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配置的魅力:读飞泥翔空《傻瓜式投资》有感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488回复:354喜欢:2202
【题记】
资本市场为我们提供三种获取投资收益的方式:
(1)       资产配置
(2)       择时交易
(3)       证券选择
根据长周期的大量实证分析及数据统计,在投资收益的贡献中大约90%是源自资产配置、而只有大约10%是由择时交易和证券选择贡献的;其实资产配置的概念很简单:投资者选择多少比例的资产分配到各类不同的资产类别上,就具体操作而言也很简单就两个策略:
(A)      构筑投资组合:按配置计划(比例)将资金分配在各类资产上;
(B)      管理投资组合:由于投资组合中各类资产的占比处于持续的波动之中,在配置结构(各类资产占比)发生偏离的时候通过逆向操作“适时适度”的恢复原来的配置结构。
资产配置如此重要、又如此简单、却又被如此忽视 ---- 这确实也是市场的一大奇观,但就我个人的投资体会而言这也并不奇怪,我参与中国A股市场20余年从“牛股追寻者”到“资产配置者”的“顿悟”也是在经历了多轮牛熊轮回后才艰难完成,期间付出了高昂的时间成本与学习成本,资产配置为什么会被如此忽视?我想可能有这几个原因:
1、证券市场的生态结构会选择性或强制性的忽视资产配置,资产配置的普及会触及所有市场主体的利益:政府会减少税收、劵商会减少佣金、资产管理机构的资金规模会缩减(资管机构的能力也会受到质疑)、甚至媒体都会少了很多各类关于“股市传奇”的报道,谁会砸自己的“饭碗”呢? 市场上误导性及蛊惑性的相关信息远远多于简单实用比如资产配置这类的信息,比较典型的如国内中巴们对巴菲特的扭曲解读,巴菲特其实首先是个卓越的资产配置大师其次才是个优秀的选股高手,回想多年之前我从对巴菲特的迷思中挣脱出来何其艰难;

2、资产配置是以中庸被动为基本特征的、跨牛熊的长周期策略、虽然它在任何时候都不是最差策略但它在任何时候也都不是最优策略,其强大威力很难在某个时刻或阶段表现出来,它给投资组合带来的贡献远远没有“选到牛股”或“精准逃顶抄底”来得那么直观,人性之中的“急功近利或短期验证的快感”与“资产配置策略的长周期效应”是相互排斥的,特别是在这个互联网的快餐时代,选择一个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才会慢慢产生作用的策略对投资者而言是个严峻的考验

3、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尚短,资产配置策略作为国外成熟市场的基本策略之一在国内缺失长期的实证研究与统计分析,而且很多投资者对资产配置策略并未真正理解甚至还有很多误解,比如资产配置主要是指大类资产配置而不仅仅是一个多元化的股票组合,在中国主流的证券文化中目前尚未有资产配置策略的一席之地。
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导致关于资产配置的相关资料及研讨非常稀少,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投资者被大量与“选股择时”相关的信息裹挟,而对投资中最核心的资产配置缺乏了解与认知的途径,但随着飞泥翔空《傻瓜式投资》(电子书)的出版传播这一缺憾有望得到改变,飞泥翔空写过大量与资产配置相关的文章,其中很多文章都堪称经典,这次把这些精彩文章进行编辑整理后出版发行将对在中国资本市场推广普及资产配置的相关知识产生积极作用可谓意义重大(中国本土出版的资产配置类书籍确实稀罕----所以“弥足珍贵”),飞泥翔空的很多文章我曾零零星星断断续续的阅读过、这次编辑整理成书后我又进行了详细研读,就我个人感觉这本书是中国普通投资者进入资产配置领域非常棒的入门书籍,这里简单记录下我对这本书的阅读体会:
A、作者把这本书命名为《傻瓜式投资》其主要目的是要给普通投资者(散户或韭菜)等非专业投资者“讲述资产配置的基本常识”及“简单可行的资产配置策略”,作者是劵商的一位基层工作人员(客户经理或理财经理)接触大量新老股民,对中国证劵市场的现状有切身体会与独立观察,作者以普通投资者可理解的、朴实简洁的方式把所谓“高大上”的资产配置演绎的淋漓尽致,文中没有晦涩难懂的概念、没有引经据典的繁文缛节、没有高等数学复杂算式,是可读性和启迪性都很强的学习资产配置的入门书籍;

