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向单踏板模式出手,特斯拉引以为傲模式会不会终结?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工信部终于向新能源车单踏板模式出手了。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5月27日发布公告,就《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等五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征求意见稿)对装备电力再生式制动系统的车辆的附加要求增加如下条款:对于A型及同时具有A型和B型电力再生制动系统的车辆,在前进挡下通过松开加速踏板实现的制动作用不能使车辆减速至停车。

什么意思呢?来看意见稿里的解释:

A型电力再生式制动系统:不属于行车制动系统的电力再生式制动系统。也就是没有“能量回收”这个功能,能量回收弱的那种怠速。

B型电力再生式制动系统:属于行车制动系统的电力再生式制动系统。也就是有“能量回收”这个功能,能量回收强。

说直白一点就是,如果这台车没有“能量回收”功能,或者这台车具备“可以设置能量回收”,又可以“不设置能量回收”的话就不能在D档下松开加速踏板到完全停车。

再用简单的通俗话来说:就是现在所有具有“能量回收”的新能源车在D档下都不能松开油门让它自己完全停下。那也就是“保持模式”要被禁止。这对哪些车企有影响呢?

为何对单踏板模式出手?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如同一场革命,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令人目不暇接。然而,这场速度与激情的盛宴背后,不应忽视的是对安全的深思熟虑。每项创新在带来便捷之前,都应经过时间与实践的双重考验。

比如被追捧又饱受争议的单踏板模式,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驾乘习惯,也悄然埋下了隐患的种子。

想象一下,你驾驶着最新款的新能源座驾,穿梭于都市之中。单踏板模式让你只需轻轻一抬脚,就能实现从加速到减速的流畅过渡。车辆仿佛懂得你的每一个意图,动能回收的同时,还为你省下了宝贵的续航里程。一切看起来如此完美,但是便捷之下隐藏着怎样的危机?

在无数个驾驶的瞬间,我们的大脑与双脚之间建立起了一套默契的“条件反射”体系。遇到危险,无需多想,脚尖自然偏向左方,重重踩下。然而,单踏板模式的介入,却像一名不请自来的闯入者,悄然篡改了这份默契。它让松开“电门”成为减速的信号,与刹车踏板的动作高度相似,却在紧急关头,让一些司机的脚失去了方向感,错将加速当成了刹车,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提及此,有人或许会问,燃油车松油门后的发动机制动同样减速,为何未见此般困扰?关键在于程度与界限。燃油车的发动机制动,温和且有限,尤其在高挡位或低转速下,几乎形同虚设。它无法彻底让车辆停下,这种“无力感”恰好成为了与刹车踏板区分的天然界限。相比之下,单踏板模式那骤然的减速直至刹停,模糊了界限,也混淆了驾驶员的直觉判断。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工信部近期的行动显得尤为关键。在《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的征求意见稿中,工信部并未全盘否定单踏板模式,而是提出了更为审慎的要求:单踏板模式虽可减速,但不得使车辆彻底停止。这一规定,旨在强化两种制动方式的差异性,减少因混淆踏板而导致的误操作风险,让驾驶员在紧急时刻,能够凭借肌肉记忆,做出正确的判断。

单踏板模式如何诞生的?

“单踏板模式”的起源,还得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决定说起。

时间回溯到21世纪初,当电动车尚处在蹒跚学步的阶段,工程师们正苦思冥想,如何让这些新生的交通工具更节能、更高效。在那个时代,每一分续航都弥足珍贵,任何能减少能耗的创新都是王道。正是在这股浪潮中,“再生制动”技术应运而生,而单踏板模式正是其“不期而遇”的副产品。

再生制动,简单来说,就是车辆在减速时,电动机反转成为发电机,将车辆的动能转化为电能,反充入电池,从而实现能量回收。这一技术的初衷美好:延长续航、减少刹车片磨损,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几乎能让车辆“自给自足”。

但很快,有那么一群工程师,他们脑洞大开,设想了一个更大胆的方案——何不让驾驶者通过单一踏板控制加速和减速,彻底颠覆传统驾驶习惯?

