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销均衡看伊利、蒙牛的跌宕起伏

发布于: 雪球转发:29回复:28喜欢:114

一流投资者的工作是寻找成功解决行业超级难题的伟大公司。寻找的过程中既能获得湛深的生意知识,又能挖掘投资机会,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伊利、蒙牛是国内最优秀的乳制品企业,回顾他们此起彼伏、你追我赶的成长历程,结合财务报表上留下的经营策略痕迹,相互印证,使得我偷学到它们的生意精髓,怎一个爽字了得。我坚信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中国必将诞生世界级的乳制品企业。

本文依然以产销均衡的视角出发,观察乳制品企业经营变化与财务报表数据的相互印证过程。

一、乳制品行业的关键难题

在工业化大规模生产之下,产销两端的稳定可以最大化地攫取分工之利,促进专业生产、工法改进,进而迈入良性循环,带来生产效率的持续提升,但现实世界不完美,产销两端的波动总会存在。

竞争之下,伟大公司拥有无从模仿的独门武功,独自促成产销均衡,解决行业难题,独享超额利润,即长期超卓ROIC的来源,即巴菲特所言无坚不摧的护城河,即格力空调的产销均衡

乳制品行业存在时间上、空间上两个产销不均衡。

时间上,受奶牛自身产奶特点的影响,整个奶源供应市场全年的奶产量分布并不均衡,一般每年的1-3月奶源富裕、8-10月奶牛因夏季高温影响而产量下降;对于酸奶、乳饮料、冰淇淋等,销量也存在一定的季节性波动,夏季天气炎热销量较高、冬季天气寒冷销量较低。

空间上,我国主要奶源集中在北方地区,如内蒙古、黑龙江、新疆、河北等地,而消费分布在全国各地,尤其是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

奶源获取与终端销售存在竞争,因此只有个别企业能够解决上述行业难题,处理能力最强、成本最低的企业将脱颖而出,竞争胜出者成为乳制品行业的霸主。

二、产销不均衡的解决之道

奶牛每天在奶站挤奶约2-3次,原奶的产出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原奶难以储存,奶农限于信息费用及物流成本,销路不稳定,原奶产销不均衡普遍存在。

伊利想要获取量大、稳定、且低成本的奶源,就必须为奶农排忧解难,持续稳定地收购原奶,但限于当年包装技术、物流条件落后,液态奶的销量也不稳定,且难以储存,而原奶的加工品却可以长期保存,如奶粉、冰淇淋。冰箱开始普及,冰淇淋收益高,故而伊利选择了冰淇淋,产销波动多余的原奶加工成冰淇淋销售,以此为奶农解决难题,获取低成本的奶源。

1993年,伊利推出火炬冰淇淋,同样的价钱个头更大,即成爆款,供不应求,产销两旺,有朋友戏称终于明白当年吃的火炬为什么都是扁的了。

(一)验证一:伊利上市初期产品结构

下表为伊利上市初期收入结构,以此作为验证:

(二)验证二:1996年伊利上市募资项目

参见伊利招股书,当年的募资项目尽是处理原奶产销不均衡、提升奶源质量的高招,如下:

(三)验证三:蒙牛的逆袭之路

1999年,牛根生创办蒙牛,开启逆袭之路。深谙乳制品生意的他依然选择以冰淇淋起家,当时公司的经营口号是“聚精会神做牛奶,一心一意做雪糕”,招股书只记录了2001年后的情况。

2000年,市场上液态奶主要为巴氏杀菌奶(保质期很短)和利乐砖牛奶(成本高,保质期6个月),蒙牛率先推出利乐枕牛奶(成本更低,保质期45天)打入北京市场,液态奶自此开启超高速增长。超高温灭菌技术、包装技术与物流仓储条件的提升,协助乳制品企业解决产销不均衡。

三、伊利的跌宕起伏(1992-2007年)

沿着本文乳制品企业处理原奶产销不均衡的思路,如何观察其成长历程呢,财务报表无疑是最佳的观察手段,关键的经营内容一定会在报表上留下痕迹。

乳制品企业为奶农解决原奶的产销波动,就必须收购每天产出的全部原奶,并提供收购的最低保护价。随着业务规模增长,对奶源的品质、数量要求也会提高,企业要为整个供应链储备原奶、改善原奶质量,就必须深入上游原奶生产过程,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反映在报表上就是原材料。

(一)伊利崛起(1992-1997年)

由表四可见,伊利业务规模快速增长,上游奶源规模也必须随之扩大,为奶农承担原奶产销波动,进而存货规模猛增。

(二)伊利平庸(1998-2001年)

由表五可见,1998年,实际执掌伊利业务的牛根生离开,伊利的高速增长突然停滞,之后四年里伊利沦为平庸。

期间原材料金额增长停滞,意味着伊利不再积极为上游奶农承担原材料的产销波动,进而原奶采购成本优势下降,产品竞争力下降,企业护城河增速放缓。

(三)伊利涅槃(2002-2007年)

由表六可见,2002年潘刚就任总裁之后,伊利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随着业务规模增长,原材料余额、存货周转天数逐年上升,意味着伊利在承担原奶产销波动方面,不仅奶源的量在增长,也在深入参与上游原奶生产过程。

四、蒙牛的超高速成长(2002-2007年)

牛根生创立蒙牛之后,凭借其对乳制品生意的知识,以冰淇淋起家,重点发展常温液态奶,带领蒙牛极速成长。2001至2007年,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76%,在2007年收入规模超越伊利,成为国内第一乳制品企业。

五、三聚氰胺的分道扬镳(2006-2009年)

火箭般的增速自然不可能是按部就班得来的,上游奶源的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于是有了蒙牛空手套白狼的经营策略“先有市场、再有工厂,奶源全靠抢”。

当然这也反映在了当时的财务报表之中,见表八,两公司的存货周转天数自2006年起分道扬镳,反映了各自对奶源建设的不同态度,上游奶源的控制程度又决定了各自的产品质量。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市场对乳制品的质量需求急剧提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2009年中粮入主蒙牛,牛根生引咎辞职,自此蒙牛彻底输给了伊利。 

作者于日新在雪球设有加班的会计个人专栏转发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从产销均衡看格力护城河的成长崛起(格力电器之六)

网页链接

@今日话题 
$XD伊利股(SH600887)$  $蒙牛乳业(02319)$ $格力电器(SZ000651)$ 


全部讨论

2019-04-08 16:06

原来火炬冰淇淋是伊利出品的呀,九几年的时候读小学,能吃上这个冰淇淋要得意好久,现在都买不到了

2019-04-10 21:22

双汇发展是类似逻辑吧。2000-2018年,双汇的营业收入结构和存货中的原材料、库存商品变化也反映着企业应对产销波动的经营合约调整。真让人感叹智慧殊途同归啊。

2019-04-08 15:35

没看过瘾,突然没了[好失望]

2019-04-09 12:25

老牛也是商界奇才啊,可惜了。现在是退休了吗?

2019-04-09 09:18

那从分析来看,请问蒙牛还有再次超越的机会吗?

2019-04-08 21:11

我刚打赏了这个帖子 ¥1,也推荐给你。

2019-04-08 15:22

收藏学习,感谢勤奋的会计兄

2019-04-08 14:53

好文章

有个疑问。按这样下去,他们岂不是重资产公司?储存原料,建立储存仓库。一直没看懂这两个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