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17喜欢:14

$国联股份(SH603613)$ 近期谣言满天飞,看不下去了,说几点:

1、认真研读上交所和北京证监局相关通报,国联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总额法和净额法适用问题,二是信息披露差错问题,其实第二个问题是第一个问题的连锁反应,对此上交所的原文是“公司在披露2022年业绩预告时,尚未采用净额法确认收入。随着年度审计工作的深入,经与注册会计师沟通,公司对部分营业收入进行了净额法调整,该调整导致公司营业收入出现偏差及更正情况。公司业绩预告不准确,且未及时更正”。上交所是认可这个理由的,否则上交所没必要列示在通报里,只是这个理由不能因此豁免处罚。从本质上说,国联只聚焦在总额法和净额法适用这个问题上。

2、除了在总额法和净额法适用问题,国联没有其他问题,上交所和北京证监局也均未提及,财务造假更是无从谈起。证监会立案之后的调查能否新发现其他问题,个人认为概率极低,一是在前期长时间舆论发酵情况下,中金、立信、上交所等已经开展了几轮工作,把国联翻得底朝天,我相信中金和立信的专业能力,如果国联存在其他问题,不可能发现不了。二是国联的报表其实很简单,主要就是现金、应收应付、存货等,在专业人士眼中没有复杂的东西,一眼看到底。三是中金和立信做了背书,在监管环境如此严格的情况下,在立信如此爱惜羽毛的情况下,让他们背锅,替国联掩盖问题,绝无可能。中金和立信都是顶尖的专业机构,为了国联几百万的服务费把自己全搭进去,绝无可能。因此立案前的调查工作已经很完善了,证监会立案后也是委托北京证监局调查,还是那些问题,还是那些资料,流程再来一遍,完成闭环而已。

3、最近大家关注的其他几家上市公司,都提及涉及原始单据造假虚增收入,这是真正的财务造假,国联并没有这个问题。上交所原文引用公司的异议理由为“收入调整系公司采用更严格的收入确认标准,不存在主观故意。公司多期财务信息披露不准确的原因均为部分业务收入确认由总额法调整为净额法所致,此项调整并非错用会计准则,而是公司选取了更为严格和审慎的标准。二是收入调整及业绩预告更正并不涉及净利润等关键指标,对资本市场影响不大”。用大白话翻译就是:国联用总额法是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用净额法也是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过去一直用总额法,现在按照更严格和审慎的原则改为净额法。国联作为新质生产力和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本身就是新商业模式,而会计准则相较于新商业模式、新业务等总是滞后的,在具体评估适用性方面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则可借鉴,需要会计师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专业知识具体判断。以中泰化学为例,新疆证监局的原文是“为完成控股股东新疆中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达的营业收入目标,中泰化学及其控制的新疆蓝天石油化学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天通现代物流有限责任公司、青岛齐泰科技有限公司及中泰大佑物宇(上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等子公司通过将不具有控制权或实为代理人的业务按照总额法核算”,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应该用净额法、不能用总额法核算的业务,硬要用总额法核算以达到虚增收入的目的,这是财务造假,和国联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问题。同时中泰化学还涉及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问题,这也很严重,ST不意外。

4、上市公司重大会计政策变更是允许的,只要遵循流程就没问题。如果当初国联按照既定流程变更,啥问题也没有,上海钢联就是如此,总额法调整为净额法没有引发监管举措。但让人吐血的是2022年底小作文甚嚣尘上,立信急着撇清责任,在前期业绩预告均已发布、年报即将发布的情况下,要求在2022年报中直接按照更审慎原则调整为净额法,以防万一(其实就是立信甩锅、为了自己完全免责陷国联于地雷阵)。国联财务应对不力,也没沟通下来,因此去年出了一个带强调段的无保留意见年报,时间来不及,很多财务数据和会计差错的更正都是年报后才做的。市场一片哗然,让投资者产生了更大的误解想象(毕竟真正懂财务的不多),难道真的造假了?舆情再一次发酵,上交所问询、发布处罚决定再来一次发酵,去年底证监会立案再来一次发酵,到现在2023年标准无保留意见年报已经发布,但大家对于证监会新政的担忧,围绕国联会不会ST又开始新一轮发酵,只能说,国联时运不济,连连触霉头。

