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信证券:近期银行调研总结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10回复:1喜欢:25


1. 稳定息差压力大在负债成本上升、资产端收益提升幅度不显著的背景下,息差稳定压力重重。

1.1. 负债成本压力挥之不去,竞争帷幕高调拉开整体而言,中小银行在负债端的竞争帷幕高调拉开。以民生银行为例,一方面,民生过去的战略转型主要体现在资产端的客户下沉,小微业务是主要特色,目前则将负债端的改革纳入战略高度,推出小区金融战略并和小微战略并列为“两小战略”,力图开始主攻存款端,待成熟之后和资产端转型互相融合;另一方面,据媒体报道,民生银行拟携民生加银、汇添富两基金推电子银行卡,该卡向客户支付货币市场利率,转入转出无费用并且支持随时取现,这无疑标志着银行在负债端的竞争真正来临.

1.1.1. 社区银行:民生银行力度最大电子银行卡的具体细节和影响尚待考量。社区银行在国内也仍属试验阶段,虽然已有多家银行低调试水,比如兴业、宁波、上海农商行等,但大多处于区域性试探状态,将社区银行提升到战略高度的可能仅有民生银行,多数银行仍处于观望状态,比较担心的问题有两个:1、监管层态度不明朗。虽然理论上社区银行无柜台不需报批只需报备,但仍游走于监管边缘;2、与社区银行伴随的成本问题,很难判断能否实现盈亏平衡。有银行考虑通过人员成本的节省,比如借鉴保险公司的模式,但各家银行多担心与此伴随而来的银行声誉风险问题。率先尝试虽然风险、成败难定,但先行一步占领中高端社区必然意味着实现盈亏平衡的概率更大,也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在布局上,民生银行规划先行一步重点进驻大企业核心工作区、CBD 商圈、高校、小微业主聚集区、新城镇居住区以及中高档社区,同时提供各种便民服务,包括家庭管家(代缴代付、代挂号等家政服务)、生活秘书(特色产品折扣信息、机票预订、生活便利服务等);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方案,比如两口之家提供包括旅游、休闲、购物等消费金融需求;三口之家提供包括教育、留学、医疗服务;三口以上的家庭则提供包括养老金管理、医疗保健等服务;金融产品则包括授信类(消费贷、商贷通)、财富类(三方理财、基金、保险)、结算类(手机银行、跨行资金归集、乐收银、网上银行)、特色卡(智家卡、贵宾服务)。此模式非常值得期待。

1.1.2. 互联网金融对负债端的冲击:短期内尚不显著,成本的更多压力来自理财产品余额宝等的出现一开始也让银行感觉到压力和挑战,但目前看来实际影响并不大。余额宝等对银行存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小额、零散的存款,对中高端人士的存款影响是很小的。而对银行来说,“二八定律”非常明显,财富值高的人对金融知识比较了解,受余额宝影响很小。余额宝的优点主要是方便,但其 t+0 模式也并不是完全的 t+0。对银行而言,存款端利率的上升压力更多来自于银行自身理财产品的快速发展。比如有些小银行为了留住客户存款,对存款较多的客户甚至主动提供超短期、高流动性理财产品,真正意义上的活期存款在变得越来越少。

1.1.3. 物理网点的重要性依旧虽然互联网来势汹汹,但从用户角度来讲,中国人传统而言更依赖于物理网点。这也是多数银行考虑布局社区金融便利店的主要原因。以北京银行为例,即便是 ING 提供技术援助背景下共同成立直销银行,但也对 ING 的模式进行了中国化:ING 在荷兰和秘鲁地区发展有网点的银行业务,直销银行主要是德国、澳大利亚等无网点地区,成本低效率高。北京银行和 ING 不同是线上线下一起共同推。线上还是网银业务的扩展和延伸,线下主要是自助机具,当然也有一定的升级,原来的机具是简单的存取款,现在能做到的是可以开卡、识别身份证、也会有视频影像、简单审核,进一步还能做到卖理财产品。虽然网银也可以卖,但直销银行更综合,还有基金、整套资产配臵方面的一套服务。

1.2. 差异化:股份制银行在存款竞争中更积极大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在存款竞争中表现各异。大银行由于客户数量众多,户均存款不高,特别是以农行为例,户均存款可能只有几千亿的规模,大多用来满足流动性需求,对利率非常不敏感,因此存款的竞争短期内对大银行冲击尚不明显,因此大银行负债成本普遍不高,并且在稳定息差的压力下,更倾向于以稳定负债成本作为首要考量,对高成本的协议存款兴趣不大。城商行则和大银行相反,对协议存款的需求较大。股份制银行更为灵活,通过不断地创新来提升存款基础 。

1.3. 资产端追求高收益即便有各种努力,负债成本上升的趋势很难逆转,在此背景下各家银行均不同力度的加大了资产端转型。贷款方面,激进型银行将客户下沉做到极致,稳健型银行也对客户结构上进行部分下沉,向中小企业倾斜。非信贷业务方面,债券配臵并不积极,更倾向于寻找其他高收益的类信贷业务。但由于可能会落地的“9 号文“的不确定性,短期内非信贷业务中的类贷款业务暂时处于观望状态。但是银行普遍认为融资需求旺盛,即便有监管也会有随之而来的新的创新产品出现。

