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14喜欢:3

$微创医疗(00853)$ 有关医药耗材集采的一些逻辑

去年的第一轮集采和今年的集采全国扩面之后,相关的研究报告非常多。大多数都是论证按照规则和中标结果哪家上市公司得利了,哪家吃大亏了。很少有报告从更高的维度来谈到集采的逻辑,以及对制药和器材行业商业模式的影响。以下试着从几个参与方来讨论一下。

1、以医保局为代表的G方。这次产生的医保局整合了原来物价的医药价格、卫健委的招标采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医疗保障基金、民政的医疗救助的职能,基本上是这个行业里有史以来最强大的甲方了。更重要的是在“药神”那部电影上映后降药价的政治正确深入人心。所以就算集采的政策下手狠一些,也没有成规模的质疑,谁敢逆潮流而动呢?

能够牵制医保局的,肯定不是下游成千上万家的乙方,而是同等地位的条口比如人社、卫健这些部门。因为医保局刚刚建立,权力范围不是很明晰,一些政策制定很容易就跟原来的条口交叉了,或者涉及到了原来条口的利益。所以想看医保局集采政策落地笑话的基本上没希望,部门之间互怼倒是可能看得到。

2、以药厂为代表的B方。似乎都在质疑为什么会报出超低价的苯磺酸氨氯地平,前面也有大V释疑了,美国和非洲就是这个价格,化学仿制药本质上就是高质量的精细化工。一片药大部分都是淀粉,小部分几毫克的药才是有效部分,按照精细化工行业按照千克或者吨算的计量标准,如果全国苯磺酸氨氯地平的集中度能达到前三家占据70%的市场,价格还能再下去一半。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商业模式的重塑。我们都知道(只是不能摆在台面上说),很多药都是带金出来的,尤其是辅助用药和中药注射液。可以想象,如果某个标杆的仿制药企,被查出来有个小本本(或者数据库),里面是给大三甲主任们带金的流水,那基本上人设就塌了。行业里面除了几家纯研发的企业比如信达、百济,几家原料药出口为主的企业比如华海,有几家能保证销售费用经得住审计没有这个问题?

所以集采的方向,未必是药企不愿意的。至少在一部分产品上一定意义上解决了这个潜在的大雷,这是个拆弹的过程。活得久一点赚钱当然会更多一些,站着把钱挣了当然更好。当然,高端一点吃相好一些的学术推广现在有以后也会有,我们有美帝也有,最起码表面功夫不能做的这么简单粗暴。

3、以患者为代表的C方。集采之后,C方的选择会越来越小。前面有球友质疑是不是有钱也用不了好药或者好器材了?不是的。仔细看江苏这次的方案,首先是70%的量,依然有30%的量在外面。其次这是加入集采的107家医院,许多军队的民营的医院不在里面。

对C方来说,真正的问题是可及性。比如我是某大三甲心内科主任,我一定要保证本月支架用量的70%是中标产品,那么在全月用量未知的情况下,唯一的选择就是前面尽量用中标产品,月末最后几天可以用标外的。那么如果有个患者坚持要用比如说雅培的金标准,那主任就要看关系是不是够铁可以挤占额度了,或者直接说本院做不了你去京沪大三甲吧。长此以往如果几次都不能中标,标外产品本地的渠道就会萎缩,出货量维持不了物流和仓储的基本成本。

4、以外资为代表的一方。以前高价高质量高毛利习惯了,现在出现一个超级买方当然受不了。但是看看美帝创新药专利到期之后的悬崖,这种场面人家是见识过的,不会大惊小怪。外资的角度,就是成本能不能降下来去匹配医保的集采。我们可以看到的有这么几个应对:赛诺菲的跟随匹配降价策略,罗氏还是诺华的卖苏州工厂离场策略,瑞迪博士的参与集采踊跃进场策略。耗材方面,外资最有优势的应该是骨科,自从创生和康辉在2013年被美敦力史赛克收购以后,低端骨科就实现国产化了,所以以后报出个可以匹配大博威高的超低价也不要奇怪。

全部讨论

还是太理想化了,或者说预期太线性了。

集采最大的影响是极大的提升了不确定性,让企业无法有计划的安排研发和生产。

一个大产能企业,落标了,怎么办?产品线要不要撤?剩下那点可怜的不稳定的市场,无法对生产计划做出合理的安排。研发还要不要继续搞?以往只要搞出来,无论早晚就会有一些回报,至少回收研发成本没问题。但现在,即使能确定自己提前搞出来,怎么有把握没有后来者进来又把市场清零?

中标的小产能企业,一下拿到原来数倍的市场,固然可喜。但是不是就全力扩建产能?今年丢标的大企业,明年拼死一博,拿回市场,自己还能不能保证中标?价格进一步压低的情况下,利润还能不能抵消快速增长的固定成本?

最好的情况是原来就大产能大市场份额企业中标,但在无人能承受丢标疯狂压价的情况下中标,自身利润绝不止压缩销售费用那么简单,而且意味着原来的较高销售规模大幅缩减。

这个过程每一轮都会让影响恶化,过高的不确定性,让企业无论中标与否都无法有前瞻性的安排生产和研发,我看还不如把中标期拉长到十年,一锤子买卖,最起码是死是活也就确定了,死了的安心再想别的去处还魂,活着的也好安心的在原有的领域里走下去。

2019-10-04 11:26

集采后,对化药压力很大,中标好,不中标直接滑坡;医疗器械中标的话,利润大幅下滑,但可以以量补价,不中标日子就难过了。这个行业,目前看来,比较确定性的是CRO,其他都存在很大的或然性,不了解公司不了解产品都不敢贸然动手。谢谢分享

2019-10-04 11:55

外企成本高得离谱,管理成本高,为了质量控制,因事设人,一人一岗,有相关经验的人选造成了很高成本。设备,材料,流程的全面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