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金二银”八朵花之三:长春高新

发布于: Android转发:1回复:16喜欢:9

首先声明一下,生物医药行业的细分范围非常广泛,个人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相对有限,只能对一个相对有限的领域行程还算比较有信心的、有确定性的认知。因此,除了我目前提到的这八朵金银花之中的几个生物医药以外,肯定还会有一些其他的也是非常优秀的生物医药企业,是超出了我的精力和认知能力能够给予认知的范围。当然,我确实也认为或者是判断也有相当多的所谓的“生物医药企业”,由于科研能力不够、创造的产品不够好甚至根本不能成药等原因,他们的未来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堪忧的,甚至不排除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会最终价值归零。我需要确保的是,我所选中的这个八朵花之中的生物医药企业,都有比较大的比例和把握,能够最终发展的不错。如果这个判断最终能够得到实践的检验和验证,那么我的这个投资组合最终的收益水平应该还是不错的。
对于我国生物医药企业未来10年20年的前景展望来说,我认为其中有一批企业会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美国市值最高的8-10家生物医药企业,他们的市值占美国GDP的比例大概在0.5%~1.5%之间。未来20年,中国应该也会有一批成长起来的具有国际化最高水平的生物医药企业,他们的市值能够占到中国GDP的比例的0.5%~1%之间。考虑到未来20年,中国的名义GDP预计还会以年均约6~7%的速度在增长(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名义GDP不是,实际GDP),那么20年以后,中国的名义GDP总额将达到约600万亿的水平。也就是说,20年后,中国可能会有10~15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生物医药企业,他们的平均市值将达到3万亿到6万亿之间的水平。而这批新产生的巨头,相当一部分可能会是从港股18a中的biotech企业中产生。是我们需要寻找的是20年前甚至30年前的的礼来辉瑞、AZ……。在我目前的认知能力范围之内,我寻找的结果是这八朵金银花中的几家我认识比较优秀的生物医药企业。他们未必都会成长为未来的巨头。但是其中有1~2家成长为未来的“巨头”、1~2家成长为未来的“大中头”、一1~2家成长为未来的“小中头”,这种概率应该还是有一定可能性的。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前面我在长文里已经分析过了,在最坏的情况下,即使他们没有成长为未来的“巨头”和“中头”,由于他们当前的价格非常低估,这几支生物医药组成的投资组合的风险也是比较可控的,出现本金损失的概率非常非常小;甚至在最坏的情况下,应该也能取得一定的收益。
下面,就谈谈我的“六金二银”八朵花之三:长春高新。长春高新是我重仓买入的第一支生物医药企业。所以,她是我的生物医药投资的最重要的“启蒙老师”之一。那是在2021年年中左右,我跟踪了一段时间的长春高新出现了价格大幅下跌,从最高的每股520元左右,下跌到了230元左右,跌幅达到了55%左右;当时,企业的市赢率已经从大约60倍左右,下降到了25倍左右(具体数值,我记得不是非常准确了;我也懒得查资料、写精确了;因为,核心是这种思考逻辑,而不是具体的精确的数据高一点、低一点的问题)。当时的长春高新的市盈率应该已经接近甚至几乎突破了过去10年的历史低位。而另一方面,通过大量阅读、深度思考,我个人研判,展望未来10年-20年,预计长春高新的未来前景应该还是比较乐观的。因此,我开始比较大量的买入长春高新。在此期间,受到潜在竞品增加、集采潜在影响、大股东资金占用、金博士家庭事务等因素的影响,“市场先生”陷入抑郁情绪之中,导致在长处高新的基本面其实还在稳健发展提升、盈利能力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其股价和市盈率水平却总体呈现不断下跌的趋势。近日,长春高新的股价甚至跌破100元,市盈率跌倒8.9倍左右的水平。真的非常有意思,哈!
首先说一下我的总体观点:长春高新是我的重仓投资标的,目前持仓占总市值的比重约为10%。虽然我个人对长春高新的持仓目前存在比较大的浮亏(平均成本在200元左右);我没有能力预测“市场先生”的短期行为,没有能力判断长春高新中、短期股价的变化情况。但是,我对长春高新的基本面,还是比较有把握可以做一个准确度较高的判断;也即是说,展望未来10-20年,长春高新的企业经营情况和盈利能力,总体上将会呈现越来越好、波动向上的局面。那么,在价值规律,即,“股票市场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的作用和决定之下,长期来看,长期高新股票价格最终仍然将被其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所推动,逐渐启稳盘升、逐渐呈现波动向上的局面;因此,长期来看,个人仍然比较有把握的确定,个人对长春高新的投资最终会是一个潜在回报比较理想的投资。

