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投资者战胜专业投资者的躺赢之路

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4

躺赢君 JISILU

最近有点闲的业内人士又来了。


新的一年第一个交易日即将到来,聊聊我眼中的也许是最适合普通投资者的投资姿势。


上个帖在这里:

网页链接


里面说了消费 医疗 科技 高端制造四大盛产牛股行业。


普通人可能对高精尖的科技或制造都不了解,什么新药器械也是不懂,但赚钱这个事,越容易看懂越好。必需消费的吃吃喝喝最无脑,也最稳定,其他3个行业深入研究后的超额机会更多。


没能力的普通人,死拿必需消费也许就是最优选。


好多人说现在高估,的确。


那相对容易接受的方式就来了:在好赛道行业中选取低估的(譬如高息)股票做成组合。定期(比如每年)检查,换入更低估的即可。


中证指数官网网页链接有现成的雷同思路的行业红利指数可以看。比如消费红利,信息红利,医药红利等等。


基金公司发起跟踪的暂时只有消费红利008928/008929(对应AC类);

不过也足够了,毕竟消费本身是4大牛逼行业里最不依赖深入研究的行业,也是最难做出超额收益的行业。尤其这两年,完全是“含酒量”的竞争,谁“含酒量”高谁牛逼。


这里欢迎各位大佬将消费红利的长期收益作为业绩对比基准。


消费红利指数于2005年12月30日开始统计,至今指数成立15年年化约29%,近10年年化约14%,近5年年化约22%;


这长期收益谦虚一点说,在所有公募私募中,前5%总有的吧。欢迎大家回帖提供牛逼的公募私募长期数据进行对比。


其实本帖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不过我相信大家即使暂时买了这个也拿不住,投资是信仰的说法不是空穴来风,能受到众多投资者信任的,是长期心理按摩做的好的,收益反而不重要。


有兴趣可以接着看。


消费红利基金暂时规模小于5亿,还有打新收益。2020年一季度发行,4月底建仓完毕,至今7个月收益50%(有打新收益增厚)。


无需关心换仓,无需关心基金经理是谁,只要基金经理跟踪好指数即可。

12月定期调仓了,调出了涨的过多的茅台五粮液,估值下降近30-40%。


根据中证官网的提供的数据,消费红利和沪深300的估值是这样的,大家也可以自己去官网看编制规则和成分表。





可以看到PE小于30,股息比沪深300都高。这个估值是不是看起来就顺眼多了,没有动不动40,50以上的PE让人望而生畏。


妥妥的好赛道+不算高估。


至于为什么我观测到这个东西,觉得能躺赢,第一是作为敏感的长期金融从业人员的认知发现:花里胡哨的一顿操作到头来还真不一定能战胜大道至简的东西,第二是主要原因,一个字,懒,我想躺着也有好收益。所以帖子也是想到什么写什么,大家也可以反驳或者提问,会挑几个理解不一样的聊聊。


正式开始扯了哈,因为工作的关系会审核各类公募私募的宣传路演稿,包括像但斌这种顶级的私募,只要来路演,我们就会审核内容有没有夸大或者让投资者误以为绝对性判断的字眼,当然不会很严格,风险提示必须有,再严格一般也不会,主要目的还是顺利募集资金,吹牛逼别太过分了就行。


如果是刚开始接触大佬的产品介绍,相信大家大多跟我很多年前的反应一样,满脑袋卧槽,讲的太特么有道理了,思路异常清晰,太牛逼了啊,马上想买,甚至动过借钱买的念头。


唉,但是奇怪的事发生了,后面产品往往并没有像产品说的那样蹭蹭上涨,投资者很受伤。


先聊聊市场上众多的投资策略和系统。


首先是券商,券商不能下场亲自玩,下场玩的自营或子资管也会严格隔离的,更常见的是券商出具研究报告和投资咨询服务,这种自己不下场玩只卖服务的,我们叫卖方机构。卖的就是投资策略。

基金公司拿募集的真金白银入场玩,根据自营研究或者券商的研究报告下单交易,我们叫买方机构。


当然不是简单的说研究报告说哪只股好就买哪只,大家都是非常聪明的人,抄作业也得让我想想你的答案对不对。

买方机构看重的是这个研究报告的思考逻辑和推导逻辑,对自己有没有启发,认可这个思考逻辑的,能利用这个思路衍生的,这份研究报告就不错。

然后买方定期根据每家券商研究所的研究报告对己方的帮助来决定后面给各家券商的分仓。

(分仓收入指基金公司委托多个证券商同时进行基金买卖交易,交易成交后,按实际成交金额数的一定比例向证券商交纳的费用。基金分仓佣金就是证券商代理基金公司买卖基金成交后的经营收入,或者说手续费收入。)


