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基金表现总是让人失望?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对于新手投资者来说,相比于买股票,买基金无疑是更加稳妥的选择,因为基金往往是由多支股票、债券等品种构成的投资组合,由专业管理人进行管理,投资者可以用少量的资金买到一篮子股票或债券,在获取投资收益的同时分散风险。但现实中,大多数基金的长期表现都不尽如人意,许多明星基金经理在经历了短暂的“高光时刻”后,随即就遭遇业绩“滑铁卢”,而普通投资者往往都选择在基金的“高光时刻”进入,这就是为什么买基金经常会亏钱的原因。那么,为什么由专业管理人管理的基金不能保持长期稳定的业绩增长呢?下面我们就讨论下影响基金长期业绩表现的几个重要原因。

短期和相对的业绩目标

与国外机构投资者情况类似,目前国内大多数基金管理人(尤其是公募基金)都非常关注基金的相对业绩表现,如同类基金业绩排名、跑赢大盘指数的超额收益,并不会太在意他们帮投资者赚钱了还是亏钱了,只要基金业绩排名靠前并且跑赢大盘就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但投资者最关心的还是基金能否帮他们赚钱,赚了多少钱,也就是基金的绝对业绩表现。

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基金经理和投资者目标不一致。我们知道,基金经理的报酬不是基于基金的实际收益回报,而是基于资产管理规模,管理规模越大,基金经理赚取的管理费越多。因此,基金经理的目标就是做大管理规模,赚取更多的管理费,而投资者的目标当然是获取更多投资收益。但投资者在遴选基金时,往往又习惯于采用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在一大堆基金里选择短期业绩排名靠前的基金,短期表现好的基金就更受投资者青睐,而对于基金长期业绩表现是否稳定、控制风险和回撤的能力是否强,大多数投资者并不关心。事实上,根据短期业绩排名来选择基金存在很大的问题,因为短期表现好并不代表长期表现一定好,买入前表现好并不代表买入后表现一定好。

对于基金经理来说,只有把短期相对业绩做得漂亮,把短期业绩排名往前拉,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选择他们的基金,才能持续扩大管理规模,赚取更多的管理费。但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大,保持较好的业绩表现越来越困难,这就产生了基金经理利益与投资者利益之间的冲突。相比于遭遇业绩大幅下滑,短期内大量客户流失对基金经理的损失更大,因此基金经理会想尽办法避免大量客户流失。而最有可能造成客户大量流失的原因就是短期内该基金业绩显著弱于大盘或同类基金,因此基金经理在投资方向的选择上,宁愿追随大众潮流选择拥挤的赛道,也不愿冒着丢失客户的风险去坚持自己的独立判断。追随大众潮流的结果是短期业绩不会明显弱于平均水平,但长期只能取得平庸的投资表现,而坚持独立判断可能在短期内由于另类的操作(如避开热门股)而导致业绩弱于大盘,但长期会取得持续稳定的增长。因此,看重业绩排名必然会强化短期投资行为。

上面说了这么多,其实归根结底问题在于,投资者的钱不是基金经理的钱。如果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他们自己投的钱,那么他们会很快放弃短期、相对的业绩导向,以最大化绝对收益为目标,做出更加理性的投资决策。

规模和业绩表现的冲突

基金业绩不理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基金规模的扩大,投资回报率会趋于下降,也就是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较大规模的基金一般都倾向于买大市值股票,较少将中小市值股票纳入可选投资范围,而相比于大市值股票,中小市值股票价格更有可能被低估,因而也有更大的上涨空间,对于投资组合的收益贡献可能更大。那么,为什么大型基金较少考虑中小市值股票呢?这主要是受到基金自身投资策略和监管政策的限制,举个例子,一个管理规模为100亿元的基金,为了保持适当的投资集中度,不至于过度分散化,基金经理规定持有的每只股票的占比不低于5%,也就是持有每只股票的市值不低于5亿元,同时我国监管规定,一只基金持有一只股票的比例不得高于该股票流通股的10%。在这两个约束条件下,可投资的股票流通市值至少要在50亿元以上。而一只基金如果只是出于财务性投资的目的,一般不会持有一只股票这么高比例的股份,因为持股比例在5%以上的股东在减持时会面临很多限制,并且要提前公告,因此一只基金一般不会持有一只股票市值的5%,这样,这只基金可投资的股票市值至少要在100亿元以上,可选股票范围进一步缩小。此外,即使没有上面5%集中度的限制,单只小市值股票对大型基金收益的贡献度可能很小,基金经理不太会愿意花费很多精力去研究这只股票,也就不会将小市值股票纳入可选投资范围中。

自我设限

除了上面两个重要原因外,其他影响基金业绩表现的因素主要来自于基金的自我设限行为。比如,在相对业绩比较的目标导向下,无论在行情好还是坏的时候,基金都倾向于保持满仓状态,生怕空仓导致收益率落后于同类基金和指数,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基金在行情不断走弱过程中不能及时减仓止损的原因,导致越亏越多。相比之下,以绝对业绩表现为目标导向的基金更加注重风险控制,只有当市场出现足够具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时,绝对收益导向的基金才会选择满仓。

另一个自我设限就是投资领域的选择。我们知道,很多基金经理都是行业研究员出身,他们专注于研究某一个行业很多年,因此当转型为基金经理后,他们自然也会把投资领域聚焦在他们熟悉的行业,即使这个行业正在进入下行周期,也很少考虑调整投资方向,以至于错过了许多其他领域更好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