如此预言。而目前已经具备规模和成本优势的比亚迪,正进一步夯实技术能力,试图带领中国自主品牌抢占合资品牌释放的30%市场空间。

吉利汽车:有信心回到第一

“(吉利汽车)有信心回到中国汽车民族品牌第一,但还需要时间。”在吉利汽车2023财报业绩发布会上,吉利汽车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桂生悦隔空喊话比亚迪,“比亚迪非常优秀,但吉利并不比他们差。”

中国汽车民族品牌第一的宝座,吉利已让贤许久。

从最直观的销量层面来看,前有比亚迪强势反超,后有长城汽车步步紧逼。自2018年吉利汽车销量跌破150万辆后,直到2023年才再次赶超5年前的销量水平。

吉利汽车销量无明显起色,营业收入增长慢等情况也打击了资本的信心。

曾在2017年以1543.9亿港元总市值问鼎中国汽车自主品牌行业第一的吉利汽车,在2023年12月31日,吉利总市值跌至864.4亿港币(约798.9亿元)。同期,比亚迪总市值达5764.1亿元,位居国内上市车企市值第一,长城汽车总市值达2142.9亿元。

过去的辉煌已然成了过去,但是,吉利汽车深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道理,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深度布局,如今已隐约有重新崛起的态势。

2023年,吉利汽车毛利有明显改善。毛利总额同比增长31%,达到了274.2亿元。毛利率也由2022年14.1%提升至2023年15.3%。吉利汽车盈利能力显著提高,扣非归母净利润达35.11亿元,同比激增51%。

数据的向好离不开吉利规模效应的释放和技术迭代升级。

2023年,吉利汽车全年销量达168.7万辆,同比增长17.7%,成功突破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年初定下的年销165万辆的总目标。中国2023年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2%,吉利汽车成功跑赢大盘。

除此之外,在2024年初,吉利汽车率先迎来了开门红,1月-3月累计销量达47.6万辆,同比增长49%,规模进一步扩大。正如此前文章《群殴小米,吉利带头》中所述,随着规模扩大,造车成本可以有效摊薄,同时在供应商面前也更加有议价权。

除了规模效应逐步释放,桂生悦所说“不比他们(比亚迪)差”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技术层面,从吉利汽车过去的动作来看,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野心绝不止步于整车领域。

2022年,吉利正式将魅族收入麾下,颇有远见地在手机领域埋下一颗棋子。随着华为、小米等科技厂商的入局,“车(汽车)机(手机)生态”的竞争力也逐渐显露。而在传统车企中,吉利是为数不多抢先挖掘“手机护城河”的企业。

与此同时,由李书福担任联合创始人的亿咖通也于近日正式宣布,要成为“智能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直接对标华为车BU。

在此期间,亿咖通打造了天穹Pro智能驾驶计算平台,正逐步推进行泊一体能力的落地,以及完善高速及城市通勤 NOA,以及 APA、RPA、HPA 等智能泊车功能。针对舱行泊一体场景,亿咖通在去年也推出了基于龙鹰一号舱芯片的安托拉1000计算平台和安托拉1000 Pro计算平台。

此外,亿咖通还联合芯擎科技发布了 7nm 制程工艺的龍鹰智驾 AD1000 芯片,这是一款对标英伟达 Orin-X 智驾芯片的国产芯。

而吉利在卫星通信技术上的布局,更是其它车企所不具备的。2024年2月,吉利未来出行星座一箭11星成功入轨,标志着吉利“天地一体化”大出行生态进一步完善。目前吉利已完成2个轨道面发射部署,在轨卫星已达20颗。

随着汽车智能化的进一步发展,相信吉利汽车在众多领域的科技布局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长城汽车:铁血手腕,不打价格战

长城汽车掌舵人魏建军出生于1964年河北保定的军人家庭。受魏建军的影响,长城汽车在这个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汽车制造业始终被“乡土气息”所包裹,其战略行动也有着军人的杀伐决断的铁血气质。

在造车民营三巨头中,长城汽车的销量多年来处于下风。然而,面对2023年打得如火如荼的价格战,长城汽车守住了价格底线,没有自乱阵脚,鲜少参与其中。

长城汽车在价格方面的“稳重”,一方面不会让已经购车的长城汽车老客户觉得被降价背刺。另一方面,也帮助长城汽车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了定位较高的品牌形象。效果显著,2023年,长城汽车20万元以上车型销售22.58万辆,占比达18.36%。

长城汽车坚守品牌较高形象定位,坚持走品牌向上之路是符合行业趋势的。乘联会数据显示,全国乘用车市场价格段销量结构走势持续上行,20万及以上车型销售占比提升明显,低价车型销量占比减少。

除此之外,较高的品牌定价也能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2023年,长城汽车单车平均收入同比提升1.2万元达14.1万元,略低于比亚迪15.9万元的单车平均收入,高于吉利10.6万元的单车平均收入。

在“卷”得风生水起的国内市场,老大哥长城汽车选择避其锋芒,落棋海外。

自2014年以来,长城汽车就在一些核心海外市场建立了子公司。2022年,长城汽车发布了“生态出海”战略。

到了2023年末,长城汽车的海外业务收获颇丰。数据显示,2023年,长城汽车出口销量达31.4万辆,同比增长82.4%,创历史新高。而比亚迪和吉利出口销量则分别为24.2万辆和27.4万辆。目前长城汽车海外市场累计销量已超140万辆,出口到了170多个国家,全球销售网络超过1000家,旗下五大品牌全部实现出海。

但即使在品牌向上和海外出口方面走得较为顺畅的长城汽车,也不可避免存在着许多问题。

从财报可以看出,2023年长城汽车销售费用为82.8亿元,高于研发80.5亿元的投入,同比上涨41%,其中广告及媒体服务费更是高达40.5亿元,占销售费用的48.8%。然而宣传费用的投入看上去并未给长城汽车带来相匹配的流量和销量。

鉴于此,年近60的魏建军不得不躬身入局,为长城汽车赚取流量。先是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第一条微博,再现身小米SU7发布会和雷军互动。

此外,2024年年初,长城汽车便传出大规模人员离职的消息,此前魏牌也因频繁换帅饱受争议。除了人员不稳定,长城汽车人效也值得高层考量。

通过粗略的营业收入除以员工数量,可以看出长城汽车的人效在民营三巨头中不是最高的,人均营收为210.1万元,与吉利的人均营收298.7万元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何稳定组织架构,并进一步发挥人员最大效能,成了长城汽车待解决的问题。

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