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杰-1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18喜欢:4
@龙龙投资界的小白 完全赞同你的观点[很赞]。综合你后续的回复内容看,华东医药确实有70%+的产品经过了集采。集采对公司的影响在降低。华东医药工业这几年主要是靠内生增长在度集采的劫,因为BD的一大堆创新药都还在路上呢。但微生物工业这块在财务上是放在医药工业里面的。因此,华东医药工业这块能不大滑,能快速恢复两位数的增长,微生物也有一定贡献。贡献有多大呢?我们不妨暂时把它当着一个“大单品”的贡献看吧[笑]

热门回复

但也不可否认 华东有在努力研发 、好几个自研创新药在做临床 。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不要小瞧了华东转型创新药企的决心!

每个人投资风格不一样,有些人习惯短线论英雄看的是资金面跟博弈,看的是k 线图等等技术面,有些人看的是利润运营现金流,也有些人看的是研发管线。但没有人就一定是对的,也可能今天这个人对明天那个人对。华东医药研发固然不如恒瑞医药,但恒瑞估值也不低,恒瑞研发也有很多诟病的地方,大A又有多少完美的企业。至于华东创新怎么样,创新本身就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个持续性的事情,华东选择大范围的BD更多是行业大环境倒逼,因为华东医药转型创新太晚了,可以看三年前华东医药的研发基本情况,横向对比同行就知道差距,既然研发起步晚目前BD这条路必然是最适合的,不然只会被市场淘汰。在话说回来,国内医药企业所谓的创新其实大部分还是伪创新,走不出国门的伪创新回头在来看其实跟BD国际临床末期或者已经上市的创新药有啥区别,因为走不出国门在国内卷最后看的还是销售能力跟临床数据。虽然BD是花钱,难道研发不花钱,你去看看任何一个药企哪个伪创新药不要花一个亿以上,甚至不成药风险远大于BD。在看看华东BD药的首付款基本都不是所谓的天价。国内有几个创新药真正能走出国门的,到目前为止已经真正走出国门商业化了的创新药都不超过5个,所以医药创新,自己研发先快速跟随国际靶点在慢慢追赶,或者BD创新药回来卖在结合自己研发推出真创新药这两条路谁好谁差真不好说。BD加并购这条路有他的好的地方也有他坏的地方,能不能走通就看企业管理能力了。不过拿华东跟恒大比说明没认真看过财务,因为认真看过财务我觉得说不出这句话。BD其实不是产生大额商溢跟无形资产的主要原因,如果只是BD的话商溢跟无形资产在BD产品开始商业化以后其实可以很平滑的计提掉。商溢跟无形资产大头来自并购,并购这条路说实话结果好坏现在真难评价,前提BD加并购规模是可控的,每年BD加并购花的钱不超过净利润的一半我觉得在企业发展期风险就是可控的,只要有息负债规模可控就可以,华东目前的有息负债就十来个亿在医药行业属于很低的可以去横向对比的,所以风险完全可控。但最后并购好不好还是看企业管理能力,管理的好并购的资产就是一个正资产,管理的不好未来并购的资产就是一个负的资产。并购主业相关联的行业有成功案例的也有不成功案例的,这个只能自己去判断。所以给估值的时候并购的资产建议是做零的,在没有产生真正很多利润的时候。至于看看各大机构有没有买入去决定自己是否买入卖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对错最后能赚钱都没错。$华东医药(SZ000963)$

完全反对你的观点 逻辑还停留在集采丢标那个阶段 刻舟求剑吗 18很快会涨到50多?
那一波少女针的预期是拉满的 毕竟医美龙头爱美客大几百高高在上 第二波葛大妈也从27买到了50多 但是呢 2023年情人节后 他们都提裤子跑路了 为什么?因为2022年年报和23年季报已经证伪了 天线宝宝迎来了长达一年多的慢慢熊途

所谓那些bd大单品 确实会带来利润
那么问题又来了 这个公司会是一个会赚钱的公司 却不一定是个值钱的公司
可以对比一下天线宝宝和大恒瑞 目前的以及历史上的PE

全世界排名前10的药一半是BD过来,诺和诺德礼来也不是GLP和胰岛素的先驱,但是产品工程化最好用户需求把握最好的企业。业界最不缺乏的创新药,缺的是成为构建大单品的能力,全球每年成千上万的创新药,引领创新药技术发展的不是大公司而是小公司。打造爆款的产品是BD,商业化,产品工程化能力和技术研发各种能力的结合的能力,技术研发只是其中一个小部分,否则那些小biotech早就成为大药企了

表面上看大股东从未减持很看好公司未来发展 但是他们玩法很简单 缺钱了就质押 赚钱了就大手笔分红 不在乎二级的蝼蚁 至于公司管理层 茅台备得再多 目前看鸡狗们都不买账 第一套牢盘太多 筹码没拿够 第二 公司信息披露做得太完美 散户全TM重仓看好

@靓丽的基金小雨滴 没看懂你这3个回复的逻辑是什么?我对你口里的葛大妈葛大娘一点都没兴趣。可能你遵循的是基于交易博弈的游戏规则,所以你对一切可能的交易对手感兴趣,总在猜他们的行为吧?[抱拳]

你看看恒瑞目前十几个所谓的创新药,有几个是销售额10亿以上的

以辉瑞为例,辉瑞19年到22年近三年约90%销售额来自BD,22年H1销售前十大产品七个是BD过来,数据来源《2022年医药BD报告》你说辉瑞研发能力差吗,全球2万研发人员。

说的好[很赞][很赞]华东研发弱且起步晚,与其投巨资搞所谓的伪创新,还不如BD为主。目前看,通过 BD构建的创新生态圈和一类新药、仿制药,都还不错。只是,华东这些精明、务实的构建,让人看不出公司成为医药巨头宏大的愿景。你能看到华东成为国内一流创新药企的实力吗?目前还看不出来。你能看出华东国际化的宏伟前景吗?目前也看不出来。总的来说,华东现在的选择足够务实和精明,但战略和气魄上还是有所不足。也许这是浙江企业的共性,也是这是现在管理层的集体缺陷,也许是两大股东本身就没有这样的要求和气魄。作为外部小股东,我们只能慢慢观察。但作为急功近利、代理人性质的基金,他们是不会有这样的耐心,也不会有这样的战略定力和眼光。[笑][抱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