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iPhone转发:5回复:31喜欢:6

用段永平的思路比较一下$第一拖拉机股份(00038)$$洛阳玻璃股份(01108)$

1)现在花30亿人民币市值买一拖H,实际上买的是这样一份资产:账上现金23亿,应收账款很多,不知道什么情况、能不能都收回?变现能力未知,暂不视为现金吧;买这资产还要背上公司的负债77亿,于是事实上相当于花了30-23+77=84亿左右买下了这份资产。这份资产未来三年能赚回20亿左右,三年回本25%;如果三年内不增加负债,负债率将降到50%左右。三年后的盈利能力看不太清,考虑到国产替代和海外市场,有发展潜力,但潜力能不能真正兑现还得看这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层;好消息是去年新上任的一把手能力似乎不错,如果管理层足够卓越,十倍以上的成长空间还是有的,但关键就是管理层是否足够卓越,这个有待观察。

2)$洛阳玻璃股份(01108)$ :现在花30亿人民币市值买下洛玻H,账上现金有两三个亿,但有个极好消息是现在光伏玻璃供不应求,所以存货含金量很足,肯定比账面价值更值钱;应收账款的含金量也很足,实际上大部分可以视为现金,因为旧账没结清的下游肯定拿不到玻璃,我看洛玻公众号文章提到公司的应收回款率处于公司有史以来最高水平!那么实际在手现金,大概就直接相当于流动资产的总额20亿;买这公司同时要背上负债40亿,那么相当于花了30-20+40=50亿左右买下这份资产。这份资产未来三年内能赚回15亿左右,三年回本三成;如果三年内不增加负债,负债率同样将降到50%左右。三年后的收益能力看得相对清晰些,以洛玻准一线的技术实力维持现有市场份额大概率能做到,那么以后每年的盈利能力从六亿左右开始,每年维持20%左右的增速是比较有希望实现的。


总体上,

一拖的优点是行业龙头地位不错,主营大中拖产品有较高壁垒,但行业成长性似乎没有光伏玻璃那么好,三年后能不能继续成长,得看管理层。将来的成长,要从同行尤其是老外那里夺食,以本人目前对行业和公司的了解,判断不出来确定性有多少。

洛玻的优点是行业成长性和增速很确定,产品也有较高壁垒,但行业地位只是二线,虽然技术水平是准一线;得益于身处确定性高速增长的行业,三年后的成长性感觉确定性更高些。只要能维持现有市场份额,就是确定性的长期、快速增长。

至于为什么要把两个公司的负债算入买入成本中?段永平就是这样思考的,他好像认为一个公司没有任何负债才是“合理状态”,所以买下公司后需要把负债都清掉,因此也要算入买公司的成本。虽然我个人觉得公司背一些负债也是合理的。姑且按他这样算吧,仅供参考。

全部讨论

2020-12-28 23:32

光伏玻璃不太了解不发言。一拖个人觉得分析它,仅仅分析内在成长性是不够的。这家公司这个产业极大程度上受到大环境的影响。

中国现在已经在第二产业(工业)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但是在第一产业(农业)上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差距巨大,即使内部比较,农业与农村发展水平也远远落后于工业与城市发展水平,这是大的国情。因此当前宏观政策无比重视三农,因为世界上主流强国(如美国、法国、德国、荷兰)无不是工农业同时强大,中国想要继续往前走,必须成为农业第一强国,这是国运所系。

农业产业无非四个关键要素,人、农机、种子和土地。未来农机还会在极大程度上将其中人的作用替代,成为农业行业中的唯一能动要素。可以说,农机是农业的核心。中国农机企业的龙头是一拖,其他还有雷沃、中联重工等。中国成为农业第一强国的标志之一,就是中国的农机企业龙头发展成为比肩甚至超越美国和世界的农机企业龙头。这是中国一拖、雷沃、中联重工这些公司的历史使命。这也是几十年来在无数行业都发生过的故事,海尔、联想、华为都是其中的代表。
美国和世界的农机龙头是约翰迪尔,其农机板块每年净利润200亿人民币。而一拖股份的利润今年才到6亿人民币。即使只达到迪尔当前的规模,也是至少30倍的空间。而且这个比肩可能要比我们想象的更快。华为手机2013年全球市占率只有5%,三星当时是30%以上。今年4月份华为超过了三星的市占率。这才过了几年。

$一拖股份(SH601038)$ $第一拖拉机股份(00038)$

这种忽悠太搞笑了!银行股负债率普遍超过90%,那是不是花1.77万亿买工商银行要背近20万亿债务

看一下一拖历年的分红,你就会知道他挣再多的钱和你没有任何关系。

2021-03-11 13:51

一拖产品现在供不应求而且产量不断创新高,未来发展潜力巨大还会大幅扩产。洛玻现在产品供不应求,但是行业门槛低未来肯定会供大于求。长远看一拖港股远远超过洛阳玻璃港股,买股权不是买资产,与买负债是两个概念,一拖港股已经大幅破净而洛阳玻璃港股两倍多市净率,按净资产这个估值那一拖港股应该在10元以上

2021-01-21 20:00

段永平投啦?

2020-12-29 19:20

公司有息负债只有15亿左右,如果按楼主的算法,最多用15+30=45亿人民币买下公司,而非84亿,应付账款远大于应收账款,说明公司对上下游的议价能力较强,公司去年研发费用2.5亿,今年将近4亿,而且都是费用化,这在装备类制造业是很少见的。

明显感觉主观意识强烈,行业不同,处在的地位不同。总之,没有一样相同,比毛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