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02:如何搭建一个全社会现金流分析的入门框架

发布于: 雪球转发:4回复:8喜欢:93

前言:

想看懂全社会的“钱”都从哪里来、又流到哪里去、风险和机会在哪里,是大多数社会成员,尤其是投资者和经营者们,终生追求的能力,但多数人费尽多年心力,也总是摸不到门道。

这倒不是因为现代社会的“钱”本身有多么难懂和神秘,而是有几层权力干扰和观念迷雾,扭曲了真实世界的运行,也阻挡了人们的理解和认知。这篇就逐层拨开迷雾,从易到难初步演示一次。

尝试后应该有豁然开朗之感,也能显著缓解对于结构和中长期走势的困惑焦虑。等再补上几个重要的认知模块之后,就再升级一次,届时希望能很快成为投资者经营者们使用的主流框架。

前面已发过《货币》、《致命缺陷》、《住宅》三篇,可以当作相关的生理学课件、病理学课件、权力解码器和观念解码器等的存储仓库。储备知识过多,表达也有些混乱重复,因此总计有五万多字。用户们以后碰到底层或原理层面的卡滞或争执时,可以尝试再重新刷一遍,很可能会发现很多已经提到过了,只是初读时可能不太理解,为什么要讲这么多虚的东西,打断思路。

作为走了二十余年迷宫、在许多个认知泥潭里挣扎过、呛过水的探路者,写下那么多底层和原理层面的内容,并非想啰嗦和卖弄,我也早就确信这会大幅拉低阅读意愿和传播。但是市面上类似讨论实在太少,多一个人看完就能少一个人掉坑,而且我也不想把时间浪费在反复从同一个认知泥潭里打捞不同的落水者。

公开这些储备知识之后(在我当下的表达能力和允许表达的最大边界之内),各个有研究能力的团队,就可以互相支援,自行走过泥潭区。挣脱了本文提到的各层迷雾,但又实在组不起团队的用户们,可以考虑报名我的线下活动,或者聊天群组(但群组位置很少、很挑剔也不便宜)。

因此建议还是尽量多传染几个周边同好,以这篇和前三篇作为筛选和参照,自行组队交流互补,可以省钱省力,效果也未必会差。毕竟我也不敢说自己趟过的路,就一定是最优。

1. 现代社会正常的“钱流网络”,其实很简单。

基本规则可以压缩成一句常识:“借债要还钱,发股要分红,风险要自负”。只是需要把银行发放的贷款(同时会创造存款也就是“钱”,还贷时则同时注销),和可以与银行存款互换流通的国债、市政基建企业债、股票等债权合约,同时纳入分析视野。分开研究反倒经常会添乱,比如会误以为联储买债的几万亿美元是新增的“钱”,然后就各种困惑和争吵。

这就是“债权货币”视角,银行创造的“信用货币”,还有可流通的各种债券和股票,都是其中的分项,适用于不同群体的需求。发债发股和信贷都约等于广义的“印钱”,广义的债务人包括国家、市镇、企业和家庭,在花掉所募集或借到的“钱”时,也都需要具备或形成相应的资产或经营还款能力,得能够把“钱”再挣回来并履约。否则就会出各种问题,大多数是个例的微观层面的,某些时刻也可能表现出合成的宏观层面的危机。

如果现实世界基本按债权规则运行,那理解起来也并不会比中学的生理卫生课程更难,可以做成公民通识课。因为源头就那么几类主要债务人:国家、市镇、基建和其他企业、居民家庭等。他们各自的新增偿还数据近乎公开,各自流向哪里、大致会引发哪些联动互动的后果,也很快就会变成经济领域内的共享知识。

这种情况下,某项具体变动或冲击,会如何传导到大宗商品或股市债市,或影响本市镇或本行业的景气,留意过的稍经讨论,就能把判断误差缩小到可接受的程度,无需常年困惑焦虑、四处求医问卜。

仅少数赛道上的专业机构和赛手们,才不得不加入知识和算力的军备竞赛,精益求精。而低频决策者比如巴菲特,就会倾向于聚焦具体行业和企业,只是美国市场算是企业的温室了,没多少雷霆雨露、风刀霜剑、房倒屋塌的威胁。

可惜目前债权货币视角并没进入公民通识课,用户自己脑中和所处的信息知识网络中,充斥着各种混乱冲突的替代程序和语词。很多权力和观念精英们在主导社会资源分配、应对公众关切话题时,也并不了解和尊重债权规则,还有很多贬低、扭曲和敌视。