2012年前后,特斯拉Model S横空出世,首次将单踏板模式推向大众视野。特斯拉大胆地将这一功能命名为“Autopilot”,尽管它与自动驾驶并无直接关联,但这不妨碍它迅速成为科技爱好者的新宠。特斯拉的拥趸们兴奋于这种前所未有的驾驶体验,仿佛自己是在驾驶一艘未来飞船,只需轻轻一踏,即可穿梭于城市之间。

然而,随着单踏板模式的普及,质疑声也开始涌现。批评者指出,这种设计虽然在理论上提高了效率,却在实践中埋下了安全隐患。据统计,初次接触单踏板模式的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错误操作的概率比传统双踏板模式高出近30%。这意味着,每100名新手电动车司机中,就有大约30人可能因不适应单踏板模式而在危机时刻做出错误反应。

随着时间推移,单踏板模式引发的事故开始频繁见诸报端。一项针对2018年至2025年间电动车事故的研究显示,涉及单踏板模式的事故率逐年攀升,到了2025年,与该模式相关的事故已占电动车事故总数的27%,较2018年增长了近三倍。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个事故家庭的悲痛和公众对新技术的深深疑虑。

事故背后的原因虽然复杂多样,但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许多驾驶者在紧急情况下本能地寻找刹车踏板,却发现自己的脚正牢牢踩在加速踏板上——这是单踏板模式特有的“陷阱”。更有甚者,一些驾驶者在长时间使用单踏板模式后,逐渐丧失了对传统刹车踏板的敏感度,当真正需要紧急制动时,宝贵的反应时间就这样被白白浪费。

面对质疑,电动车制造商们开始采取行动,加强驾驶员培训,甚至在车辆启动时强制播放安全提示视频,提醒用户单踏板模式的操作特点和潜在风险。然而,这些补救措施似乎并不能完全平息公众的忧虑。有人开始质疑,为了追求那一点点额外的续航,是否值得牺牲驾驶的安全性和直观性?电动车的未来,难道真的要建立在这种“效率至上”的妥协之上吗?

或许,真正的进步不应该只是技术参数上的跃进,而更应是对人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在未来,单踏板模式是否会继续存在,又将以何种形式存在,这不仅是对汽车制造商智慧的考验,更是对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审视。

哪些车企会受影响?

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一纸公告如同惊雷,打破了市场的宁静。公告明确指出,鉴于单踏板模式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要求各新能源车企必须提供关闭该功能的选项,并确保用户能够方便地切换至传统双踏板驾驶模式。此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了业界的强烈震动,也让那些依赖于单踏板模式作为卖点的新能源车品牌站上了风口浪尖。

首先波及到的是特斯拉,这个被誉为电动车领域的“苹果”,其Model 3、Model Y等车型几乎成了单踏板模式的代名词。特斯拉的Autopilot辅助驾驶系统与单踏板模式的结合,一度让驾驶体验变得前所未有的流畅与高效,但也正是这种激进的创新,让它成为了本次政策调整中最受瞩目的对象。特斯拉车主论坛上,关于单踏板模式的争论从未停歇,有人享受于其带来的便捷,也有人担忧紧急情况下肌肉记忆的混淆可能导致的危险。

国内新能源车的领头羊——蔚来小鹏以及理想也不得不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监管风暴。蔚来ES8、ES6以其智能化的NIO Pilot辅助驾驶系统搭配单踏板模式,试图为用户提供更加轻松的驾驶体验;小鹏P7则凭借XPILOT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将单踏板模式融入其科技感满满的驾驶舱内;而理想ONE虽主打增程式动力,但在驾驶模式上同样提供了单踏板选项,试图吸引追求新鲜感的消费者。

这些品牌,无一例外,都在工信部的新规下感受到了压力。它们需要迅速响应,不仅要对现有车型进行软件更新,增加关闭单踏板模式的功能,还必须在新生产的车辆中默认设置为可选模式,确保用户能够根据个人偏好自由选择,这无疑是对产品设计逻辑与用户体验的一次重大考验。

有媒体观点指出,此次工信部的出手,不仅仅是对个别品牌或技术的直接干预,更是对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次警醒。它提醒所有参与者,在追求技术创新与驾驶体验优化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最根本的安全问题。正如一位业内资深人士所言:“技术进步应当服务于人,而非让人去适应技术。在便捷与安全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才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地,那些曾经以单踏板模式作为营销亮点的新能源车品牌,正面临着重新审视产品设计逻辑的挑战。它们需要在保证用户体验的前提下,加强安全教育,引导消费者正确理解并使用新技术,同时加快技术研发,探索更加安全、智能的驾驶解决方案,以应对未来更加严格的安全标准和日益挑剔的市场需求。

在这场关于单踏板模式的风波中,我们看到了监管部门的决心,也见证了行业的快速反应与自我调整能力。最终,这场风波或许将成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向更成熟、更安全方向发展的催化剂,让每一步创新都更加坚实地踩在“安全”这块基石之上。

作 者 | T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