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水分”还是再趋弱?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摘要

社融、M1“罕见”负增长。4月新增社融-1987亿,同比大幅少增1.42万亿。社融增量不仅远低于季节性,且为2005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社融存量增速也连续四个月下行,本月再度回落0.4个百分点至8.3%。此外,本月M1同比增速大幅回落2.5个百分点至-1.4%,为历史上第二次转负,上一次是在2022年1月。具体到各分项来看,在票据融资拉动下,人民币贷款项的整体规模并未显著低于季节性,反而是直接融资中的政府债及企业债、间接融资中的未贴现票据对社融拖累明显。

“社融弱”与“经济弱”并不等价。央行在早先公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我国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趋于弱化”。具体到4月的情况:①政府债券同比少增5500亿,是社融最大的拖累项,但政府债券供给节奏由政策外生决定,与基本面变化关联度不高;②企业、居民短贷合计少增近5300亿,对社融拖累亦十分显著,或与“手工补息”调整、“资金空转套利”监管等短期因素有关,同样并非基本面变化的结果。在“换档期”中,剔除地产部分的企业中长贷或是与基本面匹配度最高的部分,4月企业中长贷余额增速下滑0.36个百分点,在历史上看并不极端。

“负增”社融在利率走势中已有定价。从逻辑上看,社融大幅少增与“缺资产”属于等价事件,在前期利率下行过程中已经在发挥作用。动态角度看,社融能否继续推动“债牛”延续,取决于:①融资下滑是否会触发货币宽松。年初以来,受制于汇率、防空转掣肘,资金利率在下行幅度上明显弱于其他期限,DR007价格仍然维持在1.8%以上。近期,随着存款再度向表外迁移,非银融资成本与DR007甚至形成倒挂。超预期数据能否构成资金价格最终“松绑”的催化剂,值得关注。②社融是暂时“挤水分”还是再转弱趋势的开始?考虑到4月社融政府债券和短期贷款拖累过于明显,前者随着供给窗口开启会自发缓解,后者在监管冲击过程中会呈现减弱迹象,社融持续转弱的可能性并不大。

综上,4月社融大幅回落短期看对市场的确形成情绪提振,中断了此前的调整态势。但社融变化与基本面信号略显背离,一方面是二者关联度下降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4月数据受到了“挤水分”的短期影响。4月数据虽是“新信息”,但已经通过“资产荒”的渠道对市场定价形成了影响,向后看,能否继续推动债牛,取决于融资下滑是否会触发宽松,或者是否会在中期延续下滑态势,考虑到资金定价偏高的背景,前者概率高于后者,收益率曲线或进一步呈现“陡峭化”倾向。

风险提示:历史经验参考性降低、海外市场波动超预期

正文

社融、M1“罕见”负增长。4月新增社融-1987亿,同比大幅少增1.42万亿。社融增量不仅远低于季节性,且为2005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社融存量增速也连续四个月下行,本月再度回落0.4个百分点至8.3%。此外,本月M1同比增速大幅回落2.5个百分点至-1.4%,为历史上第二次转负,上一次是在2022年1月。

具体到各分项来看,在票据融资拉动下,人民币贷款项的整体规模并未显著低于季节性,反而是直接融资中的政府债及企业债、间接融资中的未贴现票据对社融拖累明显。

1)人民币贷款项中,票融明显高增、短贷大幅回落。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7300亿,同比小幅多增112亿。其中票据融资项同比多增7101亿至8381亿,同比多增规模创历史新高。而企业短贷和居民短贷均大幅多减30001亿、2263亿至-4100亿、-3518亿,新增规模均远低于历年同期。企业中长贷则同比少增2569亿至4100亿,新增规模并未显著偏离过去五年同期均值4859亿;居民中长贷同比多减510亿至-1666亿,新增规模与去年同期(-1156亿)量级相当。整体来看,虽然企业和居民部门短贷均同比大幅多减,但在票据融资项拉动下,4月人民币贷款项并未像新增社融一样远低于季节性。

2)新增政府债券、企业债及未贴现银票均大幅回落,对社融拖累明显。受地方债发行偏慢、特别国债发行暂未启动等因素影响,4月政府债券融资同比大幅少增5532亿至-984亿,为2018年以来首次负增长;同时,直接融资中的企业债融资也同比少增2447亿至493亿。未贴现银票则同比少增3141亿至-4486亿,新增规模为历史同期新低。

其他结构性指标方面:①社融结构指标大幅回落6.3个百分点至9.25%,为2023年4月以来新低。由新增票融结束前三个月的负增趋势,本月大额“冲量”带动票据余额规模重回增长,余额增速也大幅增长6个百分点至4.43%;而企业中长贷余额增速则小幅下行0.4个百分点至13.68%。因此我们构造的社融结构指标增速(企业中长贷增速-票融余额增速)大幅回落6.3个百分点至9.25%。②企业存款增速自2012年以来首次转为负增长,存贷款增速差进一步下行。

