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理论上股票的价格是未来的现金流在当下的折现。
这就存在一个问题,选择的时间周期。
通常无风险收益率参考10年国债的收益率,
分别选择10年,30年周期,当下的估值差异会很大。
实际投资中很难有效判断股票的价值。
通过历史数据,通常认为宽基指数长期年化收益率5%到7%,
巴菲特致股东信前10年反复提到这个数据。后面的还没看。
A股2019年以后可以参照MSCI中国A股ETF(512090),
美股参照标普500,标普500历史数据显示有效性相对较好。
沪深300最近几年表现不好,可能和当前A股市场结构有关。
对比华安中国A股增强(040002),
2018年年以前跟踪沪深300,当前跟踪的指数是MSCI中国A股指数
长期看沪深300的有效性会提升,但很难判断这个周期。
以3年,7年周期为例,A股市场有7年一轮牛熊周期的历史。
以3年周期为例,
假设建立一个投资组合,
对比MSCI中国A股指数,
一个看估值的变化,二是看这一周期价值的变化。
假设价值每年增长7%,当然也有可能价值不增长或减少。3年按20%计算,这一周期估值的变化,
两者合计影响价格的变化。
实际价格的变化可以看作价值的增长和博弈导致估值 的变化。
实际投资中很难有效判断价值的变化,
假设平均每月换一次股,很难判断持有个股在这一周期中价值的变化。
拉长时间周期,如3年周期,假设价值3年增长20%。
如买入一只低估40%的个股,持有3年后价值回归,
可以看作博弈的过程中获得收益,大幅提升这一周期的收益。
以年化8%的收益为例,假设每年可以获得3%的超额收益。
30年周期大约可以提升一倍的收益。
以1万元为例,30年周期如果年化收益8%,30年后按5万元计算,
11%的年化收益,30年后按10万元计算。
假设初始配置20%的个人资产,按30年可以获得的收入提前投资,
如200万就是40万,400万就是80万。
当然这是极端的情况,多数情绪下是有了收入后不断做资产配置。
差别是巨大的。
投资的核心是,组合长期能否有产生年化5%到7%的价值,
简单按8%计算。
能否获得超额收益。
以30年周期为例,选择3年为一个周期。
一是绝对收益,假设风险控制非常好,每个周期回撤分别控制在7%或15%以内。
每个周期获得年化5%到10%的收益。
可以有效防范风险,如2018年标普500从高点最大回撤58%,
2021年春节前沪深300高位最大回撤40%。
二是相对收益,如参照沪深300ETF(510300),MSCI中国A股指数(512090)
每年可以获得年化3%的超额收益。
这其实是两个问题,比较基准长期可以年化增长5%到7%,
获得3%的年化超额收益。
获得超额收益的方法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