5、2022年带强调段的年报,只是重点强调总额法和净额法适用问题,但大家眼睛只盯着强调段,其实更重要的立信依然没有质疑国联净额法下的收入确认和利润确认,这从另一个维度确认了国联没有造假问题。2023年标准无保留意见年报其实超出了我的预期,我本来以为立信还是会带一个强调段(说明截止年报发布立案尚未结案,存在不确定性等等),没想到立信这次居然挺有担当(立信觉得2022年做的过分了想挽回一点人品?),直接出标准无保留意见,而且国联特意发了消除影响的公告,很棒。这也带动了一波价格修复小高潮。

6、几句话小结一下:一是国联没有财务造假;二是国联用总额法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用净额法也符合会计准则要求,过去用总额法,现在按照更严格和审慎的原则改为净额法,不存在错用的问题;三是国联有错,但仅仅错在匆匆忙忙变更重大会计政策,尤其是在前期业绩预告已发布、上交所反复问询、又临近年报发布的时间点上,导致前期业绩预告与实际披露差异很大,因此被上交所认定“公司多期定期报告财务数据披露不准确,涉及调整金额占比较大、绝对值金额巨大,且在本所多次问询、督促核实的情况下,仍未能及时审慎评估确认营业收入的会计处理方式,导致公司长达三年的营业收入相关数据披露不准确,严重影响投资者知情权,情节严重。同时,公司业绩预告披露不准确,营业收入的差异幅度为44.57%,绝对差异金额高达323.81亿元”。

7、最后啰嗦一句:国联如此先进的商业模式,如此优秀的业务团队,却搭配了如此差劲的财务团队,如此滑头的审计师(仅针对2022年报事项,对立信2023年出具标准无保留年报值得赞扬和肯定),让人唏嘘不已。作为国联坚定的小股东,本人坚定支持国联肯定国联,但希望这次结案后,要切实整改财务团队。

8、真是最后一句:说财务造假、国联ST的,请离我远点,在我的帖子下胡说八道的我一概拉黑。

全部讨论

05-19 08:50

不能说国联财务团队差劲哈。IPO的时候有要求,用总额法。2020年会计准则从严,国联刚上市,不好改

05-19 08:13

国联要是没这样问题 股价早100往上了

05-19 07:29

唉,一看也是多年的国联老粉,我也一样。从去年一路持有下来,体验真不太好。前期挺下来不容易,相信经济风雨后,一定能见彩虹🌈🌈,国联一定更强大。

立案调查时间太久,所以股价受到实质影响。很多人对此部分的讨论,也是越辩越明。要做好公司股东才能持续正确

这是近期关于国联,写得最客观和中肯的分析。依旧坚信,为社会创造价值,就会得到市场认同。这只是新九条,对优秀公司的情绪下杀,迟早会回来的,只是过程再多一个 波折而已。整个大A,找不到几家像国联这么优秀商业模式的公司。

05-29 17:35

05-19 11:20

05-19 11:15

股价要是一直跌很多人会死扛,但节前连续涨停后再跌,剧烈抖动导致一批“价值”投资者出清仓离场,并瞬间由多转黑,谣言密集大抵由此而来。

兄弟,你错了,立信配合国联财务造假就是为了让国联高位回购,让高管高位增持,为了几百万咨询费然后把自己搭进去。社保资金在已经立案的前提下今年一季度增持是为了打破自己的神话,你看我从来没有买过特别处理的股票,你们散户老是跟我一起买。我要打破这个记录。这次我必须买个造假股。我要明知山有虎,偏要让虎吃。

05-19 08:44

文中观点基本赞成