“社融弱”与“经济弱”并不等价。4月以来,我们跟踪的基本面高频信号呈现出改善迹象,从官方已经公布的综合性指标如PMI看,也仅出现了季节性回落,甚至还维持在荣枯线以上,这些“征兆”与社融数据大幅走弱并不匹配,也是市场未预期到社融有如此大降幅的重要原因。央行在早先公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我国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趋于弱化”。简单计算增量社融对增量GDP的拉动效率,2023年每单位社融增量仅对应0.16个单位的GDP增量,降至2011年以来历史低位(除2020年特殊年份),二者的勾连关系确在减弱。既然此前社融抬升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并不显著,社融回落在经济层面的反应也未必剧烈。

具体到4月的情况:①政府债券同比少增5500亿,是社融最大的拖累项,但政府债券供给节奏由政策外生决定,与基本面变化关联度不高;②企业、居民短贷合计少增近5300亿,对社融拖累亦十分显著,或与“手工补息”调整、“资金空转套利”监管等短期因素有关,同样并非基本面变化的结果。现阶段,库存周期与地产周期在方向上明显分化,在“换档期”中,剔除地产部分的企业中长贷或是与基本面匹配度最高的部分,4月企业中长贷余额增速下滑0.36个百分点(由于数据缺失,暂难剥离地产部分),在历史上看并不极端。

“负增”社融在利率走势中已有定价。从社融公布后的市场走势看,债市经历“过山车”般的由跌转涨,低于预期的数据对于债市情绪显然构成明显提振;但从逻辑上看,社融大幅少增与“缺资产”属于等价事件,在前期利率下行过程中已经在发挥作用,或者说,在现有利率定价中已有反映。例如,从农商行债券买入规模看,4月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

动态角度看,社融能否继续推动“债牛”延续,取决于:①融资下滑是否会触发货币宽松。年初以来,受制于汇率、防空转掣肘,资金利率在下行幅度上明显弱于其他期限,DR007价格仍然维持在1.8%以上。近期,随着存款再度向表外迁移,非银融资成本与DR007甚至形成倒挂。超预期数据能否构成资金价格最终“松绑”的催化剂,值得关注。②社融是暂时“挤水分”还是再转弱趋势的开始?考虑到4月社融政府债券和短期贷款拖累过于明显,前者随着供给窗口开启会自发缓解,后者在监管冲击过程中会呈现减弱迹象,社融持续转弱的可能性并不大。

进一步看,利率定价由货币“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数据更多反映“供给”端变化,经济景气度反映“需求”端变化,在二者关联度下降的背景下,若货币供给收缩并不引起等比例的基本面回落,事实上反而造成供求关系趋近。例如,4月M2明显回落1.1个百分点,但PPI降幅减小0.3个百分点,若实际产出(工业增加值)降幅在1.4个百分点以内,事实上并不对利率下行提供增量推动力。

综上,4月社融大幅回落短期看对市场的确形成情绪提振,中断了此前的调整态势。但社融变化与基本面信号略显背离,一方面是二者关联度下降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4月数据受到了“挤水分”的短期影响。4月数据虽是“新信息”,但已经通过“资产荒”的渠道对市场定价形成了影响,向后看,能否继续推动债牛,取决于融资下滑是否会触发宽松,或者是否会在中期延续下滑态势,考虑到资金定价偏高的背景,前者概率高于后者,收益率曲线或进一步呈现“陡峭化”倾向。

本报告分析师

尹睿哲SAC执业证书编号:S1450523120003

特别提示:

本公众号不是国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投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只是转发国投证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

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该等信息、意见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具有针对性、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订阅者应当对本公众号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评估,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国投证券对本公众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所造成的任何后果,国投证券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仅供国投证券股份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公众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内容的适当性,国投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公众号所载资料而视相关人员为专业投资者客户。

一般声明:

本公众号仅是转发国投证券已发布报告的部分观点,所载盈利预测、目标价格、评级、估值等观点的给予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和前提条件,订阅者只有在了解相关报告中的全部信息基础上,才可能对相关观点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

本公众号所载资料较之国投证券正式发布的报告存在延时转发的情况,并有可能因报告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仅为报告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该等意见、评估及预测无需通知即可随时更改。

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涉及的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走势可能受各种因素影响,过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预示和担保。在不同时期,国投证券可能会发出与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国投证券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或交易观点。

本公众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国投证券所有,国投证券对本公众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国投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