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岳:基建+地产双重支撑,建材行业投资正当时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直播主题:基建+地产双重支撑,建材行业投资正当时

直播嘉宾:黄岳 建材ETF(159745)基金经理

直播时间:6月1日15:30


摘要:

1、建材主要包括水泥、玻璃、消费建材(家装建材),其中水泥和玻璃属于传统建材。整体来讲,建材是围绕房地产开工、施工以及竣工之后装修开展的产业链,与基建和地产都高度相关。其中水泥的集中度较高,竞争格局比较好;玻璃与地产的关联度比较高;消费建材更多走的是产业集中度提升的逻辑。

2、最近一个多月的市场反弹中,前期超跌赛道涨幅较大,而稳增长相关的基建和建材等板块基本上处于横盘震荡的走势。与此同时,4-5月份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实物工作量无法形成。从投资节奏的角度来讲,中报这个时点应该可能是地产和建材业绩压力最大的时点。后续来看,一方面随着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并且逐步落地实施,会带动建材的需求。另外一方面,地产的下行是从去年三季度开始的,所以去年三季度是一个低基数,今年三季度很有可能就会出现边际的改善。感兴趣的投资者可以关注建材ETF(159745)和联接(A:013019;C:013020)。


正文:

一、本轮市场反弹中建材行业表现如何?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聊一下建材板块的投资机会。五月份以来整个行情有所回暖,所以大家对于股市又开始逐渐关注了。但是客观来讲,建材板块在四月底以来的这一波反弹过程中其实涨得不多,我们如果拿最低点算,大概涨了6%-7%,基本上在五月份是横盘震荡的走势。

其实大家可以看到,从四月底大盘反弹以来,涨幅比较大的主要还是集中在超跌的一些赛道,包括像芯片,新能源里边的光伏、新能源车、风电,军工等等。尤其是比较强的光伏,从最底部算,可能指数已经涨了20%左右。另外还有受益于通胀的行业,包括像煤炭、原油、油运相关板块。还有受益于疫情复苏的汽车行业。主要还是这几大板块相对来说反弹幅度大一些。

稳增长相关的一些板块,包括像基建、建材、地产、银行,整体来讲在上个月的这一轮反弹里面,都没有太好的表现。这块其实主要还是由于疫情的原因,对于稳增长板块实际的压力确实很大。大家看到四月五月整个地产的开工,甚至包括基建投资节奏都降了下来。和地产、基建都相关的,大家可以看水泥,水泥的价格从四月份开始持续承压,库存也是维持在高位。像玻璃,包括其他的一些建材,客观来讲都面临了比较大的压力,主要是受到了没有正常开工的影响。

但是再往后看,稳增长板块的逻辑正在不断释放,包括像地产这块,最近一段时间还是出了不少比较重要的政策。所以今天我们和大家聊一下整个这一块的资机会。

二、建材行业的基本面情况分析

首先和大家聊一下建材板块基本面的一些情况。其实大家一听建材,首先会想到地产后周期,或者至少是地产产业链密切相关的一部分。大家会觉得建材是地产的一个影子板块。其实从2018年以前,整个地产和建材的走势基本上是不分家的,甚至建材的弹性可能比地产还要稍微大一些。但是大家可以看到,2018年以后,地产和建材的走势就完全分岔了。地产其实从2018年以后到目前为止,已经是经历了连续好几年的熊市。而建材指数从2018年一直到2021年上半年,应该说连续大概三年多都处于一波比较大的行情。尤其是里边一些消费建材的龙头从2018年以来表现都不错,甚至包括一些传统的建材,比如水泥等表现也不错。

这是什么原因?这里边其实主要的原因是2018年到2020年,一方面地产的需求是不差的。另外一方面,建材已经开始逐渐走上了一个有别于地产周期股的新逻辑。首先建材里边的几个细分子板块,像水泥、玻璃,还是比较传统的周期类板块,但是它们的周期性在逐渐弱化。像消费建材,比如说像防水、石膏板、涂料、一些五金件等等,其实最近几年走的是偏成长股的逻辑,当然是在地产没有出现大幅下滑的大背景下,走成长股的逻辑。这是2018年以来,建材板块和地产板块出现巨大的分岔,地产一路向下,而建材一路向上的大的背景。

首先,建材其实下游主要就是固定资产投资,这里边就包括了地产、基建以及农村建设。不论是地产还是农村里边的一些比如说场馆的建设、公共设施的建设,包括像基建,比如一些道路的建设,一些场馆、公共设施的建设,其实都会用到建筑材料。就拿地产为例,地产刚开工的时候,建材会用到水泥,施工的时候也会用到水泥,同时还会用到防水。