中间当然有屁股决定脑袋的成分,谁是基金公司的股东券商,分仓多少会倾斜一些。

但整体上还是谁家研究报告的逻辑更得到买方的认同,谁分仓收入多。


大部分普通投资者不会看研报,大家就混论坛,大概2013年的时候,雪球的帖子质量非常高,随着人数的增多,质量是越来越差了。集思录目前慢慢也有这种倾向,不过这没办法,周期就是这样的,包括之前的和讯论坛等等,只要人一多,各种牛鬼蛇神都有。


论坛上的有些思路相当优秀,比如编程浪子的R15(ROE长期大于15%的股票组合),驽马的温度计(协助判断估值),我当时想买驽马的数据,他说我是第一个愿意付费的,免费送了我早期数据,后来集思录也跟其合作开发了温度。

虽然各大论坛的投资策略整体不如金融机构的研报,但论坛的一些牛人思路对本人启发更大。


重点想说,大家在看别人投资体系或者逻辑的时候,那些信誓旦旦的用决定性词语的,要特别谨慎,包括我这篇,如果不小心有非常肯定的东西,一定不要信。尽量学习买方机构,这个思路对自己有没有启发,有没有衍生思路或办法应用到自己身上。作业答案不重要,推导过程有没有问题。


逻辑关系清晰不代表能赚钱,更可能是看起来有关联而已,如果大家深挖索罗斯和塔勒布,就会知道他们共同的老师波普尔,还有爱因斯坦都更偏向不可知论,不过这个大家了解就够了,深信很容易滑入虚无主义的。


我本文所说的普通投资者的思路,就是先有长期统计归纳,事后补逻辑,俗称事后诸葛亮。但因为这个经验和现象足够久,会比仅观测几年得出来的结论靠谱那么一丢丢。

顺带一个重点,看不懂拉倒:短期协整或者统计套利是非常危险的,请尽量使用规则逻辑套利。

可以从模糊的正确和精确的错误的角度理解。


没看过塔勒布的,国内推荐看看许哲的文章。雪球知乎都可以搜。


在行业内看研报比较方便,我看的非常多,多个论坛也潜水多年。基本看的多说的少,由于慢慢中年,精力不足,同时从业人员也不能直接炒股,请大家放心,内幕交易老鼠仓啥的,我国多年后秋后算账的能力一等一,监控方式也是与时俱进的。多账户打新的也请低调,每个IP地址不要超过3个账户。

(有时候需要维稳的时候,监管会提前给我们开会,之后我们会安排工作下去通知大户,接下来一段时间不要大卖,大家说这种是不是可以通过适当卖沽获利,属于监管内幕吗?)


扯远了,说到我想找到一种很懒的投资方式,同时又能跑赢大部分人,争取躺赢。


回到研究报告上,研究员们慢慢发现,分给大家研究的行业区别是很明显的。这决定了你容不容易出名,就是容不容易赚钱,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方向也是。


现在有些鸡贼的自媒体或者私募更是如此,直接说我是专精研究4大赛道的其中某个的,然后长期收益跟沪深300去比,赚了我厉害,亏了是行业暂时不行。


虽然我自己也有自认为更好的精细化投资方式,但你问我心目中的消费股组合有没有自信长期跑赢消费红利,我还真没这个自信。


更新1:


给大家拉一个天天基金网的图:




左边4个分别为易方达中小盘(多年白酒为主),易方达消费行业,汇添富消费混合,中欧消费主题


重点:个个都是多年评级5星的明星基金,深受投资者喜爱。


右边4个上证消费中证消费,中证食品饮料中证白酒,消费指数基金的代表。


中间留下沪深300指数作陪衬,场面太残忍,沪深300被围殴。


然后再看看水平对比:




近三年所有时间段,看好了,是所有时间段,被动的消费指数完胜,一次小败都没。(实际混合型的仓位管理历史上也有过优势)


当然有人会说白酒行业太BUG,仔细看图,即使剔除中证白酒行业指数后,剩下的3大消费指数平均水准仍略胜一筹。


前面4个明星基金的基金经理很多老基民耳熟能详,而收益更能封神的消费指数基金经理却默默无闻。(当然中证白酒的基金经理也有不少人知道,毕竟含酒量最高,神的顶端)


如果你是被动指数基金经理,取得了更好的业绩,但并没有相对应的名望,是不是有点不平衡?

