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药性”

发布于: 修改于:Android转发:2回复:21喜欢:20

概述

当我们真正深入了解中药,真正走进“药”的天地,就会发现,我们身边许多东西,信手拈来都是药材。只要我们用对了,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经常有病人对我说:“大夫,给我下点好药,让我快点好!”那么什么药才是好药呢?人参大补就是好药?鹿茸贵是否可以算是好药?

其实不然!

如果你饿了,一天没吃饭,头晕眼花,四肢发凉,这时对你来说最好的药就是食物。让你吃一顿饱饭,比喝人参汤还强!

如果你连续三天三夜没有休息,腰酸背痛,头昏脑涨,这时候让你好好睡一觉,比吃十全大补丸强多了!

在上面两个例子中,“食物”、“睡眠”就是最好的药物!

针对病人的病情,找到疾病的根源,针对根源采取的治疗方法,就是求本。针对根本用药,就可以达到神奇的治疗效果,就是好药。

一、什么是好药

药无贵贱之分,对证的药就是最好的药。

当我们真正深入了解中药,真正走进“药”的天地,就会发现,我们身边许多东西,信手拈来都是药材。只要我们用对了,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几个月前的一个晚上,有位老奶奶找到我,自述头晕得厉害。查体发现血压偏高,左右脉象均有上越之势,即气血并走于上。如果患者心情急躁,血压继续升高,很有可能出现脑血管意外。患者病机为下焦阴分不足,不能涵阳,虚阳上越。当时已是夜里11点多,开中药煎服已来不及,而降压药物患者每天都在正常服用。于是要求患者回家,将大蒜捣碎后,敷两脚的涌泉穴,敷1小时左右。

第二天患者过来道谢。她告诉我,昨晚敷了一刻钟后,就感到头脑清醒,腿有劲了。敷了一个小时,头已经不晕了,舍不得取下来,直接睡觉了。早上起来,感觉病彻底好了,但脚心出现了水泡。她感叹道,没想到大蒜还有这么好的药效。

我给她处理了脚下的小水泡,随后切脉,发现双尺脉象虽然不强盛,但已有根,脉象上越之势已经消失了。

旅行提示:什么是上越的脉象?后面讲到脉诊时会详细说明。

谈到这个例子只想说明,要重视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它们都有各自的特性,运用好了,信手拈来,都可以治病,就好像武侠小说中的武林高手,拈花摘叶均可杀人。习医到了一定境界,也可以拈花摘叶救人于无形。名医叶天士用三片梧桐叶救了两条命的故事,正是例证。

清朝乾隆年间,江南名医叶天士正在家中书写医案,忽听有人前来请求救治一难产妇女,叶天士不假思索,立马前往,在途中听病家说已请了同派温病大家薛生白诊治过,但仍不见产下。薛生白是叶天士同乡近邻,其医术与叶天士齐名于江南,只是更为年轻些。叶天士十分纳闷,薛生白诊技也不错,为何不见效呢?

叶天士来到病家,只见产妇已奄奄一息,其家人称,薛生白诊断后认为是产妇气血双亏,无力运胎,气血滞行,交骨不开。其处方以气血双补、行滞活血、催生下胎药为主。叶天士接过药方一看,此方甚佳,但难以治此病人之病。因缺乏同气之药,如何能使诸药达到病所?时值秋天,窗外桐叶飘落,叶天士似有所悟,随即将原方中的药引“竹叶三片”改为“桐叶三片”,产妇遵方服药,不出叶天士所料,不久便神奇地顺利产下一胎儿,母子均报平安!

此事传到薛生白耳中,薛不以为然,认为叶天士巧立名目而已。叶天士闻之,当即修书一封与薛生白,信中题一诗谜为:有眼无珠腹中宝,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落叶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秋分之时,梧桐叶落,同气相求,胎儿立下……薛生白阅后,豁然贯通,深感叶天士博学多才,大为叹服,自惭不如。

叶天士诊病当天恰值秋分之日,寒暑燥湿交替季节,梧桐叶纷纷落下,人与自然互为相应,同气相求,故在薛生白原方中加入梧桐叶以求其气,并引诸药达于病所,瓜熟蒂落,桐籽熟叶落,合而为一,故药效如桴鼓。不久,“叶天士三片梧桐叶,一字救两命”之佳话传遍江南水乡。

二、药性的重要性

药性有寒热温凉,有升降沉浮,不明白药物的药性,处方时只是按照药物功效一味叠加,则难获奇效。在前文病例中使用大蒜,就是取其引气血下行的性能。气血下行了,病也就好了。现代药学对药物的研究,喜欢从药物的成分入手进行研究,大蒜含有大蒜素,可以抗菌消炎,可以软化血管,甚至可以抗癌,但却无法研究出大蒜能引气血下行这一条来,为什么?这是药物自身具有的偏性!