防水大家可能直观上会觉得是卫生间的防水、屋顶的防水,其实在防水里边,占整个建筑防水比例最大的,其实是在施工阶段的防水卷材,主要是用在地基防水的一些卷材材料,这都是在开工施工阶段。施工结束之后,又会用到一些其他的建筑材料,包括像玻璃,这个时候要安装门窗了。要做一些硬装软装,这时候又会用到一些外墙的涂料,包括五金件。剩下的在做内部装修的时候,它可能又会用到涂料,用到石膏板,用到像管材,包括用到一些防水的涂料,这些其实都属于建材的范畴。基本上是贯穿了从开工、施工、竣工以及装修,整个地产的全产业链。

具体到建材的细分子板块,从上市公司的角度,毕竟我们主要是看上市公司的投资。主要可以大概分成三类,一类是水泥;还有一类是玻璃;还有一类是消费类的建材,包括石膏板、五金件、防水,我们都把它算在消费建材里边。这三类标的的投资逻辑其实是有很大差异的。水泥目前其实已经有点类似于类价值的板块了,而玻璃还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周期性的板块,消费建材最近几年其实走的是周期成长的逻辑。大的背景下,消费建材仍然受到整个地产周期性因素的一些影响,但是在大的周期之下,它其实内部是在走着市场占有率快速提升的成长股逻辑。

接下来我们大概花十几分钟的时间,一个一个和大家聊。

1、水泥

其实它下游主要是三大部分,分别是地产、基建以及农村建设,基本上各占三分之一。所以水泥板块应该说今年能够蹭到各种各样的概念,包括地产复苏的概念里边也会涉及到水泥,包括基建投资的扩大也会涉及到水泥。甚至包括上个月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其实也会涉及到水泥,因为这块都会用得到水泥。

水泥从它整个的需求角度来说,就是我刚才给大家说的三块。从供给、从成本的角度来说,水泥的上游其实主要就是像石灰石,包括像一些粘土的原料,还有校正的一些原料和辅料。所以如果水泥企业它自己有矿山,它能够具有比较大的成本优势。但是它的原材料成本其实占比是不高的,应该是不到20%。水泥这一块其实主要的成本端在它的加工环节,其实主要就是燃烧,因为它这里边会涉及到的工艺,首先是生粉的粉磨,然后会涉及到熟料煅烧。其中在熟料煅烧的过程中,其实是成本比较高的环节,因为这里边它需要烧煤,而且需要涉及到电力。这一块其实主要的成本端在电费,还有煤炭的费用,这一块成本大概占它的60%左右。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去年煤炭价格的上涨,包括电力价格的上涨,其实对于水泥的企业成本带来了比较大的压力。这是它的成本端。

水泥其实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也是为什么我们刚才提到水泥板块最近几年走的是类价值股的投资逻辑。就是因为水泥它是一个短腿的品种,它陆运的半径可能大概200公里左右,水运可能大概也就是400到500公里左右,是一个区域性很强的品种。这和这个品种的物理特性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水泥如果很长时间没用,可能大概半个月左右时间不用也就用不了了。因为它如果是一旦受潮,就没法用了。另外水泥的售价是比较低的,如果运输半径上去了之后,运输的成本在整个售价里边占比越高,其实它相对地方性的企业竞争就没有价格优势了。所以整体来讲水泥是一个区域性很强的品种。

另外水泥板块区别于其他的周期品,比如说像煤炭、钢铁,尤其是像钢铁比较大的周期品来说,它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集中度非常高。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内的钢铁企业集中度其实是很低的。水泥大概前五家企业全国的集中度(市场份额)大概能够占到50%以上,接近60%。另外我刚才也提到基本都是区域型的企业,华东、华北、西南、西北、东北都有相应的龙头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你如果看它区域内部的集中度就会更高。

所以整体来讲,首先水泥品种区域内部的竞争格局是比较好的,因为它的集中度比较高。它之所以能形成很高的集中度,其实和之前这一轮的供给侧改革有很大的关系。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供给侧改革就拉开了序幕。其中应该说水泥的供给侧改革是执行得比较彻底的,基本上在全国已经严禁新增产能了。你如果要新增产能,理论上只能通过产能置换的方式,去买那些别人没有用的产能,才能够去扩大你自己的产能。最近几年,大概水泥每年新增的产能可能也就一个点左右,所以整体来讲应该说是维持了一个比较好的竞争格局。

在这个竞争格局之上,水泥还有一个比较好的地方,它的重新开工的成本很低。它不像高炉,包括像玻璃一样,比如玻璃进行冷修,比如钢铁企业出现大规模的停工,它的炉停掉,它重开工的成本都是千万级别的。所以像玻璃,包括像钢铁,它整个周期性就会很强。就是因为它在需求周期下行的时候,企业由于重新开工的成本过高,所以这个时候往往有意愿在这里边先扛着,希望能够扛过这一轮下行周期,实在扛不住了,他才会进行产能去化。所以整体来讲,它会呈现一个比较强的周期性。