大家只看到消费吊打外行(沪深300),却不知道消费同行中,全仓情况下,明星基金对比被动指数并没有优势,对新人基金经理也没有明显优势。


业绩对比是门套路很深的学问。


大家只要知道一点:只要大方向对,谁管理都差不多,只能锦上添花,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这好比别人出生的起点就是你奋斗的终点,很现实也很残酷。


更新2:


聊聊均值回归


可能这个不少人理解的不够。


我们学到的均值回归图一般是这样的:





这里面有一个陷阱,就是大家很容易的无意识的把所有事物的均值默认为一致了。


实际上可不是这样的,我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


专业运动员百米的时间区间在10-12秒;均值11秒;

普通人百米时间区间在13-15秒,均值14秒;

胖子百米时间区间在18-20秒,均值19秒。


大家都得承认,有些群体天赋异禀。


的确,均值回归是对的,专业运动员群体中有人发挥好跑进了10秒,也可能腹泻跑了16秒,但只要次数多,或者时间足够久。均值会接近11秒。


同时强者恒强也有道理,重点:专业运动员群体即使回归均值,也比其他人的均值高。


最好不要有想当然的感觉,认为大家的均值都是同一条线,哈哈,想不到吧,别人的线比你高。


从历史数据看,四大行业就是容易牛逼(消费和医药是各国资本历史长牛的代表,科技的历史数据相对最短,不到30年,高端制造最难分辨)大家也别光看,要有质疑的精神,可以自己去看看成长股大师彼得林奇的持仓股,很大程度就是大消费类,

国内也是,大家觉得厉害的基金经理大部分时间和仓位都花在这四大行业上。


再次希望大家提供长期的打脸数据方便我证伪和归纳整理。


更新3:


再聊聊分散和集中。


来集思录的基本上都是低风险爱好者,所以分散的基础概念我就不多说了,有的大饼都要薄的透出来了,哈哈。


在降低非系统风险上,有不少相关的研究,大部分结论都倾向于几十个标的就足够化解非系统风险了。


我想补充的是:极度分散意味着极度平庸。


我们假设全世界都是一个资本市场,有个全球国家ETF,你买不买?


从极度分散的角度是要买的,安全嘛,不过要仔细想,你享受了全球几个强国(中美)的发展红利,同时也要被弱国(委内瑞拉等)拉低收益。


当然这没有对错啊,有的人满足于最分散的收益当然OK。


这可能是一个不恰当的比喻,主要是给大家讲,宽基包括了各行各业,其中有些行业是不够稳定的,暴涨暴跌,而长期收益统计下来则是非常一般的。


分散的程度自然是全球>国家>一级行业>二级行业>细分行业>行业内个股


分散到哪种程度,见仁见智。


躺赢当然要选尽可能长期可见的赚钱,受波动小,相对稳定的行业。


这里借用巴菲特的适度分散,相对集中的观点。

虽然他老人家的玩法比这个牛逼的多,永续低成本的杠杆,不会爆仓的那种,一般人学不来。有兴趣的话有空说。


更新4:


银行这几年大家觉得很惨,简单扯两句,其实长持银行也不错。


银行超越宽基并不难。你看工商银行,近5年收益也有近50%,年化8%还是有的,还不算分红。


打个比方,宽基收益长期8%,银行可以有10%,消费大概12%。


我们不深究坏账的量,直接说吧,银行坏账是一定会爆发的。


比如2000年左右,坏账40%,但是那又能怎么样呢?