有一味中药“井底泥”,又名“井底沙”,就是淤积在井底的灰黑色泥土,味甘而大寒,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治妊娠热病,胎动不安;头风热窟,天泡疮,热疖。

小儿热疖,井底泥敷其四围(《千金方》),泥热后再换鲜泥,几次就好了。

我们将“井底泥”晒干后再使用,还有效用吗?没有了!因为其寒性已经消散了!我们用它治病,用的就是其寒性。

不同井底的井底泥,可能成分各不一样,但其大寒之性是相同的。正因为其具有大寒之性,所以对于热性病效果好。如果按照现代的药学研究方法,提取其有效成分,研究其中有什么抗菌成分,我想很难有结果。

谈了这么多,是想说明一个问题,“药性”远远比“药物的成分”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古人非常重视中药炮制的原因,因为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药性。

通常酒炒性升,姜汁炒则散,醋炒能收敛,盐水炒则下行。如黄柏原系清下焦湿热之药,经酒制后作用向上,兼能清上焦之热。黄芩酒炒可增强上行清头目之热的作用。砂仁为行气开胃、化湿醒脾之品,作用于中焦,经盐炙后,可以下行温肾,治小便频数。莱菔子能升能降,生品以升为主,用于涌吐风痰;炒后则以降为主,长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由此可见,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并非固定不变,可以通过炮制改变其作用趋向。

意识到药性的重要性,我们再来学中药,思路就会大大开阔,看病下药,也会活泼很多!治疗中只需按照中医理论,辨证用药,当升则用具有升发性的药物,当降则用具有降气、沉降性质的药物;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不会受现代研究思维的限制,不受其成分的局限,只有这样,才是真正走进了中医用药的大门,这才是“中医用药之秘”。

为了加深印象,我们再举一个例子:

肝气郁结的病人,常常感到出气有些费力,严重者会有心慌,甚至胸闷的症状,为什么呢?因为人体的阳气需要肝气来升发,肝气郁结,升发不了,就会气短,就会胸闷!

通常运用柴胡等来升发郁结的肝气,症状就能立时缓解。

有一次刚好柴胡没货了,病号又是老熟人,我告诉她用生麦芽泡茶喝。病人疑惑了,生麦芽不是消食、回奶用的吗?也能治疗胸闷?我费了很大劲才讲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最后给她包了一两生麦芽。第二天见面她就说,生麦芽用得好,胸不闷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生麦芽具有升发的作用。那么患者因肝气郁结,肝气不疏所致疾病,还有没有其他的药物可以使用?其实只要能够疏理肝气,升发肝气的药物都可以,比如薄荷!

这就是药性的运用,掌握了药性,临床上遣方用药就轻松自如了。

现在的《中药学》教材中,中药是按照功能分类的,比如麻黄归于辛温解表药,薄荷归于辛凉解表药,麦芽归于消食药……

这样对不对呢?也对!对于初学中药的人而言,很容易明白药物的大体功效,也就是说按照这种模式学习后,你很快就知道“什么药治疗什么病”!

但这与“什么病用什么药”不是一个概念。虽然只是颠倒顺序,但却是两个方面的问题。

转自网络

$太极集团(SH600129)$ $华润三九(SZ000999)$ $以岭药业(SZ002603)$

全部讨论

“药性”远远比“药物的成分”重要。这个道理很多人不明白,主要是被西方思维洗脑导致的。
成分是阴的话,药性就是阳(可以理解为能量及运行方向)。例如人吧,成分都一样,但是能量带来的气场绝不相同,而这才是人最核心的东西。
$达仁堂(SH600329)$ $华润医药(03320)$

这个药性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可以通过哪些典籍学习了解呢?

01-08 07:22

中医思维、医理才是中药施治的前提和根本,看看现在安宫、龟龄集去做分子化研究,片仔癀去做抗癌研究,加了西药成分的所谓中药,中药注射液等等,简直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打着中医药复兴的大旗,行资本之苟且,实为毁中医药之前程。

01-08 09:17

我就脚心敷过大蒜,一晚上。第二天早上脚底出了好多大水泡,内含黄水,饱胀热痛,刺破后好几天还有黄水不停的出来。半个月才好。可见当时我体内的湿热有多重。

中药的“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