其实这些周期类的品种,它之所以叫做周期股,就是因为它的供给和需求有很强的周期性。当它的利润水平很高的时候,企业会新增产能,包括其他一些不在行业里边的资金可能也会进来或进入行业,从而形成供给过剩。供应过剩之后,就会经历一个漫长的产能去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行业可能重开工的成本很高,这时候往往他自己又愿意扛着,从而把整个周期进一步拉长。最后直到所有的企业都扛不下去,行业层面开始出现大面积亏损,然后产能进一步去化,最终去化到一定程度,整个价格反弹,利润水平反弹,基本是这样的周期性。

但是从2016年供给侧改革之后,其实周期一个很大的逻辑就被打破了。包括水泥从2018年一直到2021年上半年,已经连续三年半的时间非常赚钱。水泥企业ROE大概在20%以上,但是它又严格约束新增产能。所以我们再往后看,这些企业供给侧改革对于行业的层面,应该说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很多行业它的周期性都在逐渐淡化,因为你都没办法新增产能了,你还有什么周期性呢?其实供给的周期性就已经减少了,更多的是需求的周期性所引发的可能产能去化的过程。

而水泥有一个比较好的特点,它重开工的成本比较低,在需求不足的时候,它随时可以去关停产能,来维持相对来说比较高的售价。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四月份、五月份,水泥需求出现大概两位数以上下滑的时候,水泥的价格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坚挺的。这主要就是因为很多区域的一些龙头企业开始限产,限产之后把价格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上。虽然限产了,但是这个时候你能够维持比较好的利润水平,但是你也没办法新增产能,因为你没有产能指标。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其实龙头企业往往通过一些区域内部的价格协同,来维持大家的利润水平都在比较高的水平之上。无非是等周期下行的时候,大家都开始协议减产,其实有点类似于现在原油价格联盟的性质,所以这是水泥行业的特点。整体来讲在国内的周期板块里边,水泥应该是竞争格局最好的周期性板块之一。主要就是因为它的行业集中度很高,区域的集中度更高,另外它产能关停相对来说比较方便。所以在需求下行的时候,可以停工来挺价,基本是这样的情况。

目前,水泥板块客观来讲还是压力比较大的,尤其整个二季度,我估计六月份甚至包括七月份可能仍然会维持比较大的压力。主要是因为从四月下旬开始的疫情防控,客观来讲对于水泥的需求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包括大家看五月地产的数据,竣工端去年其实地产新开工,包括拿地数据都不好,但是竣工还可以。大家可以看今年整个竣工也下得很快,包括大家看地产五月份的数据,应该说是压力非常大的。在这种情况下,水泥的需求客观来讲确实是压力比较大。有很多基建类的项目,也面临资金出现一些周转不开的情况。

但是我们再往后看,因为6月1号开始,上海已经开始复产复工了。包括我们看到华东其他有不少城市,其实已经复产复工了很长时间了。包括全国新增确诊的人数,新增阳性的人数其实都在逐渐下降。所以我们再往后看,应该说边际的变化上,对于水泥来讲还是向好的。无非是它的低点大概出现在哪里,这块可能要看地产。建材虽然和基建也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它主要其实还是要看地产的基本情况。

2、玻璃

整体来讲,应该说今年再往后看玻璃板块压力还是比较大的,主要是因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地产的需求下得实在是太快了。另外对于玻璃企业来讲,它的上游纯碱、煤炭都还在涨价,所以它的成本客观来讲也有比较大的压力。

玻璃和水泥不同,玻璃的企业,它的下游主要是地产,当然我们这里边讨论的建材玻璃,其实主要涉及的是平板玻璃,还不太涉及到光伏玻璃这一块。平板玻璃它下游大概70%是地产,剩下的大概可能有20%到30%左右是汽车。当然这几年很多玻璃企业也在逐渐开始进军一些高附加值的业务,包括像一些药用的玻璃,包括像电子的一些玻璃,比如手机屏幕的玻璃,像康宁其实就是属于玻璃深加工的范畴。最近几年很多平板玻璃的企业都在逐渐的涉及这些领域。当然目前在他们收入结构里面,这块相对来说还比较少。

玻璃从成本的角度来讲,主要就是纯碱,纯碱是最主要的,其他可能还包括一些像石灰石、石英砂都会涉及到,这块大概占它成本的40%左右。另外也是燃烧,燃烧可能大概占到50%左右。所以今年玻璃成本端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需求相对来说压力也比较大。所以玻璃应该说再往后看,其实走的是周期股的逻辑。

玻璃其实相对钢铁来讲,它的集中度也是比较高的,全国前10大玻璃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可能大概要在50%以上。另外,玻璃本身也是一个短腿品种,它的经济半径大概在500公里左右,比水泥会稍微远一点。但是整体来讲,因为玻璃相对来说不易运输,比较脆弱。所以整体来讲,它运输的经济成本,经济半径,也就是说你运输下来还能够划算,产品的价格还能有竞争力,基本也就五六百公里左右。所以玻璃整体来讲也是一个区域性很强的品种。