银行一定会有黑天鹅,政府也一定会救。直接成立四大不良资产对接坏账剥离。


普通老百姓能怎么办,你告诉我,钱能放哪里?继续存银行是普通人为数不多的选择。


只要给银行时间,时间总能抹平坏账的。


选择银行,就是绑定了政府。同样政府有难,银行必须支援。


汇丰银行的除息事件,就是因为总部在英国,应政府考虑新冠问题,暂时要求不发放红利。


我国的银行业让利都是如此,既然命是政府给的,就得听政府的话。


大银行绑定最高政府,地方银行绑定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可能救不了本地银行,但国家只要不倒,一定会竭尽所能救四大行。


长期来看,银行呢又总能找到行业水准至上的企业放贷,夕阳产业或者公司,银行会收贷。


只不过银行的时间维度更长,可能几十年暴雷一次,几十年修复,但超越宽基还是大概率妥妥的。


消费当然也会亏好几年,但是你想啊,论坛上热衷的转债期限一般也有5、6年。


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投资周期为30年,30年的消费持续亏损,目前我没有看到这么惨的数据,欢迎大家提供反例。


更新5:


由于看过许多策略报告,自己开始做大量的收益回测,从最基础的低PB,低PE开始做。


当然传统低估指标超长期是有超额收益的,但我估计年限和回撤问题大家是撑不到太阳出来的那天的,但凡亏的时间久了,总是会怀疑这个东西的盲点在哪里,睡也睡不好,过度拟合始终是个问题。


提一句,新韭菜可能不知道,要不是注册制,什么基本面分析,技术分析等等花里胡哨的,都没有最小市值策略吊,年化轻松60%以上。


得勒,最后还是得总结长牛股的优势,先归纳再演绎。


相信很多人也知道,长牛股的特征就是长期ROE普遍都好。


但那是过去的数据啊,投资是看未来的。


让大家去找未来的好公司,还不是一样一筹莫展。


长期收益接近ROE这句话,编程浪子的实现方式是分散买入多只过去很多年ROE均维持在15%以上的个股,构建一个组合,相信以前优秀,未来大概率也会优秀。


这个策略其实足够简单粗暴了,收益也不错。


站在普通投资者的思路,我什么都不懂,对吧,不专业,没信息。你让我找连续10年符合R15的个股,我压根不知道哪里去找。


我希望更简单一点。


R15这个思路给了我很大启发,我想的是:既然很难精确判断哪家公司未来很厉害,反过来想,我是不是可以去统计一下行业ROE的高低和稳定性,时间越久越可靠。


如果一个行业长期ROE高于平均,又比较稳定,那这个行业是不是非常容易长牛,实现模糊的正确。


这个统计也侧面反映了各行业的天生差异,均值不大一样,也让我彻底抛弃了宽基指数。


更新6:


好几年前,有次与监管对接的时候,监管的有个说法我印象太深了。


大概意思是说,更早之前的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秋后算账的时候,有部分案件最终没有下罚单或处罚。

因为他这个内幕交易或者操纵市场是亏钱的,没好意思再罚钱。但这个处理方式不妥,只要坐实行为,就需要付出代价。所以大家近几年就看了很多罚单,即使最后是亏钱的,监管也处理你,再罚一笔。真——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个信息为什么我这么在意,因为有效市场假说认为一个完全公开的市场,大家是没有办法取得超额收益的。如果你能获得超额收益,一定是你有更近的信息或者更深刻的认识。


例如你是采购,并且知道一家公司在产业链中未来一段时间内是绕不过去的,同时别人不知道。那这个超额的钱活该你赚。


但是关键来了,监管告诉我,有的镰刀或者自认为镰刀,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被反割了。这种现象一直存在,只是在很长一段时间没公开处罚,大家也并不知道。


超额信息不一定带来超额利润。


这现象也是幸存者偏差的一种,大部分人一叶障目,只关注到了镰刀割别人,却容易忘记也有可能伤到自己。


很多散户非常热衷小道消息,我想提示的风险是,即使是一手信息,也不定能赚钱,能到你耳朵里的消息,都不知道传了几手了,但如果你依然期待别人去接你的盘,希望你好运。


这显然不是普通投资者能躺赢的方式。


更新7:


大家都贪心,我也一样,既然几个优势行业已经浮出水面,那是不是可以适当优化一下。


公认的好投资需要好公司,也要有好价格。


怎么办,普通投资者根本无力判断。


我们中国人的办法就是以史为鉴,拉长时间看。


这时我感谢自己始终保持了超越常人的阅读量,也许《股市长线法宝》及《投资收益百年史》这类超长期统计视角的书中有我想要的答案。


我注意到了股息/红利是长期收益非常重要的来源。


再次强调,大家在看别人统计结果的时候,不要盲目相信,尽可能自己验证下,包括我。


申万一级行业有28类,我在每个行业里选取股息最高的20只股票等额分配资金,每半年调仓一次。


结果我很满意,所有28个行业,使用红利的策略长期全部跑赢了对应的行业指数。年化超额收益数值区间为1.5%-11%(短期比如近两年不行,眼光请放长远点)