那么,为什么说,长春高新的基本面是“总体上将会呈现越来越好、波动向上的局面”的呢?主要原因如下:
一、长远来看,长春高新的核心产品生长激素预计还有较大的潜在市场增长空间。
(一)展望未来,生长激素这个产品的总体市场空间相对比较广阔。一是作为儿童矮身材治疗的特效药,从国内国际市场情况对比来看,我国的生长激素医药市场的渗透率还相对比较低,市场空间还相对比较广阔。二是国际对比来看,美国等市场的生长激素更多用于成人健康管理用途,成人使用的生长激素的总量与儿童使用的生长激素总量相对,约为2:1的关系。反观中国,目前,生长激素几乎全部用于儿童长高市场(另有少量的妇科用药需求),成人使用生长激素的市场才刚刚开始培育,潜在空间还相对比较广阔。三是随着我国经济的未来的逐步发展,随着更加有效、安全,或者具有更好依从性(例如,更长的注射周期或者口服等更便利的服用方式)的产品的研发推广和占比扩大,在下面第(二)点论述的产品竞争格局相对明朗的前提下,生长激素市场产品的平均价格中枢可能会逐步上移(当然不会一蹴而就,而是逐步波动上升)。综合以上几点来看,展望未来,生长激素市场总体预计还是呈现“量价双升”的特征,潜在市场规模总体呈现不断扩张的态势。四是中国的生长激素市场预计很有可能会逐步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目前,中国以外的世界生长激素市场规模大概是40亿美元,美国占比最大,但是成长比较缓慢。中国目前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约17亿美元,而且还在保持稳健成长。虽然中国生长激素产品的售价远远低于美国,但是,展望未来,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潜力仍然较大、中国传统文化对儿童身高相对比较关注、中国人口规模基数较大等因素的存在,个人认为,中国的生长激素市场可能是少有的将会逐步超过美国市场的领域之一。
(二)生长激素产品的竞争格局相对比较明朗;只要不犯重大错误,长春高新预计将在比较长、甚至非常长的时期内,持续占据龙头地位。一是生长激素的“产品壁垒”相对较高,有科创和医药研发实力进行该产品研发的企业相对有限。1、作为生物医药,科技壁垒还是相对较高的,要从科技角度研发出这种药,并不太容易;而且,不存在通过BE试验,简单快速进行监管审批的低成本进入通道。2、生长激素产品的监管壁垒相对较高,更增加了产品研发的难度。该产品的基础适用对象是儿童,而各国的儿童用药均处于最为严格的监管之中。因此,要通过严格的各期临床试验,证明药品的安全性和效果,过程要求相对较严,成本相对较高。二是生长激素产品的“跟踪服务”的壁垒较高,进一步将众多企业阻挡市场之外。生长激素的基础价值固然是卖药,但企业作为产品提供者的最关键最核心的价值却不在于卖药,而是卖“身高管理全程跟踪服务”。普通的药品,只要在医药或者院外,将药品交付给患者或者注入患者体内,即完成了药品的交割,其核心价值就在于完成“售药”这个动作。而生长激素不同。因为,在生长激素的销售之后,客户希望且优势企业会提供的服务,是要持续跟踪孩子生长情况、动态监测和调整用药方案、用药和服务时间跨度平均长达1-2年。因此,生长激素的药品的价值,一方面在于交付出安全有效的药品,另一方面在于提供长达1-2年的用户体验良好的持续高效的跟踪服务。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产品疗效和安全性一致,能否提供长期的跟踪服务,也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客户是否选择这家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壁垒方面,长春高新处于什么位置。1、从“产品壁垒”来看,长春高新是我国、甚至世界上唯一一家粉针、水针、长效三类产品齐备的企业,能够完整的覆盖各类消费人群。而且,从各项临床试验公布的公开数据来看,长春高新的水针的长高效果和安全性,是最好的,BIC;长春高新的长效生长激素不仅是世界首创的FIC,而且截止目前,仍然是疗效和安全性最好的BIC。