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做金融产品之前,还是要对自己、对产品做个定位,你的诉求是什么,目标客户是哪些。如果什么都不做,纯粹就是觉得自己最近两年手气顺,所以就发个产品玩玩,那大概率玩坏掉。比如19年开始就是公募基金大牛市,你只要盯着基金这个赛道,大概率都好做,但这是时代的beta,和你的努力又有多大关系呢?

我觉得含权公募基金里,有两类产品大概是想的比较清晰的,一类是指数基金,一类是固收+。

指数基金也很简单,一部分就是盯着行业、赛道、主题、概念、风格,反正我知道自己就是个工具命,我不求什么长期保有规模,只求风吹到某个赛道的时候,我有东西可以挂出来。

还有一部分就是追求保有量,这类就需要去找一些长期因子做配置。以前长期配置只看年化收益,至于最近两年加进去的波动率指标,以前主流舆论是不管,毕竟“你都做不好高抛低吸,你还做什么投资”是当时社达思想在投资圈的一种体现。但随着AI时代的到来,低波动、稳健收益、强调持有人体验的产品思想逐渐抬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达运营理论最终被时代抛弃,毕竟生产力的发展目标,总归是要让尽可能多的人过上好日子,而不是让一群“社达”玩角斗士游戏。

至于固收+,结果类似上面指数基金的第二种,但在产品设计上并不依靠某些长期因子,而更多在于大类资产配置,所谓低相关性资产的均衡配置,虽然目前主要就是股债平衡。

经过这两年的市场大跌,公募基金这个行业不管愿不愿意,总归或主动或被动开始转型,这期间就出现一批产品管理人(基本都是主动权益)利用辱骂、恐吓、讽刺等手段PUA持有人的情况,并美其名曰“主动筛选客户”。怎么说呢,在移动互联网的社达运营时代,这么做也许没错,但现在是供过于求的AI产品时代,你还这样,难道不怕成为正在征询意见的网暴法规的首批刀下亡魂?

我觉得主动权益金融产品的管理者们需要好好想想,自己到底是想成为某种极致市场风格环境下的阶段性配置工具,还是希望能跟上新时代的持有人体验要求,追求管理规模稳健增长。$上证指数(SH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