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注射药商业化 腾盛博药掌握“钱途”?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腾盛博药研发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注射药物,宣布在中国正式商业化,并获多个省市纳入本地医保基金支付范围

重点:

1、腾盛博药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注射药物,是首个获批的国产自主研发新冠疗法,能有效应对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毒株

2、该公司的中和抗体注射药物,将面临国产新冠口服药的激烈竞争

本文作者   莫莉

等待7个月之后,中国首款国产新冠特效药终于“姗姗来迟”。上周四,由$腾盛博药-B(02137)$、北京清华大学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合作研发新冠病毒中和抗体注射药物——安巴韦单抗及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正式在中国商业化

腾盛博药成立于2017年,此前尚未有其他药物获批上市。在利好消息公布后,腾盛博药的股价结束了持续两个月的低迷,曾经连续三个交易日大涨,股价一度升至15.28港元,创5个月新高。

2021年12月8日,安巴韦单抗及罗米司韦单抗的联合疗法,获得国家药监局应急批准,用于治疗轻型和普通型、且伴有进展为重型的12岁以上新冠患者,是中国首个获批的自主研发新冠疗法。在2022年3月,该药物纳入第九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多个省市医保局也陆续将其纳入本地医保基金支付范围,提供了一定的市场保障。

腾盛博药总裁罗永庆介绍,首批数千人份的药物,已经发往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并已收到了20多个省市的需求,下一步将通过华润医药(3320.HK)、上海医药(2607.HK)和国药控股(1099.HK)三家经销商将药物分发到全国。

为何该药物从获批上市到正式商业化,需经历7个月长时间?罗永庆解释,公司获批后,主要在完成药品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生产工艺验证等,期间经历了国家药监局、江苏省、北京和上海等地的药监局,以及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至少5次核查,因此需时较久。

可抵抗最新毒株

全球已有多款中和抗体疗法获批使用,再生元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Vir Bio、礼来/君实生物等国际医药巨头均有产品独自或合作推出。但是,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出现,改变了这些药物的命运。研究数据显示,多款中和抗体药物面对奥密克戎毒株几乎失效,美国FDA因此先后修订了再生元、礼来/君实生物、葛兰素史克/Vir Bio研发的新冠中和抗体紧急使用权,将应用范围缩小至非奥密克戎毒株感染者的治疗,意味着这些药物将丧失绝大部分新冠市场。

作为一款中和抗体疗法,腾盛博药的新药效果如何呢?三期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该联合疗法能使临床进展高风险的新冠门诊患者住院和死亡风险降低80%,更重要是可应对当前全球主流的奥密克戎变异株BA.4和BA.5。联合研究方披露,在最新的体外实验和临床实践中,该药物对于对BA.4和BA.5毒株展现的病毒抑制效果,可达到FDA规定的有效标准。

尽管如此,腾盛博药新药仍将面临强劲竞争对手——新冠口服药。虽然中和抗体药物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但是需要注射使用,便捷性不如新冠口服药。其次,口服药物大多为小分子药,中和抗体药物作为生物制剂,生产成本和扩产速度亦比不上口服药,不具备价格优势。

从美国政府采购价来看,葛兰素史克/Vir研发的中和抗体每剂的定价约为2,100美元(1.4万元),而辉瑞(PFE.US)的新冠口服药Paxlovid为每疗程529美元,仅为前者的四分之一。

面对口服药挑战

如今,国产新冠口服药的竞争已日趋白热化,日本药企盐野义旗下新冠口服治疗药已向国家药监局申请上市。$君实生物(01877)$的VV116达到三期研究主要终点,$开拓药业-B(09939)$的普克鲁胺以及真实生物的阿兹夫定均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这三款药物均有望于近期递交新药上市申请。腾盛博药能否把握口服药上市前的空窗期以抢占市场,决定了其新冠疗法的发展前景。

在进军新冠中和抗体领域之前,腾盛博药主要在传染疾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领域进行药物开发,但未有产品商业化。在十多个管线中,进展最快的是乙肝药物,但仅处于临床二期阶段,因此新冠特效药在未来数年内,将会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

2021年财报显示,腾盛博药收入9,903万元,分别来自政府补贴及银行利息收入。受惠新冠药物研发项目的第三方承包成本降低,去年研发开支大减43.5%至4.95亿元。罗永庆透露,在新冠中和抗体药物研发和商业化上,公司已投入了超过2亿美元。

由于国内疫情趋稳,上述药物能为公司带来多大营收,仍属未知之数。但市场对腾盛博药的信心明显不足,去年12月,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获紧急批准后,腾盛博药的股价曾升至48.65港元,尽管近日股价再度起飞,但仍比去年高位下跌近七成。

当前,腾盛博药的市销率约为80倍,同样研发新冠药物的君实生物开拓药业,市销率分别为13倍和165倍,显示市场对新冠药物相关企业的估值差异较大。

在中国采取“清零”政策控制疫情、新冠患者人数有限的前提下,腾盛博药的首款国产特效药能否协助公司收入大幅提升,投资者宜抱观望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