这导致原本简单的生理卫生课本就能大致解惑的,就不得不先准备一些生理学和病理学的课件,提高到培养医学实习生的难度;还要准备一些常用的“权力解码器”和“观念解码器”,才能开始面向那些知识储备够多、但又没被单一体系框住的少数用户们,讲解和推销。

不过用户们如果真的下定决心,不搞清楚“钱”是怎么回事,就不罢休,那这些就都不是多大阻碍。只需相对简单的几步,就能拨开迷雾,所有仿佛历历在目,平均也就我付出代价的百分之一吧。

2. 需要挣脱的几层迷雾

2.1 两三千年金银铜钱时期,和两三百年金本位时期留下的传统观念

因为金银铜钱注定是稀缺的、近乎总量零和的,古时人们很自然的就以为,“钱”只能挣来或者抢来,或者“国家”强行使用(比如五铢钱或交子)。而那时“债”则往往与高利贷或破产等恶名联系在一起,体面人唯恐避之不及,很多宗教道德体系也痛加批判或禁止。

这些传统观念借助主流语言和文化,世代潜移默化地传播,多数人未经点拨或特意观察过现代银行真实运作的话,也都会自动沿袭,并和持有同样观念的人复读共振,彼此确认是基本常识和普遍永恒的事实。

在金本位时期,银行体系必须保有一定比例的黄金储备才敢放贷,一旦储户过多提款或者提取黄金,就会身败名裂或者经济危机。一战后英美法的黄金储备仅10到20亿美元级别,各自信贷总量和股票市值,也就储备的几倍到十几倍之间,德国每年几亿美元的战后赔款都掏不出来,几千万人在饥饿动荡中挣扎敌对暴动。因此“货币是黄金的衍生、贷款是存款的衍生”等直观印象,尽管屡遭挑战,也仍然占据了统治地位。

破除这层迷雾比较简单,有些基础会计知识,能同时思考银行、贷款客户、存款客户三张资产负债表的,或者有过房贷经验的,就能想通“贷款创造货币,还贷消灭货币”的微观流程。接着再想想当下全球数亿笔贷款、数十万亿美元级别的存量(加上债券股票则是数百万亿美元级别的),这比金本位时期增长了几千上万倍,又是怎么来的。

破除这层迷雾之后,底层认知就超越了90%的普通人。稍有技巧也不难说服圈内朋友,只要他没认真学过经典货币银行学教材,不会条件反射式地启动一连串的反驳流程。

2.2 从斯密到马克思到凯恩斯到萨缪尔森到曼昆,“主流经济学”体系的迷雾

看穿这层迷雾,就需要多看几篇文章、多想多练几次。最好是先从这篇入手:央行派学者们讲清楚了《货币从哪里来》,也扒掉了“主流经济学”的皇帝新装。

英国央行派学者们的这本《货币从哪里来》,列举了诸多事实、全球顶级央行官方表态、少数天才经济学家、诸多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等的相关研究和结论,集中火力掀桌,指出从斯密开创经济学起,对现代货币的理解就错了,并且遗祸至今。

这可以给用户们提供一个穿越迷雾、着手去看懂真实世界中“钱流网络”的信心。否则光是“民科”、“非主流”的帽子和顾虑,就能把自己还有讨论圈子的伙伴们,给吓退了。

知道这些后,比起仍然盲信的无知者们,就能节约很多无用功。但最好还要有一套心法,以自动避开他们带来的信息和知识污染。“无论是一般民众,还是经济学家、银行家、金融记者和政策制订者,对于新增货币是如何被创造的,仍存在广泛的误解”。注意原书这里批评的对象还是英国的公众、学界、业界、专业媒体和政界。而英国可是现代银行和金融体系的领路者,尚且不及格,可想而知国内各界的认知水准,多半只会离当下的真实机制更远。

我建议的应对心法是,首先区分不同的真实世界。当下的债权总量能比金本位时期的多出成千上万倍,这犹如千军万马在沙漠里争夺几口泉眼,和在大型湖泊或热带雨林里各自繁盛的区别,关键玩家和行为逻辑都已大不相同。

确认这一点之后,那就可以聚焦于当下真实世界,区分出主要债务人(国家、市镇、企业、居民家庭),所生成的各种债权合约,所形成的各种资产和经营还款能力,和“钱”的流向、收回;也留意债权体系主要推手(银行、投行、基金、保险等债权经纪人)的作用,会自动充满地理、物产、人口、技术和权力管制的边界,然后以此展开观察、思考和讨论。