B、书中原汁原味的中国味道让人倍感亲切,作者是中国证劵市场的从业者也是长期参与中国A股市场的投资者,书中讲述了作者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经典案例,以及接受资产配置策略的心路历程,这些案例与经历对中国读者而言并不陌生,用心阅读思考后很容易产生共鸣;书中在对资产配置理论进行简要的分析中全部采用中国市场的历史数据与统计资料,让西方“象牙塔”里、“教科书”中的资产配置理论与中国市场的投资实践产生共振;

C、本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体系完整:作者以最经典的50%+50%配置策略为基点,庖丁解牛式的演绎资产配置是如何在长周期中贡献超额利润并战胜市场的,50%+50%配置策略就是在构筑投资组合的时候配置50%的股票资产+50%的类现金资产(货币基金、国债或高等级债等等),并在后续的投资组合管理中采用最简单的再平衡策略(适时恢复50%+50%的配置结构),为避免在选股择时上犯错并节省大量时间与精力,书中建议用指数类基金比如300ETF(510300)来代替股票类资产,每个年度进行一次再平衡操作,作者形象把这个最简单最有美感的均衡配置策略称为傻瓜投资的“马步”,其实高大上的少林或武当都是以“马步”为基础的,这一步其实弥足珍贵,对投资收益及投资理念的影响都是非常重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者笔下资产配置的内涵是缤纷多彩的,很多观念是具有颠覆性的,这里记录部分精彩观点:
(1)行动基于思维与认知,缺乏认知--行动的落实自然会显得异常困难;
(2)在投资的世界里有时过量的阅读并不一定都是好的,在错误的方向努力越多也只是与目标越来越远;
(3)资产配置就是决定买什么、买多少的过程,在不同投资品种间划分一个比例然后执行;
(4)资产配置隐含一个固有属性----逆向投资(低买高卖);
(5)缺乏对“被动式策略”的深刻理解,那么策略就像放P一般因得不到实践而失去价值;
(6)50-50策略在趋势性上涨中不如股票、在趋势性下跌中不如现金,但在反复的震荡中会超越两者,50-50中的再平衡过程能够帮助你被动的完成低买高卖;
(7)50-50能否表现良好的关键是在上涨最疯狂的时候坚定不移执行再平衡(将股票卖掉变回现金),以及是否在股市最萧条悲观的时候坚持执行再平衡策略(买入股票);
(8)50-50的第一个根基是人的无知性、第二个根基是股市强烈的波动性;
(9)投资组合的收益能力一半以上来自于股市之外的修炼,如果你真正提高了现金部分的投资收益对你股票部分的投资帮助非常大,你会变得更有耐心而且平静
(10)资产配置策略其实就两个问题:一是决定不同大类资产的配置比例、二是决定“再平衡”行为的执行
(11)投资者在大类资产上的配置能力对组合收益起到决定性作用,不少朋友接触到资产配置概念后往往过度关注资产的波动性而忽视了所配置资产自身的长期增长潜力,这是本末倒置;
(12)再平衡几乎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能在不增加风险的情况下利用资产间不相关的波动性提高组合收益;
(13)50-50是一种最保守的“防守”策略,在证券的世界里真正的防守不是空仓而更像是半仓,空仓不是保守的策略而是一种激进的选择----这个选择如果错了一样会带来巨大的“后悔”
(14)50-50有点类似武术中的“马步”,它是投资中看多行为和看空行为的起始动作,是应对“无限可能且不可预测”未来的中性态度与起点,在各种各样的环境里都“不是最差”的选择
(15)50-50点赞的人有但实践者很少,要让大家抛弃潜意识里的暴富欲望、抛弃主观努力带来的成就感与兴奋感、抛弃人比人的本能----这些都是反人性的
类似的精彩观点还有很多很多,而且对这些观点书中都有深刻而形象化的阐述,建议大家用心阅读、反复阅读、结合自己的投资实践来阅读,也许这本书会成为我们投资“顿悟”的催化剂!

D、作者还在书中用大量篇幅对资产配置的内在机制(周期性)及50-50的升级方向提出自己的独立思考及拓展思路,对专业投资者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就我个人感觉这本书很像是“中国版”的《不落俗套的成功》,中国本土能够出现这样的优秀著作确实让人欣慰,资产配置充满魅力-----但只有懂它的人才能感受到这种魅力,读懂这本书也许就能读懂资产配置。
2015.09.13  凌晨  成都

@飞泥翱空 
网页链接

全部讨论

万分感谢S大的支持~

2017-01-29 16:57

前辈,请教您一个问题:我用半仓策略计算了2000年~2016年的上证指数投资回报。现金部分按4%算,平均年化回报只有5.6%,仅略高于现金收益,很一般啊!我并不觉得是一个好策略,书中举例为06-14年,当时包含了06、07、14这些大波动年份,所以有10%的年化回报,您怎么看?