玻璃从产业集中度的角度来讲,应该说集中度也是比较高的,地方性的集中度也比较高。其实玻璃的供给收缩要更早,大概从2013年开始,国家已经开始严控新增产能了,所有新增的产能必须通过产能置换的方式。并且政策来讲,应该说是日趋收紧的,基本我们可以看到从2015年以来,浮法玻璃的在产产能已经没有明显的增长了,集中度在不断的提高。

另外一方面,玻璃的窖炉是有使用寿命的,一般运行八年左右要开始进行冷修。玻璃的产线2009年到2014年是投产的高峰期,所以有不少的产线目前已经要逐渐进入冷修期了。

从供给的角度来说,玻璃行业的竞争格局还是不错的,它相比水泥来说,可能要稍微差一些。第一,它和地产关联度要更高,水泥的地产这块需求可能大概也就占到三分之一左右,而玻璃大概要占到70%。所以水泥在地产下行的时候,它还有基建,包括农村的一些建设能够去撑一下它的需求。但是玻璃这块,其实基本上可以算是硬吃地产的一波周期性下行,所以整体来讲压力比较大。

另外玻璃的停工停产没有那么便捷,玻璃窖炉如果要停产重开工,可能大概也是千万级别的投入成本。所以这块虽然周期性下行,但是大量的企业也还在扛着,希望能够扛过这一轮周期。所以大家看到,同样是遭遇地产周期性的下行,但是水泥的价格从去年四季度以来,基本还是处于高位的震荡,只不过它减少的是出货量。而玻璃你就会看到基本是量价都出现了比较大幅的下行,玻璃的售价也出现了比较大幅的下行,所以整体是这样的情况。

水泥和玻璃这些传统建材,应该说目前来讲仍然是压力比较大的时点,包括六月份可能压力也会比较大。但是我们再往后看到三季度,随着复产复工之后,其实会有大量之前的积压性需求,出现一波爆发。因为在五月和四月,由于很多城市的管控,尤其是华东地区的管控,其实有很多企业它其实是没有办法开工的。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是像地产企业,目前资金链又面临很大的压力,客观来讲还是有意愿去尽可能的赶工来形成回款,形成销售收入,来维持它整个资金的运转。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我们看三季度随着复产复工之后,反而有可能会迎来一波赶工所引发的建材需求的快速提升,当然这是对它比较好的一方面。比较不好的一方面,就是我们目前看到地产的周期性下行,客观来讲还没有看到一个拐点,只是说政策已经出现了比较大幅的积极变化。但是从地产行业的层面,客观来讲,目前还没有看到,到底在什么样的时间点,能够迎来地产行业的拐点,这是传统建材这一块。

3、消费建材

消费建材其实更多走的是产业集中度提升的逻辑。

给大家举一个防水的例子。很多的防水材料,它的买方都是地产商,或者说是地产下面的施工方建筑公司,或者是建筑公司里边专门做防水的一个具体分包商、施工队,基本是这种情况。本身它的购买者不是真正住房子的人,所以在很多年以前,其实防水是国内地产行业做得比较差的一个环节。因为毕竟防水做得不好,又不是他自己去住房子,他自己没有这种意识。他们其实在做买防水材料的时候,其实主要考虑的就是第一成本要足够便宜,第二最好能够让它占账期,能够先给他发货,事后再逐渐的去回款,基本考量的主要是这两个因素。

但是后面随着地产增长的放缓,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意识到,我要树立一个比较好的房屋质量的品牌意识,所以很多地产龙头企业开始越来越重视防水的材料,开始在全国的范围内去筛选一些有品牌能力的防水供应商。筛选来筛选去,一看全国真正认真做产品的好像也没有几家。后面大家就会看到,防水里边龙头的这几家企业,开始市场占有率出现非常快速的提升。尤其是很多龙头企业开始做集中采购之后,把他们列入白名单之后,后面有大量的中小地产商也开始跟风。开始学习这些龙头的地产企业,开始去买这些品牌的防水材料,从而引发了行业的集中度的一轮快速提升。包括我们现在看防水的龙头,每年还是能够维持大概20%左右的增长速度。客观来讲,这就是标准的成长股的增速。

虽然整体来讲,防水的赛道整个大的市场容量不是很大,但是由于之前处于一个极度鱼龙混杂的市场,整个行业的集中度非常低。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有一些市场化的催化之后,它的龙头企业就开始市场占有率快速提升,走这样一个市占率提升的逻辑。

另外从行业监管的层面,对于防水的监管也在日益趋严,包括大家看到去年四川省,我印象中四川省还是成都市出台了关于防水材料的要求,其实就是落实2017年建筑防水产品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方案的地方性细则。在住宅项目规范里面,明确要求屋面的防水设计年限不得低于20年,卫生间的防水设计年限不能低于15年。

