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青客公寓更名5个月后净利润暴增,FLJ持续经营能力受质疑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原“长租第一股”青客公寓更名为FLJ Group Limited(FLJ)后,于1月23日发布了更名后的首份财报。

报告显示,2022财年(2021年10月1日—2022年9月30日),FLJ收入6.52亿元(人民币,下同),但归母净利润却高达8.2亿元,这源于对旗下部分经营不善公司的剥离。与此同时,财报显示,FLJ的独立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质疑FLJ作为一家持续经营公司继续经营的能力。

就持续经营的能力、原青客“旧账”如何处理等问题,2月8日,《华夏时报》记者向FLJ公开的投资者关系部门邮箱发送了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复,其公开的电话亦一直显示“用户正忙”。

收入下降,净利润大增

更名为“FLJ”5个月后,曾经的“长租第一股”青客公寓近日交出一份耐人寻味的财报。

该份于1月23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更名后的这家公司仍面临较大生存压力:2022财年,FLJ的营业收入从2021财年的10.36亿元下降了37.0%至2022财年的6.52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从2021财年的9.392亿元下降到2022财年的5.658亿元,同比下降39.8%,“主要是由于新冠疫情导致租赁单位数量减少,与一家租赁服务公司和中国建设银行终止业务合作,以及某些自营业务停止”,财报解释说。

收入下滑的同时,2022财年,FLJ却实现了8.20亿元的归母净利润,较2021年财年同比增长244.07%。但过去的2020财年及2021财年,公司分别亏损15.336亿元和5.692亿元。根据财报,2022财年的“特殊”源于FLJ对部分经营不善公司的剥离。

据公开资料,FLJ的前身为“青客”,于2019年11月15日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发行价为17.00美元/股,是当时国内的“长租公寓第一股”。上市后,却因为长租行业的大洗牌、以及新冠疫情的冲击,加之“租金贷”模式无法持续,2020年起,青客亏损持续扩大,资金链严重承压,并因拖欠用户租金、押金长期深陷维权风波。

2021年6月,青客股价跌破1美元,面临强制退市风险。一直不愿承认“倒闭”“退市”的青客,不断“辟谣”公司“仍在正常运营中”。直到2022年9月14日,青客发布公告,宣布将公司名称由“Q&K INTERNATIONAL GROUP LIMITED”变更为“FLJ GROUP LIMITED”,并使用了新的股票代码“FLJ”进行交易。更名后,FLJ仍为“中国公共租赁住房提供商”,并沿用了原青客官网网址及投资者关系信箱等,但目前官网已经无法打开。

尽管只是更名而没有退市,但青客悄然将旗下多家公司申请了破产。在财报中,FLJ透露:“截至2022年9月30日,VIE(上海青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有四家子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二条的规定向上海市第三人民中级法院提交了破产自愿申请……公司无法控制这些子公司清算中剩余资产的分配,因此将这些子公司取消合并。”

其中,2022年1月,根据上海市第三人民中级法院公告,青客在国内的运营主体“上海青客公共租赁住房租赁经营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同时,上海青客设备租赁有限公司、北京青客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南京青客公寓管理有限公司也分别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在取消合并日,被取消合并的VIE子公司的净赤字为22.311亿元”。

基于此,FLJ的持续经营能力也受到了独立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质疑。财报坦言:“我们的独立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关于我们的合并财务报表的报告包括一个解释性段落,质疑我们持续经营的能力。我们过去录得净亏损,未来可能无法持续经营或实现或保持盈利。”

长租公寓行业逻辑生变

就公司目前经营情况、持续经营的能力、原青客纠纷处理进展等问题,2月8日,《华夏时报》记者向FLJ公开的投资者关系部门邮箱发送了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复,其公开的电话则一直显示“用户正忙”。

从“青客”到“FLJ”,改名换姓后的“长租第一股”能否涅槃重生,依然还需市场与时间的检验。而青客从辉煌走向落寞的案例,也能令人一窥长租公寓市场在过去数年间的沉浮俯仰。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租购并举”,鼓励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之后,在资本的助力下,已经颇具规模的长租公寓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但自2018年开始,长租公寓行业频现“爆雷”事件,多家长租公寓运营商深陷资金链断裂的泥沼,即使是成功赴美上市的蛋壳、青客都难逃一劫。

时至今日,尽管经过多轮深度洗牌和沉淀,长租公寓市场的前景仍被寄予厚望。2022年10月,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再度强调“租购并举”。2022年底,世邦魏理仕发布的《中国长租公寓投资报告》指出,受益于可持续的需求增长、资产流动性和可规模化的巨大提升空间,长租公寓有望成为未来十年中国最具成长性的商业地产类别。

在政策的鼓励下,我国住房租赁建设进一步提速,标杆住房租赁企业亦加速布局。以万科为例。就在近日,万科公告称,其与中国建设银行将共同投资设立“建万(北京)住房租赁投资基金(有限合伙)”,规模为100亿元,用于投资收购房企存量长租公寓资产。

随着租赁市场监管日趋完善,相比过去的野蛮生长,长租公寓市场也愈发凸显出理性发展的一面。

2022年底,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住房大数据项目组组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房地产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邹琳华在采访中向记者表示,租房市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房地产的逻辑已经发生了新变化:长租房市场逐步有望实现资金平衡,市场空间将被打开。

“住房租赁的’中国模式’正在成型。”在采访中,ICCRA住房租赁产业研究院院长赵然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指出,相比美国、德国等一些成熟的住房租赁市场,中国的住房租赁模式在探索建设上更具中国特色:“其机制上对金融工具的强调,其构建方式上对长远退出的考量,让中国模式成为更加市场化、更有可持续性的创举。”

“未来,金融闭环、品质供给、多元化主体供给,将成为住房租赁的’中国模式’。” 赵然颇为肯定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