1、关于如何正确看待简单50:50策略?20151021
它是我思维的终点,却是大家实践学习的起点

要说清楚这个,先了解我写这个系列文章的初衷真的很重要。我开始在互联网上大量写字其实最初有一个非常现实的来自工作上的烦恼。那就是我在平时工作中需要面对大量来自客户的咨询,刨去那些有关业务规则类的有明确答案的问题,这样一类最常见的问题其实是很难回答的。诸如

你觉得股市未来会涨还是会跌?
你帮我看看这个股票怎么样?
你觉得我这个接下来如何操作?
有没有什么好的股票推荐一下?

其实每一个依然存活在股市里的老股民对此都深有体会的,这类问题是特别头疼,并且很难处理的,因为在不知道咨询对象具体风格的时候,问出此类问题的,要么是新入市的股民,要么是虽然炒股多年但还没有形成自己风格和交易体系,也就是没有完全入门的股民。在股市中,在不知道交流对象风格流派时随意指点江山是不负责任,而不知道交流对象具体风格流派时向其寻求投资建议也是不成熟的表现。

普通老股民熊市时候一年遇到一个两个搪塞下就过去了,但牛市时候像我这样的工作每天遇到个十几二十个一点都不少,这个就很难处理了,特别是我这个人说不了假话,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对于脸皮厚的人其实一点心理压力没有,在中国太过诚实善良会被认为是幼稚和不成熟,这点我也确实挺无奈的)。

对于这类问题,如果不想侃侃而谈瞎吹牛逼,那么敷衍搪塞就是唯一的手段了。新股民我会推荐一两本好的入门书籍敷衍过去,老股民我会简单勾引出他自己的交易风格并随之附和。但无论怎么操作,给客户留下“这个人真是没什么本事”这样的印像是免不了的,也严重影响到客户的服务体验。

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我,一两年前就开始思考要在网上写点什么,写一些适合新股民阅读,能真正有效解决上述情况的文字。这样在我遇到类似情况时,我可以直接推荐客户上网看看我网上的文字,这样既解决了当时面对面的尴尬,也不会给客户留下不专业的映像。

细心的网友会发现我两年前就在新浪博客有过《投资-幸福》的系列连载文章,主要描述我父亲和我自己的股市故事,以及在优酷有《投资-幸福》理财基础系列视频,但因为这种原因,都效果不理想。

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一直没有停止,最终所有的思绪都汇总到简单5050这个系列上,而且伴随简单50:50系列文章的,还有没被大家太关注的《再读大师》系列,以及我自己的实证系列。这些早期文章都是以解决我的实际工作困惑为目标的。

所以如果只看简单50:50这个策略,它一定不是一个投资学习道路的终点或者最优解,但对于绝大部分新入市对股市还没有太多了解的朋友,又或者虽然入市几年但没有完全入门的朋友,仔细思考很容易发现,50:50作为一个投资道路的起点,它的高度还是很高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简单50:50刚开始写的时候,迎来最多认同的都是在股市沉淀了十几年的饱经风霜的老股民,而2015新入市,当时还沉浸在牛市狂想中的新股民认同者寥寥。

在这之后,我逐渐意识到不光要把5050提到,把5050的思维内核展开,把“为什么”的问题讲透,才能给那些虽然感觉有那么一点点道理但还不能切身体会完全认同的朋友一些更多的认同。也就有了后面的《傻瓜投资后篇》的系列文章。

所以5050虽然是一个完整的内封闭的操作体系,但它不可能是探索投资道路的终点,很难给很多执着于“最优解”的朋友更多的感悟,但它也并没有封闭任何方向的前进道路,无论读者朝着价值还是技术或是其他什么方向探索,它都没有明白的表示那是不对的。

至少对于那些面对和我一样困惑,需要面对来自亲友入市咨询又不知如何作答极其为难的老股民而言,推荐其阅读此系列文章是个不错的选择。

2015-10-19 23:08

资产配置&动态平衡,也适用稳健账户。

给家人代管两个“保本”账户,常年20-35%仓、定期平衡。
保本1:2007-09至今,年化17.0%;
保本2:2009-08至今,年化17.5%…

2015-10-19 11:29

老师终于有更新了

2021-02-19 16:21

来学习

2018-02-25 10:25

怎么感觉此帖是推销书的,而不是讲投资资产配置的。

2017-12-19 08:09

资产配置的魅力

2017-05-03 17:32

1

2017-02-14 10:40

资产配置确实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