其实我们看其他的一些消费建材品牌,走的都是类似的逻辑,包括像涂料、五金件、石膏板,都是这样的投资逻辑。而且这些消费建材的企业,还在依托它现有的销售网络,开始拓展其他的一些品类。比如现在像一些防水的龙头就开始做涂料,有一些涂料的龙头开始做防水。虽然看起来好像在抢别人的蛋糕,但是整体来讲,其实抢的都是那些伪劣产品的,或者说是一些偏中低端供应商的一些蛋糕,其实龙头企业相对来说日子还是比较好过的。

从去年四季度以来,地产的下行确实给消费建材也是带来了比较大的压力。但是我们看到一季报,其实有一些消费建材的龙头,尤其是做C端业务多一些的龙头企业,相对来说业绩还可以。

所以整体来讲,消费建材今年一季度整体来讲还是比较有韧性的,虽然有一些像五金件的公司确实跌得比较多,做2B业务的相对来说压力会大一些。但是整体来讲,应该说基本也是在一个阶段性的低点。二季度来讲可能业绩还会有一些压力,因为毕竟四月份、五月份基本上都没有办法从事生产了。但是再往三季度看,整体来讲还是会有比较好的改善。这是消费建材这一块。

三、稳增长背景下建材板块如何受益

接下来再和大家聊一下稳增长的一些相关投资逻辑,还有目前建材板块的预期,包括现状进展到什么程度。

客观来讲,应该说大家都看到今年增长的压力是空前巨大,包括近期召开的稳住经济大盘的工作会议,应该说总理也是以一个非常紧迫的口吻,在向各个地方传递稳增长已经迫不容缓,以及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来稳住经济增长的要求。因为我们如果把稳增长狭义的理解为GDP增速,其实无非就是三架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

出口其实今年客观来讲,压力是很大的一年,因为从2020年以来,由于我国的疫情管控非常得力,到今年上半年,应该说出口连续出现很快的增速。这里一方面是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央行开始大放水,另一方面美国直接去发钱补贴最终的消费者。所以导致海外的需求在过去两年的疫情期间非常好。而供给的层面,海外很多的供应链又受到了疫情的负面冲击。国内相对来说,疫情管控比较得力,所以需求也比较好,供给端又有比较优势,就带来了过去几年国内出口的大幅增长。

但是今年,一方面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开始出现转向,另外一方面,国内的疫情反而是在奥密克戎新的毒株影响之下,出现了一些偏负面的冲击,而海外的供应链开始复苏。所以整体来讲,此消彼长之下,今年出口的压力会比较大。

再看消费,消费整体来讲,第一是很难靠短期刺激见效的一个品类,除非我们像美国一样直接去发放消费券,直接去发钱。但是目前来讲,我们看到有个别的城市可能有类似的措施,但是整体来讲,力度可能达不到一个很强刺激的效果。另外我们看到汽车的购置税,包括新能源汽车下乡、家电下乡,其实你认真去看这些细则,有很多也是要靠企业自己去降价,或者通过这种方式来补贴消费者。而不是像当时比较强的一轮家电下乡、汽车下乡,那种靠财政刺激方式的一个很强的补贴措施。

所以客观来讲,今年整体来看,消费短期想要撑住台面也比较难。另外消费本身它是一个收入水平的函数,大家可以看到从PMI的细项来看,中小企业的景气度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就出现了很大的压力,持续面临比较大的压力。所以整体来讲,出口和消费今年都比较难,所以只能从投资上想办法。投资无非就是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这里边其实主要的抓手可能还是要看地产和基建。

地产今年上半年毫无疑问还是大幅下行,至少在下半年,把它下行的幅度给遏制住,甚至是同比开始出现改善。基建今年应该说是发力的一个主要抓手。从这几个大的维度来讲,其实都是利好建材板块。因为稳增长主要的抓手,地产和基建,都是和建材关联度很高的板块。

站在当前这样的时点上,首先由于地产自身的周期性,仍然会带来建材的周期性。也就是二季度如果是一个周期底部,再往后看,随着地产未来有可能的修复,也会为建材板块迎来一波修复的机会。

但是我们反过来再看建材,首先像水泥、玻璃这种传统建材,虽然仍然是周期股的投资框架,但是它的竞争格局相对来说是比较优秀的,尤其是像水泥是已经严格限制了新增产能的品种,相对来说还是属于周期板块里边竞争格局比较好的板块。

我们再看消费建材端,一方面除了地产的周期性,在地产周期性大的背景之下,它自己还有集中度提升的至少是中期的逻辑,还能够维持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其实走的是成长股的逻辑。另外有不少的建材,比如像防水,其实最近几年也有很多新的增长点。比如说像防水材料,最近几年在做光伏屋顶、光伏建筑一体化。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对防水又出现了很多新的需求。