因此,长春高新的产品本身的优秀,为其构筑了第一道护城河。2、从“跟踪服务壁垒”来看,长春高新深耕儿童长高市场二十多年,属于市场的奠基者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培育者和开拓者。毋庸置疑,长春高新的“跟踪服务”意识、能力和水平是业内最高的。这又为长春高新构筑了第二道护城河。3、在这两道护城河的守护下,无论对于儿童患者家属而言,还是对于儿科医生而言,在儿童长高领域,最值得推荐的、最能够让家长感受到良好体验、最能够仍患儿减少注射痛感的产品,就是长春高新的电子笔注射水针和其长效针剂。这种认知,即使可观事实,也是长期多年的验证之后不断强化的一种观点。这个“认知壁垒”,事实上构成了长春高新的第三道护城河。4、在前三道护城河的守护下,对于任何一个新的市场进入者而言,如果要达成可持续的盈利能力,必须要花较大的科研和临床研究成本将产品研发出来,同时,还要花较长的时间,将医生对其产品的的认知和认可建立起来,这个时间和资源的投入都是巨大的;如果产品研发拓展不成功,潜在的风险和损失也是较大的;更何况还面临长春高新这样巨无霸型的潜在竞争对手,潜在的风险就更大了。与此同时,整体而言,生长激素的目前的市场总容量,也仅仅百亿元出头,绝对规模和占整体医药市场的比例都不算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没有儿科行业积累的医药企业,仅仅希望从产品科研的角度来介入儿童生长激素市场,恐怕他们需要权衡的是,我需要投入多少钱、持续投入多长时间,才又可能把产品开发出来?又需要投入多少钱、投入多少时间,才能把产品卖出一定的规模,实现可持续的盈利?换位思考一下,我认为,在这种利弊权衡、风险收益评估的过程中,大部分没有儿科业务积累的企业,恐怕都会认为介入这个领域的风险是相对较大的,风险收益比是不匹配的。因此,长远来看,个人认为,愿意深度介入儿童生长激素领域而且实力非常强劲的企业,可能并不会太多,介入的步伐也不会太快。这种“先发优势”事实上构成了长春高新在生长激素领域的第四道护城河。5、长春高新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继续在生长激素领域不断积极进取,持续研发,力求逐步推出更有疗效和安全性优势,或者更有依从性优势的创新产品。如果研发取得成功,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她的“产品壁垒”。这个持续创新的进取意识和持续研发创新产品的意愿和能力,构成了长春高新的第五道护城河。6、有这五道护城河的守护,长春高新在生长激素领域的竞争优势,预计将在相对比较长的时间内、甚至非常长的时间内得到维持和巩固。虽然,长期来看,竞争者的数量也有所增加,部分产品的竞争者数量还相对较多,但是总体来看,生长激素市场可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月朗星稀”的局面。长春高新,很有可能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仍然就是这个市场最亮的那个“月亮”。
这里顺便说一下,好像没有人关心生长激素产品的专利到期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比较有意思,也是决定了生长激素市场与普通医药市场存在根本区别的一个关键标志之一。所以,还是简要论述一下。普通的生物创新药,专利到期后,会后很多的模仿者、仿制者,从而将原创医药企业冲击成“专利悬崖”。但是,1988年,生长激素粉剂就研发出来了,专利早就过期了;水剂的专利,我印象里也是早就过期了;长效的专利是2028年左右过期。但是,无论我国还是美国,生长激素市场都没有出现因为专利过期,导致仿制药企一拥而上,以低成本瓜分原研药市场的局面。反而,基本都呈现出深耕市场的原研药企(也包括部分非原研药企),不断发展壮大的局面。因此,生长激素市场,是专利到期与否并不那么重要的市场。其背后的原因,根本就在于这个市场的核心壁垒,主要不是科技专利的壁垒(虽然,科技壁垒也是其中壁垒之一),而是前文论述过的“三大壁垒”和“六道护城河”。