1.4. 4 季度息差环比预计平稳从各家银行反映的情况、包括央行公布的数据来看,3 季度以来贷款定价水平略有上升,预计 4 季度净息差环比有望持平。但明年的不确定性则更大,一方面成本压力较大,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难以确定。虽然更大的可能性是 NCD 率先推出并只限于银行间市场,然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存款利率明年动的可能性偏小,但整体而言息差不确定性仍然较大。

2. 资产质量:旧问题延续、新风险点尚不显著银行不良率的上升趋势可能难以逆转,但从去年到今年的一些主要问题目前渐趋稳定。过去一段时间不良贷款的压力地区上主要是江浙一带,行业上主要是钢贸、光伏、造船,市场关注较多的平台贷、房地产贷款资产质量相对稳定。不良会继续上升的原因有: 1、 钢贸、光伏,造船等情况还在继续演绎,只是程度没有过去一年多那么严重。上半年钢贸企业有问题导致企业主还款能力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到他们的信用卡贷款、

个贷、按揭, 3 季度一些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出现了不良的上升。一些银行光伏行业贷款不良率高达 20%,船舶行业不良率高的有 9%,钢贸贷款不良率高的有 12%,但由于规模不大,所以对全行不良率水平并没有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2、 江浙一带的问题目前在福建、广东地区也有出现,但仍然主要是源自于钢贸、造船行业,其他行业目前没有类似的问题出现。 3、 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国企改革有可能给银行带来的压力:部分国有企业可能会对经营不善的子公司、分支进行剥离,这对银行资产质量可能会产生一定影响。目前尚不显著,后续情况值得跟踪。

3. 中间业务收入前景相对乐观中收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几大块:1、基础性的中收,比如结算、交易、银行卡等,这些业务增长趋势是非常稳定的,和宏观经济的相关度较大,过去每年都有 20%左右的增长,预计明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速难度不大; 2、创新性业务,比如理财,电子银行业务收入,今年呈现出翻倍式的高速发展,预计明年还会发展的很好,市场的高点在哪里不能完全判断,这取决于创新的力度和速度; 3、表外融资相关:这一类业务收入受到政策的影响会比较大,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反复,明年的增速和政策密切相关。总体感觉对银行而言,利息收入面临的压力较大,而中间业务增速相对乐观。城商行由于规模较小,手续费收入的季节效应比较明显。

4. 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影响主要是负债端,但目前也不显著。在资产端虽然互联网企业可以通过大数据,提供一种风险识别技术,但无法像银行那样做完善的贷后监控和检查。另一方面,银行自身并不缺大数据,缺的是对大数据的挖掘和利用。银行自身在网络银行方面的主要努力是:1、和电商合作;2、新产品开发而非简单的将传统业务搬到网上;3、实现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的网络化销售;3、直销银行。

5. 理财直融工具:试点阶段,银行积极性不够首批十几家银行同时开展债权直接融资工具、银行资产管理计划两项试点工作。银监会初衷是为治理理财产品乱象,这一开始被视为推动银行理财“非标转标”的平台,具有标志性意义。但实际的结果是“看上去很美”,主要原因有两个:1、政策不清晰。2、银行不积极。银行在项目选择上更倾向于自己的项目,因此非标资产很难实现流动性的提高。首批 11 家试点银行发行完 28 只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总量为 120 亿)后,新一批试点规模将在年底前释放。试点之后,银监会会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将这一架构固定下来。” 有关同业业务监管新规的说法,这和传言中的 9 号文以及年初的 8 号文基本一脉相承,即“将理财业务规范为债权类直接融资业务”,实现理财与信贷业务分离、产品与项目逐一对应、单独建账管理。但从央行角度,疑问在于:是不是再造一个债券市场?银监会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得理财更加规范透明,即栅栏原则,理财管理计划是个开放式按净值

的产品,这个特征是以直接融资工具可交易可估值为基础,这个工具是在中债登登记托管、各家银行公开发行,发起行有报价的义务,实际上是个做市商,中债登根据各家银行的报价,连续报价,持续估值。同时,每家银行买自己的融资工具,最多 80%。但实际上,银行并不愿意去购买他行的融资工具,理由是:信息不对称,更信赖自身的项目筛选。

6. 同业业务:等待 9 号文落地传言中的 9 号文有各种版本,银行层面并没有接到类似通知,但从业务发展和风险的角度判断,监管出台政策规范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但由于负债成本压力,银行更希望资产端去配臵高收益资产,因此,也在准备各种策略和研究各种创新产品、路径去应对监管。短期而言由于政策的严厉程度未知,在同业业务方面相对谨慎,暂时按兵不动。 7. 优先股:尚待政策落地大银行在优先股方面积极做准备,但目前尚有两个不确定因素:1、国务院的总体方案暂时没有,这也是决定性的,所以只有等待政策落地;2、方案出来之后各家都会准备材料,证监会对具体细则等方面,比如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程序等都要先出一套完整的制度,在这之后优先股才能进行真正的发行。目前优先股怎么发行,公开还是非公开、股息累积非累积、期限等都不确定,还是在讨论当中。

全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