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之后,它将会颠覆行业?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一个“小众”媒介——播客,正在悄悄占据年轻人的心智,成为青年群体和内容从业人员的精神伴侣。

如果说在书籍/报纸/杂志、电视/长短视频之外,还有什么媒介形式和渠道能够被挖掘且有机会爆发,播客或许就是那个潜力股。

在垂直播客平台「小宇宙」上,你能够找到科技、文化、访谈、商业等各行业的优质内容,整体内容质量很高,用户声誉和粉丝黏性同样很高。

“双高”优势也让播客这个看似高端和小众的市场,逐渐被不少机构和资本关注。

一门垂直但不小众的生意

研究播客用户后你会发现,这部分用户与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用户的重合率很低。

作为播客多年重度用户,我发现周围听播客的朋友,只有重度和不听两种区别,很少见到偶尔或者随便听听这种状态。

不过这个“用了就停不下来”的媒介,仍有很多人不了解不熟悉,也分不清楚广播和播客的区别。但两者虽然都是音频形式,核心却大不相同。

播客译自英文podcast,是单词“iPod”(苹果一款古早的音频播放器)与“broadcast”(广播)的结合。千禧年初,不少听众使用iPod收听音频节目,又由于这类节目的广播特性,Podcast由此得名。

根据澎湃采访《忽左忽右》前主播,JustPod前首席执行官杨一,杨一给出了自己关于播客的定义,找到了「一个最大公约数的说法——即播客式音频节目」。

可以看出,播客其实就是音频节目,与电视台或视频平台看到的视频节目类似,只是呈现方式是音频(只有声音没有画面)。同时又因为有“节目”进行限定,所以播客跟音乐、有声书、知识付费课程等其他音频形式也不一样。

至于播客跟广播的区别也很好理解,国内的广播节目多以频道的形式出现,某个频道在某个时间段固定播放某一节目。但播客时间机动灵活,内容丰富多样不受限制,主播观点往往更加鲜明有个人风格,跟粉丝之间的情感互动也更多。

某种程度,我们可以认为播客比广播电台节目更注重内容是否契合用户偏好,也可以将电视节目和短视频的区别类比到广播和播客的区别上。

目前,根据平台性质可以将播客渠道分成三种:一种是音频平台上插入播客频道,喜马拉雅、荔枝、蜻蜓FM平台上都在开发播客生意;第二类是垂类播客平台,如小宇宙、苹果播客等APP;第三类是音乐流媒体平台,如网易云、QQ音乐同样开放了播客生态,吸引更多创作者产出优质内容。

可以看出,几乎所有跟声音相关的泛音频平台,都在布局播客,足见其潜力。

播客的爆发,其实归功于苹果在iPhone系统中开发出“Apple Podcasts”这个APP应用,简化了听播客的硬件成本,至此手机成为收听播客的大众化客户端,播客也在欧美市场迅速发展壮大。

虽然没有必要什么都跟欧美相比,但在探索播客这个媒介形式上,美国媒体的确开始很早且走得更远。在国内,中文播客的生态仍在起步发展阶段,市场规模和内容丰富度远远比不上图文和视频,常被认为比较小众。

当然,发展到今天,在国内市场播客也不那么小众了。全球播客行业网站ListenNotes数据显示,中文播客的用户已经超越了1亿人次,在各类媒介增长率逐渐放缓、甚至陷入停滞的2023年,播客用户的增长率仍旧强劲,连续两年超越15%。

中文播客发展到现在,虽然垂直但并不小众,且还在快速成长。

对年轻人更强的吸引力

平台大力开发播客,自然跟其商业价值有关。

播客这一媒介,用户黏性很强。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播客的听众在全社会中往往是那些更年轻、收入更高、学历更高的群体,这部分群体拥有更强的消费能力,为好内容付费的意愿更强烈。

特别是在视频这类浅显内容占据大多数人心智的情况下,大家对于非文字、更具深度且有趣的优质内容,这部分需求并未被满足。且囿于文字需要更加沉浸且很多场景难以兼顾,播客就成为最佳替代品,很多人习惯在通勤、做家务的时候听播客。

有场景需求,有情感价值,催生出一批优质的播客节目,也让播客逐渐摆脱小众,且粉丝黏性极强。

根据财经杂志的报道,中文播客行业人士做过调研,发现收听播客的人,往往有阅读长文、书籍的习惯,因此从内容偏好上来看,可以说Kyth的说法是,“听播客需要一点点沉浸,太浮躁的人爱听播客的可能性低一点。”

从这个角度来看,年轻、高知、购买能力强,这类用户群体显然是品牌喜欢的消费者,JustPod《2022中文播客新观察》显示,播客22-35岁用户占比超70%,学历较高,月平均收入达14808元。

随着智能家居新能源车持续发展,很可能会拓宽播客用户及市场规模,就在最近,我一个新买车的朋友表示路上听音乐已经很难满足需求,有声书又不感兴趣,播客成了最优选择。

可见,在受众注意力逐渐稀缺的情况下,如果说在图文和短视频之外还有什么能够吸引用户,或许播客就是撬动用户和品牌的抓手。优质内容吸引优质客户,这是品牌方所喜欢的。

尽管播客商业模式日益发展,国内外的播客生态还是有很大区别。

目前国内大部分播客仍然是由个人、自媒体或原生播客公司所制作,专业的全生态运营的播客公司很少,JustPod这类机构已经是当之无愧的顶流,这也造成在国内市场,播客的盈利能力仍然有限。相比之下,播客在海外的盈利能力已经相当可观。

这跟播客在欧美市场发展较早有关,国外很多大众熟知的外媒都是播客的专业制作方,这些传统大型媒体集团会将一部分资源倾斜到播客制作上,以内容为吸引力,吸引相当一部分用户,进而实现流量变现。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自2015年以来,美国用户每周收听播客的平均时长已经翻了一倍。

因而在欧美市场,播客也是媒体集团获取广告赞助的重要渠道,甚至支撑起整个集团的盈利。像NPR旗下播客就已经代替电台节目成为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利润非常可观。

当然了,国内虽然规模小看着像小作坊,但比起专业机构,国内播客的粉丝对于主播的价值观和情感陪伴更加认可,黏性也更强。

结尾

尽管未来,中文播客市场能否从几十亿规模走向百亿甚至千亿,现在仍然是一个被争论和探讨的问题,但这个行业的主播们有信心,听众也十分看好。

不管结果如何,播客这个媒介渠道正在逐渐壮大,这并不必然是一个小众市场,毕竟当初微信公众号的成长,也是一批最先“下海”的媒体人在这个生态崭露头角,并迅速将大众的视野从博客、网站、微博拉到了微信生态上。

也许整个行业仍不成熟,很多个人主播运营播客仍然处于为爱发电的阶段,但作为一个长周期的内容生态,播客的广告变现已经有了新的可能性。播客粉丝的高黏性、强信任特质,让播客栏目的私域生态表现出极高的活跃度,听友群几乎成为头部播客节目的“行业标配”,而私域流量也有可能帮助节目拓宽收入来源。

作为播客的重度用户,我同样看好播客,不仅是因为其商业可能性在持续增加,也是因为播客给了更多人输出专业优质内容的机会。

短视频为什么能火热?就是因为电视媒体时代,观众只有接受和观看的选择,但在短视频平台,任何人都可以自己录制视频后被更多人关注,播客也有这个特质。

不同于广播是一对多的形式,听众只能被动收听内容,播客基于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在平台上录制音频内容并发布,播客也从PGC走向了UGC。所以播客受欢迎,也是满足了用户自己生产内容的需求。

这是一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