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4回复:357喜欢:17
早上和朋友聊天,说一个逻辑,中国是一个两头在外的世界工厂,遇事保持中立才是最好的选择,虽然我们需要上游的能源原材料,但也不能失去下游的客户;失去能源原材料无法给下游生产提供产品,但如果没有了下游客户也不需要大量购买能源和原材料,老胡@胡锡进 好像前不久也说过类似的观点 ……

全部讨论

是在菜单上还是上餐桌?就这么简单的问题还在那弯弯绕绕,是真有钱心思活泛了还是白痴一个?各位对号入座

03-17 12:37

哭喊别争别抢安分做世界工厂的,来来来,先做表率,让自己儿子进工厂干十年先。

世界第二了,还能往哪儿藏?
但是不藏不代表要主动挑战,更不代表要打十个。
欧洲,日韩,和昂撒人很多利益不一致。

03-17 08:25

在出口导向,出口啥?这部分和外围制造端重叠,外围不允许啊

芯片半导体行业我们要拥有一席之地,动了西方核心利益,他们是主动压制你,并不是我们不想中立。

03-17 09:07

柴静采访丁仲礼院士的原始对话主要围绕气候变化和减排问题展开。在这次采访中,丁仲礼院士表达了对于国际减排方案的看法,认为这些方案存在不公平性,尤其是在对待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权问题上。以下是对话的部分摘录:
记者(柴静):这次哥本哈根给人的感觉一直是尖锐和激烈的争吵,到底在吵什么?
丁仲礼(中科院院士):其实吵的问题很简单,就是今后不同的国家,还能排放多少二氧化碳。
记者:这个排放多少,实质又是什么?
丁仲礼:简单一句话,就是说这个问题是和能源问题连在一起,和发展问题连在一起,所以说争半天就是我还能排放多少,我还能使用多少能源,简单就是这个。
记者:您的意思就是这个排放就意味着未来的发展权?
丁仲礼:这个是肯定的了。
记者:这个排放权对于普通的国民又意味着什么?
丁仲礼:意味着生活的改善,意味着国家的发展,你的福利能不能/进一步地增加,也意味着你有没有工作。
在对话中,丁仲礼院士强调了排放权与发展权之间的联系,并指出了国际减排方案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不公平待遇。他提出,发达国家在历史上的累积排放远高于发展中国家,而在新的减排方案中,却要求发展中国家接受更低的人均排放权,这在他看来是不合理的。
丁仲礼院士还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即“中国人是不是人?”这个问题是在回应柴静关于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在减排问题上的立场时提出的。院士认为,每个国家的人应该享有平等的排放权,而不应该因为国家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这次采访展示了丁仲礼院士对于气候变化和国际减排政策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于发展中国家在这一全球性问题中应有权益的坚定维护。

其实问题不在于中不中立,而在于改两头在外为一头在外;
如果自己市场足够大,大量进口;所谓的意识形态就是鬼话,谁都求着来。
所以现在的本质问题也不是中立不中立,而是自己的出口份额太大,并且在产业上与发达国家重叠了,这才是关键。

03-17 08:47

博主这个认知,可能小学生理解不了。

03-17 09:01

普及高中义乌教育刻不容缓

03-17 08:58

这才能看出当年朱元璋的大智慧。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在有实力的情况下控制欲望,猥琐发育。太难太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