至于金本位时期的那些智者和学者们,应对当时的挑战(需要以极少的货币总量,保证事关社会命脉的关键商品生产运输销售、重要原料供应、消除经济危机和通胀失业、协调内部激烈的阶层冲突、聚合国民认同、打赢强国之间的全民战争等),基于那几百年的现象、逻辑、因果、论据,形成的主流宏观理论、框架、共识、语词,通通送进“经济思想史”或“前科学体系”里(也包括这时期上位的其他主流“社会科学”),仅当做兴趣浏览,现实中能不使用就不使用。

日常碰到未能挣脱旧视角的专家学者,解释评论指导当下事件因果时,则只看事实和信息,过滤掉其观点和论证,并试图用自己的框架和解释来替代。发现自己同意他们观点时,倒是要自检一下,是自己没想明白,还是他们真的说对了。

2.3 以债权经济学框架来对照真实世界时,需要穿透的几层迷雾

穿透这部分需要下的功夫就更多一些,也没有现成的简版生理学和病理学教程。基础要诀还是,把金本位大萧条和全民战争时期上位的各种制度和观念的遗产,当作演化过程和研究解码的对象来看待,而不是模板、指引和教材。

我此前发的两篇,内容有些拥挤,对新用户不算友好,心急的可以先用着,费力的话就多读几遍。

一篇是,聊聊当下主流经济学的几个致命缺陷,以及用户们如何修正和替代;主要拆解上一代经济学对于“钱”的误解,和对现代的“权”的误解(其实是在替换和整合上一代主流政治学流派)。

因为债权经济学框架的要点是,银行投行基金保险们,有动力筛选引导诸多市镇、企业和家庭签约,并大致上同盈同亏,因此会自动充满地理物产人口技术和权力管制的边界。而地理物产人口和技术都很多人谈,也不难学到和看懂,但权力管制的影响则很少人谈,各种讳言也各种粉饰。这是用户们未来最可能掉进认知泥潭,也是争吵分歧最多的领域。所以先给个六七分够用的权力解码器,能少掉一些坑是一些。

另一篇是,讨论01:住宅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和影响?这篇继续讲解,加入了主流经济学框架里严重忽视的经济奇迹的成因(新增货币带来的催化裂变循环),微观主体相关(农地住宅、市镇自治、人口养育),也提醒用户们留意各类社会精英,包括居民家庭、银行投行基金保险、企业家股东高管、市镇长官和地方精英、选区议员、学界媒体教师教会、官僚机构和主政者们,各自的角色和行为倾向。

前文讨论了与债权适应性最差的那些权力制度结构,为何会长期贫困动荡、一轮轮的转型或崩溃重启;这篇则讲了看起来相对还不错的,不被留意的那些暗伤。比如为了几年议员任期和几十万美元的选举捐助,可以搞出万亿美元次贷损失;或者初始状态时为了“促进生产”、压制住房消费,仅仅多了几个部委和几项立法,就能导致新生儿数量比四五十年前减少六七成,还看不到解决希望,如果接下来三五十年新生儿数量继续减少,那简直和天花霍乱等疾病,对美洲原住民人口的影响差不多。

很多新用户们一开始很可能会被这两篇的信息和知识密度给噎住。可以先囫囵吞枣式的看完,然后先做些初步搭建和思想实验,有感觉了再回头补看。

接下来的建议是:

2.3.1先切掉金本位时期的,这和我们当下的关系不大。再切掉那些穷国,和金本位时期一样都算病理学课程,需要的话可以关注他们的FDI数据、金融管制、土地管制等放松带来增长红利的可能性。

首先应该入手的,是搞懂基本的生理学基础,就是从马歇尔计划开始看美欧日本的腾飞期,然后成熟期,也就是穷人变富的金矿被挖完以后。注意要把中国汇改和亚洲危机以后,全球穷国向富国输出资本的逆流期,切出来单独分析。这在《致命缺陷》一文中的1.4.6小节有提到。

重点是观测比较国家、市镇、基建、企业和居民家庭们,各自如何“印钱”,有哪些后果。数据最好能分项,能跟各类主体的行为后果关联,比如农地融资额、城市化率、市政债发行额、新房开工数据和房贷数据、重要铁路公路电网建设等。至于M2或GDP或人均收入或财政收入或通胀率失业率等总体宏观数据图表等,则仅供参考。