另外还有基建,之前年初的时候,大家对基建普遍的预期都是认为可能今年搞一下子就完了。但是目前我们从政策的角度来看,可能不只是搞一年。包括总理在各个环节,包括国常会,包括更高的级别都提到了国内的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的空间还很大,所以未来至少我们能看个两三年,可能基建仍然是会加大投资力度。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建材本身也是基建的受益标的。传统的一些基建股票,主要还是涉及到施工方或者施工企业,也就是建筑装饰行业里边的一些中字头的企业。但是这里边其实还有一个受益的标的,就是它的原材料。原材料里边涉及到的像钢铁、建筑材料,建筑材料包括水泥、防水,其实很多都是基建的重头戏。尤其今年各个城市在做基建的时候,其实普遍把城市更新,包括老旧小区改造、场馆建设列为一个主要的工作内容,这一块其实既会涉及到水泥,也会涉及到防水。所以这一块其实本身建材也是基建的一个受益标的。

四、目前基建和地产进展到什么程度

1、基建

接下来我们就看目前地产和基建大概在什么样的逻辑,以及目前的预期进展到什么程度。

首先我们先来看基建,基建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基建应该说主要就看两点,一点是看有没有钱,钱从哪来,第二是看有没有项目。

首先钱的问题,去年大概有1.4万亿-1.5万亿的专项债结转资金,这块资金量是比较充裕的。今年又是专项债前置发行,包括目前国常会,包括稳定经济大盘会议里边提到要把财政性的资金加快使用。所以这一块至少目前来讲资金是不愁的。从项目的角度来讲,去年下半年发改委就已经开始要求各个地方政府提前筹备今年的项目,正常来讲一般是提前两个月左右开始筹备。像去年提前半年筹备项目,这种情况应该说是比较少见的。而且今年一季度,发改委、财政部又要求各个地方开始加紧上报一批新的项目上去,所以这块项目储备相对来说也还可以。

去年其实是基建的一个很小的年份,去年基建的增速很低。主要原因就是没项目,因为没项目的原因,也导致去年专项债的发行后置了,一直到9月下旬10月才开始集中发行专项债,很多实务工作量行程都要到今年了。其实基建的资金来源方面大多数是地方政府的自筹资金,这里边其实包括了一些预算内安排的资金,可能大概占10%到20%左右,另外还有银行贷款的一些资金,可能也占10%到20%左右,这些资金大概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是地方政府自筹的资金有一些问题。这里边一块来源是专项债,专项债今年是没问题的,但是还有一部分来源是土地出让,也就是政府性基金收入,这里面绝大部分是土地出让。所以基建你看起来好像是基建,其实到下半年,它可能资金上就会有一定的问题,主要就是今年土地出让的情况非常不理想。所以基建其实和地产也有关联,如果未来地产向好,其实对于基建也是一个正向促进的逻辑。

基建我个人认为,至少上半年看下来,应该说是安全性比较高的相关行业。因为它从资金和项目上来讲都没有什么问题,其实目前市场对于基建最大的争议是在于它能有多大的弹性。因为一方面,大家看到今年土地出让的收入不理想,大家会觉得制约基建的空间。另外一方面,地方政府隐形债务也面临很大的制约。但是我们看今年以来的社融,其实很多偏第三方的融资方式正在逐渐放松。所以基建整体来讲,应该说是属于一个预期不错,现实也不错,主要的争议在于能有多大空间的品种。但是我们认为今年应该说基建很有可能能够维持很高的增速,尤其是下半年,如果经济其他的环节,比如说出口、消费的压力大一些,基建很有可能会进一步发力。

所以整体来讲,今年基建的逻辑是比较顺的,这里边对建材是比较有利的。

2、地产

地产比较复杂,因为地产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了一波非常快速的下行,包括大家看持续到今年,很多新开工、施工、竣工,包括土地购置、房地产销售,应该说是全面的下行,尤其是房地产销售是很多企业拿地的领先指标。所以整体来讲,由于惯性的原因,可能二季度地产的压力仍然很大。

地产这端如果要做出改善,它不像基建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因为基建的资金提供方,还有施工方很多都是国有企业、央企,包括政府,比较好控制。而地产它既涉及到了信贷的一些政策,涉及到央行,涉及到商业银行,同时也涉及到了住建部,包括各个地方政府因城施政的一些政策,包括限售、限贷这样的政策,以及土拍等等相关的政策。同时还涉及到施工方,也就是房地产企业自己的拿地意愿,包括它自己的扩张意愿,同时还涉及到最终的需求方,也就是我们老百姓购房者,真正这些购房者自己买房的意愿。所谓客观来讲,这个环节很长。

其实从去年10月以来,政策就一直在不断地发力,但是为什么今年一季度,甚至包括到现在的二季度,地产仍然是以一个很大的斜率在下滑。其实政策的改善从去年10月已经见到了端倪,去年10月的时候,很多一线城市的商业银行对于购房的信贷,已经开始边际改善了。