二、长春高新的多个创新产品正在按照“多措并举”的路径,比较成规模的陆续推出。即使不考虑百克生物,作为长春高新的核心企业,金赛药业正在通过BD、自研等多种方式,在儿科、妇科的多个领域,进行产品研发、积累和拓展,多个产品陆续进入了III期临床和NDA阶段。具体产品,我就不细说了。举个小例子,金赛药业推出的胃占容产品-随餐伴侣,我本人就在吃,感觉效果还不错,而且因为是膳食纤维因此不用担心存在什么副作用。其他的,像妇科的促卵泡激素水剂和长效、长效促黄素和IL-1β仿痛风产品等等,产品数量还是非常多的;应该说,这些产品还是很有特色的。虽然短期找不到像生长激素空间这么大的产品。但是,依靠这些相对中小一些的产品,充分发挥协同作战、集群作战的优势,总体实力也会上一个台阶。综合来看,预计长春高新将在2025-2027年,形成一个创新产品密集上市的浪潮(今年也会有一些产品上市)。后续,可能还会陆续有新的创新医药和器械等产品推出。展望5年-10年以后,预计长春高新将逐渐形成“一超多强”的产品矩阵,并逐步形成变成一家立足国内妇女、儿童医药市场,逐渐开始进军国际市场的妇儿医药MNC龙头。
三、长春高新的管理体系是一个包容创新、包容个性、包容才华、规范运行的体系。长春高新是一个国企。金磊博士是一个很有才华、可能也有一些个性的科学家型企业家。传统观点认为,像长春高新这种国企的经营管理机制可能会有一定的特殊性,不一定能够那么容易做到长期包容像金磊博士这样的科学家型企业家。但是,实际情况来看,长春高新确实做到了。她以宽容的胸怀给与金磊博士(也包括百科生物的孔博士)几乎无条件的信任、支持,形成一种独特的包容创新、包容个性、包容才华、规范运行、追求多赢的企业文化和生态。这充分说明了长春高新历届管理层、长春高新区历届党政领导、甚至长春市的理解党政领导的远见卓识。如果这种文化能够保持下去,将为长春高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最有力的支撑。从目前长春高新换届,金磊进入董事会和战略委员会等情况来看,个人对长春高新长期保持这种文化和生态的可能性,持有乐观态度。
四、“市场先生”关于长春高新核心产品“生长激素”的预期是过度悲观的,也是错误的。
“市场先生”担心的生长激素产品存在的几个风险点,其实基本都是过度悲观了。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中国出生率下降导致儿童基数降低,使得生长激素的市长空间可能萎缩。中国出生率确实下降了,儿童总数确实也在下降。但是,按照2.5亿适龄儿童基数,和3%的潜在治疗对象来看,生长激素的潜在适用的治疗人数有750万人,而现在每年治疗人数不到20万人。应该说,天花板还没有达到。个人判断,什么时候儿童的每年治疗人数达到30-40万人了,估计儿童治疗的天花板才真正需要警惕了。此外,从国际比较来看,儿童适用生长激素的总量只占市场总体需求数量的1/3-1/2。生长激素的大头,应该是成人市场。在这方面,中国目前才刚刚起步,仅仅出了医生的相关共识,才刚刚开始进行市场拓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老百姓保健意识的提高、老百姓追求更健康更精彩的生活的意愿不断体现,生长激素的成人治疗市场未来有比较大的概率会逐步拓展出来。当然,这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市场增速难以做到很快。但是,这个市场空间和潜在方向还是清晰的。2、集采将导致长春高新利润大幅下降。集采的潜在影响肯定是存在的。但是,从目前大部分省份已经经历过的“联采”的结果来看,其实“联采”对生长激素生产企业的利润冲击很小。其根本原因是,生长激素的总体市场中,医保报销的比例较低,预计仅占市场总销售的10%左右(没有权威的数据,参考了一些大v的研究后得到的经验判断数据)。而且,企业基本上会明白,决定这个市场最终经营成效的,不仅仅是在公立医院的销售,而更多的是在院外的跟踪服务和跟踪销售。另外,对胰岛素等生物医药的集采规则,也在不断探索和优化,并不像化学药品那样一味追求降价幅度。等等因素的存在,我们可以看到,集采的冲击实际远远没有市场预期那样大。3、竞争对手的增加,将大大削弱长春高新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就像前文分析的那样,长春高新在生长激素这个市场具有“三大壁垒”和“六道护城河”,因此,竞争对手的冲击,中短期来看,其实并不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即使长期来看,只要长春高新不犯战略性错误,预计,长春高新的竞争优势很有可能会得到长期保持。
五、 “市场先生”关于长春高新的其他悲观判断,也是过度悲观的,因而也是错误的。
1、房地产业务资金占用问题。在长春高新企业发展早期,房地产业务是企业的主业,为企业提供了比较多的资金和资源。最近几年,房地产市场形势变化且金赛药业生物医药异军突起,使得长春高新的房地产行业不亮眼且有些人可能觉得她对长春高新有一定的“拖累”。房地产的潜在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她主要影响的是企业的ROE、ROA,并可能对市场估值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和绝对的盈利水平并没有重大不利影响。至于有人担心,大股东长期占款换不了、可能ST云云,这些都是太不了解房地产市场和土地开发的运作流程,因而产生的一些过虑情绪罢了。
2、金磊博士可能离开长春高新。从种种迹象来看,就像前文所论述的,长春高新和金磊博士的合作,是相互包容、支持、多赢的合作。金磊博士曾经说过,是他离不开长春高新,而不是长春高新离不开金磊。这里面固然有谦逊的成分。但是,实际情况也确认如此。如果离开长春高新这个文化、土壤和历史积淀,长春高新固然可能会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但是,金磊博士恐怕也未必能够获得他留在长春高新所能达到的事业高度。所以,个人研判,长春高新和金磊博士很大概率将继续保持长期合作下去。当然,即使最坏的情况出现了,金磊博士某一天真的不在长春高新了,相信金磊博士这样具有大格局的科学家企业家,也已经将接班人团队培养出来了,事业一定也是后继有人,能够继续带领破浪前进的。
综合以上,个人对长春高新形成前文所叙述的判断和结论。@牛牛永远的爱 @能力圈的边界