这时要训练自己像专科医生们会诊一样的讨论宏观问题,先识别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看看有无明显的卡点或肿瘤,而不是急于依赖海量数据,试图推算出那国那时的因果或相关性,再套到此时此地。

2.3.2 然后是对照中国98年以后的演化过程,参考《致命缺陷》的第1.4.5小节,和《住宅》的第2.3.2小节,粗略分解国债、市政债基建债、企业债和股票、居民家庭住宅、出口制造业等印钱大项的演变,找出与正常生理状态的主要差异。尤其是农地宅基受限、县乡市镇的用地发债教育医疗等自主权利受限;国债过少国资过多;百万亿账面净资产的国企,和百万亿地方债城投债的地方政府,由权力规则主导而非债权规则约束等。

这些问题的成因,可以参考前文美国日本苏联等权力-制度结构和官僚机构行为逻辑的分析,加上一些改革历程相关的史料。这些问题的结果,可以和4亿多农村劳动力(其中约3亿外出农民工)的“印钱权利”受限、收入低、内需不足等关联;可以与顺差或产能等关联;也可以与一二三四五线城镇的收入负债和经济景气关联;也可以与人口结构、生育意愿和板楼比例和需求等关联;也可以与债权市场(银行资产负债表、基金和影子银行、债市股市表现等)关联。自己和团队伙伴们不断的尝试推敲斟酌、穿针引线。

2.3.3 当全都大致摸过一遍之后,再尝试把一些短期变量,加进来讨论调试。比如今年预计国债地方债专项债等增发约11万亿,以何种方式替换哪些、流向哪里;比如地方债化债和降低利息成本的影响;比如继续降息;比如房产融资改善、销售回暖或者继续下滑的影响;比如汽车业产能过剩和价格战的影响;以上种种与自己所在市镇、所从事所投资的行业企业的关联等等。

如果关注中长期变量的读者(比如个人生育置业迁徙,或机构的长期投资),则可以把未来制度变量,和当下热议的各种可能方案加进去。比如全民发钱,或者给未成年人普遍发钱、给农村老年人养老金补到某个基数;比如国资划转社保或出售;比如放松农地和小微城镇用地管制,比如继续基建和扶贫式花钱,等等。

这种斟酌和讨论需要多做,相关模型才能逐渐常驻大脑,逐渐把旧的模块替换掉,团队的“集体心智”的协同沟通效率也会越来越高。建议先自己试起来,如果是团队和群组,也欢迎交流进展。个人研究者除非积累或天份惊艳到我,可能会无暇顾及,抱歉了。

3. 有意参加线下交流的朋友们请知悉:

公号这部分内容删掉了。有意加入线下交流的雪球用户,请发表近期这几篇文章的读后感,再私信告知所在城市和机构、感兴趣或擅长的内容。如果我无法判断到哪一层了,多半不会通过,以免降低现场的交流效率。鸡同鸭讲这种事,在线上我都唯恐避之不及,线下那简直杀了我吧。

目前只接收机构成员参与(大V或讨论群组发起人也可以试试),因为有团队了就能讨论互补,自行解决大部分困惑。上海本地的只需承担场地费用即可,如果选择合作书店,那买杯咖啡就行。北京、广深今年也肯定会有,其他则等通知。

相关前文:

1)央行派学者们讲清楚了《货币从哪里来》,也扒掉了“主流经济学”的皇帝新装

2)聊聊当下“主流经济学”的几个致命缺陷,以及用户们如何修正和替代

3)讨论01:住宅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和影响?

全部讨论

03-10 11:56

视角还局限于生产创造财富、效率创造财富的,而意识不到,其实是资源重组创造财富也创造效率的,我会都取关。人生苦短,不跟上个世代的磨料燃料灰烬们浪费时间了…

03-10 14:20

这个全社会的资源视角很有价值。本质是“盘活资产进行资产证券化”、进行“加杠杆”,从而带来增长和财富。更本质的是此类加了杠杆的底层资产/资源,能够让别人相信(信用),未来能产生相应的回报(估值)。过程中对这种杠杆/信用和未来的回报,也要能够保护,从而不被逆转“去杠杆”导致剪羊毛。

03-10 12:03

Mark 学习

03-04 10:13

🐂

03-03 19:46

如何搭建一个全社会现金流分析的入门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