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特辑 | P2P除了融资,还能清库存?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0喜欢:0

这篇要说一家朋友投资过的非上市房地产公司。

但实在不想扯上什么关系,因为没有投资也不认识他们,所以就不点名了,省得麻烦。

二三流房企为何突然搞P2P?

是人性的丧失还是....咳咳

事情是这样的,主角是一家扎根在某个一线城市的二三流房地产企业,或者说准确点,是个集团了。

房地产涉及到太多的领域,这个集团就是主要是做房地产以及地产上游相关的产业,比如说建材、钢铁等等,下面有很多的合作公司或子公司。

由于房地产是一个需要大量资金的行业,因此融资肯定必不可少,房地产的融资成本有多少呢?可以简单参考亿翰智库发布的2017年上市房企TOP50融资成本:

可以发现融资成本是随着规模排名在不断攀升的,TOP41~50的房地产企业融资成本已经上升到8%了

尽管成本不会是完全线性增加的,但中国的房地产公司有上万家,对于开头提到的这家二三线企业来说,融资成本也不低。于是这家企业想出了一个“妙”招:自己开一家P2P公司来为自己关联公司融资,开出的利率呢,反正比自己以前融资的利率低。

有“保障”的P2P

有人可能会问,自己给自己融资,利息还低,会有投资者买账?

你别说,买账的人还挺多。因为:

1.尽管企业在自融,但在P2P这种信息披露几乎等于没有的行业,很多投资人根本就看不出它做手脚,即便发现也会被公司各种公关手段掩盖过去,毕竟人数相对少,也引起不了什么轩然大波;而且很多人认为,一家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企业,背景如此强大,就算没钱了还有楼卖吧?

(注:P2P行业里通常禁止“自融”即自己为自己融资,这相当于企业不经过任何筛查手段,不需要任何担保等等就将投资人的钱挪为己用,而且利率之高规模之大通常都还不上,简而言之,基本都是非法集资的庞氏骗局。)

2.利率虽然对于企业而言低,但对投资人而言却不低。比如上面TOP50的房企,融资成本高达8%,只要用7.5%的利率去融资,利率也比货币基金要高一截了,更不用说这家企业了,利率开到了11%左右。

基于上面两点,于是平台马上做大,一方面企业用更低的成本融资了;另一方面投资人拿到的利息更多了,两全其美!没有任何人有损失,不禁让人感叹这简直就是互联网金融给社会创造的巨大价值啊!

然而这还没完。

先抑后扬清库存

去年年底,大家都知道大环境不景气,无论是房地产还是P2P。连万科都在高喊着“活下去”:

于是这家企业资金链断裂,也撑不下去了,本金利息?自然还不上了。

一开始平台先放出公告,说还不起了,要分三年还,一听到要三年,投资人自然不干了,各种闹腾。闹腾之下大家已经预期钱是回不来了。

僵持了两个月,集团公司又站出来说:大家别慌,欠下的债我们是没钱还了,但我们还有资产抵债呀!

两个月以来本以为血本无归的投资人听到能有东西分,大多也就都接受了,总比什么都没有好吧(很好的先抑后扬战术)。于是这公司接着推出了“债权转购物卡”“债权转楼盘”的通道,也就是投资了多少,就能兑换等值的购物卡或者楼房。

还记得前面提到过这是一家二三流的企业吗?所以资产中,烂尾楼和郊区冷门地段的房子占了大多数。所有的债权都只能兑换到郊外没人要的楼盘,而购物卡,也只限几种旗下商城出售的商品而已。

至于那些位于市中心的房产——对不起,危机下的企业资产,市场开价都很低。而且企业需要维持经营来保障还款,如果这些核心资产都卖了,企业经营不下去,钱就更没法还了。

投资人虽然憋屈,但也好像没毛病,万一企业真的不行了,恐怕连郊区的房产都成问题了。于是那些有意向的投资人纷纷收购债权,换卡的换卡,换房的换房。

最终这家企业,成功地在景气的时候用低成本融到了钱发展,又在不景气的时候清理完了库存。这种骚操作不服都不行。

当然,这么无良的企业肯定不会有好下场的。前段时间听朋友说法人已经被逮捕了,也算是罪有应得了吧。

$万科A(SZ000002)$ $上证指数(SH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