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随笔20230531)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惭愧,过去两个月只写了一篇文章,还是自己可见。然后,最近被几个朋友催更了,只好提起笔来碎碎念,有很多都是以前分享过的观点,有了更多的经历或者洞察之后,可能有了一些更深的感悟吧,但也不一定对。毕竟,认知取决于场景,而场景每个人经历的都不一样,尤其是工作之后。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普天之下芸芸众生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奔波,这是对人性的最好写照。趋利避害并不是贬义词,而是环境中的每个个体潜意识的行为选择。同时,叠加每个人的固有惯性以及不可避免的认知盲区,在很多时候的决策或者行为当中,可能不自觉走到了经验主义或者狭隘的偏见当中。

这些多因素的交织影响对于投资、对于战略规划者的影响是最大的。投资者,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以及动态迭进的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则是另外一个有意思的领域,重点是定方向、定节奏,这个是掌舵者的核心价值,如何保障团队的航行方向、并且在合适的节点到达目的地。战略不是总结历史,是预测未来,有些时候我们在做战略规划,并不是在思考,而是在不断重新或者继续整理已有的偏见。毕竟,有些盲区的意识、补齐到升华是可遇不可求。但利益的驱动,会驱使我们朝着利益和偏见的方向去前行。

讲了一堆废话,总得再回归投资市场。投资市场是经济的写照、未来预期反应,市场的运转又有点像钟摆,总有低估、高估的摇摆,并积累的不同的动能。同时,投资者在市场的操作,又是自我人性的一个写照。

现在的大环境,总是在有意、无意隐藏一些信息、呈现一些特定的信息。这一点,对于个体投资者是非常不利甚至不公平的。投资、出口、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疫情放开之后,出口高基数的背景下今年放缓是有预期的,但是投资以及消费两架马车放缓却与预期相悖,这个是市场疲软的主要因素。我没有收集宏观的数据,但从微观的运行以及出差观察,投资疲软是明确的,银行、投资者找不到优质的投资对象或项目,以往的基建/地产刺激是不能用了;消费的疲软也是明确的,中产以及低收入口袋的钱少了或者购买力下降了,如何激起购买的意愿是个系统性的难题。这背后其实还有更多的宏观问题摆在当前,脱钩、人口负增长、产业转型等等。当前的市场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宏观背景以及预期下,大环境如何去改变、去刺激,我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作为一名投资者,相信国运、相信大环境的力量。

当前的市场指数是有欺骗性的,上证指数还在3200,但是深成指创业板等指数都已经低于去年10月份的极端情况,更不用说到具体的个股了。市场总归是要回归到以价值为中心,存量市场资金下,中特估、AI抱团总归有瓦解的那一刻,当价值的钟摆慢慢摆向一个极端的时候,慢慢就到了回归的时刻。当前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时间节点,当市场上的人慢慢失去耐心、慢慢绝望的时候,而希望就在此刻孕育。

我曾经问过一位大佬,他的买入卖出技术是什么,他给我的答案是:反人性,根据市场的情绪反向操作。这套方法我没有学习和实践过,在他人贪婪时、害怕时反向的操作,按照以往的规律,总是会有很高的胜算。

我近期的操作都是在国华以及亿纬上。国华的研究、布局已经差不多有了大半年的时间,到了最后时刻的果实收割过程,还是暴露了很多的问题,尽管吃了很多的利润,但是还是没有足够。投资者在市场的操作就是人性和认知的写照,认知已有、但是深刻到哪个程度?本质目标和目的是什么,如何达成?面对分歧时,在不同的节奏点上如何更好的去应对。国华积累的ST经验,是值得去专门复盘、再度思考的,针对ST股如何去估值、摘帽可行性的论证、摘帽时间节点、摘帽后的价值修复以及如何配合市场讲故事都是一门门学问。

国华了结之后,深天是当前的布局瞄点。深天在深圳的三块地就值5-6亿,而市值就9亿,叠加重组的预期,就是买入的基本逻辑。当前的节点主要就是瞄准修复,至于摘帽,那是明年的事情,不是现在。

新能源、电动化当前远远没有到产业的中后期,顶多是在3-N的批量复制阶段,站在二者的产业链、技术护城河以及产业链利益划分,电动化的产业化发展和可拓展性是会由于新能源的,至少在当前的阶段。亿纬的业务三块,消费电池、动力电池以及储能,物联网社会发展长期的趋势,电动化和储能是产业发展的初中期阶段,对于亿纬这样一个优秀企业的判断和介入,不需要扎根到很深很深的维度,宏观产业周期的判断会是更重要的一点。

派能科技的跟踪和等待已经超过半年了,一直还没等到合适的节点。EW冲突后,欧洲当前的能源价格已经基本恢复战前,户储的政策退出或者滑坡开始出现,市场对于派能出口欧洲的户储业务自然就有了低预期,需要再更加耐心的等待再等待。

光峰科技,差不多23Q1的时候,我认为缺少行业宏观政策或者趋势的辅助,同时企业的新业务研发/拓展没有在合适的商业节奏上,结合技术研判,因此选择了退出。在当前的这个节点,复盘下之前的研判应该是基本没有问题的,那么再来看当下有什么变化没有,宏观的政策或者趋势,这个已是定局没法改变,重点是要判断企业的经营的破局点或者变化点。影院放映恢复后带来的现金流是明确的,海外的市场拓展这个信息是缺失的,小米的OEM业务是可忽略的,本来就不是好的生意模式,工程商教应该没有大的变化点,光机OEM暂时变化也不大,关键点还是要落地到车载(激光大灯、HUB),产生收入的最早周期估计也是24年了。尽管有着以上的问题,但是100亿不到的市值、以及技术壁垒、故事预期,就又完成了买入和布局。

港股创新药,近期又被毒打。创新药是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在投资市场同样,冷不防就来了几只黑天鹅。说实话,创新药的研究难度还是很高很高的,从靶点的布局和技术匹配、友商布局、市场空间、审批进展和政策影响,环环相扣,普通投资者还是很难看清楚全貌的。港股的18A差不多又快回归到疫情放开时候的节点,在这个节点,是值得深入研究,然后去布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