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3回复:5喜欢:5
我觉得,这个策略的前提,一定要认识清楚,基金的超额收益来源是什么。

主动型权益基金的超额收益,主要是3大类型

类型1——基于行业轮动或者持仓风格而带来的超额β风险暴露,这个与基金经理的风格、当年市场风格有很大关系。这一点无法预测,也有很大随机性,所以长期看,在整个公募基金群体内,肯定是存在“均值回归”效应的。从这个角度看,楼主的“买入业绩最后10%基金”策略是有效的。

类型2——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即个股α收益。这一点在其能力圈范围内,在其管理规模允许范围内,是可以长期存在并持续获得超额收益的。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基金会存在“强者恒强”的格局,不会“均值回归”的。楼主的策略如果用在这种情况下,是无效的,很可能会跌入能力恒定差的基金经理“价值陷阱”

类型3——基金经理的超强交易能力。这种在现有能力圈和股票池范围内“高抛低吸”的交易能力,体现为季度报告中,高换手率和“高已实现收益”并存,只能源于很少数拥有天赋基金的经理,而且在其规模没有暴增,还在“黑马”或“灰马”阶段有效,一旦成为白马基金经理,这种能力是不可能持续的。这种阶段性超额收益,按照楼主的均值回归策略,也是无法发掘出来的。
引用:
2021-09-29 12:03
我在上周对2012年以来每年排名最靠前和最靠后的各十只主动偏股基金按买入后一直持有和每年更换基金两种情形做了回测,得出了买入最靠后的十只基金明显优于最靠前十只基金的初步结论(详见《基金回测:每年购买排名最前或最后十只基金,哪个回报可能更好?》)。
之后我又很好奇,买入居中的十...

全部讨论

2022-01-19 12:06

2022-01-19 12:01

好长时间没看您发文章了。一直关注您。 您现在还关注巨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