全部讨论

还有这里的20年期的gdp应该是60万亿吧

06-26 10:48

学习了,您说的美国的八个制药企业的市值占美国gdp0.5%至1.5%是指单只占比还是八只占比?谢谢啦

06-25 22:16

金赛的超长效要来了

06-25 21:59

感谢分享,27年或者更早之前长效水针通过美国FDA就是核爆炸级别的,国内药企有几个原研药能在美国上市,而且还是超级大单品,目前好像仅有辉瑞才推出长效水针刚通过fda。
27年上海全球研发中心投入使用,将是重大利好,只有这样才有对标强生的底气!很多人不能理解全球研发总部为什么要在上海不是继续待在长春,对于医药企业来说江浙沪的产业配套和人才吸引比国内其他任何地区都要高出几个等级。金总说上海总部晚开工里面,是的,如果不是晚了点也很难97.7买52手。
医保冲击过,婚也离了。还有一点挺重要,之前看访谈了解到金博应该2个小孩,其中一个儿子今年应该正好19岁。这一点对于65年出生的中国人来说很重要,懂得自然懂。从他的采访可以看出金博长期有锻炼的习惯,应该有意愿再努力奋斗之前5到8年以上。
看看2028年或者2030年会怎么样~

06-25 21:44

写的非常好。

06-25 21:45

生长激素基本盘稳住,积极开拓第二增长曲线

06-26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