这意味着,传说中无脑的“狗股策略”在A股大概率也有效。


另一个让我惊喜的是,高股息个股的市净率和市盈率往往也不会高到天上去。


同时分红是实实在在的,比PE和PB更看得见摸得着。


既然求不得好公司+好价格,那我就将其变换为好行业+高股息。


好行业利用的是强者恒强的特性,高股息则是利用均值回归原理。


虽然不能完全躺下来,葛优躺的姿势还是可以准备好了。


更新8:


更准确的说,大家可以从长期维度观测到:


好行业中的公司并不一定都是好公司,但好行业里好公司更容易扎堆出现。


不要说普通人,再厉害的人也无法一直持续精准找到好公司,股神同样会买错,只要是人就会犯错。


好行业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中等偏上而已。


同样,什么是好价格也极难说清,如果能接受持股守息,那么红利策略就是一个模糊的好价格,起码是你能接受的价格,对不对。


所以高股息同样也只是中等偏上的次选。


两个中等偏上的选择一结合,如果大家数学过的去话,就已经能明白最终的结果是坏的几率大大降低,只要你的对手足够骄傲,犯精确的错误只是时间问题,而你成为最后赢家的机率则越来越大。这使得战胜专业投资者成为可能。


相信不少人看到这里也会跃跃欲试,试图进一步构建更好的组合或者择时,非常鼓励,希望你成功哈,可以回帖或者私信本人优化思路。如果我已经回测过了,可以适当少走弯路。


因为本文的重点是在于“躺”,我们继续聊聊躺的话为什么会偏向选择必需消费。


前提还是大家是普通投资者,分不清药品和医疗器械哪个有前景,也不知道区块链技术或深度学习是怎么回事。还好,最平常,最质朴的吃吃喝喝的感受大家都有,最本能也是最原始的欲望。


其他的医疗科技高端制造,想要超额收益,起码是需要一些行业知识的。


2020新冠期间,刑事案件都快没了,律师朋友很受伤。电影院线直接崩了,黑天鹅冲击了许多行业,唯独消费,大家都在家学猛学厨艺,一点没少吃喝,甚至比平日还多吃了两口。


消费在四大行业中恰好是不太需要太多商业分析的,同时也是基金经理最难做出超额收益的行业,各家公司纷纷在各自细分领域称王称霸,需求和增长稳定,这给了普通投资者很好的搭车机会。


插一句,虽然我也不喜欢白酒,但高端白酒的商业模式着实一等一,有人说白酒致癌,抽烟同样致癌,而且把危害标识的明明白白。


这一点也不妨碍各大烟草赚的盆满钵满。


有人觉得物业是好生意,关起门来收物业费,好赛道。


但长期赚钱的逻辑差距可能有点大,我相信大部分人心甘情愿付钱享受喝酒抽烟,物业费更多则是无奈之举。


如果有选择的话,你猜业主们会怎么做?


又扯远了,虽然商业模式的分析是有可能提高收益的,但不适合普通投资者,更不适合躺赢。


在消费红利按股息排序的规则下,之前入选的茅台五粮液因为近年涨的太快,股息的吸引力不如其他补位者,被自动调出,一定程度上算是做到了自动高抛低吸。也不劳您费心,突出了一个躺。


至此主题已经差不多了,留个课后作业:


必需消费的特性如此稳定,如果能配上一个不会爆的杠杆,那画面简直美如画。(本人非常不建议加杠杆,因为正常的杠杆都有爆仓风险,除非是我说的这种不会爆的杠杆,价值只会趋近于0,但永远不会亏完,以下内容超纲,有噱头成分,请酌情围观)





以上是一个现成的2倍消费品美股杠杆基金,11年40倍,如果评论能说出这个杠杆基金不会爆仓的原理,我就深入讲。


这类可能价值毁灭的工具,绝对不推荐大家满仓杠上,但如果只是配置仓位的一部分,动态再平衡的话,哎,是不是很有吸引力?


(消费杠杆基金原理和理解已联动至我的投变帖:


普通人可学可用的反脆弱风险控制理念和实践

网页链接


欢迎大家探讨杠杆基金的资金分配和止盈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