去年三季度,大家如果在一线城市买房会有印象,去年三季度买房你想贷款很难,因为商业银行会告诉你没额度了,就算有额度,你贷款审批的周期非常长。但是从去年10月份开始,其实很多商业银行已经把一些额度提前拿出来使用。不论是从居民的购房信贷额度上,还是从居民购房信贷审批的速度上,都有很明显的改善。进一步到11月、12月开始,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对于房地产,官方的措辞就是保障居民正常的购房需求。

包括再到今年的一季度,大家可以看到,第一是因城施政的情况之下,先是很多的三四线城市,到目前是很多的准一线城市、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已经开始纷纷放开了房地产的一些政策,包括房贷的利率水平,包括限售、限购的一些政策,包括贷款比例的一些政策,各个城市都在进行因城施政。最近其实大家可以看到,从中央的层面也开始允许各个地方通过因城施政的方式,来落实稳定房地产市场的一些行为。所以这一端应该说政策已经有了很明显的改善。

尤其是最近房贷利率,其实包括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的电视电话会议里面,都提到了涉及地产的一些工作部署。包括6方面33条措施里边其实提到了房地产领域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预售资金监管等等表述。从金融领域,5月15号的时候,首套住房贷款利率下调20个BP。5月20号的时候,涉及到我们房贷挂钩五年期LPR下调了15个BP。这块应该说已经从价格工具上,开始了比较大的调整。

所以整体来讲,应该说目前对于购房者是非常友好的,这是地产这一块。

但是目前主要的问题在于,第一,目前居民看起来没有足够的意愿去加杠杆。因为去年其实从地产的信贷放开之后,11月单月居民的中长期贷款,这里边其实主要就是房贷出现了大幅的增长。后面从去年12月开始,一直到今年最新一轮数据应该是四月份,连续五个月,居民的中长期贷款增长速度其实是不尽如人意的。所以这一块其实反映出居民加杠杆的意愿不强,一方面有可能是大家对房地产税还有担心,当然财政部目前也说了,今年暂时不考虑房地产税的征收。另外一方面,各个地方的因城施政的政策,从政策落实到传导下去,客观来讲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传导。所以目前居民端是制约地产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

还有一个就是企业端,国内房地产的民营企业大概占到四分之三左右。它们的融资状况,从去年三季度开始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另外在预售资金的监管上,有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一些过严的情况,导致它们的资金链出现了比较大的压力。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今年上半年,地产商拿地的意愿很低。

但这一块客观来讲,随着政策的改善,未来我们能够看到,从商业银行到地方政府的联动,从而去推动地产商以及居民的意愿和真实情况的改善。因为毕竟地产应该说在国内经济的体量太庞大了,而且里边涉及到大量的就业人口,应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行业。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政策已经开始积极地行动起来了,尤其是最近稳住经济大盘的会议,包括五月份的LPR和首套住房贷款利率的下调,其实都是属于比较大的力度的政策,而且后面其实还是有政策进一步释放的空间。所以整体来讲,应该说我们对地产也是比较乐观。

五、建材行业的投资节奏如何

当然客观来讲,建材这一块,包括地产,其实二季度整体来讲压力仍然会比较大。所以从投资节奏的角度来讲,中报这个时点应该说会是一个业绩压力最大的时点。进入到三季度之后,一方面是我们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能够开始看到逐渐的落地,产生实效。另外一方面,因为地产的下行是从去年三季度开始的,本身去年三季度是一个低基数,所以今年我们进入到三季度之后,有望看到整个地产业链的环比甚至是同比数据的逐渐改善。这是整体的判断。

其实目前很多投资者对稳增长相关板块的最大的担心,就是已经喊了很长时间的稳增长了,但是感觉一直没有稳住,所以就对稳增长这一块已经没信心了,这一块我觉得是几个原因。一个原因,从去年12月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之后,今年其实地产端的政策,尤其是基建的政策一直在不断的发力。只不过我们四月份和五月份又遭遇了疫情的冲击。而且按照总理的表述,这一轮冲击的影响甚至比2020年那一轮冲击的影响还要大。

从五月下旬开始,随着上海,包括华东地区,包括北京疫情开始逐渐好转,很多稳增长的组合拳就开始密集的出台,我们看到五月下旬是政策密集推出的窗口期。所以这个时候我觉得大家不要去怀疑中央稳增长的意愿,应该说意愿和决心是非常大的。

之所以大家看到四月份、五月份好像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政策空窗期,是因为那个时候恰好遭遇了疫情,就算出了政策之后,政策也没有办法落地,没有办法形成实物工作量。但是现在随着疫情的逐渐好转,再加上政策的密集出台,我们再往后看到三季度,很有可能就会出现边际的改善。

