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回复@温柔女杀手: 分析的透彻//@温柔女杀手:回复@黄建平:国内医药企业的天花板是国际化,只有突破天花板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的大药企。
在国内混,以前还能靠仿制药躺着赚钱,一致性评价和医保局集采后,仿制药的市场份额急剧缩水,逼迫着药企们去创新。
于是药企们纷纷从来钱最快、难度最小的metoo入手,搞同靶点的小分子改造,跟随国际药企做同靶点的生物药,这中间一批手快的新老药企受益。
老药企以恒瑞医药手最快,提前其他药企5-10年,又抢进了PD1第一阵营;中国生物制药运气好,遇到安罗替尼;翰森制药(豪森)抢了EGFR第三代抑制剂;石药集团弄了个恩必普。
新药企主要是PD1第一梯队迅速发展,如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君实生物等;另外就是一批买中国区权益的新药企,如再鼎等。
然而,中国市场不同于其他市场,最擅长搞产能过剩。只要技术含量中等及以下,都能给搞过剩,上百个PD1,每个靶点基本都是十个以上的metoo,这种搞法当然部分有益于人民,部分有益于社会,但不益于药企。这种大路货价格起不来,销售规模有限,利润难以支撑持续的研发投入,也部分浪费社会资源。
那么是否可以搞点独一无二、或best in class的药物呢?是充满希望的,但很难,目前只有很少数国产药物可能实现国际化,能卖成重磅的更稀少。
如果一个药企只在国内混,想成为巨头,几乎没有可能,天花板是很明显的。不过,也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随着药企们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出现国产国际重磅药物和中国的国际药企只是时间早晚。
国内医药行业的基础条件很好,无论是政策支持、基础研究发展速度,还是市场规模、工程师数量、研发人才规模都是很好的。
只有那些眼光长远、站在医药科技前沿、持续增加研发投入的国内药企,才能成为国际巨头。那些只收智商税的传统医药企业则没有希望突破天花板。
引用:
2022-01-18 20:04
今天和朋友聊了一个话题,具备什么特点的国内药企10年后可能成为国际药企?说出你的观点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