所以正常来讲,本来二季度应该就是稳增长发力的时间段,但是正好赶上了疫情,反而是砸出了大坑来。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这一轮地产产业链,包括银行、基建等等这些稳增长板块这一轮反弹的力度都不行。主要就是因为基本面确实还是比较差,而且大家担心二季报,大家担心半年报的时候会出现比较大的下行压力。但是我个人认为目前的压力已经释放的比较充分了,因为再往后看其实都是好事情。复产复工,包括政策的逐渐落地。

所以整体来讲,应该说目前大盘反弹到3200点左右,其实这一轮已经反弹了持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客观来讲是存在一定的调整压力的。但是我们比如说如果调整了半个月左右,尤其是稳增长的一些板块,其实这一轮反弹本身也没怎么涨,后续尤其是六月份后面又面临着中报业绩的披露,如果在这个时间段内,由于本身中报的预期是比较差的,如果稳增长相关的板块再出现调整,其实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配置时点。因为我们再往后看三季度,大概率是会出现基本面的改善。

而作为周期股来讲,其实整个股价的低点永远都是领先业绩的低点。不大会是说我看到业绩改善,我再买进去,那个时候其实很多时候往往是已经在周期股偏高一点的位置了,其实股价早就已经反映了。所以我个人觉得可能六月中旬以前,如果是整个稳增长相关的板块,尤其是包括建材,还有一些比较大幅的调整,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布局时点。因为再往后看,六月过完之后就是到中报的时点了,其实所有人都知道中报很差,应该说这个预期已经比较充分了,现在无非是大盘反弹了一个月之后,会不会有一个跟随大盘调整的压力。如果有压力的话,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布局时点。

接下来针对怀疑质疑稳增长板块的这些投资者,其实他们的主要逻辑就是觉得稳增长稳不住,反正各种各样的理由,觉得稳不住,主要是觉得没有见效,一直给了很多的政策。我个人认为主要是去年下半年地产下行的趋势实在太快了,客观来讲,本身它会有一个惯性的,所以今年一季度二季度本身的展望就是比较偏负面的,尤其是二季度,甚至是压力会更大,现在又把疫情叠加上。所以整体来讲,二季度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但是我们中报悲观的预期,应该说也已经在预期之内了。

另外担心稳增长的很多投资者,他的主要逻辑就是稳了这么长时间,为什么还没稳住,为什么还没有看到效果?其实我前几天正好也看到一个私募基金的表述,我觉得表述得非常贴切,很好地刻画了当前市场,尤其是很多机构投资者担心稳增长的一些想法。从去年年底开始,其实地产它就好比是像一个现在已经饿得不行了,快要饿死了人,这个时候其实国家不管出于各种各样的考虑,起码是不能让他饿死,就一直要给他东西吃,一直要给他馒头吃。其实今年从一月份以来,也一直在给他吃馒头。但是我们投资者只能从地产本身的角度,也就是各类的地产数据,从拿地的数据、开工的数据、竣工的数据、销售的数据来观察他到底吃饱了没有,那目前看下来是一直在吃馒头,但是一直没吃饱。

但是未来他只要不停地吃馒头,其实你就想一个人很饿,你一直给他吃馒头,他总有吃饱的一天,你总能观察得到他吃饱了,吃饱了就是他有一天突然从地上站起来了,拍着肚子说我吃饱了,甚至是直接到边上扶着墙吐了,吃撑了。这个时候大家全都开始想明白了,原来吃饱了,原来这些馒头是有用的,其实这些馒头一直都是有用的,只不过目前还没有观察到他吃饱了而已,而且其实最担心的是会不会一直给馒头。

目前我觉得从政策的角度来讲,我们能够把握到的信息就是会一直给他馒头吃,在他吃饱之前会一直给他馒头吃,所以后续无非就是观察他什么时候能够吃饱。而我们刚才也介绍过了,从基本面的角度来讲,三季度可能是一个转折性的时点,有可能在三季度的某个月,我们能够看到环比数据的转正,同时看到同比数据逐渐降幅的收窄甚至是转正,因为毕竟去年下半年是一个低基础,所以整体来讲,今年三季度很有可能就会出现业绩的改善。

如果从股价的角度来讲,中报之前只要没有出现大幅的上涨,建材板块都是比较好的一个买点。因为中报大概率是它今年业绩最差的季度,二季度今年大概率是业绩最差的一个季度。所以差不多就是这样的节奏。

建材它涉及很多的细分子行业以及个股,尤其又有很多是区域性的公司,有一些公司它可能走基建的逻辑,有些可能走地产的逻辑,有些可能走一些区域性政策的逻辑,不是那么好把握。大家如果对于建材板块感兴趣又做不好选股,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建材ETF(159745)和联接(A:013019;C:013020)。

今天就这样,白了个白~


风险提示

无论是股票ETF/LOF/分级基金,都是属于较高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的证券投资基金品种,其预期收益及预期风险水平高于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